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一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制造强国,无论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其强大莫不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真正缺乏的不是钱和技术,而是一种谦虚进取、克己奉公、忍耐执着、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曾有过诸多精微的阐释,如《诗经》所描述的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细、认真与执着;墨家及其弟子所提倡的“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如《考工记》所倡导的“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臻达极致”的技术追求;等等。然而,自进入大工业时代以来,中国传统分散化的手工生产方式迅速衰落,传统工匠日渐沦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成为机器的附庸,技术甚至发展为压制、支配与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部力量,等等。虽然不能说工匠精神消失了,但在机器化和标准化社会生产条件下,它确实被削弱和忽略了。
工匠精神在当下中国的倡导,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使能静下来精心研发、打磨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传统“重道轻器”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体力劳动仍然存在着被贬抑的现象,劳动者缺乏发言权、缺乏工作尊严……在如此环境下,仅仅依靠一些个体坚守工匠精神显然是不够的。要让工匠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全社会应形成一种“职业无贵贱”的认同和共识,塑造出尊重劳动、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劳动者摒弃功利主义意识。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国家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
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做人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
进一步讲,重视教育并不仅是为了提升产品质量与职业技能,更是为了使劳动者成为具有真正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自由个体。因而,工匠精神指向一种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为此,我们不仅应打破那种将人作为手段的“异化”工作模式,更应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享受生活的愉悦与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言:“正是创造活动,使劳动者在劳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感觉到个人的乐趣。”追求独立人格、尊严和个体价值,在当今工匠精神的塑造中,应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诉求。
(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
材料二:
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首先,它体现的是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工匠文化自古有之,古代匠人强调道技合一,注重工匠文化传承,追求技术细节和品牌价值。其次,它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是匠人对职业的尊重,做一件产品就要把技艺做到极致,把产品和声誉做到完美。再次,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工匠精神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追求性能卓越、质量极限。最后,工匠精神的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立足本职岗位,研发国家亟须的技术、工艺,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破解难题。
(摘编自陈套《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纵观世界强国,无论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其强大莫不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
B.我国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工匠精神,有很多文献资料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且精微的阐释。
C.我国当下正倡导工匠精神,虽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只要国家制定一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工匠精神就能真正落地生根。
