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细胞可以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途径生成ATP,如: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形成丙酮酸的过程中,甘油醛-3-磷酸脱氢并磷酸化生成甘油酸-1,3-二磷酸,在甘油酸-1,3二磷酸中形成一个高能磷酸基团,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催化下,甘油酸-1,3-二磷酸可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给ADP,生成甘油酸-3-磷酸与ATP。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油酸-1,3-二磷酸生成甘油酸-3-磷酸是吸能反应
B.酶、能量等决定着ATP的合成和水解不是可逆反应
C.酶促反应中因存在ATP供能机制而使酶具有高效性
D.真核细胞中合成的ATP均可用于各种吸能反应过程
2.下列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的是( )
①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中,将实验温度设置为酶的最适温度②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其中一支试管的温度设置为 90℃③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置 0℃、37℃、100℃三种温度④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时,两组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③
3.葡萄糖和脂肪是细胞呼吸常用的物质,葡萄糖中的氧含量远多于脂肪,科学研究中常用RQ(释放的体积/消耗的体积)来推测生物的呼吸方式和呼吸底物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淹时植物根细胞的RQ>1,该植物根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有酒精
B.若测酵母菌在葡萄糖培养液中的RQ=1,说明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
C.若测得某植物种子在萌发初期的RQ<1,该植物种子可能富含脂肪
D.人体在剧烈运动的时候,若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RQ会大于1
4.核苷三磷酸(NTP)包括 ATP、GTP、UTP、CTP 等,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d 表示脱氧)包括 dATP、dGTP、dTTP、dCTP。研究发现 dNTP 可作为 DNA 合成的原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TP 和 NTP 的区别体现在五碳糖的种类不同
B.dNTP 含有 2 个特殊的化学键,可为 DNA 复制提供能量
C.DNA 复制时需 dATP、dTTP 含量越多,则 DNA 结构越稳定
D.真核细胞分裂时,胞内 dNTP 都进入细胞核内参与 DNA 的复制
5.钙在骨骼生长和肌肉收缩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晒太阳有助于青少年骨骼生长,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有以无机离子形式存在的钙
B.人体内Ca2+可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C.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
D.人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低易出现抽搐现象
6.肌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升高将引起肌收缩。静息状态下,肌细胞质基质Ca2+浓度极低,此时胞内Ca +主要存储于肌质网中(一种特殊的内质网)。肌质网膜上存在一种Ca2+载体,能催化水解ATP实现Ca2+逆浓度跨膜运输。该载体转运过程中的两个状态(E1和E2)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载体对Ca2+的转运过程利用了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
B.E2中该载体通过构象变化向细胞质基质运输Ca2+导致肌收缩
C.若该载体数量不足或功能减弱可导致肌收缩的停止发生异常
D.随着待转运Ca +浓度的增加,该载体的运输速率先增加后稳定
7.几丁质是昆虫外骨骼和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中国科学家首次解析了几丁质合成酶的结构,进一步阐明了几丁质合成的过程,该研究结果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是真菌合成几丁质的控制中心 B.几丁质是由多个单体构成的多糖物质
C.细胞通过跨膜运输将几丁质运到胞外 D.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可用于防治病虫害
8.科研人员检测晴朗天气下露天栽培和大棚栽培的油桃的光合速率(Pn)日变化情况,并将检测结果绘制成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强度增大是导致ab段、lm段Pn增加的主要原因
B.致使bc段、mn段Pn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
C.致使 ef 段、op 段 Pn下降的原因是光照逐渐减弱
D.适时浇水、增施农家肥是提高大棚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9.如图表示某油料作物种子萌发为幼苗过程中 CO2释放、O2吸收相对速率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料作物种子细胞中不含蛋白质和糖类
B.第Ⅰ、Ⅱ阶段种子细胞以无氧呼吸为主
C.第Ⅲ阶段种子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比第Ⅱ阶段高
D.第Ⅳ阶段呼吸速率因贮存物质被消耗而显著下降
10.植物细胞内10%~25%的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NADPH、CO2和多种中间产物,该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生成氨基酸和核苷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与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不同
