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21:5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在生活中,有人用真诚赢得信任,有人用奉献赢得掌声,有人用爱心赢得zàn yù(  ),有人用奋斗赢得明天……
(2)这些博物馆群建在历史文化街区,游客走入其中,huǎng ruò(  )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3)我见过苏州的chóu duàn(  )和弹绒,像蓝天上嵌着的彩云,像薄暮升起的轻烟,诞生于万户杂住的小巷里。
(4)江南的春天,天这么蓝,好像青花瓷一样;水这么清,好像碧liú li(  )一样。
(5)这是某种令人jīnɡ hài(  )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 jiàn(  )的亚洲文明的jiǎn yǐnɡ(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掠夺 缀满 赞誉 荡然无存
B.耗废 绸缎 制裁 富丽堂皇
C.赞誊 缀满 赃物 不可明状
D.分亨 愰若 行窃 眼花缭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百年老东街的商铺和街道两边的骑楼建筑,依稀能瞥见韶关在珠三角繁华市井的印记。
B.他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被执勤的交警拦下,并受到了制裁。
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在凡尔赛小镇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使它成为奢华贵气的代名词。
D.由于保护不力,古墓被疯狂盗掘,墓中文物荡然无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回溯历史,先人们用这一双冷眼做利剑,以心中的一汪热血做执剑的手,即使承受忧谗畏讥、去国怀乡之痛,也要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德行。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不管人生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完美的境界。“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卷正在写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无论过去、现在,吾辈青年都要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于奋斗,自强不息。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在新征程上书写吾辈传奇。
4.修改语段中画横线的病句。(写出修改意见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同一复句类型的一项是(  )
A.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B.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
C.人生只有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D.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主要承担长征五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的发射任务。
②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也给海南国际旅游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③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位于海南省文昌市。
④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低纬度发射的市场空白,为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竞争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③①④②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下面是某同学在阅读《西游记》后制作的读书卡片,请帮他填写完整。
人物 性格特征 故事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_ 坚定不移,善良 遇仙孔雀台
孙悟空 爱憎分明,忠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和尚 任劳任怨 误打琉璃盏
猪八戒 ③_____________ 助力败魔王
8.为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准备开展“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保护文化遗产,首先得了解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下列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
A.粤剧 B.川江号子
C.永城吹打 D.北京故宫
(2)为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了解我市更多文化遗产的知识,小芳同学准备先去采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局长。请根据活动主题帮小芳撰写采访稿(最少采访两个问题)。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①
雨果
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体味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①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②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①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②。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①。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 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9.课文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来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课文后半部分围绕“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作用。
12.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遗产
材料一
为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将其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非遗为影视记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走进故宫,通过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带领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镜头对准匠人们的手艺生活,用贴近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审美与文化;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从众多苏州传统工艺门类中,选取蚕桑丝织、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等非遗项目,展示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通过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
材料四
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尽管如此,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非遗保护的环境不够优越,氛围不够浓厚,保护的方式缺乏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而想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还应采取其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1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传统与创新等关系。
B.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影视记录的创作为非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C.我们能够在非遗纪录片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D.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还存在非遗保护的环境不够优越、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
15.分析材料二,写出三条有意义的结论。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 青
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
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②坚定,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坚定,是我们心灵的长
城。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长住大梅山,并在那里传法。马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他回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声誉,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③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认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
④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能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额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⑦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选文有删改)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
B.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
C.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
D.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
18.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B.《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19.选文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
答案
1、(1)赞誉 (2)恍若 (3)绸缎 (4)琉璃 (5)惊骇 瞥见 剪影 2.A 3.B
4.在“伟大复兴”后加上“的责任”。〔意对即可〕 5.C 6.A 7.①唐僧(或:唐三藏) ②三打白骨精(或:大战红孩儿、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 ③率直,憨厚 8.(1)D (2)局长,您好!我是××学校的学生小芳,我想向您了解两个关于我市文化遗产的问题。第一,请问我市目前有哪些文化遗产?第二,针对这些文化遗产,你们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进行推广和宣传呢?
9.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做对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做对比,“野蛮”的中国人民,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联军却做出了抢劫的行径。文中多次运用对比,充分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0、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11、[示例]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愤慨。
12、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紧密;内容上,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13、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
14.B
15.图一:①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中的舞台表演最感兴趣;②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中的口头相传最不感兴趣;③对舞台表演感兴趣的群众占比大大超过其他形式;④对舞台表演感兴趣的群众占比超过对陈列展览和口头相传感兴趣的群众占比之和。图二:①18岁以下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中的舞台表演感兴趣的占比最大;②50岁以上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中的舞台表演感兴趣的占比最小;③18岁以上和30~50岁年龄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中的舞台表演感兴趣的占比都超过一半。〔任写三条即可〕
16.①提供政策支撑,加大统筹规划力度;②保护非遗的核心在于传承,既要保留和发扬传统的表现形式,又要创新表现形式;③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④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⑤广大青少年要积极学习相关课程,了解非遗文化。
17.B 18.D
19.①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性;②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③有了坚定,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④没有坚定,人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