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第一节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第一节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21:38:45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1.简述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3.说明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者: 和 。
施莱登
施旺
2.细胞学说的发现历程
→制作 ,观察描述了运动的原生动物、游动的精子和细菌
列文虎克
→发现并命名了“细胞核”
显微镜
布朗
→证实了“细胞核”的存在,指出 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施莱登
细胞
→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它们
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物和植物体内。”
施旺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
细胞学说
3.内容与补充
(1)一切 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 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 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意义: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 水平,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和植物
细胞
分裂
独立
细胞
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
(1)定义:光学显微镜是由一个或几个透镜以及其他机械结构组成的

光学仪器
(2)构造。
粗准焦螺旋
目镜
镜筒
细准焦螺旋
物镜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3)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与 放大倍数的 。
物镜
目镜
乘积
(4)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
低倍镜
视野中央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2.电子显微镜
(1)来源: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青年科学家 等利用高能电子束 的特点,制造出能够放大 倍的 。
(2)分类:常用的电子显微镜有 电子显微镜和 电子显微镜。
卢斯卡
波长很短
10 000
电子显微镜
透射
扫描
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生物体的构成:除了 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 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 的基本单位。
病毒
细胞
结构和功能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1)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
生理
盐水
清水
生理盐水
下表皮
稀碘液
吸水纸
(2)观察永久玻片标本或单细胞生物临时玻片标本。
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的骨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永久玻片标本,或采集池塘水观察藻类或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并绘制所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物像。
3.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生物细胞的大小有一定差异,细胞的形态也各不相同。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 是相适应的。
生理功能
判断正误
(1)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提示】 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指对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2)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指对物体面积的放大倍数。(  )

×
(3)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需先上升镜筒,以免物镜与装片挤压损坏物镜。
(  )
【提示】 转换高倍物镜时,不能升高镜筒,应该直接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
(4)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便于观察,需要染色。(  )

任务一 分析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苍蝇腿上长满密密的绒毛”“人的牙垢中存在游荡和跳舞的小生物”……1675年,他描述了运动的原生动物和游动的精子;1681年,他又描述了细菌。
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通过研究从澳洲搜集来的植物,发现并命名了这些植物的表皮、花粉、胚珠等部位的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细胞核”。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观察了大量的植物组织,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他提出:“植物,不论发展到多么高级,都是由充分个体化的、各自独立的、分离的物体组成的聚合体,这些物体就是细胞。”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对多种动物细胞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物和植物体内。”
1858年,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提示】 制造了显微镜,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获得的证据,来说明“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结论的
【提示】 通过对大量动物体和植物体的显微观察,并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3)细胞学说的内容是否阐明了所有生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
【提示】 不是,它阐明的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
(4)“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这是否暗示着你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提示】 是,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产生,老细胞由更老的细胞分裂产生,如此向上追溯,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所以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核心归纳」
1.细胞学说中3个“未涉及”和2个“统一了”
2.科学方法——观察法和归纳法
「典型例题」
1.(2025·镇江阶段练习)细胞学说对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主要原因是它揭示了(  )
[A]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
[B]病毒与细胞生物的区别
[C]生物界细胞的多样性
[D]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A
【解析】 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阐明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统一性,对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命名了“细胞核”
[B]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证实了细胞核的存在
[C]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这是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D]细胞是一个绝对独立的单位
D
【解析】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任务二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图甲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不同组合下观察到的物像。回答下列问题。
(1)①比②的放大倍数 。③比④的放大倍数 。若要使图乙转为图丙,应选用图甲中的组合是 (填序号)。


②③⑤
