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红学研究需要“考证”(节选)
① ,尽管有人说它可以当作历史来读,但这并不意味着《红楼梦》是一部历史典籍。只是由于这部旷世奇书中写了“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它反映了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风貌,可以使读者从中认识到“什么是封建社会”。因此,按照通常的道理来说,考证只适用于古籍的字义及历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考核辩证”,而小说《红楼梦》只能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这种认识或看法对绝大多数的小说来说,当然没有错。但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来说,仅仅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则远远不够,它需要“考证”的方法。如果将所有的理由加以概括的话,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②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资料留下的太少,扑朔迷离,难以让人对这位伟大作家家世、个人经历、思想倾向等等,有较为清晰和全面的了解。例如,曹雪芹的祖籍、生卒年月,乃至他的民族归属、旗籍等等,争论了近百年,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年来,故宫档案馆不断发现一些有关曹家的档案材料,对廓清曹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有关曹雪芹的生卒年等关键性材料则一无所获。民间虽然不时传出重大发现的新闻,“激起千层浪”,但大多又是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假难辨的结局,留与他人作笑谈。不论是对已有的极为珍贵的材料,还是对新发现的各种材料,都有一个去伪存真、考核辩证的问题。因为弄假成真,欺世盗名,遗害后人;弄真成假,有眼无珠,贻笑来者。所以,考证是曹雪芹家世生平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之一。
③《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红楼梦》第一回前的“楔子”中,作者写道:“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憎,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段“告白”任何人读了都不能不产生一些疑问:其一, ?其二, ?这些涉及这部小说成书过程的问题,对研究和评价曹雪芹与《红楼梦》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要弄清这些模糊不清、疑窦横生的问题,也需要运用考证的方法。
④《红楼梦》第一回“楔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通观《红楼梦》全书,联系到已知的作者的家世生平,我们有理由相信曹雪芹的这段“声明”。他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写作方法。这种真真假假的写作方法是符合小说创作法则的。但是,曹雪芹所说的真与假又不完全同于一般小说的“模特儿”,他的“真”是与他的家世和个人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虽然不是在写一部真实的“自叙传”,但他又确确实实地写了自己的“自叙传”。他把自己的家世和个人的遭际、人生感受,倾注到自己心爱的人物身上,从小说中一些重要故事情节和人物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曹雪芹的家世和他个人经历的某些影子。所以,我认为《红楼梦》的这种特殊写作方法,也决定了红学研究中考证有其独特价值。
⑤考证帮助读者的阅读。《红楼梦》诞生在二百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反映的是18世纪中叶的历史风貌。它距离今天已经很久远了,一般读者大众对小说中所写到各种典章制度、诗词曲赋、风俗礼仪,小到饮食、服饰、园林、医药、称谓等等,都很陌生。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需要加以注释,使读者知道它的正确含义和来历。因此,自《红楼梦》诞生后有不少人致力于其中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的考证工作,发表许多研究文章。近年来出版的《红楼梦》辞书有几种,其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了解原著背景,而其条文无不利用考证的成果。
1.根据文意,填入第①段空行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谁都承认《红楼梦》是名著
B.谁都承认《红楼梦》是奇书
C.谁都承认《红楼梦》是小说
D.谁都承认《红楼梦》是古籍
2.下列对第②段、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考证是《红楼梦》文学欣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B.对曹雪芹生平的考证是红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
C.曹雪芹的生平决定了《红楼梦》的写作方法。
D.曹雪芹将生平情感赋予《红楼梦》中所有人。
3.请模仿范例,通过对第③段画线部分的分析,再提出两个问题。
范例:这段话中出现3个人名,那么《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4.本文发表后,“红迷”们认为论证有说服力,纷纷点赞。结合全文推断原因,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作者针对论证观点,基于《红楼梦》的特殊性展开论证。
B.作者论证红学考证的必要性时,始终避开文学批评领域。
C.作者两次引用《红楼梦》的原文作为论据,更有说服力。
D.作者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作为考证对象,让读者信服。
5.学校“红学研究”社团最近想在社团刊物上推荐《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一书,因为此书对考证民俗与《红楼梦》阅读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深入的见解。请你结合本文第⑤段和《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的目录写一段推荐语。(120左右)
附录:
《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目录(部分)
第二章 民俗意象原型在人物形象中的构成
第一节 人物服饰色彩中民俗意象原型的营构
第二节 人物形象气质中民俗意象原型的营构
第三节 人物姓名中民俗意象原型的营构
……
第四章 以民俗纠葛建构的情节冲突
第一节 信仰民俗与情节预设
第二节 节俗效应与情节强化
第三节 游艺民俗与情节渲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语堂
