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期末考试综合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期末考试综合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考试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23年某日,D市(37.4°N,119.3°E)某中学地理王老师拟在当地拍摄该日月相照片,于是他用手机软件查阅了当地实时日相和月相信息(下表),并研究摄影时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太阳方位
06:13 17:53 145.67°
月出时间 月落时间 月亮方位
21:45 12:36 288.79°
  注:日相和月相方位均以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旋转,度数增大。
1.该日可能是(  )
A.2月5日    B.6月5日    C.10月5日    D.12月5日
2.推测王老师查阅日相和月相信息时,手机显示时间可能是(  )
A.7:35    B.10:26    C.11:50    D.14:20
3.这天,王老师选择拍摄的时机有可能是(  )
A.10:30    B.14:30    C.18:30    D.22:30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分布有花岗岩及岩脉、断层、煤层以及多种沉积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石灰岩、砂岩、断层和花岗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砂岩、石灰岩、花岗岩、断层
B.石灰岩、花岗岩、断层、砂岩
C.花岗岩、砂岩、断层、石灰岩
D.石灰岩、砂岩、断层、花岗岩
5.图示构造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剥蚀    B.岩浆侵入    C.流水沉积    D.风力沉积
  爪哇岛南部海域冬夏半年盛行风的风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受其影响多季节性上升流。下面为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位置图及雅加达气候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雅加达在7—10月份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赤道低压带南移,上升气流减少
B.地处东南风背风坡,气流干燥下沉
C.受东北信风带影响,天气晴朗少雨
D.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7.爪哇岛南部海域强盛的上升流出现在(  )
A.3—5月        B.6—8月
C.9—10月        D.12月至次年2月
  下图中P地以西为海洋,且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交替控制,箭头为洋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下列关于Р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年温和,降水均匀
B.可能为美国的旧金山
C.植被为常绿硬叶林
D.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
9.下列关于图中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附近可能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B.该洋流可能为加利福尼亚寒流
C.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D.为风海流
  图1是我国东部某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季节变化图,图2是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图1河流位于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进到③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可能出现的灾害是  (  )
A.南涝北旱        B.北涝南旱
C.南北皆涝        D.南北皆旱
  地处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榆溪河流域,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降水平均值约为403 mm,蒸发强烈,年均蒸发量介于1 606~3 240 mm之间,地表土壤以风沙土为主。在干旱地区,地下水除作为人类最广泛使用的水源外,也是影响植被群落组成、生长和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下图为物种结构组合及优势植被随地下水埋深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推测榆溪河流域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是(  )
A.河流水        B.冰川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大气降水
13.受地下水影响,该地植被群落空间分布特征是(  )
A.呈斑块、条带状
B.多呈棋盘式分布
C.多沿洪积扇分布
D.呈同心圆状分布
14.滩地1处植被覆盖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风沙土保水性差
B.海拔低,气温高
C.浅层土盐碱化
D.地势低,水分足
  图1为秦岭—大巴山区域图,图2中甲、乙、丙、丁代表太白山和神农架不同坡向的山地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表示神农架阴坡垂直带谱的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调查显示,该区域山地灌丛草甸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针叶林带,主要原因是灌丛草甸带(  )
A.生物量较大        B.坡度较大
C.植物种类少        D.气温较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下图为2023年4月20日东亚局部区域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甲、乙两条虚线代表从等压线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未来三个月后该区域海洋气温逐渐升高并且达到最高值。
(1)指出甲、乙两虚线区域哪一区域易出现降水,并说明理由。(6分)
(2)推测未来三个月内甲虚线区域移动方向,并说明原因。(6分)
(3)说出四个月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出现的天气现象,并分析其成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是我国陆地地势最低(-154.31 m)的地方。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曲折雄浑,寸草不生。图1为吐鲁番盆地地形地质剖面图,图2为火焰山景观图。
(1)比较觉罗塔格与火焰山岩层的新老关系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2)指出吐鲁番盆地的地质构造,并据此分析该盆地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火焰山顺坡沟壑的形成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火地群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有“世界尽头”之称。火地群岛西部和南部为山地,雪线海拔仅500~800 m,海岸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海拔180~600 m,海岸线较为平直。火地岛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当地特有的,这些苔藓植物可吸收和储存养分,分泌有机酸,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