(2)若图丙观察到的细胞是图乙中的A,应如何操作
【提示】 应先将图乙中的装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最后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并观察。
(3)若换成高倍镜后,发现视野变暗,A的物像不清晰,应如何调节
【提示】 换用大光圈、凹面镜使视野变亮,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核心归纳」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并非体积或面积。
2.成像的特点及装片的移动规律
(1)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且放大的虚像: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180度。
(2)装片的移动规律:相对于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移向哪个方向,即“偏向哪儿,就向哪儿移”。
3.高倍镜与低倍镜的观察情况比较
比较
项目 物像
大小 观察细
胞数目 视野
亮度 物镜与装
片的距离 视野
范围
高倍镜 大 少 暗 近 小
低倍镜 小 多 亮 远 大
4.判断污物存在的位置
(1)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或装片。
(2)判断方法如下。
「典型例题」
3.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B]在载玻片上用笔写下b,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应是 b
[C]换上高倍镜观察前,需将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D]当观察染色较浅的标本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
D
【解析】 当观察染色较浅的标本时,应选用平面反光镜和调小通光孔,这样可以减少光线的进入,使视野暗一些,便于观察染色较浅的标本,而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会使视野变亮,不利于观察染色浅的标本。
4.(2025·泰州期中)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中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后,
为了不伤到目镜镜头,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B]图①中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
[C]欲看清图②视野中c处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
[D]图③视野中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其中X应为256
B
【解析】 从图①中可看出,a、b有螺纹,属于物镜,物镜长短和放大倍数成正比,因此镜头a的放大倍数小于镜头b,图①中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后,即换用高倍物镜后,为避免伤到物镜镜头,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图①中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后,即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显微镜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所以欲看清图②视野中c处(左边)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由于视野中充满细胞,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放大倍数为之前的4倍,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应为原先的1/16,所以X应为16×64=1 024。
【方法技巧】
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规律
任务三 分析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观察以下几种细胞的示意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精子和卵细胞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它们的大小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提示】 卵细胞较大,储藏了较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胞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而精子比较小,有利于运动。
(2)神经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分别具有什么结构特点 这种结构特点又与其各自的功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 神经细胞表面有很多突起,这一结构特点使其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这种结构特点使其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核心归纳」
对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多样性的理解
(1)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有一定差异;即使在同一生物体的相同组织内,细胞的大小也不尽相同;而同一个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大小同样会发生变化。
(2)细胞总能保持一定的形态,这是多种因素(细胞内在的结构、自身的表面张力和外部的机械压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3)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例如,动物卵细胞一般较大,储藏了较多的营养物质,为细胞分裂与分化等生命活动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典型例题」
5.自然界的细胞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功能差异巨大。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细胞的观察都需要显微镜,如鸟卵细胞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
[B]不是所有细胞都是球形,如神经细胞的直径很小,但长度可超过1 m
[C]不是所有细胞都适合生活在37 ℃,如深海热泉附近的细胞适合高温生活
[D]不是所有的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如有些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D
【解析】 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6.(多选)下列关于“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有(   )
[A]将取下的菠菜叶下表皮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B]盖盖玻片时将盖玻片水平平行放下,以避免产生气泡
[C]在进行染色时,应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D]观察到菠菜叶下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
BCD
【解析】 盖盖玻片时应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中央的水滴边缘,然后轻轻盖在菠菜叶下表皮上,避免产生气泡;该实验不需要染色;菠菜叶下表皮细胞呈不规则相互嵌合的形态。
思维导图
随堂检测
1.(2025·南京月考)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部分动植物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他们进行了理论概括,从而提出了细胞学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
[C]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D]他们通过完全归纳法总结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结论
C
【解析】 细胞学说推动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并未揭示多样性;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相关仪器的进步,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部分动植物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他们进行了理论概括,从而提出了细胞学说,这是不完全归纳法。
2.(2025·南通期中)图甲为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蚕豆叶表皮细胞,图乙为图甲中所指细胞高倍镜下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需将装片向右移动
[B]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需使用小光圈