B.与有氧呼吸相比,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能量少
C.正常生理条件下,利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可追踪磷酸戊糖途径中各产物的生成
D.受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可由该途径的中间产物转化生成
11.核酸甲和乙是某细胞内的两种核酸,这两种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IV 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酸甲中
B.核酸甲内有氢键,核酸乙中不会存在氢键
C.与合成核酸乙的单体相比,核酸甲的单体的 3’位置的碳原子上少一个氧原子
D.核酸甲的多样性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与其连接方式无关
二、多选题
12.肌苷酸又名次黄嘌呤核苷酸,简称IMP,在酶的作用下,IMP会分解产生次黄嘌呤,研究证实IMP具有鲜味特性而次黄嘌呤无鲜味,如何解决人类在汲取丰富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实现增强口感和食欲的问题,一直是畜牧业、渔业生产肩负的历史重任。鱼宰杀后鱼肉中的ATP分步(ATP→ADP→AMP→IMP)|降解成IMP,IMP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为次黄嘌呤。研究者在探究鱼肉鲜味下降原因的某些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三种鱼宰杀后的肉放置在室温(25℃)条件下,鲜味均不会下降
B.在pH═6.0、温度为40℃条件下放置,鮰鱼比草鱼、鳝鱼更有利于保持鲜味
C.若要鱼味道好,还需探究鱼宰杀后生成IMP最多时的时间及外部环境条件等
D.由图可知,要使鳝鱼肉保持鲜味,放置时对温度和pH的要求更高
13.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呼吸电子传递体组成的将电子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图甲所示;为研究短时低温对该阶段的影响,将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分组情况及结果如图乙所示。已知 DNP 不影响电子传递,可使 H 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 ATP 合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能最多的阶段,与 25℃ 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多
B.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 NADH 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4℃ 时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受阻
C.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 H 跨过内膜到达线粒体基质
D.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膜两侧 H 浓度差为 ATP 的合成提供了驱动力
14.种皮会限制O2进入种子。豌豆干种子吸水萌发实验中子叶耗氧量、乙醇脱氢酶活性与被氧化的NAD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无氧呼吸中,乙醇脱氢酶催化生成乙醇,与此同时NADH被氧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为种皮被突破的时间点
B.Ⅱ阶段种子内O2浓度降低限制了有氧呼吸
C.Ⅲ阶段种子无氧呼吸合成乙醇的速率逐渐增加
D.q处种子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多
15.利用装置A,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分别将绿色植物甲、乙的叶片制成大小相同、数量相等的叶圆片(假设密度、厚度相同),抽出空气,进行光合作用速率测定。图 B是利用装置A测得的数据计算转换后绘制成的坐标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活塞关闭状态,光照强度为1 klx,装置 A 中放置甲叶圆片进行测定时,着色液向左移动
B.活塞关闭状态,着色液左移的原因是叶圆片消耗 O2的速率大于产生CO2的速率
C.活塞打开状态,光照强度为3 klx时,甲、乙两种植物叶圆片全部上浮所用时间相同
D.活塞打开状态,光照强度为6 klx时,甲、乙两种植物叶圆片全部上浮所用时间相同
三、解答题
16.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此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聚集沉积形成斑块。请回答以下问题:
(1)Aβ含有39-43个氨基酸,请写出氨基酸的结构简式 。
(2)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一种膜蛋白)水解而成,与该前体蛋白形成并出现在膜中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 。由图1可知,淀粉样前体蛋白先后经过 的催化作用,切断了 (选填“肽键”“氢键”“二硫键”)而形成Aβ,每经过此过程生成一分子Aβ需要 分子水。
(3)Aβ的空间结构如图2,有证据表明,Αβ在健康人脑中有营养神经的作用,但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Aβ产生量过多后,可形成不同的Αβ聚集体(图3为12个Aβ的聚集体),产生神经毒性并最终使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和记忆衰退的症状,综上所述,请提出一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思路 。
17.某同学将从菠菜叶中分离到的叶绿体悬浮于缓冲液中,给该叶绿体悬浮液照光后糖产生。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是分离制备叶绿体的常用材料,若要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与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答出1种即可)。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 上,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 (填“蓝紫光”“红光”或“绿光”)。
