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有(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有(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随着气温的下降,美国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秋季,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下图为美国本土赏秋地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美国东部AB沿线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推测图中赏秋时间最可能受山地影响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伊犁鼠兔是分布在海拔2 800~4 100米天山北坡高山裸岩区的濒危物种,栖居在岩石裂缝、岩洞之中,不仅以金莲花、红景天、雪莲花等名贵药材植物的茎叶为食,还能在岩石裂缝中找到其他可食用的植物。近20年来,气候条件发生变化,伊犁鼠兔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下图示意天山自然带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伊犁鼠兔栖息地主要分布在(  )
A.山地草甸草原带        B.高山冰雪带
C.云杉林带         D.高山草甸带
6.推测高山裸岩区岩石裂缝之中能够生长植被的原因主要是(  )
A.水分充足    B.光照充足    
C.热量充足    D.风力较小
  下图为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自然带)。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甲、丙    B.乙、丁    C.乙、丙    D.甲、丁
8.影响乙自然带植被特征的气候因素是(  )
A.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低温少雨
C.夏季干旱炎热        D.冬季寒冷干燥
  托木尔峰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的西端,是天山的最高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较为完整。在区域温度持续升高的趋势下,冰雪消融量明显增加。下图为托木尔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图中①处自然带的名称最可能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山地灌木林带
10.区域温度升高,冰川消融量增加将造成当地(  )
A.雪线高度下降        B.林线高度上升
C.地下水位下降        D.山麓洪灾减少
  蒙古国位于欧亚大陆中部,地形、地质结构复杂,北部和西部多山脉,南部为戈壁沙漠。蒙古国的土地覆盖类型以裸地、草地、森林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63%,针叶林分布较为有限。下图示意蒙古国土地覆盖类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推测原始针叶林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
A.北部山地森林带        B.中部森林草原带
C.南部荒漠草原带        D.东南部草原带
12.蒙古国的针叶林(  )
A.分布区红壤贫瘠        B.根系长度较长
C.耐寒性较差         D.叶片较宽大
  贺兰山(图1)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敖包圪垯是贺兰山主峰,海拔3 556米。图2为敖包圪垯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甲植被类型可能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荒漠草原
C.常绿阔叶林         D.针阔混交林
14.敖包圪垯东坡山地针叶林的形成条件是(  )
A.迎风坡,降水较多        B.阴坡,蒸发较弱
C.阳坡,太阳辐射强        D.陡坡,土壤贫瘠
  雪线是指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下图为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图中雪线最高区域雪线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强        B.坡度陡
C.降水少        D.海拔高
16.下列对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北高南低
B.全国—东南高、西北低
C.青藏地区—内高周低
D.全国—西南高、东北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右图示意
秦岭及其附近植被类型分布情况,虚线表示植被类型分界线。
材料二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是秦岭山脉的典型代表和生物多样性的精华所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群森林总面积达1 374.9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85%。
材料三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6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71.2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一段称为“石海”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如图为“石海”景观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地的植被类型,并分析秦岭的山脊两侧呈现“南草北树”景观差异的原因。(4分)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建立,会使区域内水环境发生的变化。(6分)
(3)分析秦岭石海的形成过程。(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森林火灾(也称林火)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素之一,林火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活动层和近地表多年冻土的水热状态以及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如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地区在稳定气候条件下林地经历林火后的地表植被以及冻土演化状况。
(1)与林火发生前相比,据图说明林火发生后的近期阶段环境要素的显著变化。(6分)
(2)分析林火后近期阶段与中期阶段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说明林火后三个阶段有机层厚度不断变厚的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境内多山,有不少山峰海拔在2 000—4 000米,且呈东北—西南走向连绵分布在新西兰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使新西兰植物种类丰富,形成多样的自然植被景观。下图为新西兰北岛、南岛自然植被分布图。
(1)指出新西兰大陆地带性的植被类型及分布特点。(6分)
