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课件 (3)【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课件 (3)【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14:1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 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课程标准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教材研读学案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背景: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推行______政策。
2.表现
(1)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的侵略。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绥靖(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___________”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特别提醒】 在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中,中国的抗战发生最早,它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不干涉二、慕尼黑阴谋
1.背景
(1)30年代后期,德国加紧了对外扩张和侵略,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了___________,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英法等国要捷屈从于德国的要求,它们惧怕战争,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并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奥地利2.慕尼黑会议: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__________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
3.影响
(1)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墨索里尼(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鼓励了德国的侵略。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不久,意大利侵吞了阿尔巴尼亚。
【特别提醒】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来“慕尼黑阴谋”成了为自私目的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行为的代名词。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1.背景
(1)一战以后,一些欧洲国家主张建立_______________。
(2)由于绥靖政策的推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没有被国际联盟制裁。
(3)欧洲局势日益紧张,英法和苏联都面临着战争威胁。集体安全体系2.概况
(1)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未达成一致。
(2)1939年8月,三国谈判没有取得任何_________结果,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失败。
3.后果:《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1)为防止英法与苏联结盟,德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实质性(2)苏联与英法不能结盟,转而寻求____________,答应与德国改善关系。
(3)苏德双方于1939年8月在莫斯科签订条约。
4.影响:西方大国的利己主义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势日渐嚣张,世界大战迫近。
【特别提醒】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苏联得以暂时不被拖入战争;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得以发动战争。避战自保归纳综合(1)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2)慕尼黑协定使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3)面对法西斯咄咄逼人的态度,欧洲一些国家纷纷寻找维护本国安全的出路,英、法、苏寻求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课堂探究讲义【探究核心问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战争威胁的主要表现
1.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地扩军备战,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2.日本加强对中国侵略。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3.意大利1935年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4.德国先后撕毁《凡尔赛和约》、《洛迦诺公约》,吞并奥地利,利用慕尼黑协定侵吞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进而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5.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6.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二、苏联的避战自保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的异同 (2011年湖北黄冈高三模拟)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必然性
B.二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C.小国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探究热点考向】【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等国惧怕战争,推行绥靖政策,“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该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 B针对训练 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
C.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解析:选D。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作为大国不采取措施制止,却采取中立自保的利己措施,结果是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损害了遭受侵略的弱小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材料2: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附件规定:英法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犯……
请回答:
(1)张伯伦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2)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等国推行什么政策的产物?在此之前,还有哪些事件能体现这一政策?
(3)材料2中的协定及附件后来是否被修改?慕尼黑协定又称慕尼黑阴谋,这一阴谋主要指什么?【解析】 本题考查英法等国执行的绥靖政策,并培养学生分析、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依据教材所学知识便可回答。第(2)问在明白该政策为绥靖政策的前提下,对体现这一政策的事件要概括回答。第(3)问第一问要有事实证明是否被修改;第二问实际上是要回答慕尼黑会议的险恶用心。【答案】 (1)伙同法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让其屈从于德国割占苏台德区的要求。
(2)绥靖政策。九一八事变后,由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日本侵华给予迁就;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没有对意军进行实质性制裁;西班牙内战期间,英法“不干涉”,美国“中立”;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等国平静地接受。
(3)是,因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等国并没有去保护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探究史料研习】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材料1:“双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
——30年代末某条约
材料2:“规定两国势力范围的界限,……在波兰是纳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
——30年代末某条约秘密议定书【思考探究】
(1)材料1中的某条约指什么条约?双方为什么签订该条约?
(2)针对材料2中的秘密议定你有何看法?
(3)材料1中该条约签订有何影响?
【探究思路】 第(1)问依据材料中条约的有关内容,可知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双方签订该条约的原因;第(2)问的看法一定要体现出大国的强权政治;第(3)问要从条约的内容角度思考。【答案提示】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为避战自保,赢得备战时间。德国:为避免以后出现两线作战局面,需要稳住苏联,让其保持中立。
(2)苏德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前提下划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是利己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
(3)条约的签订使德国解除了对东方苏联的后顾之忧,使其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加速了二战的到来。附:课内答疑站
一、学思之窗(教材P57)
结合本课和前一课的内容,请思考:为什么丘吉尔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不必要的战争”?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提示:(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反法西斯国家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法西斯轴心国的综合国力,然而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使得法西斯势力越来越嚣张,直至全面发动战争。因此丘吉尔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不必要的战争”。
(2)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大都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境况,未能形成反法西斯斗争的统一力量,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本课测评(教材P57)
1.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结果?
提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的迁就。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过程中,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但是,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2.慕尼黑阴谋为什么是绥靖政策的顶点?请试说明理由。
提示:慕尼黑协定是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的分割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协定。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三、学习延伸(教材P57)
你认为苏联是否应该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应如何看待其秘密议定书?这个条约的签订对欧洲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应该。英、法、苏构建集体安全的努力落空,苏联在不能与英法迅速结成同盟的情况下,寻求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秘密议定书规定了苏、德两国的势力范围的界限,带有掠夺性和大国强权色彩。条约的签订使德国没有了发动战争时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加快了世界大战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