D.工匠精神包含了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人们通过一切劳动都可享受到生活的愉悦与满足,感受到乐趣。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总体阐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提出“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的中心论点。
B.材料一在论证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的过程中提及了当下教育界的不良现状,意在批评当下教育。
C.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围绕历史上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工匠精神当下面临的挑战和重塑等方面展开。
D.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其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语论证了创造活动对劳动者的作用,增强了说理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这些是匠人劳动精神的体现。
B.提高国民素质和改善国民教育,保障好劳动者的生存权利、维护其做人尊严对塑造工匠精神关系重大。
C.工匠精神在机器化和标准化社会生产条件下被削弱和忽略,由此可见其根本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
D.有了宣传教育、市场引导,国家再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就一定能塑造出工匠精神。
4.两则材料都围绕工匠精神进行展开,论述却各有侧重,请简要概述。(2分)
5.工匠精神的重塑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重塑工匠精神。(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考
聂鑫森
祖武因公因私到武汉以外的地方去,喜欢坐高铁,又快又稳当。坐高铁又决不买一等座,二等座就蛮好,如果是他一个人可以去办的事,他决不让人陪同。
可这次不由他选择,他只是个客人,邀请方是长沙的潇湘舞剧院。对方说他的地位和名声,应该坐一等座;说他年届花甲,右腿又有旧伤,必须由办公室的小青年陪护。东道主在网上把来去的高铁一等座票都订好了,而且是双份。
祖武穿着薄棉袄,头戴绒线老人帽,手提一个小布袋,里面放着三条准备送给朋友的“黄鹤楼”香烟。
他和办公室的小杨站在站台上。
小杨说:“这个袋子也让我提着吧。”
祖武摇摇头,说:“这东西轻。你已经给我提着行李箱了,压手哩。”
这趟车是从郑州开往长沙的,武汉虽是大站,也只停车五分钟。
列车进站停稳后,车门开了。小杨和祖武随着队伍,急急地进入已亮起灯的车厢。祖武的座号是B5,小杨的座号是C5,中间隔着过道。小杨把祖武的行李,放在自己座位这边的行李架上。祖武也举起那个装香烟的小袋子,往座位上边的行李架上放去。就在这时候,列车开动了,还没放稳的小袋子,从祖武的手上忽地脱开,掉下来,再从前排一个旅客的右肩边擦过,落到地上。
祖武赶忙走上前,说:“对不起、对不起,让你受惊了。”
一个蓄长发的二十岁出头的小女孩抬起头来,眼一横,说:“你怎么搞的 这么重的东西砸下来,砸得我右手都麻了。”
祖武说:“只是三条香烟。对不起,对不起!”边说边拾起小袋子让小女孩看。
小女孩脸一别,站起来,快步离开了座位,朝一车厢前面走去。
小杨伸手接过小袋子,放到行李架上去。说:“一个老人说了这么多‘对不起’,她理也不理,还要怎么样 ”
祖武摆摆手,示意小杨不要多说话,然后,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列车跑得风驰电掣。
过了好一阵,那个小女孩没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列车长和本车厢的列车员,突然出现在祖武面前。
“老同志,我是列车长,刚才你放东西,是不是掉下来砸在前排旅客的右肩上 ”
祖武说:“是的。我已经道歉了。”
“她说她的右手发麻,很疼,可能骨折了,因为右手对于她非常重要,担心影响她未来的事业,请你去协商一下,好吗 ”
祖武说:“我去。”
小杨站起来,大声说:“我是老人的陪护人,他上年纪了,耳朵不好,我去谈。”
小杨跟着列车长走了。
列车员也是个小女孩,她向祖武细问了当时的情况,又打开小袋子看了看,再掂了掂整个袋子的重量。接着,又向周围几个目击者进行咨询。
“列车员同志,人在旅途,难免发生这样的小事。几条香烟会砸伤人,这不是‘碰瓷’吗 ”
“年纪小,就这么刁钻古怪,让人生厌。”
列车到了赤壁站。
小杨满脸愤懑地回到车厢。
“祖老,谈了这么久,她不肯谅解。列车长说派车上医务人员给她验伤,她坚决不同意。她坚持要由当事人、受伤人及调解人——列车长,共同签订一个《调解书》,说明小行李袋砸伤了她的右臂,她于明日去医院检查、诊断、用药,所有费用由当事人负责。”
祖武说:“这小女孩太精明了。我作为一个有儿有女的老人,也不安呵,我同意。”
“当事人一栏由我去签字吧,并留下我的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祖老的名字不能留在这份《调解书》上,让人憋屈。”
“好吧。”
车过岳阳站后,小杨把三方签了字的《调解书》复印件拿回来,交给了祖武。祖武戴上老花眼镜看了看,知道这个小女孩叫汪小秀,到达站也是长沙。他折叠好《调解书》,小心地放入内衣的口袋里。
长沙潇湘舞剧院招聘舞蹈演员的终评,进行了三天。作为终评总监的祖武,一直坐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他看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令他惊诧的是,那个同车厢的汪小秀,竟是此中的一个考生,简历上写着她是某个县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汪小秀基本功不错,临场发挥也好,人还长得有模有样。前九名依分数多少排出,汪小秀与另一个分数相等,并列第十名。
在院领导、评委和总监参加的会上,为两个并列十名的考生谁上谁下,争得面红耳赤,最终由总监祖武来拍板。
祖武平静地讲述了列车上发生的这件事,然后掏出《调解书》让大家一一过目。其中有一条说:“受伤人如果在专业上因右手伤残,当事人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祖武说:“我在列车上目睹她的表演,可谓之路考。她的素养就这个样子,小市民的精明与刁滑,都学到骨了,她能和同事们和睦相处吗 难!”