[C]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需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
[D]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图乙视野更清晰
B
【解析】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观察到图甲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侧,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移动;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即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会变暗,需要使用大光圈;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需要转动转换器;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可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乙视野更清晰。
3.(2025·扬州月考)细胞具有多样性,下列对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有长的突起与其传导功能相适应
[B]保卫细胞的形状、大小可调节,能控制气孔开闭
[C]卵细胞富含营养、体积较大与早期胚胎发育相适应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与其强大的再生功能相适应
D
【解析】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便于储存更多的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有再生功能。
4.(2025·镇江期中)细胞学说被恩格斯列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根据细胞学说可以推出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
[C]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D
【解析】 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的观点之一是: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由此可以推出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5.(多选)(2024·徐州月考)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四个物像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有(   )
[A]换用高倍物镜前应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B]实验者若选用目镜15×和物镜40×组
合观察,则物像的面积是实物的600倍
[C]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目镜,看到清晰物像时物镜离装片最近的是④
[D]若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异物也不动,则异物可能在物镜和反光镜上
ABD
【解析】 换用高倍物镜前不能提升镜筒;实验者若选用目镜15×和物镜40×组合观察,显微镜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则物像的面积是实物的360 000倍;由题图可知,④观察到的细胞数最少,放大倍数最大,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目镜,④的物镜最长,离装片最近;若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异物也不动,说明异物没有在目镜和装片上,则异物在物镜上。
联系实际 迁移应用
夏天,取一些含有衣藻的绿色池水,将水样放在培养缸中,并将培养缸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会在缸壁和向阳的水面相接处看到绿色线带,这里面有大量的衣藻。吸取绿色线带处的水,制成衣藻的临时玻片,放在高倍镜下观察。探究下列几个问题。
(1)从显微镜的视野中你会发现许多生物。你确认它们是生物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具有细胞结构;能自主运动;能进行繁殖
(细胞分裂)。
(2)衣藻的生命活动与细胞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提示】 衣藻属于单细胞生物,整个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它的所有生命活动如运动、取食、生殖、发育等都由单个细胞来完成。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学习目标] 1.简述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3.说明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发现历程
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观察描述了运动的原生动物、游动的精子和细菌
 
布朗→发现并命名了“细胞核”
 
施莱登→证实了“细胞核”的存在,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物和植物体内。”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细胞学说
3.内容与补充
(1)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意义: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水平,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
(1)定义:光学显微镜是由一个或几个透镜以及其他机械结构组成的光学仪器。
(2)构造。
(3)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4)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
2.电子显微镜
(1)来源: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青年科学家卢斯卡等利用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制造出能够放大10 000 倍的电子显微镜。
(2)分类:常用的电子显微镜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1.生物体的构成:除了病毒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1)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
(2)观察永久玻片标本或单细胞生物临时玻片标本。
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的骨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永久玻片标本,或采集池塘水观察藻类或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并绘制所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物像。
3.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生物细胞的大小有一定差异,细胞的形态也各不相同。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判断正误
(1)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答案】 √
(2)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指对物体面积的放大倍数。(  )
【答案】 ×
【提示】 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指对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3)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需先上升镜筒,以免物镜与装片挤压损坏物镜。(  )
【答案】 ×
【提示】 转换高倍物镜时,不能升高镜筒,应该直接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4)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便于观察,需要染色。(  )
【答案】 √
任务一 分析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苍蝇腿上长满密密的绒毛”“人的牙垢中存在游荡和跳舞的小生物”……1675年,他描述了运动的原生动物和游动的精子;1681年,他又描述了细菌。
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通过研究从澳洲搜集来的植物,发现并命名了这些植物的表皮、花粉、胚珠等部位的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细胞核”。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观察了大量的植物组织,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他提出:“植物,不论发展到多么高级,都是由充分个体化的、各自独立的、分离的物体组成的聚合体,这些物体就是细胞。”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对多种动物细胞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物和植物体内。”