尽管孔子缺点难免,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唯有与他朝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福音》写客西马尼园的一段相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时,孔子周游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他愤然离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在卫国他羞辱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论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在黄河边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乎。”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卫后,接连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温无所试①”。
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孔子知道弟子心中有着懊恼不平,于是召子路前来问他说:“《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不足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个道理吗?仲由,假使有仁德的人便能使人信任,那伯夷、叔齐怎会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通行无阻,那王子比干怎会被纣王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相见。孔子说:“赐啊!《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道理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容受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迁就一些!”孔子说:“赐,好农夫虽然善于播种五谷,却不一定有好收成;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艺,所作却不一定能尽合人意;君子能够修治他的道术,就像治丝结网一般,先建立最基本的大纲统绪,再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能容合于当世。现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术,反而想降格来苟合求容,赐啊!你的志向就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了,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回啊!《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道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够容受。然而,老师照着自己的道术推广开去,不被容受又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容,正见得老师是一位不苟合取容的君子呢!一个人道术不修治,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道术既已大大修成而不为人所用,那是有国的君主和执政大臣的耻辱了。不被容受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容,正见得自己是一位不苟合取容的君子呢!”孔子听了欣慰地笑了,说道:“有这回事吗?颜家的子弟呀!假使你能有很多财富的话,我真愿意做家宰,替你经理财用呢!”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漂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花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有删改)
【注】①温温无所试:处处受压抑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论语》时关注孔子与弟子轻松幽默的对话语境,才能发现孔子的圣洁完美。
B.在作者看来,孔子真正的伟大之处表现在政治上失意后变得成熟、豁达,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
C.孔子仁义之政的论说触动了卫灵公,他仰头看大雁的动作,隐喻了凌云展翅的抱负。
D.对于孔门陷入窘境的原因,子贡认同子路的分析,他建议孔子降低标准以求世人容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和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形象,展现了他丰富的人格与情感。
B.面对困境,孔子“讲诵弦歌不衰”与弟子们“失望懊悔”形成对比,凸显孔子的执着与坚定。
C.文章构思巧妙,按照时间顺序,以关键事件为节点,展现了孔子的人性光辉与魅力。
D.文章将古典文献中的语句巧妙融入叙述中,既增强了文化底蕴,又使叙述更具权威性。
8.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9.林语堂认为文学应该表现出人性的真实和生活的趣味,请结合文本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匈奴寇上谷,遣卫青等四将军击之。李广军败,为胡所得,络盛置两马间。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归。下吏,当死,赎为庶人。秋,匈奴入寇,以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广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前将军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且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愿置前先死。”青阴受上诫,以为广老,数奇①,毋令当单于。广固自辞于青,青不听。广不谢而起行,意甚愠怒。
广、食其军无导,惑失道,后期。青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谓其麾下曰:“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自刭。广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士以此爱乐为用。
(选自《纲鉴易知录·汉纪》,有删改)
材料二:
汉武帝天资刚严闻臣下有杀人者不唯不加之罪更喜而褒称之。李广以故将军屏居蓝田,夜出至亭,为霸陵醉尉所辱。居无何,拜右北平太守,请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上报曰:“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怒形则千里悚,威振则万物伏。夫报忿除害,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胡建守②军正丞,时监军御史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当选士马日,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趋至拜谒,因令走卒曳御史下,斩之,遂上奏曰:“案军法:‘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臣谨以斩。”谓丞属军正,斩御史于法有疑也。建由是显名。观此二诏,岂不开妄杀之路乎?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材料三: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时监军御史为奸,建欲诛之。走卒前曳下堂皇,遂斩御史。制③曰:“《司马法》曰‘国容④不入军,军容⑤不入国’,何文吏也?”