大家一致同意把汪小秀拉下来。
有人问:“万一她恼羞成怒,用《调解书》上的条款,来找祖老的麻烦呢 ”
祖武冷冷一笑,说:“在座的都看了她表演的舞蹈,右手伤残了吗 一旦诉诸法律,各位都是证人。何况,她其意不在要找我赔偿什么钱,她坐一等座来应考,就说明她家境不错。她的刁滑,可想见她与周围的人不可能很宽容地相处。她之所以借这件事发飙,并一定要签署《调解书》,是自命不凡,为了争一个面子,万一落榜,她回去后可以体面地说出原由,并有纸写笔载的证据。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多的心眼,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人说:“祖老,你回去时,假如和汪小秀同坐一趟车一个车厢呢 ”
祖武说:“作为长辈,如果她愿意,我一定会和她好好谈一谈,她要走的路还长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一开头就交代祖武喜欢坐高铁,但又决不买一等座,二等座就蛮好。旨在塑造一个低调平实、不尚奢华的形象。
B.小女孩快步离开了座位,朝一车厢前面走去却没有再回来,反而是提出了由当事人、受伤人及调解人——列车长,共同签订一个《调解书》的解决办法,说明小女孩内心也比较愧疚。
C.祖武并没有因为《调解书》上的条款就昧着良心让汪小秀通过,体现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
D.文章结尾一问一答,假设了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虽出人意料却意味深长。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交代祖武被安排在一等座这一细节,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伸手探火是否熄灭的细节描写异曲同工,都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人物小杨的出现是因为祖武年届花甲,右腿又有旧伤,必须由办公室的小青年陪护。除此之外,小杨这一人物不用出现。
C.小说采用对话的方式,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了一个形象丰满的祖武形象。
D.小说情节构思精妙,以乘坐高铁开端,以香烟砸着人发展,看似以签署《调解书》结局,却又进一步写终评面试,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8.很多人都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祖武,请从情节、人物、主旨三个方面谈谈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6分)
9.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篇小说设置了太多“巧合”,让我们感受到故事的发展是那么的合情合理、那么的顺理成章,请指出文章设置的巧合并分别概括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悦,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 ”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列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明公A定B冀州之日C下车D即缮其甲卒E收其豪杰F而用之G以横行天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本文中的“迁”指迁徙,搬换。与《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迁”字含义不同。
B.太祖,皇帝庙号。多用以称开国君主。解释开国帝王的庙号,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C.“善属文”中的“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含义相同。
D.卒,本义指完成、终结,由此引申为死亡。后假借指隶役,特指服役士兵,古时多指步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将军何进因为王谦是公卿望族的后代,于是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王谦没有答应。
B.蔡邕才学显著,深受朝廷器重,因为王粲是王公的孙子,听说王粲在门前求见,蔡邕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出来迎接他。
C.王粲学识广博,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制度荒废破坏,恢复建立新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王粲一直主持这件事。
D.王粲在路上得病死去,当时年龄四十一岁。两个儿子,受魏讽谋反罪的牵连,被杀。绝了后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4分)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4分)
14.俗话说:“上天给你关上一道门,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王粲年纪轻轻,身材矮小,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南歌子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①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②笑豪英。自爱③湖边沙路、免泥行。
【注】①老去:引申为老年;晚年。②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屋,典故出自三国名士许汜。③自爱:自己喜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交代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过程,只为突出词人心中的愁苦和归来后极度疲惫的状态。
B.下片中“笑豪英”,说自己置办产业,谋求私利,却无远大志向,因而被豪英嘲笑。
C.本词化用庄周梦蝶及许汜贪恋置产的典故,既增添了思想容量,又使其显得典雅含蓄。
D.本词具体写了词人冒雨回家、和衣而睡、酣然入梦,再到湖边漫步的过程,因事抒情。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将进酒》中肯定自我才华的一句是“_______”,流露出对金钱的轻视的一句是“_______”。