  1858年,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提示】 制造了显微镜,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获得的证据,来说明“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结论的
【提示】 通过对大量动物体和植物体的显微观察,并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3)细胞学说的内容是否阐明了所有生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
【提示】 不是,它阐明的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
(4)“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这是否暗示着你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提示】 是,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产生,老细胞由更老的细胞分裂产生,如此向上追溯,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所以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核心归纳
1.细胞学说中3个“未涉及”和2个“统一了”
2.科学方法——观察法和归纳法
典型例题
1.(2025·镇江阶段练习)细胞学说对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主要原因是它揭示了(  )
[A]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
[B]病毒与细胞生物的区别
[C]生物界细胞的多样性
[D]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答案】 A
【解析】 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阐明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统一性,对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命名了“细胞核”
[B]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证实了细胞核的存在
[C]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这是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D]细胞是一个绝对独立的单位
【答案】 D
【解析】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任务二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图甲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不同组合下观察到的物像。回答下列问题。
(1)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若要使图乙转为图丙,应选用图甲中的组合是②③⑤(填序号)。
(2)若图丙观察到的细胞是图乙中的A,应如何操作
【提示】 应先将图乙中的装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最后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并观察。
(3)若换成高倍镜后,发现视野变暗,A的物像不清晰,应如何调节
【提示】 换用大光圈、凹面镜使视野变亮,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核心归纳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并非体积或面积。
2.成像的特点及装片的移动规律
(1)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且放大的虚像: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180度。
(2)装片的移动规律:相对于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移向哪个方向,即“偏向哪儿,就向哪儿移”。
3.高倍镜与低倍镜的观察情况比较
比较 项目 物像 大小 观察细 胞数目 视野 亮度 物镜与装 片的距离 视野 范围
高倍镜 大 少 暗 近 小
低倍镜 小 多 亮 远 大
4.判断污物存在的位置
(1)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或装片。
(2)判断方法如下。
典型例题
3.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B]在载玻片上用笔写下b,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应是 b
[C]换上高倍镜观察前,需将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D]当观察染色较浅的标本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
【答案】 D
【解析】 当观察染色较浅的标本时,应选用平面反光镜和调小通光孔,这样可以减少光线的进入,使视野暗一些,便于观察染色较浅的标本,而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会使视野变亮,不利于观察染色浅的标本。
4.(2025·泰州期中)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中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后,为了不伤到目镜镜头,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B]图①中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
[C]欲看清图②视野中c处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
[D]图③视野中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其中X应为256
【答案】 B
【解析】 从图①中可看出,a、b有螺纹,属于物镜,物镜长短和放大倍数成正比,因此镜头a的放大倍数小于镜头b,图①中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后,即换用高倍物镜后,为避免伤到物镜镜头,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图①中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后,即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显微镜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所以欲看清图②视野中c处(左边)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由于视野中充满细胞,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放大倍数为之前的4倍,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应为原先的1/16,所以X应为16×64=1 024。
【方法技巧】
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规律
任务三 分析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观察以下几种细胞的示意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精子和卵细胞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它们的大小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提示】 卵细胞较大,储藏了较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胞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而精子比较小,有利于运动。
(2)神经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分别具有什么结构特点 这种结构特点又与其各自的功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 神经细胞表面有很多突起,这一结构特点使其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这种结构特点使其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核心归纳
对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多样性的理解
(1)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有一定差异;即使在同一生物体的相同组织内,细胞的大小也不尽相同;而同一个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大小同样会发生变化。
