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期末考试综合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期末考试综合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考试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24年4月26日至10月28日在成都(104°E,30°N)举行,旨在打造一届“时代特征、国际水平、中国元素、成都特色”的世界花卉园艺盛会。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世园会首日成都的日出、日落方位为(  )
A.东南、西北        B.东北、西南
C.东北、西北        D.东南、西南
2.世园会末日成都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
A.51°    B.60°    
C.69°    D.83°
  下图为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某一岩层顶部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甲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
4.该岩层在甲处出现缺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24年10月14日14时(左图)和15日8时(右图)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14日14时到15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
②     B.③    
C.④     D.⑤
6.14日14时到15日8时,关于①地气象要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阴转多云,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B.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阴转多云,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退(海冰较常年减少)会导致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北上水流减少;冰进则相反。下面分别为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季节变化图和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船只1月穿过德雷克海峡相对安全,其根本原因是(  )
A.盛行西风风力小        B.副高控制风力小
C.台风影响范围小        D.海冰阻挡风浪小
8.根据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季节变化图,可推断(  )
A.9月海水结冰速度最快
B.海水融冰速度总体上比结冰速度快
C.2月海水融冰速度最慢
D.海水结冰速度总体上比融冰速度快
9.当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时,南美西海岸气候较常年(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0.某年1月,一艘油轮在E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
A.印度西海岸        
B.非洲东海岸
C.波斯湾沿岸        
D.越南东海岸
11.索科特拉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推测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12.索科特拉岛东部海域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根本原因是(  )
A.索马里沿岸寒流带来营养盐类
B.地处热带饲料丰富
C.大量河流入海带来陆地营养物质
D.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大理苍山位于云南西部,属于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陡峭,植被种类多,层次清晰,是研究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典型山体。如图为大理苍山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大理苍山是研究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典型山体,主要是因为该山地(  )
①位于亚热带,纬度较低
②人类活动影响少
③不同坡向季风强弱差异大
④相对高度较大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下列关于东坡垂直带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耕作区原生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B.由于降水少,云南松林范围小
C.全球变暖会使杜鹃灌丛的下限上移
D.人工华山松林的水土保持能力最好
  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注入咸海。图1为锡尔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根据该河某地水文观测站的测绘数据绘制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和降水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锡尔河的主要补给是(  )
A.雨水补给         B.湖泊水补给
C.冰雪融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16.3、4月份降水量增加,但河流径流量反而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蒸发量增大        
B.下渗量增多
生活用水增加        
D.生产用水增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风蚀坑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的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风蚀坑以水平生长为主,长轴渐长;阶段Ⅱ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致使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风蚀坑发育到一定阶段演化速度会衰减,无法持续扩大。下图示意风蚀坑演化的两个阶段的剖面状况。
(1)简述阶段Ⅰ利于风蚀坑水平生长的条件。(3分)
(2)推测阶段Ⅱ坑底—丘顶、丘顶—背风坡脚的沙粒粒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5分)
(3)分析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持续扩大的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天气系统过境时会给当地带来降水、风向、气温等要素的变化。保定市是我国北方重工业城市。下图为河北省保定市某次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象要素变化图,其中露点温度反映空气湿度大小,露点温度越高,空气湿度越大。保定市在16时出现了较大雾霾天气。
(1)指出此次保定市过境的天气系统类型,并说明理由。(4分)
(2)说明保定市在16时之前的天气特征。(6分)