(2)《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雁”这一意象常常成为古代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山水画意境悠远、博大精深。无论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寄寓,还是“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沉醉,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山水是自然崇拜和隐逸哲学的一部分。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格局、胸怀抱负,都浓缩在这咫尺之间。高山长河、飞流瀑布、碧溪澄湖、朗月清风……画家笔下的这些意象,既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寄托,也带领观者走进名胜佳境之中。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1350年所绘。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作者从动笔、构思到完成大约用了7年多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 ),领略江山钓滩之胜。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富春江两岸,黄公望观察烟云变幻之奇,终日奔波
B.黄公望观察烟云变幻之奇,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
C.在富春江两岸,黄公望终日奔波,观察烟云变幻之奇
D.黄公望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一样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0.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语句。(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葡萄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水果。葡萄皮可充当膳食纤维重要来源,葡萄皮中,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抗血栓、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单宁具有抗过敏的功效。因此建议, ① ,但在吃葡萄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无籽葡萄,有传言说无籽葡萄是用了转基因技术,食用后可能会使人出现变异。那么, ② ?事实是,现在的葡萄还没有运用转基因技术,无籽葡萄很正常,也很安全,是可以吃的。目前常见的无籽葡萄有“无核翠宝”“夏黑”“阳光玫瑰”等。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水果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皆代表人们美好的意愿。葡萄有很多美好的寓意。葡萄因其成串且多籽, ③ ,是比较传统的人丁兴旺的吉祥象征。除此之外,葡萄还寓意做事情能事半功倍。在国画创作中,葡萄代表着丰收、富裕、高贵,成串的葡萄,寓意多多益善、果实累累。一株葡萄能结出串串葡萄果实,还有一本万利的寓意,祝愿财源滚滚和生意兴隆。葡萄树生命力顽强,也意味着自强、坚信和自信。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伤病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C.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在年轻人中流行一种说法:“只要你选择躺平,世界就会为你让路。”有“躺平族”的人说:“躺平是宇宙间客观的唯一真理。”说这话的人,已经整整两年没找工作了。但没关系,这正是躺平的要义。工作算什么东西 工作有可能是自我束缚的枷锁,无欲无求地活着才是王道。
又有人认为:年轻人更应该迎难而上。当一个人迟暮之时,最后悔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如果不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如何面对未来的自己呢 与其躺着,不如先站起来,然后尝试奔跑。就当,让这一切从新开始好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对上述现象有什么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或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2.(3分)A
3.(3分)B
4.(2分)材料一讲工匠精神对中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工匠精神在当下中国面临的一些现实挑战以及如何重塑工匠精神。材料二讲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把握工匠精神并大力弘扬。(每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6分)①要进行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②要有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国家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③改善国民教育状况提高国民素质。(每点2分)
6.(3分)B
7.(3分)B
8.(6分)主人公是祖武。①小说以祖武开头,以祖武结尾,中间写高铁上发生的矛盾也是以他为中心,情节是紧紧围绕祖武展开的。②作者正面描写了祖武的语言、行为、外貌等,并以汪小秀对比衬托。③小说旨在表现祖武谦逊温和、不尚奢华、嫉恶如仇等品质,并借此对比批判类似汪小秀一般因心眼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6分)示例:①座位设置的巧合。放着给老友所带的三条“黄鹤楼”香烟的小布袋由体贴小杨的祖武拎着,隔着过道的座位安排让祖武自己往行李架上放小袋子,此巧合为后文汪小秀与祖武发生矛盾冲突自然地埋下了伏笔。②人物关系的巧合。发生矛盾的二人正好是终评总监和考生的关系,使得考生在专业考核之前,先接受了一场决定结果的“路考”此巧合使读者更加关心故事结局,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考试成绩的巧合。汪小秀与另一位考生分数相等,并列第十名,此巧合引出了后文由祖武拍板决定是否录取她的情节,此巧合暗示了作品主题,传达了作者对德艺关系的思索。(每点2分)
