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走向世界大战
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及后果;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认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教训。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了解希腊雅典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阐释
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慕尼黑阴谋
希特勒提出对捷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
集体安全的落空
英法苏谈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西方大国、苏联角度);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难点:局部战争为什么没能遏止住法西斯侵略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在亚、非、欧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对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美采取了什么政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由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和英法的纵容政策,1938年,战争的乌云笼罩着欧洲,面对法西斯德国发动新战争的威胁,英法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一)英法的绥靖政策
【思考探究】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提问: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主要表现都有哪些?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侵略西班牙。
所谓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不惜牺牲一些局部的、小国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英法认为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德国,因此想拉拢意大利以寻求支持,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二)美国的“中立”政策
对德意侵略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不干涉”政策。表面上不支持西班牙内战任何一方,禁止向西班牙运送武器和军用物资,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的武器过境,实际上是对西班牙共和国实行封锁,而对德意向佛朗哥叛军提供各种武器听之任之。美国宣布“中立”,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而德意可作为“中立国”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西班牙叛军。因此,英、法、美等国所采取的措施,纵容了法西斯侵略西班牙。
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西方大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为此,不惜牺牲埃塞俄比亚的利益。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没把意大利最需要的石油列入禁运范围,而且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则推行所谓的中立政策,禁止向埃、意双方出售武器,但意大利通过德国转手可得到美国武器。西方大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二、慕尼黑阴谋
(一)希特勒提出对捷领土要求
30年代后期,德国加紧了对外扩张和侵略。1938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对捷提出割占苏台德地区的要求,遭到捷政府拒绝,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
【思考探究】提供并让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材料二
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观点有哪三点不同?
(1)慕尼黑协定的签订。(2)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张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看法不同。张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③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以此加深对慕尼黑协定签订的认识。
(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
面对希特勒的侵略行动,英法既害怕战争,又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为此,不惜牺牲捷的利益,与希特勒妥协,逼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背着捷克,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法西斯德国扩张政策和英法纵容政策的产物,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当时英首相张伯伦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实际上慕尼黑协定的结果不是挽救了和平,而是加速了战争。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指出:它的签订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希特勒得寸进尺,1939年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占领捷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地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一)英法苏谈判
随着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争威胁,1939年英法苏围绕欧洲的战争与和平展开谈判。4月15日开始举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就采取共同行动制止法西斯扩大侵略进行磋商。由于英、法两国缺乏诚意,先后举行的政治和军事谈判均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归于失败。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苏谈判失败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缓和同德国的关系,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摆脱了遭受德日两面夹击而又孤立无援的境地,给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同时,苏联也避免了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这样,德国在发动大战前争取了苏联中立,避免了两线作战之苦;同时苏联也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军的攻击,赢得了备战时间。但是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指,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探究延伸】
史学界一般认为:(1)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而且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追随或支持,直到英、法对德宣战后仍一度对它抱有某种幻想。
(2)绥靖政策的教训不仅对于曾经推行过它的人来说是深刻的,而且在世界人民在经历了空前灾难后,懂得了在侵略势力面前应当如何捍卫和平的真理。
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论证你的回答。
对论点的论证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等。对上述观点进行综合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原则。答案可以这样组织:第一种观点,历史根源方面:英国的大陆均衡战略和反共政策。法美的追随或支持方面;抱有幻想的表现:“奇怪战争”或“静坐战争”
。第二种观点,绥靖政策的教训A.教训:养虎为患,或玩火自焚。B.真理:联合起来,用正义武装捍卫和平。
【本课小结】
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仅使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增强了实力;英、法、美等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是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受到挫折的原因之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进一步暴露了它们的软弱,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世界局势朝着扩大战争的方向发展。绥靖政策从而使法西斯侵略行经一再受到纵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