材料二 下图为火地岛位置图。
(1)说明火地群岛西侧山地雪线较低的原因。(6分)  
(2)分析导致火地群岛西侧海岸线曲折的地质作用。(6分)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苔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8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读表可知,该地该日日出时间为06:13,日落时间为17:53,计算可知该日昼长为11小时40分钟,接近12小时,且材料信息显示,该地的纬度为37.4°N,不位于赤道附近,故可推断该日应接近二分日,结合选项判断,只有10月5日接近秋分日(9月23日前后),C正确。
2.B 读材料信息可知,日相和月相方位均以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旋转,度数增大。表中信息显示,此时太阳方位为145.67°,说明太阳位于东南方天空中,且该地纬度为37.4°N,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位于东南方天空中时应为上午,D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日该地昼长为11小时40分钟,根据公式昼长=(12-日出地方时)×2,可计算该日日出时,该地地方时为6:10,而表中显示该日该地日出的北京时间为6:13,这说明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3分钟。太阳方位为180°时(即当地正午12:00)北京时间应为12:03,若手机显示时间(北京时间)为7:35,则当地地方时应为7:32,与正午12:00相差4小时28分钟,而此时太阳方位145.67°与180°约相差3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纬度地区太阳方位移动35°所用的时间不可能为4小时28分钟,A错误;同理分析可知,若手机显示时间(北京时间)为11:50,则当地地方时应为11:47,与正午12:00相差13分钟,太阳方位也不可能在13分钟内移动35°,C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日接近二分日,日出太阳方位约为90°(大于90°),移动至正午180°,需移动约90°,时间对应昼长的一半,即约6小时(二分日昼长为12小时),故可推出该日太阳约6小时移动90°,约每小时移动15°,此时太阳方位与正午太阳方位约相差35°,故此时与正午12时相差2个多小时,结合选项可知,10:26最有可能,B正确。
3.D 由材料可知,王老师想拍摄的是月相照片,月出时间为21:45,月落时间为12:36,拍摄月相的时间应在月出之后、月落之前。14:30和18:30明显不在这个范围内,B、C错误;10:30已经是白天,阳光强烈,拍摄月相效果不佳,A错误;相比之下,只有22:30最合适,D正确。
4.D 从石灰岩、页岩、砂岩三类岩石沉积位置来看,石灰岩在最下面,最先形成,砂岩在最上面,最后形成;同时,断层切断了石灰岩、页岩、砂岩等,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晚于砂岩;花岗岩又切断了断层,说明花岗岩形成时间晚于断层,故石灰岩形成最早,其次是砂岩,再次为断层,最后是花岗岩,故选D。
5.A 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受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力作用,向上拱起变形,形成背斜;从地形上看,中间较低为谷地,而背斜谷的成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产生裂隙,岩层脆弱,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并非沉积形成,A正确,C、D错误;岩浆侵入不属于外力作用,B错误。
6.B 由材料可知,爪哇岛南部海域冬夏半年盛行风的风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即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雅加达7—10月份降水少,应该是因为地处东南风背风坡,气流干燥下沉,不易形成降水,B正确、C错误;7—10月份赤道低压带位置偏北,该地上升气流减少,A错误;雅加达纬度低,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小,D错误。
7.D 由材料可知,爪哇岛南部海域冬夏半年盛行风的风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即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由上题可知,雅加达7—10月盛行东南风,而爪哇岛南部海域东南风为向岸风,不利于上升流的形成,B、C错误;12月至次年2月,雅加达降水多,可推测此时盛行西北风,爪哇岛南部海域西北风为离岸风,有利于形成上升流,D正确;3月和5月雅加达降水较少,说明西北风较弱,爪哇岛南部海域上升流较弱,A错误。
8.C 由材料可知,P地以西为海洋,且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交替控制,由此可以判断P地应位于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冬季,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A、D错误,C正确;美国的旧金山位于北半球,B错误。
9.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地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故该洋流为寒流,且为补偿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C、D错误;加利福尼亚寒流位于北半球,且流向为自北向南,B错误;上升补偿流有利于渔场的形成,A正确。
10.B 根据材料可知,图1河流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大气降水。图中河流最高水位出现在6月,这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流一致,此时当地处于梅雨期,降水量大,对河流补给量大,根据径流量的变化可知,该河流位于②区域,B正确;①区域雨季来得较早,4—6月应出现较高水位,A错误;③区域位于华北,河流最高水位应出现在7—8月,C错误;④区域位于东北,河流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D错误。
11.A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雨带推移是夏季风进退造成的,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进到③地区(华北地区),说明夏季风势力弱,进得慢、退得快,雨带在北方地区停留时间短、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长,南方地区雨季变长,降水量大增,会导致南涝北旱。故选A。
12.D 依据材料可知,榆溪河流域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降水平均值约为403 mm,所以该地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故选D。
13.A 在干旱地区,土壤有效含水量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这种条件下,浅根系植物难以生存,深根系植物根系被迫向下延伸获取足够多的水分以维持生长,但当地下水埋深增大到植物根系难以从土壤中获得水分时,将造成植被的衰退与死亡,所以植被往往分布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方,如地势低洼处(呈斑块状分布),河岸两旁(呈条带状分布)等。故选A。
14.C 依据材料可知,该地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少,蒸发旺盛。植被根部土壤水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下水供给,地下水埋深较浅时,毛细作用明显,土壤含水量高,水分蒸发导致土壤表层积盐。滩地1处地下水埋深过浅,浅层土壤的盐碱化抑制植被的生长。故选C。