(选自《汉书·胡建传》,有删改)
【注】①奇:不偶,不好。②守:兼任。③制:诏书。文中指汉武帝下诏书。④国容:国家的礼仪、风纪。⑤军容:军队的礼仪、风纪。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武帝天资A刚B严C闻D臣下有杀人者E不唯不加之F罪G更喜H而褒称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天数、命运,与《苏武传》“数通使相窥观”中的“数”意思不同。
B.固,坚决,与《石钟山记》“余固笑而不信也”中的“固”意思相同。
C.对簿,接受审问,“对簿公堂”中的“对簿”起初也是这个含义。
D.爪牙,比喻卫士、武臣,文中是褒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爪牙”的感彩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青出塞后得知单于居住的地方,命前将军李广的部队合并到右将军的军中,从东路进军,李广请求与单于对阵决战,却遭到卫青的拒绝。
B.李广因迷路而延误军机,面对将受审问的处境,李广自感年事已高而不愿受辱,于是自刎而死。他为人清廉,关爱部下。
C.材料一的主要人物是李广;材料二评论汉武帝,其中也提到了李广。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李广也有情绪化用事的时候。
D.胡建兼任军正丞时,监军御史侵占了胡建的房子,胡建趁监军御史在厅堂上,命令士兵把监军御史杀了,然后向皇帝上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归。
(2)且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愿置前先死。
14.李广斩霸陵尉,胡建斩监军御史,汉武帝都认同。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汉武帝赞同李广斩霸陵尉和胡建斩监军御史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久客
刘克庄
久客长安市,人情薄似云。
宁为绝交论,不著送穷文。
白发长千丈,黄金尽百斤。
故山春事动,深恐废耕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久客”二字即照应诗题,营造出一种忧郁的气氛,并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人情薄似云”运用比喻手法,既是诗人对人心难测的感叹,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C.颔联写诗人宁愿断绝人情交往也不愿写阿谀奉承的话语,表现了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D.颈联“千丈”“百斤”用语夸张,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感伤和金钱一去不复返的叹惋。
16.有人评价此诗在情感上有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影子,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以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大声响烘托蜀道之险的两句是“ , ”。
(3)《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祈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羽衣甘蓝、红菜头、奇亚籽……①想必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对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都不陌生。羽衣甘蓝饮品,依靠“低卡”“无负担”收割了不少流量;甜菜拿铁、红菜头紫甘蓝美式等饮品,因为高颜值和健康属性掀起一波热潮:奇亚籽冲剂被称为“管理期液断的好帮手”……当下,一些年轻人对于食物的追求已经转向了“防病”“养生”,而这些贴上了“有机”“进口”标签的食材,正好填补了这种心理空缺。
“超级食物”仿佛成为“自律”的代名词,好像谁的盘子里没有这么一样“超级食物”,就显得不健康、不养生一般。有不少人质疑,超级食物是“智商税”吗?从营养学角度看,它们的确富含某些成分,比如红菜头富含硝酸盐有助于改善血压,姜黄有抗炎作用。但也有数据指出,牛油果的脂肪含量比猪腿肉还要高,羽衣甘蓝虽然富含钙元素,但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等等。可见,这些食材并不是“吃一口就排毒”“喝一杯就能瘦”的。要看到,这些食物的走红,______。大家都明白,真正的营养是需要每顿饭按时按量摄入碳水、蛋白质、维生素,少吃精加工食品,这也就是不少健身达人推崇的“吃得干净”。毕竟,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当下,“吃得干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尔来一杯富含红菜头的“美颜瓶”,给自己摆上一盘( )的“能量碗”,或许也是一种生活的调节,一些坚持的乐趣。
