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14:2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课
走向世界大战
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和教训;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及后果;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学法指导】
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使其达到了顶峰,欧洲局势日益紧张,英、法、苏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进行了谈判,谈判失败后,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世界局势进一步朝着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知识归纳】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他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的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实质:
。表现:1、1931年对日本侵略中国,
未真正制裁日本。
2、对
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国实行“
”。
3、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
”,美国推行“中立”政策。
4、对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
;1936年开进
;1938年吞并
,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

慕尼黑阴谋
背景:1、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少数民族利益为由,提出要求占领与德国相邻的苏台德地区。
2、英法想避免战争,企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祸水东引。
时间:1938年9月。参与者:英。法、德、意四国首脑

、希特勒和
。地点:德国的慕尼黑城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
等地区交给德国。影响:1、暴露了英法德软弱,助长了
的侵略气焰。第二年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使其

实力大为增强,要求归还一战中被分割的殖民地。
集体安全体系的落空
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为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防止战争再次发生,主张建立

2、随着欧洲局势的日益紧张,英法和苏联都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时间:1939年4月至8月。结果:1、三国谈判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结果。
2、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了《
》、
【合作探究】
○西方国家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集体安全体系的落空与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什么关系?
【疑难解析】
***《苏德互补侵犯条约》是怎样签订的?如何对其评价?
背景:1939年8月,英、法、苏三国谈判没有结果,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为了本国的利益,苏联放弃了构筑集体安全体系的做法,决定单方方面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求避战自保,赢得备战的时间;德国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买避免出现两线作战的情况,也需要苏联在战争爆发后保持中立。因此,两国在1939年8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影响:积极影响:暂时把祸水推向西方,推迟了苏德战争的饿爆发,为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法德绥靖政策,打破了他们纵容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
消极影响:从世界发展的形势看,条约在客观上暂时有利于德国的侵略,使德国免于两线作战;同时,苏联产生了轻敌麻痹的思想,客观上促进了大战的爆发。
【自我测试】
1、绥靖政策是盛行20世纪30年代的一种重要政策,下列内容不能体现其实质的是


A、英法在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中国、西班牙等国家中表现出的纵容或不干涉政策
B、美国面对法西斯侵略表现出的“中立”政策
C、慕尼黑阴谋和后来出现的“静坐”战争
D、苏联推行的中立自保政策
2、二战爆发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是


①牺牲小国利益,谋求大国安全
②调整对德政策,以谈判代替冲突
③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攻苏
④以守为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4、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的根源是


A、传统孤立政策的影响
B、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
C、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使
D、经济危机严重削弱美国的实力
5、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根本目的是


A、赢得备战时间,保证自身安全
B、同德国结盟,反击绥靖政策
C、华定苏德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D、使苏联避免卷入战争
6、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A、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B、为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C、分裂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意味着绥靖政策的破产
7、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加有利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埃及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尽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材料二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它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政策。在这一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材料四
绥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
材料五
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又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这样,“反共”就成了他们结盟的最好招牌。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7
D
B
C
C
A
C
C
8.
1)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
2)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
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
3)“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4)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敌人的假象。
5)英法资产阶级对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无视小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