(3)推测保定市在16时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图中阴影部分)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聚拢在了一起,形成了数千米长、宽达1千米、厚数十米的“鱼带”,跋涉1 000多千米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
(1)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的原因。(6分)
(2)分析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对沙丁鱼大迁徙的有利影响。(6分)
(3)结合气候特点,评价非洲南部捕鱼的天气条件。(4分)
(4)说明沙丁鱼迁徙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6分)
答案与解析
1.C 结合材料可知,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24年4月26日至10月28日在成都举行,世园会首日(即4月26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成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C正确,A、B、D错误。
2.A 太阳直射点每3个月移动23°26',平均每月约移动8°,每四天移动约1°。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经计算可知10月28日时太阳直射9°S附近。故正午太阳高度H=90°-(30°+9°)=51°,故选A。
3.C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4.A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处构造为背斜谷,岩层出现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受到外力侵蚀,从而导致岩层缺失,A正确、B错误;背斜顶部一般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流水堆积,C错误;背斜属于褶皱构造,一般没有断层发育,D错误。
5.B 风向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所以只需要确定两幅图中哪一个点等压线的走向发生了明显变化即可。③地15日8时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明显更向西偏,故风向变化最明显,B正确;②④⑤等地点变化均较小,A、C、D错误。
6.B 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气象要素 14日14时 15日8时 气象要素变化
天气 晴朗(高压中心) 晴朗(高压中心) 天气晴朗
气温 一天中气温 最高值前后 日出后一段时 间,气温偏低 气温降低
气压 1 028~1 030hPa 1 026~1 028hPa 气压降低
7.A 1月为南半球夏季,此时南半球气温较高,德雷克海峡南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盛行西风势力较弱,使得海上风浪较小,因而船只此时穿过德雷克海峡相对安全,A正确;该海峡位于南极圈附近,所处纬度较高,不会受副高控制和台风影响,B、C错误;1月时南半球气温较高,海冰面积小,其对风浪的阻挡作用小,使得风浪较小,虽也有利于船只安全通过,但其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
8.B 海冰面积大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的海冰面积9月最大,2月最小。每年10月到次年2月,为融冰期,时长约5个月,而结冰期为当年3—9月,时长约7个月,所以海水融冰速度总体上比结冰速度快,B正确、D错误;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水结冰速度最快应为气温最低的7、8月前后,A错误;2月时南半球为夏季,此时气温较高,融冰速度较快,C错误。
9.D 当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时,表明海冰数量增多、面积变大,海峡水流通道变窄,使得流经此处的西风漂流形成的北上水流增多,秘鲁寒流得以增强,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随之增强,故会导致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较常年冷干,D正确,A、B、C错误。
10.B 北印度洋盛行季风环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月份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在东北风吹拂下,海水自东北向西南流,故E海域的油污带会随洋流向西漂,到达索马里沿海地区,其位于非洲东海岸,B正确,A、C、D错误。
11.D 索科特拉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是长期适应当地环境进化的结果,这反映了该岛炎热干燥的气候特征,结合该地位置可判断应为热带沙漠气候,D正确,A、B、C错误。
12.A 北半球夏季时,由于强盛的越赤道气流(西南季风)将索马里海域表层暖海水吹走,使得底部冷海水上泛,从而形成索马里沿岸寒流。该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可把海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带到海洋表面,使得鱼类的饵料丰富,进而形成渔场,A正确。地处热带与饲料丰富与否关系较小,B错误。附近陆地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河流注入少,C错误。该处盛行季风环流,无寒暖流交汇,D错误。
13.D 由材料可知,大理苍山位于云南西部,处于亚热带,所处纬度较低,利于形成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①正确;该山地有较大范围的耕作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②错误;不同坡向季风强弱差异大,会影响山区的水热分布,但不是垂直自然带分布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③错误;由图可知,该山海拔4 122米,海拔高,相对高度较大,利于形成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④正确。故选D。
14.C 耕作区的水热条件好,结合大理苍山所处纬度可知,该处原生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而不是落叶阔叶林,A错误;图示云南松林下面是耕作区、上面是人工华山松林,故其分布范围小是因其上、下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而不是因为降水少,B错误;全球变暖会使亚高山草甸向上侵占杜鹃灌丛,即杜鹃灌丛的下限会上移,C正确;人工华山松林为人造林,比自然林的水土保持能力差,D错误。
15.C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注入咸海。因此该河流的补给主要为冰雪融水补给,C正确;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雨水补给量较少,湖泊水补给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也较少,均不是主要补给类型,A、B、D错误。
16.D 3、4月份气温回升,蒸发量增大,此时本地区农业生产所需灌溉水量增加,因此引河流水进行灌溉,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D正确;蒸发量增多也会使得河流径流量减少,但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下渗量和生活用水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B、C错误。