(2)细胞总能保持一定的形态,这是多种因素(细胞内在的结构、自身的表面张力和外部的机械压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3)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例如,动物卵细胞一般较大,储藏了较多的营养物质,为细胞分裂与分化等生命活动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典型例题
5.自然界的细胞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功能差异巨大。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细胞的观察都需要显微镜,如鸟卵细胞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
[B]不是所有细胞都是球形,如神经细胞的直径很小,但长度可超过1 m
[C]不是所有细胞都适合生活在37 ℃,如深海热泉附近的细胞适合高温生活
[D]不是所有的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如有些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答案】 D
【解析】 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6.(多选)下列关于“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有(  )
[A]将取下的菠菜叶下表皮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B]盖盖玻片时将盖玻片水平平行放下,以避免产生气泡
[C]在进行染色时,应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D]观察到菠菜叶下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
【答案】 BCD
【解析】 盖盖玻片时应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中央的水滴边缘,然后轻轻盖在菠菜叶下表皮上,避免产生气泡;该实验不需要染色;菠菜叶下表皮细胞呈不规则相互嵌合的形态。
随堂检测
1.(2025·南京月考)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部分动植物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他们进行了理论概括,从而提出了细胞学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
[C]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D]他们通过完全归纳法总结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结论
【答案】 C
【解析】 细胞学说推动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并未揭示多样性;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相关仪器的进步,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部分动植物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他们进行了理论概括,从而提出了细胞学说,这是不完全归纳法。
2.(2025·南通期中)图甲为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蚕豆叶表皮细胞,图乙为图甲中所指细胞高倍镜下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需将装片向右移动
[B]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需使用小光圈
[C]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需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
[D]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图乙视野更清晰
【答案】 B
【解析】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观察到图甲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侧,要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移动;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即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会变暗,需要使用大光圈;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需要转动转换器;由观察图甲到观察图乙可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乙视野更清晰。
3.(2025·扬州月考)细胞具有多样性,下列对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有长的突起与其传导功能相适应
[B]保卫细胞的形状、大小可调节,能控制气孔开闭
[C]卵细胞富含营养、体积较大与早期胚胎发育相适应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与其强大的再生功能相适应
【答案】 D
【解析】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便于储存更多的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有再生功能。
4.(2025·镇江期中)细胞学说被恩格斯列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根据细胞学说可以推出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
[C]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答案】 D
【解析】 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的观点之一是: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由此可以推出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5.(多选)(2024·徐州月考)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四个物像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有(  )
[A]换用高倍物镜前应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B]实验者若选用目镜15×和物镜40×组合观察,则物像的面积是实物的600倍
[C]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目镜,看到清晰物像时物镜离装片最近的是④
[D]若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异物也不动,则异物可能在物镜和反光镜上
【答案】 ABD
【解析】 换用高倍物镜前不能提升镜筒;实验者若选用目镜15×和物镜40×组合观察,显微镜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则物像的面积是实物的360 000倍;由题图可知,④观察到的细胞数最少,放大倍数最大,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目镜,④的物镜最长,离装片最近;若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异物也不动,说明异物没有在目镜和装片上,则异物在物镜上。
  夏天,取一些含有衣藻的绿色池水,将水样放在培养缸中,并将培养缸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会在缸壁和向阳的水面相接处看到绿色线带,这里面有大量的衣藻。吸取绿色线带处的水,制成衣藻的临时玻片,放在高倍镜下观察。探究下列几个问题。
(1)从显微镜的视野中你会发现许多生物。你确认它们是生物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具有细胞结构;能自主运动;能进行繁殖(细胞分裂)。
  (2)衣藻的生命活动与细胞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提示】 衣藻属于单细胞生物,整个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它的所有生命活动如运动、取食、生殖、发育等都由单个细胞来完成。
课时作业
(时间:30分钟 分值:58分)
第1~8题每题3分,第9~12题每题6分,共计48分。
基础对点练
知识点1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下列说法不符合细胞学说内容的是(  )
[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C]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D]细胞是有机体
【答案】 A
【解析】 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2025·盐城月考)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B]细胞学说是在不断发展的,主要提出者是施莱登
[C]对细胞学说提出重要补充的是魏尔肖
[D]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的结构基础是器官
【答案】 C