15.A 由图可知,神农架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坡的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对应乙,阴坡气温相对阳坡较低,基带应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丙基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范围较小,纬度应较高,为太白山坡向,故神农架阴坡对应甲,A正确,B、C错误;丁的基带是(含常绿木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应为太白山的坡向,D错误。
16.D 由图可知,山地灌丛草甸带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分解少,积累多,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D正确;针叶林带的生物量优于山地灌丛草甸带,A错误;坡度较大,土壤有机质容易流失,B错误;植物种类少,枯枝落叶应较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较低,C错误。
17.答案 (1)乙虚线区域易出现降水。(2分)理由:乙虚线区域从低压中心延伸出来,为低压槽,该处冷暖气团相遇,暖湿气团抬升,易形成降水;(2分)而甲虚线区域从高压中心延伸出来,为高压脊,该处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2分)
(2)向北移动。(2分)原因:甲区域为西太平洋副高的高压脊,未来三个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不断增多,西太平洋副高的势力也逐渐增强,其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高压脊也会向北移动。(4分)
(3)天气现象:伏旱。(2分)成因:四个月后为北半球8月,8月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炎热干燥,易形成伏旱天气。(2分)
解析 (1)据图文材料可知,乙虚线为从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即低压槽。在低压槽附近,冷气团和暖气团交汇,气温和气压等都不相同的气团相遇,容易形成锋面,暖气团温度高、密度小,被迫抬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容易出现降水。(2)据材料可知,甲虚线区域从高压中心延伸出来,为高压脊,而高压中心位于西太平洋上。此时为4月,之后的三个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长变长,获得的太阳辐射不断增多。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向北移动,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北移,甲虚线区域(高压脊)也将北移,西太平洋副高的势力也逐渐增强,其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高压脊也会向北移动。(3)结合材料可知,此时为4月,四个月后大致为8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夏季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副热带高压也在北移,每年的7、8月,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天气。
18.答案 (1)觉罗塔格岩层年龄大于火焰山岩层。(2分)
判断依据:形成火焰山的岩层位于形成觉罗塔格岩层的上方,火焰山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相对较晚。(2分)
(2)地质构造:地堑。(2分)
形成过程:地壳受水平挤压断裂形成断层;(2分)吐鲁番盆地两侧岩块上升形成高地,吐鲁番盆地所在岩块下陷形成低地,四周高、中部低,形成吐鲁番盆地。(2分)
(3)该地风力作用强烈,山地降水也可形成坡面径流,外力侵蚀作用强;(2分)构成火焰山的岩石岩性存在差异,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2分)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容易被风力和流水侵蚀、搬运,(山体坡面较硬的岩层受侵蚀程度较轻,)形成排列紧密的顺坡沟壑。(2分)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形成觉罗塔格的岩层位于形成火焰山岩层的下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位于下部的沉积岩岩层,形成时间早于上部沉积岩岩层,因此形成火焰山的岩层年龄小于形成觉罗塔格的岩层。第(2)题,图中显示,本地区岩层有弯曲变形,存在褶皱现象,且有断层分布,说明该地岩层曾受地壳的水平挤压影响,先岩层弯曲形成褶皱,后因继续挤压,超过岩层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吐鲁番盆地的两侧岩块上升形成高地,其所在岩块相对下降形成凹地,进而形成中间低、四周高的吐鲁番盆地。该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受到了水平挤压产生的断层的影响,所以判断吐鲁番盆地的地质构造为地堑。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位于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物理风化、风力作用较强,使得地表形成疏松的沙质物质,而该地区山地降水汇集成坡面径流,导致该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构成火焰山的岩石岩性差异明显,砂岩较硬而泥岩较软,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极易被侵蚀,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形冲沟,形成顺坡沟壑。
19.答案 (1)纬度较高,气温较低;(2分)西风从太平洋带来丰富水汽;(2分)西部为迎风坡,降水较多。(2分)
(2)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2分)纬度较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2分)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2分)
(3)分泌有机酸,促进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2分)储存雨水,防止洪水和土壤侵蚀;(2分)储存养分,给生物提供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2分)积累和储存碳,缓解气候变暖。(2分)
解析 (1)雪线受气温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气温低,降水多,则雪线低。火地群岛所处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小,气温较低;该地受南半球盛行西风的影响,岛屿西侧处于迎风地带,降水较多,因此西侧山地雪线较低。
(2)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处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岩层变得破碎,易被侵蚀;该地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冰川广布,冰川作用强烈;冰川侵蚀地表,形成冰蚀谷;地处西风带,风大浪高,海浪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曲折的海岸线。
(3)苔藓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分泌有机酸,溶解岩石表面,促使岩面逐渐形成土壤。苔藓植物生长十分繁密、迅速,一般为密集丛生,可以从降水甚至雾中获取水分,储存多余的雨水,以防发生洪水和土壤侵蚀。苔藓植物会为森林吸收、储存和回收水分与养分,并且给许多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和食物。苔藓种类丰富多样,覆盖的地表面积广,可积累和储存碳,缓解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