②羽衣甘蓝等“超级食物”受到追捧,藏着人们真实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生活的渴望。我们不必给这种消费行为贴标签,也要看到,消费可以给生活加点糖,但真正的健康,永远得靠最朴素的坚持。
1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现了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也表现了当代消费观的变化
B.表现了当代消费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
C.是大众健康意识觉醒的体现,更是当代消费观变化的表现
D.是当代消费观变化的表现,更是大众健康意识觉醒的体现
20.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彩缤纷 B.斑驳陆离 C.姹紫嫣红 D.异彩纷呈
21.请分析“消费可以给生活加点糖”这句话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2.学校健身社特邀营养学专家做“超级食物真的超级吗”专题讲座,请你结合材料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20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了道德对社会与个人的重要性。
而在当今社会,面对利益诱惑、舆论压力或受群体行为的影响,一些人选择妥协甚至放弃道德底线,也有人始终坚守原则,不因外界而动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
(1)这段话中《石头记》有3个不同书名,这些书名的含义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有何关联?
(2)曹雪芹在文中是“批阅增删”者,这是否意味着他并非《红楼梦》的原始创作者? 4.B 5.
《红楼梦》里的民俗细节藏着大乾坤!《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从服饰色彩、人物姓名等民俗意象切入,解析贾母八旬寿宴等节俗如何推动情节,揭示端午斗草、中秋占花名等游艺民俗的文化密码。书中考证让红楼人物与情节更具历史纵深感,助你穿透文字,看懂封建贵族生活里的民俗智慧与文化隐喻。
6.B 7.C 8.
①最后一段直观呈现出孔子面对困顿与狼狈时表现出的坚韧、乐观的品质,表达了对孔子人格的赞美。
②通过遗憾表现孔子的“荒野图”未被绘出,批判了过度神化孔子的传统认知,强调应以真实、人性化视角去认识孔子。
③最后一段的内容照应文章题目“孔子在雨中歌唱”。 9.
①表现人性的真实:文章并未将孔子塑造成一位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和语言描写,展现了孔子作为普通人的真实一面。如:“湿米离齐”“卫灵公轻慢”等细节,展现其狼狈;面对“丧家之狗”的嘲讽,孔子坦然接受“然哉然哉”,这种自我解嘲消解了圣人光环,将孔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②展现生活的趣味:文章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注重描写孔子在困境中的幽默与豁达,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师徒间亲切、幽默的互动,使文章充满了生活的温情和趣味。
10.CEG 11.B 12.D 13.(1)李广假装死去,突然跳上(一个)匈奴少年的马背,夺下他的弓箭,鞭打着马向南飞驰,最终得以逃回(汉朝)。
(2)况且(我)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今天才(终于)得到一个与单于对阵(的机会),希望能担任前锋,率先(与单于)决一死战。 14.①将军需立威以镇服军队与敌人;
②报忿除害是汉武帝对将军的期望;
③国家与军队的礼仪、风纪不同,要区别对待。
15.D 16.①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和刘克庄《久客》都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②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含蓄的,通过描写闲适的春日生活来表达。
③刘克庄《久客》中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直接的,通过直抒胸臆来表达。
17.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
18.①想必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对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都不陌生。(或者修改为:想必这几种“超级食物”的名字对每一个运动健身、减肥养生的人来说都不陌生。)
②羽衣甘蓝等“超级食物”受到追捧,藏着人们真实的生活态度和对健康生活的渴望。 19.C 20.A 21.含义:消费可以调节生活。
效果:使用比喻修辞,表达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22.①“超级食物”是神话还是科学?
②揭秘超级食物真相,科学呵护身体健康。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