17.答案 (1)风蚀坑出口处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1分)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1分)积沙体高度有限,对宽度增加的阻碍作用弱。(1分)
(2)从坑底到丘顶粒径变小,从丘顶到背风坡脚粒径变大。(2分)理由: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侵蚀殆尽,残留大颗粒;(1分)从积沙体前到丘顶,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1分)从丘顶到背风坡脚,重力作用导致大颗粒向下滑落。(1分)
(3)松散的地表物质深度有限;(2分)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2分)随着积沙体增高,到达丘顶的风速越来越小,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2分)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2)由阶段Ⅱ可以推测出:坑底—丘顶,沙粒粒径变小;丘顶—背风坡脚,沙粒粒径变大。理由:阶段Ⅱ,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导致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沙粒被侵蚀、搬运,只残留大颗粒物质;阶段Ⅱ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而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这就导致携带沙粒的盛行风到达积沙体顶部时,随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沙粒产生沉积,小颗粒的沙粒堆积在积沙体顶部,形成丘顶,而大颗粒沙粒则因重力作用由丘顶滑落至背风坡脚。
(3)松散的地表物质埋藏深度有限,再往下一定深度是较硬的岩石,风蚀搬运作用就此减弱了;由阶段Ⅱ可知,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出现坍塌,并且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使得风蚀坑变浅;随着积沙体增高,对盛行风的阻碍作用加强,到达丘顶的盛行风风速越来越小,堆积至此的沙粒也越来越少,沙粒粒径也越来越小,故不能再促进积沙体堆积增高、竖向生长。
18.答案 (1)类型:冷锋。(2分)理由: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强。(2分)
(2)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2分)气温较高,气压较低;(2分)风力较小,空气湿度相对较大。(2分)
(3)16时冷锋刚到达保定市,受冷气团挤压,暖气团被迫抬升,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污染物不易扩散;(2分)该时段空气湿度较大,水汽较充足;(2分)保定市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较多,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多,容易出现雾霾天气。(2分)
解析 (1)读图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强,应为冷锋过境。
(2)保定市在16时之前处于冷锋过境前,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锋面还未过境,大气相对稳定,风力较小,空气湿度相对较大。
(3)保定市在16时正值冷锋过境,冷锋刚到达保定市,由于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受冷气团挤压,暖气团被迫抬升,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污染物不易扩散;该时段露点温度相对较高,空气湿度较大,水汽较充足;保定市是我国北方重工业城市,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较多,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多,容易出现雾霾天气。
19.答案 (1)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南端,受西风漂流影响,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2分)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寒暖流交汇,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2分)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分)
(2)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2分)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沿途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2分)该沿岸流(冷水流)与外海的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2分)
(3)冬半年,受西风带控制,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不利于捕捞;(2分)夏半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多晴朗天气,海面风浪小,利于捕捞。(2分)
(4)路途遥远,迁徙时间长;(2分)沿途有天敌大量捕食,渔民大量捕捞;(2分)所经海域有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航线,污染较严重。(2分)
解析 (1)由材料可知,沙丁鱼喜冷水,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受西风漂流的影响,厄加勒斯浅滩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由材料“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可推知,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厄加勒斯浅滩寒暖流交汇,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好群居”说明沙丁鱼需要较大的生存空间,由图可知,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2)由材料可知,“低温的沿岸流”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向北流动”则与沙丁鱼迁徙方向一致,5—7月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同时由图可知,该沿岸流(冷水流)与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3)非洲南部纬度位置在30°S以南,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冬半年受西风带控制,多阴雨天气,风浪较大,不利于捕捞;夏半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海面风浪小,有利于捕捞。
(4)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分析视角 具体原因 困难
路程 沙丁鱼迁徙路程长达1 000多千米 路途遥远,迁徙时间长
天敌或捕捞 在沿途会遭遇天敌的捕食和人类的捕捞 被捕食、捕捞
环境 沙丁鱼迁徙所经过的非洲南部海域,是波斯湾石油输出的重要海上航线之一 海域污染较严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