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14:2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特别提示:请把答案写在题号前面):
1.二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发动的局部侵略战争有:
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②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
③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
④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使西班牙内战演变成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的主要因素是:
A.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
B.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政策
C.佛朗哥是法西斯分子
D.国际纵队参战
3.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B.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的欲望
C.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D.赢得备战有利时机,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4.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
C.其结果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
5.二战前夕,法西斯势力越来越嚣张的最主要原因是:
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同盟
B.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失败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6.
慕尼黑阴谋的实质是:
A.英法联合制止德国侵略
B.英法牺牲小国利益以满足德国扩张要求
C.德意联合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D.德、意、英、法联合对付苏联
7.下列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B.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C.分裂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意味着绥靖政策的破产
8.
慕尼黑会议违背了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C.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
D.禁止当事国参加
9.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B.捷克被德国吞并
C.加速了二战爆发的进程
D.苏联与英法矛盾扩大
10.
二战爆发前夕,关于苏德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同盟国
B.各自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
C.剑拔弩张,矛盾尖锐
D.处于观望状态,无固定关系
11.
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种结局: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
观察右面漫画,该漫画:
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
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
D.反映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材料2: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和材料2回答,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观点有何不同?
(2)对材料1中“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如何理解?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1.D
2.A
3.A
4.D
5.B
6.B
7.D
8.D
9.C
10.B
11.D
12.B
11.
(1)事件: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不同: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张伯伦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③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2)理解:张伯伦认为绥靖政策维持了世界和平稳定,维护了英国利益,但实际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