【解析】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未揭示动物和植物的差异性;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提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细胞学说进行了重要补充;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2 显微镜综合
3.(2024·徐州模拟)在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若将低倍镜转至高倍镜,视野的亮度将会(  )
[A]变暗 [B]变亮
[C]无变化 [D]变化无规律
【答案】 A
【解析】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若将低倍镜转至高倍镜,视野变小,进入的光线变少,亮度变暗。
4.(2025·扬州月考)下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a为观察对象。由视野甲到视野乙时,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聚光器和反光镜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标本
[A]①→②→③→④ [B]⑤→④→③→②
[C]③→①→② [D]⑤→④→①→②
【答案】 B
【解析】 视野甲中a不在视野中央,因此首先要把物像a移动到视野中央;之后通过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变暗,所以还要调节聚光器和反光镜,使视野变亮;为了使物像清晰,需要转动细准焦螺旋调焦。因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⑤→④→③→②。
5.下列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利用了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
[B]两者的放大倍数都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
[C]两者都适合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
[D]两者在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可互为补充
【答案】 C
【解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都利用了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目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已经能把观察的物体放大上百万倍,其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两者在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可互为补充。
6.(2025·南京期中)下图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鱼肠切片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选用10×的目镜和40×的物镜组合观察,则物像的面积是实物的400倍
[B]乙视野下通过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C]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镜
[D]根据细胞学说,鱼、芦苇和细菌等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答案】 C
【解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若选用10×的目镜和40×的物镜组合观察,则物像的面积是实物的400×400=160 000(倍);乙视野为高倍镜下的视野,高倍镜下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低倍镜切换为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可通过调大光圈或凹面镜增加视野亮度;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中并未提及细菌,且病毒属于生物,但并没有细胞结构。
知识点3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7.(2024·江苏月考)下列有关细胞形态和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B]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不同
[C]同一种生物不同的部位,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
[D]大多数细菌细胞需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答案】 A
【解析】 有些细胞能够用肉眼看到,如某些动物的卵细胞。
8.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B]取材前不必漱口
[C]把一滴浓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
[D]将做好的临时玻片标本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用高倍镜观察
【答案】 D
【解析】 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为了保证细胞处于正常生理形态,需要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为避免食物残渣对实验造成影响,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前应漱口;用于染色的碘液是稀碘液。
综合提升练
9.“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对此下列各项不能作为理由的是(  )
[A]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B]从细胞内分离出的结构不能在细胞外长时间地培养和生存
[C]不同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相同
[D]病毒不能独立进行代谢,其增殖必须在宿主细胞中进行
【答案】 C
【解析】 不同生物细胞的结构不同、功能差异较大。
10.(2025·淮安月考)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
[A]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等
[B]列文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C]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D]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
【答案】 B
【解析】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11.(多选)(2025·徐州期中)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0.2 μm,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 0.2 nm。部分细胞、结构和物质的大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菌
[B]光学显微镜可观察植物细胞中的核糖体
[C]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到噬菌体的形态
[D]电子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细胞骨架中的微丝
【答案】 BD
【解析】 细菌的大小在1 μm左右,而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0.2 μm,理论上使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核糖体的大小小于100 nm,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0.2 μm,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核糖体;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0.2 nm,题图所示噬菌体的大小是100 nm,故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噬菌体的形态;微丝的直径约为
8 nm,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为 0.2 nm,可以观察到细胞骨架中的微丝。
12.(多选)(2025·连云港月考)下图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图1玻片标本上的细胞质流动方向应该是顺时针
[B]图2中图像再放大2倍则能看到4个细胞
[C]若视野中观察到异物,转动目镜异物不动,则异物可能在物镜上
[D]若在载玻片写“9>6”,在显微镜视野观察到的图像是“6<9”
【答案】 AD
【解析】 图1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与实际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一致,都是逆时针;图2中细胞成行排列,视野内观察细胞数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图像再放大 2倍则只能看到8÷2=4(个)完整细胞;若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异物不动,则异物在物镜或装片上;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若在载玻片写“9>6”,在显微镜视野观察到的图像是“9<6”。