(2)将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破坏后,加入缓冲液形成悬浮液,发现黑暗条件下悬浮液中不能产生糖,原因是 。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体中会产生淀粉。请设计实验证明叶绿体中有淀粉存在,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18.研究发现,线粒体内的部分代谢产物可参与调控核内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细胞的功能。如图为T细胞中发生上述情况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先经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再彻底分解成 和[H]。[H]经一系列复杂反应与 结合,产生水和大量的能量,同时产生自由基。
(2)线粒体中产生的乙酰辅酶A可以进入细胞核,使染色质中与 结合的蛋白质乙酰化,激活干扰素基因的转录。
(3)线粒体内产生的自由基穿过线粒体膜到 中,激活NFAT等调控转录的蛋白质分子,激活的NFAT可穿过 进入细胞核,促进白细胞介素基因的转录。经 过程合成白细胞介素。
19.我国有近一亿公顷的盐碱地,大部分植物无法在此生存,而耐盐植物藜麦却能生长。通过研究藜麦叶片结构后发现,其表皮有许多盐泡细胞,该细胞体积是普通表皮细胞的100倍以上,里面没有叶绿体,Na 和Cl 在盐泡细胞的转运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盐碱地上大多数植物很难生长,主要原因是 ,植物无法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水分甚至萎蔫。
(2)耐盐植物根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 。据图推测,藜麦的耐盐作用机制是通过 的方式,将Na 和Cl 运送到表皮盐泡细胞的 (填细胞器)中储存起来,从而避免高盐对其他细胞的影响。
(3)下表为藜麦盐泡细胞和其他几种普通植物的叶肉细胞膜中部分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其中 (填表中字母)更可能是藜麦,理由是 。
转运蛋白 A B C D
Na 载体蛋白 8 12 5 11
Cl 载体蛋白 2 6 4 6
葡萄糖转运蛋白 38 28 66 68
20.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拔节期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以镇稻6号水稻为材料进行实验,温度具体设定如下:10点为36℃、11点为38℃、12点为39℃、13点为40℃、14点为38℃、15点为35℃,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细胞的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 上,主要吸收 光。提取叶绿素过程中,在研磨时加入了无水乙醇和二氧化硅,其他操作规范,则与正常提取相比,该过程提取的叶绿素量会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2)据图1可知,CK组水稻的SPAD在10:00~15:00与温度的总体关系是 。高温胁迫 d处理,12:00~13:00相对叶绿素含量下降最多。
(3)结合图1和图2,各处理组10:00~13:00,水稻净光合速率与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说明高温胁迫下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是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B B B C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BD AD ABD AC
16.(1)
(2)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β-分泌酶、γ-分泌酶 肽键 2/二/两
(3)研制开发抑制β-分泌酶、γ-分泌酶活性的药物,研制开发促进Αβ分解的药物;采取措施(物理或化学)阻止Αβ聚集
17.(1) 差速离心 类囊体(薄)膜 蓝紫光
(2)悬液中具有类囊体膜以及叶绿体基质暗反应相关的酶,但黑暗条件下,光反应无法进行,暗反应没有光反应提供的原料ATP和NADPH,所以无法形成糖类。
(3)思路:将生长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植物叶片分为甲乙两组,两组植物应均进行饥饿处理(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消耗有机物),甲组放置在有光条件下,乙组放置在其他环境相同的黑暗状态下,一段时间后,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出甲乙两组的叶绿体,脱绿后制作成匀浆,分别加入碘液后观察。结果:甲组匀浆出现蓝色,有淀粉产生;乙组无蓝色出现,无淀粉产生。
(1)差速离心法 类囊体的薄膜 蓝紫光 (2)黑暗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暗反应所需的NADPH和ATP (3)思路:分离叶绿体,用碘液进行显色反应。 结果:反应结果显蓝色。
18.(1) 二氧化碳/CO2 氧气/O2
(2)DNA
(3) 细胞质基质 核孔 翻译
19.(1)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2) 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或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 主动运输 液泡
(3) D 三种载体蛋白的含量均相对较高,盐泡细胞从表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大量Na+、Cl-,需要较多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盐泡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合成有机物供能,细胞所需能量只能通过其他细胞转运的葡萄糖分解提供,因此葡萄糖转运蛋白需要量也较高
20.(1) 类囊体薄膜 蓝紫光和红 减少
(2) 温度越高,SPAD越低 5
(3)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反应速率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