(2)比较北岛和南岛大陆地带性植被的景观差异。(4分)
(3)阐释南岛西部和东部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4)推测南岛山脉海拔不同的山峰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8分)
答案与解析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A 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植树种草可以有效地固定表土和减少径流,从而减轻水土流失,沉积泥沙和降低风速并不能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①②正确,故选A。
2.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句话中,“山水林田湖”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的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选C。
3.A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美国本土的赏秋时间从A到B,即由北向南不断推迟,主要是纬度差异导致热量不同而形成的,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A正确,B、C、D错误。
4.B 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相当,但甲、丙、丁三地赏秋时间相对较晚,而乙地赏秋时间却在九月下旬,主要原因是乙地附近有高大的落基山脉,受山地影响,该地区降温较为明显,因此赏秋时间较早,B正确,排除A、C、D。
5.D 据材料可知,伊犁鼠兔分布在海拔2 800~4 100米天山北坡高山裸岩区,结合天山自然带垂直带谱示意图,可得出伊犁鼠兔栖息地主要分布在高山草甸带,D正确;山地草甸草原带分布在海拔2 300~3 300米左右的天山南坡,A错误;高山冰雪带分布在海拔3 700米以上的地区,B错误;云杉林带分布在海拔2 200~3 000米左右的天山北坡,C错误。
6.A 天山地区气候干旱,高山裸岩区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岩石裂缝能够储存水分,为植被提供生长所必需的条件,A正确、C错误;植被生长在岩石裂缝之中,光照较弱,B错误;岩石裂缝之中虽风力较小,但不是能够生长植被的主要原因,D错误。
7.A 甲位于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丙位于温带大陆的东岸(35°N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A。
8.C 乙位于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因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为减少水分蒸腾,植被叶子坚硬,叶片不大,叶面多有蜡质层,常覆盖绒毛。故选C。
9.A 图中①处自然带位于山脉南侧的山麓地带,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天山以南是塔里木盆地,降水少,属于温带荒漠带,故①处自然带的名称最可能是温带荒漠带,B、C、D错误,A正确。
10.B 区域温度升高,冰川消融量增加,会导致雪线高度上升,A错误;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增加,会使得热量条件和土壤水分条件得到改善,林线升高,B正确;冰川消融量增加,会导致下渗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C错误;冰川消融量增加,可能导致山麓洪灾增加,D错误。
11.A 蒙古国年等降水量整体小于400mm,且自北向南递减,结合材料“北部和西部多山脉”可知,受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影响明显,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能够满足针叶林生长所需的条件,故原始针叶林主要分布在该国的北部山地森林带,A正确;与北部山地森林带相比,中部森林草原带的海拔更低,南部荒漠草原带和东南部草原带整体上水分的收入要小于支出,均不适宜针叶林的生长,B、C、D错误。
12.B 红壤多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蒙古国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没有红壤分布,A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蒙古国北部山地森林带,所处纬度高、海拔高,说明其耐寒性好,蒙古国气候干旱、土壤较为贫瘠,植被根系较长可以深入地下获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从而更好地固定树木,B正确、C错误;针叶林的叶片一般呈细长的针状,目的是减少水分蒸腾和抵御寒冷,D错误。
13.B 甲位于贺兰山山麓,植被类型与其所在地区水平自然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贺兰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荒漠草原,因此甲植被类型可能是荒漠草原,B正确,A、C、D错误。
14.A 敖包圪垯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会形成一定的地形雨,降水较多,水分条件能满足森林生长的需要,因此分布有山地针叶林,A正确;东坡不是阴坡,也不是阳坡,北半球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B、C错误;陡坡一般土壤较贫瘠,反而不利于针叶林生长,D错误。
15.C 由图可知,图中雪线最高区域为青藏高原西北部的阿里地区,该地深处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小,降水少,积雪量小,因此雪线分布高,C正确;青藏高原海拔整体较高,且图中雪线最高区域的海拔并非青藏高原海拔最高处,因此海拔高并非其雪线分布高的主要原因,D错误;青藏高原虽然日照强,但是整体气温较低,因此日照强并非其雪线分布高的主要原因,A错误;坡度会影响积雪冰川的保存状况,相较于降水、气温等因素,坡度陡并非青藏高原雪线分布高的主要原因,B错误。
16.D 结合图中数值变化趋势可知,西部地区的雪线高度分布特征为北低南高,A错误;青藏地区的雪线高度分布特征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C错误;全国的雪线高度分布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B错误、D正确。
17.答案 (1)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2分)原因:在山脊南侧,由于是阳坡,光照足,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土壤水分条件差,因此形成草地;(1分)而在山脊北侧,由于是阴坡,光照少,气温低,蒸发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好,故形成森林。(1分)
(2)自然保护区群的建立,使得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2分)调节了河流径流量,使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2分)植物的蒸腾作用使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2分)