13.(10分)(2025·盐城月考)显微镜是生物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观察工具之一。图1中7 mm、0.5 mm 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图2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 5× 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等光学条件下,图1中甲与乙的显微视野比较明亮的是    ,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的是     。
(2)需最大放大倍数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组合为      (填图2的字母)。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观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观察细胞时,应先用    (填“c”或“d”)物镜观察。要将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       移动。
②当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5×、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128个细胞所充满,当将物镜的放大倍数转换为40×时,则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为    个。
③如果显微镜下看到的是P,实际字母应该是     。
(4)在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制作的切片时,若发现视野中左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清晰,右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模糊,最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甲 甲
(2)b和c(2分)
(3)①d 右上方 ②8 ③P
(4)切片制作得厚薄不均匀(2分)
【解析】 (1)甲的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是 7 mm,乙的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是
0.5 mm,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明亮,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所以,甲的视野比较明亮,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
(2)最大放大倍数时,应选择目镜15×和物镜40×的组合,即图2中的b和c。
(3)①在观察细胞时,应先用低倍镜(d)观察,找到物像再换上高倍镜观察。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黑边圆圈在视野右上方,实际在载玻片的左下方,要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
②当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5×、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128个细胞所充满,当将物镜的放大倍数转换为40×时,放大倍数比原来增大 4倍,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为128÷(4×4)=8(个)。
③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如果显微镜下看到的是P,实际字母应该是 P。
(4)视野中左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清晰,右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模糊,最可能的原因是切片制作得厚薄不均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课时作业
(时间:30分钟 分值:58分)
第1~8题每题3分,第9~12题每题6分,共计48分。
基础对点练
知识点1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下列说法不符合细胞学说内容的是(  )
[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C]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D]细胞是有机体
【答案】 A
【解析】 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2025·盐城月考)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B]细胞学说是在不断发展的,主要提出者是施莱登
[C]对细胞学说提出重要补充的是魏尔肖
[D]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的结构基础是器官
【答案】 C
【解析】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未揭示动物和植物的差异性;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提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细胞学说进行了重要补充;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2 显微镜综合
3.(2024·徐州模拟)在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若将低倍镜转至高倍镜,视野的亮度将会(  )
[A]变暗 [B]变亮
[C]无变化 [D]变化无规律
【答案】 A
【解析】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若将低倍镜转至高倍镜,视野变小,进入的光线变少,亮度变暗。
4.(2025·扬州月考)下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a为观察对象。由视野甲到视野乙时,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聚光器和反光镜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标本
[A]①→②→③→④ [B]⑤→④→③→②
[C]③→①→② [D]⑤→④→①→②
【答案】 B
【解析】 视野甲中a不在视野中央,因此首先要把物像a移动到视野中央;之后通过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变暗,所以还要调节聚光器和反光镜,使视野变亮;为了使物像清晰,需要转动细准焦螺旋调焦。因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⑤→④→③→②。
5.下列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利用了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
[B]两者的放大倍数都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
[C]两者都适合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
[D]两者在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可互为补充
【答案】 C
【解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都利用了高能电子束波长很短的特点;目前使用的电子显微镜已经能把观察的物体放大上百万倍,其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两者在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可互为补充。
6.(2025·南京期中)下图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鱼肠切片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选用10×的目镜和40×的物镜组合观察,则物像的面积是实物的400倍
[B]乙视野下通过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C]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镜
[D]根据细胞学说,鱼、芦苇和细菌等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答案】 C
【解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若选用10×的目镜和40×的物镜组合观察,则物像的面积是实物的400×400=160 000(倍);乙视野为高倍镜下的视野,高倍镜下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低倍镜切换为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可通过调大光圈或凹面镜增加视野亮度;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中并未提及细菌,且病毒属于生物,但并没有细胞结构。
知识点3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7.(2024·江苏月考)下列有关细胞形态和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B]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不同