10.(3分)C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明公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就整治军队,招揽豪杰并任用他们,从而在天下纵横驰骋。“缮其甲卒”是下车之后所做之事,用“即”连接,所以C处断句;“缮其甲卒”和“收其豪杰”结构相同,所以E处断句;“用之”的“之”字指代豪杰,做代词,其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
11.(3分)C
12.(3分)B
13.(8分)翻译:
(1)(4分)王十七岁时,司徒征召,皇帝下诏任命他做黄门侍郎,因西京长安局势混乱,他都没有就职。
(2)(4分)到荆州避难的士人,都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刘表不知道任用他们,所以国家面临危难而无人辅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辟:征召;除:任命;以:因为。重点字词各1分,大意1分。
(2)者……也:判断句;海内:天下,国家:任:任用。重点字词各1分,大意1分。
14.(3分)①有特异的才能;②学识广博,有问必答;③强记默识、擅长计算、擅长写文章。(每点1分)
15.(③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只为突出词人心中的愁苦”错误,开头两句描写旅途中冒雨赶路的辛劳以及归来后歇宿的情景。
16.(6分)①轻松愉悦之情。上阕写词人冒雨赶路,归来酣睡,轻松愉悦。②老来一事无成的苦闷。下阕写词人醒后想到归来后“老去”“才尽”,胸无大志可能会被英雄豪杰嘲笑,心情苦闷。③摆脱红尘俗物后的旷达淡然之情。湖边沙路漫步,豁然开朗。(每点2分)
17.(6分)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雁过也,正伤心(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18.(3分)D
19.(3分)C
20.(5分)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作者从构思、动笔到完成大约用了7年时间。(改对一处得2分,两处得5分)
21.(3分)B
22.(6分)
①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②无籽的葡萄能不能吃
③有多子多福的寓意
23.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是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是公卿望族的后代,想要和他结为婚姻,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叫出来见王谦,让王谦挑选一个为妻。王谦没有答应。因病免官,死在家中。
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当时蔡邕的才学有很大名气,在朝廷中地位显贵,前去他家的车马经常堵住了里巷,家里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前求见,蔡邕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出来迎接他。王粲进来后,看到他年纪轻轻,身材矮小,满座的宾客都很惊讶。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特异的才能,我不如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都应当送给他。”王粲十七岁时,司徒征召,皇帝下诏任命他做黄门侍郎,因西京长安局势混乱,他都没有就职。于是上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行为不拘小节,不是很器重他。刘表死。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要他归附太祖。太祖征召王粲做丞相属官,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太祖在汉水边设置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现在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依仗人多势众,立志要兼并天下,然而他喜爱贤才却不能任用,所以杰出的人才都离开了他。刘表从容不迫地据守荆州,坐观时局的变化,自认为可以效法西伯周文王。到荆州避难的士人,都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刘表不知道任用他们,所以国家面临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就整治军队,招揽豪杰并任用他们,从而在天下纵横驰骋;待到平定了长江、汉水一带,便引用当地才德兼备的人,把他们安置在重要的职位上,使天下人心归附,顺应时势而期望得到太平,文治武功并用,英雄全力效劳,这正是夏、商、周三代开国明君的举动啊!”后来升任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授任侍中。王粲学识广博,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制度荒废破坏,恢复建立新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王粲一直主持这件事。
起初,王粲和别人同行,读到路边的碑文,那人问他:“您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说:“能。”于是那人让他背过身去诵读,没有漏掉一个字。观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搅乱,王粲把棋子恢复成原样。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照样摆出来。将他摆出的棋局和原来的棋局相比较,没有错一个棋子。他强记默识的能力就是这样的。他生来擅长计算,做算术时,能通达运算的原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一气呵成,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们常常认为他是事先打好了腹稿;然而即使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也比不上他写得好。王粲创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他跟随太祖征伐吴国。建安二十二年春,在路上得病死去,当时年龄四十一岁。王粲的两个儿子,受魏讽谋反罪的牵连,被杀。绝了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