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学案
一、教学目标
(1)课标及省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了解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了解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及其影响。通过对波兰、法国迅速溃败原因的了解,汲取历史教训。
发展要求
说明
“北非战场的激战”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知识与能力
1、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北欧战役;德军的西线进攻;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的时间、过程。
2、理解:波兰败亡的原因;“闪电战”的特点;法国败亡的原因;不列颠之战的特点及影响
3、运用:结合本课史实,综合归纳本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局、战术方面的特点并对我们的现代国防提出建议。
(3)、过程与方法
讲述过程;问题探究;史料研习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一些国家墨守陈规,军事思想、装备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遭到亡国厄运。这再次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勇不屈,单独抗击法西斯,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二、教学重点
德国侵入波兰和法国败亡
三、教学难点
“闪电战”及波法两国败亡的原因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导入]:
师:有人曾说:欧洲的近代历史,就是法德两国打冤家的历史。的确,自德意志统一之后,法德两国在3/4个世纪中多次刀兵相见,结下了深深的历史怨恨。双方都处心积虑地削弱对方,并炫耀自己的强大,在两国人民心中投下了深深的历史阴影。(出示照片:法国凡尔赛宫镜厅)
这座金碧辉煌的大厅,曾经见证过法德两国的哪些历史大事呢?
生:回忆,回答(略)
师: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这里加冕称帝,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但却深深刺伤了法国的民族感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特意把宰割德国的巴黎和会的开幕式定于1919年1月18日在镜厅召开。法国总统在开幕词中咬牙切齿地声称:“48年前,德意志帝国就诞生在这个大厅里。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法国自认为在当年蒙羞的地方洗雪了耻辱。然而,21年后,德国人却在另一个地方上演了相似的一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照片)
这节车厢我们是否似曾相识呢?
生:回忆,回答:(略)
师: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行军列车的车厢中,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宣告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0年6月22日,这节车厢被从博物馆中拖出来,成为法德两国之间一次新的停战协定的签署地。然而,这次双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下面,就让我们回到炮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了解这一幕是怎样发生的。
[新课教学]
一、德国入侵波兰
师: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按照既定计划——“白色方案”,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在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后,根据此前同波兰签订的条约先后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在波兰战役中投入了160万人、2000多架飞机、6000门大炮和28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并首次在战争中使用了“闪电战”战术,(讲解并提问:什么是“闪电战”,它有什么特点)即首先派出大批飞机偷袭波兰机场,将大部分波兰飞机炸毁于地面,从而取得制空权。进而以飞机、坦克为先导迅速突破波军防线,在波军后方实施深远迂回,达到歼灭波军主力的目的。那么,德国为什么要进攻波兰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学习的历史知识以及波兰的地理位置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1、历史原因:《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2、经验教训:侵占波兰,一旦同西方发生冲突,就可以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如果向东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哨阵地;
3、经济因素: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
波军虽然进行了顽强得抵抗,到了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9月28日,华沙沦陷。苏军也趁机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在仅仅28天的战役中,波军约20万人伤亡、70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4.1万人。作为欧洲国土最大的国家之一,并且拥有100多万兵力的波兰,为什么会如此迅速的溃败呢?请大家结合教材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这个问题
(展示材料)(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老师总结:
1、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2、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要强调德国军事的强大正式由其政治上的反动所决定的。
3、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英法的宣战是被迫的,长期以来绥靖政策的影响,没有做好对德作战的准备,坐视波兰败亡)
(过渡):占领波兰后,希特勒随即将战争重心转向西线,打击德国的宿敌法国。绥靖政策的结果是英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德国为什么不继续东进,而转向西线呢?
1、战略原因:英法已经对德宣战,而苏德之间已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避免两线作战。
2、历史原因:德国为法国宿敌,巴黎和会上对德国要求苛刻。
3、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根本矛盾:争夺殖民地和称霸世界。
师:了解这个原因之后,我们就来了解这一时期西线的战役。德国在西线的第一场战役首先是北欧战役,即德国于1940年4月先后攻占丹麦和挪威,以确保侧翼的安全并打破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
师:(显示曼施坦因计划)攻占北欧是希特勒的西进序曲,当他在挪威基本取胜后,不等战役结束就向西欧大举进攻。早在1939年10月德国侵占波兰后,希特勒就密令制定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黄色方案”。初案与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相似,但因旧调重弹,容易被对方料及,难以取胜。为此,曼施坦因提出了把主攻防线改为引诱英法联军主力出击的助攻,而把真正的主攻方向放在了中断的阿登山区,这里虽然地势险要,难以通过,但法军设防薄弱。突破后可以将联军拦腰截断,截断退路,取得决定性胜利。
按照这个计划,德国首先于1940年5月10日将进攻指向荷兰、比利时,吸引英法联军北上,随即以空军为掩护,强大的装甲部队从阿登山区杀出,到20日已经抵达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约40万被困于敦刻尔克海岸地区,英国海军冒着德军的轰炸和炮击,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至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6月5日,德军移师南下,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
2.法国的溃败(1940.6月22日)
师:号称世界强国的法国,只一个多月就败亡了。这是为什么呢
?
引导学生思考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
生:(讨论思考并掌握法国败亡的原因)
师:1、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沮丧,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2、军事理论落后,根本没有跳出一战中阵地战、防御战的圈子,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
3、无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进步,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
师: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的进攻打破了“西线无战事”的局面,这就造成当天绥靖政策的制定人张伯伦在一片谴责声中被迫辞职,丘吉尔出任首相。
(指导学生阅读丘吉尔演说的材料,请学生思考英国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由惧怕战争到坚决抵抗侵略。
师:1940年7月~10月,德进攻英国,开始了不列颠之战。放弃了绥靖政策的英国,实行坚决的抵抗。希特勒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未能达到摧毁英国或逼迫英国求和的目的。英国不屈不挠的抵抗,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由于英国短期内不能征服,希特勒将视线转向东方,准备入侵苏联。那么德国为什么没有达到作战目的?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
原因:英国方面:1、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2、政府抵抗决心坚定
3、军事设施先进(雷达等)
德国方面:空军处于优势,但他过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影响:1、致使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军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
2、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的反攻提供了根据地
3、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战初期欧洲的主要战役,德国由于蓄谋已久,军事力量强大和先进的战术思想,使它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就先后击败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国,但不列颠之战却打击了它的嚣张气焰。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从中得出什么教训和启示呢?(展示图片、资料)
1
、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在建设国防安全方面,不仅要有先进的军事装备,更要注意吸收最新的战术战略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民族团结,同仇敌忾,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是取得抗击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战争是残酷的,是反人类的,避免战争,珍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
课后延伸:第三次世界大战
(展示材料,设问:你认为会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认为会,那么你认为会由什么原因引起。如果认为不会,请讲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