[C]同一种生物不同的部位,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
[D]大多数细菌细胞需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答案】 A
【解析】 有些细胞能够用肉眼看到,如某些动物的卵细胞。
8.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B]取材前不必漱口
[C]把一滴浓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
[D]将做好的临时玻片标本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用高倍镜观察
【答案】 D
【解析】 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为了保证细胞处于正常生理形态,需要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为避免食物残渣对实验造成影响,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前应漱口;用于染色的碘液是稀碘液。
综合提升练
9.“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对此下列各项不能作为理由的是(  )
[A]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B]从细胞内分离出的结构不能在细胞外长时间地培养和生存
[C]不同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相同
[D]病毒不能独立进行代谢,其增殖必须在宿主细胞中进行
【答案】 C
【解析】 不同生物细胞的结构不同、功能差异较大。
10.(2025·淮安月考)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
[A]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等
[B]列文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C]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D]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
【答案】 B
【解析】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11.(多选)(2025·徐州期中)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0.2 μm,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 0.2 nm。部分细胞、结构和物质的大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菌
[B]光学显微镜可观察植物细胞中的核糖体
[C]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到噬菌体的形态
[D]电子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细胞骨架中的微丝
【答案】 BD
【解析】 细菌的大小在1 μm左右,而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0.2 μm,理论上使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核糖体的大小小于100 nm,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0.2 μm,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核糖体;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到0.2 nm,题图所示噬菌体的大小是100 nm,故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噬菌体的形态;微丝的直径约为
8 nm,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为 0.2 nm,可以观察到细胞骨架中的微丝。
12.(多选)(2025·连云港月考)下图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图1玻片标本上的细胞质流动方向应该是顺时针
[B]图2中图像再放大2倍则能看到4个细胞
[C]若视野中观察到异物,转动目镜异物不动,则异物可能在物镜上
[D]若在载玻片写“9>6”,在显微镜视野观察到的图像是“6<9”
【答案】 AD
【解析】 图1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与实际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一致,都是逆时针;图2中细胞成行排列,视野内观察细胞数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图像再放大 2倍则只能看到8÷2=4(个)完整细胞;若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异物不动,则异物在物镜或装片上;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若在载玻片写“9>6”,在显微镜视野观察到的图像是“9<6”。
13.(10分)(2025·盐城月考)显微镜是生物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观察工具之一。图1中7 mm、0.5 mm 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图2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 5× 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等光学条件下,图1中甲与乙的显微视野比较明亮的是    ,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的是     。
(2)需最大放大倍数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组合为      (填图2的字母)。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观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观察细胞时,应先用    (填“c”或“d”)物镜观察。要将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       移动。
②当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5×、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128个细胞所充满,当将物镜的放大倍数转换为40×时,则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为    个。
③如果显微镜下看到的是P,实际字母应该是     。
(4)在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制作的切片时,若发现视野中左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清晰,右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模糊,最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甲 甲
(2)b和c(2分)
(3)①d 右上方 ②8 ③P
(4)切片制作得厚薄不均匀(2分)
【解析】 (1)甲的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是 7 mm,乙的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是
0.5 mm,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明亮,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所以,甲的视野比较明亮,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
(2)最大放大倍数时,应选择目镜15×和物镜40×的组合,即图2中的b和c。
(3)①在观察细胞时,应先用低倍镜(d)观察,找到物像再换上高倍镜观察。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黑边圆圈在视野右上方,实际在载玻片的左下方,要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
②当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5×、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128个细胞所充满,当将物镜的放大倍数转换为40×时,放大倍数比原来增大 4倍,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为128÷(4×4)=8(个)。
③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如果显微镜下看到的是P,实际字母应该是 P。
(4)视野中左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清晰,右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模糊,最可能的原因是切片制作得厚薄不均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