(3)石海所处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岩石裸露;(2分)裸露岩石存在裂隙,在(寒冻)风化作用下,水分冻结膨胀,岩石破裂形成大片巨石角砾(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差异性的热胀冷缩,造成岩石崩解破坏);(2分)在地形平缓的条件下,大多岩屑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这就是石海。(2分)
解析 (1)读图可知,甲自然带在北坡位于河谷,应为北坡基带,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山麓基带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山脊南侧为草,说明土壤水分收入小于支出,原因是山脊南侧为阳坡,光照充足,气温高、蒸发旺盛,导致水分条件差,故形成草地;山脊北侧为树,说明土壤水分充足、收入大于支出,原因是山脊北侧为阴坡,光照不足,气温低、蒸发弱,导致水分条件好,故形成森林。
(2)由材料“已建的自然保护区群森林总面积达1 374.9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85%”可知,自然保护区群的建立,使得植被覆盖率提高,增大了地表摩擦力,减缓了地表径流的流速,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从而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雨季时森林增加了下渗,降低了河流的最高水位,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从而调节了河流径流量,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森林覆盖率提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使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
(3)读“石海”景观示意图可知,其所处区域植被覆盖率低,说明该处海拔高、气温低,岩石裸露,气温日较差大;当岩石存在裂隙,在水分冻结膨胀的作用下,岩石会破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差异性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破裂;长期的冻融风化产生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在地形平缓的条件下,大多岩屑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这就是石海。
18.答案 (1)森林和有机层减少甚至消失;(2分)积雪厚度增加;(2分)冻土活动层加深。(2分)
(2)近期阶段,植被覆盖度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升高,冻土活动层厚度加大;(2分)中期阶段,地表植被增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温下降,冻土活动层厚度减小。(2分)
(3)植被不断恢复,枯枝落叶增多;(2分)地温不断下降,有机物分解速度减慢。(2分)
解析 (1)与林火发生前相比,林火发生后会把地表植被烧尽,由图也可看出,林火发生后的近期阶段(<20年),森林和有机层减少甚至消失;近期阶段(<20年)积雪厚度增加;近期阶段(<20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
(2)读图可知,近期阶段(<20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中期阶段(20—50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减小。原因是相对于其他时期,近期阶段受林火影响,植被覆盖度降低,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升高,冻土融化,冻土活动层厚度加大;中期阶段,植被逐渐恢复生长,地表植被(禾草、灌木)增加,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温下降,冻土融化减少,冻土活动层厚度减小。
(3)读图可知,林火后三个阶段(近期、中期、远期)植被不断恢复,生物群落逐渐复杂,层次增加,枯枝落叶增多;植被增多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温不断下降,微生物活动减弱,有机物分解速度减慢。
19.答案 (1)类型及分布特点:新西兰北岛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2分)新西兰南岛东部以温带草甸草原为主,(2分)新西兰南岛西部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2分)
(2)北岛景观相对单一;(2分)南岛景观较为复杂,东西差异较大。(2分)
(3)新西兰南岛西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较好,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发育,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2分)新西兰南岛东部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水分条件较差,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形成温带草甸草原。(2分)
(4)西部海拔较低的山峰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2分)东部海拔较低的山峰以温带草甸草原为主;(2分)海拔较高的山峰以温带草原为主;(2分)海拔最高的山峰以冰川为主。(2分)
解析 (1)读图可知,新西兰大陆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有分布在北岛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岛西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及分布在南岛东部的温带草甸草原。
(2)读图可知,北岛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景观相对单一;而南岛西部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部植被类型为温带草甸草原,东西差异较大;且南岛多山地,有不少山峰海拔在2 000—4 000米,故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显著,山地不同海拔会分布有不同的植被,所以南岛植被景观较为复杂。
(3)读图可知,南岛大致位于40°S—47°S,主要受盛行西风控制,根据材料可知,新西兰南岛分布有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地,又因为南半球盛行西风为西北风,所以南岛西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水分条件好,适宜森林的生长;而南岛东部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水分条件较差,不适宜森林的生长,故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
(4)植被类型主要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川四大类。读图可知,南岛西部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岛东部基带为温带草甸草原;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条件逐渐变差,植被类型以温带草原为主;海拔继续升高,由于不少山峰海拔在2 000—4 000米,且纬度大致位于40°S—47°S,推出海拔最高处温度较低,可能有冰川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