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14: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教案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李顿调查团;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政策
绥靖政策的实质
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结合前课及本课的内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讲述过程问题探究
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慕尼黑阴谋
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史料研习问题探究归纳总结
集体安全的落空
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史料研习问题探究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
同时企图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的政策。
2.实质:西方大国仇视社会主义,无视小国利益的极端自私的强权政治
3.表现:⑴
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国际共管”成为一纸空文)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名不副实“经济制裁”)

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不干涉”和“中立”)

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

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奇怪战争”、“静坐战”
---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
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
(1)英法①英法地位的削弱
②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政局复杂
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
⑤对苏联的本能仇恨及无视小国利益
(2)美国(“中立政策”)
①忙于恢复经济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③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5.绥靖政策的危害
⑴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⑵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
⑶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⑷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团结对敌
6.教训:
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二、“慕尼黑阴谋”
1.背景:⑴
德国对外侵略扩张
吞并奥地利
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2.内容: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慕尼黑阴谋为什么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绥靖政策是用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换取苟安局面并祸水东引。
在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问题上,英法等国或貌似公允,或置身事外;
但在慕尼黑,英法出于对战争的恐惧,不惜从幕后走到前台,抛开当事国,公开地把捷送到法西斯铁蹄之下,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
3.影响:
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侵略气焰,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②欧洲集体安全落空,苏联寻求自保转而与德国谈判,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1、集体安全:是一种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它与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是完全对立的。
2、思想和原则:提出国际组织应普遍关注破坏和平行为的观点;主张共同一致,抗击潜在侵略者等。
3、背景①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③苏联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
④德国提议苏德和解,以避免两线作战
4.主要内容: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5.影响
对苏联:①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
②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
③玷污了国际形象
,应予否定(该条约附属的秘密议定书,规定苏联和德国法西斯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第三国,争夺势力范围。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别。)
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加速二战爆发
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针对问题
操纵
政策内容
反映实质
中国问题日占东北
英法
操纵国联,不提制裁,要共管东北
绥靖政策初露端倪
意埃问题
英法
对意制裁,范围有限,很快取消
纵容扩张
美国
1935年制定中立法案
西班牙问题
英法
提出不干涉
纵容扩张
美国
修改中立法案

侵奥问题
英法
没有任何正式反应
纵容扩张
捷克问题
英法
与德意签订《协定》
登峰造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华”体系的仇视
3、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4、其他原因:
  一些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爆发。
  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不能制止战争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