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入侵苏联
1.条件
(1)蓄谋已久: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2)德国的优势:
①希特勒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②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3)苏联的不足:战争爆发前苏联存在严重的问题与失误,准备不充分。
2.战况
(1)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2)苏军失利:苏军损失惨重,德军在北路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攻占斯摩棱斯克,南路攻占基辅。
[知识点拨]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除了苏联方面的原因外,还与德军的军事力量相对强大有关。苏德战争爆发时,希特勒德国已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原因
(1)德国在欧洲侵略的得手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2)日本侵略东南亚蓄谋已久,于1940年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3)美、英、荷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使美日矛盾激化。
(4)1941年,日本主战派代表东条英机组阁,积极准备战争。
2.战况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
(2)同时,日军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
3.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特别关注]
日本一直醉心于亚太地区的扩张。一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势力的增长对日本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华盛顿会议上的争夺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受到扼制,必然会寻找与美国争夺太平洋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时机。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2)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2.过程
(1)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2)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3)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
(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绝不同敌人单独媾和。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3.意义
(1)性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作用:
①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根本利益使他们互相配合,并赢得了最后胜利。
[特别关注]
由于联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联盟内部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行动、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
一、苏德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影响是什么?
1.必然性
(1)原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德国为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2)条件: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后来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相继加入,法西斯力量进一步壮大;德军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扫清了进攻苏联的侧翼。至此,德国已经占领和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到1941年6月,德军武装力量总人数已达723.4万人,装备各种坦克5 600余辆,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而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这些都给德国发动突袭创造了可乘之机。
2.影响
(1)对苏联而言,苏联遭受了惨重损失。到1941年11月,苏联在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欧洲部分失去150万平方千米土地、7 000多万居民。
(2)对德国而言,战争初期它从苏德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从战略上讲,苏德战争使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3)苏德战争的爆发,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同时,也迫使英美调整了对苏政策,从而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苏德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 )
①德、意、日法西斯正式结盟 ②德军侵入巴尔干和北非,几乎控制整个欧洲,形成对苏联的包围之势 ③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破产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④是苏德战争爆发的影响而非背景,应予以排除。
答案:A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怎样形成的?
1.原因
(1)随着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以及英美等国共同的敌人。这是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基础。
(2)严峻的形势迫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经过
(1)美国改变“中立”态度。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法等国的援助。
(2)《大西洋宪章》的发表。1941年秋,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联合。
(3)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反法西斯开始联合起来。
(4)《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至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3.意义
反法西斯联盟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从而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
A.德、日、苏 B.德、意、日
C.德、苏、奥 D.德、意、奥
解析:选自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内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利用极端的战争手段在全球的扩张,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乃至这个人类社会文明,反法西斯同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这种“野蛮和残暴的力量”。
答案:B
高频考点
考查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
[示例] 阅读材料:
过去两年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
(1940年12月29日)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材料和信息解读能力。第(1)问从时间提示“1940年12月29日”推断当时处于二战初期,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背景知识作答,注意史论结合;第(2)问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后,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分析,注意从对世界、对美国的政治、军事影响角度全面作答。
[答案] (1)绥靖政策失败;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急需帮助和支援,《中立法》已不能满足英国的需要;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进一步加大;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
(2)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增强了美国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
图文探究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探究目的
(1)知识层面: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究示例]
材料 1942年元旦,正在对轴心国家作战的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个文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联合国”这个词,这是罗斯福总统所建议的。各签署国政府在宣言中说:
“出于对……《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和原则的共同纲领业已表示赞同。”
“确信为在它们本国以及其他国家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维护人权与正义,必须对其敌国取得完全的胜利,而且确信它们现在正在对妄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力量进行共同的斗争。”
特宣告:
(1)各国政府保证运用其全部军事或经济力量反对这些政府正在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
(2)各国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署国政府合作,并且不同敌国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
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
[问题生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的26个国家要求建立联合国的原因有哪些?
(2)请概括《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主要意义。
[探究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原因、内容及其重大意义。第(1)问要从当时法西斯势力扩大侵略威胁到世界安全这一角度分析原因,可以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组织答案;第(2)问主要是对材料中“特宣告”内容的概括与提炼;第(3)问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课本所学内容进行作答。
[尝试解答]
(1)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威胁着世界的安全;与会者均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了联合起来共同战胜法西斯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2)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签署国之间的合作,绝对不同敌人单独媾和。
(3)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德国为苏德战争做的精心准备的是( )
A.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形成
B.攻占南斯拉夫和希腊
C.拉拢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D.建立“东方战线”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各个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东方战线”是在欧洲战争爆发后,苏联为了改善战略地位,把自己的疆界向西移动了150~400千米而建立的,它不属于德国的精心准备。
答案:D
2. 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解析:材料中的“地狱”“恶魔”指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国家,愿意在下院为其说好话,说明丘吉尔表示支持苏联,他是站在与希特勒相敌对的立场,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为C项。
答案:C
3.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 )
A.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B.德国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即“不列颠之战”
C.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D.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故选D。
答案:D
4.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 )
①促使美国朝野彻底放弃孤立主义情绪 ②使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达到最大规模 ③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④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宣战。接着,中国等20多个国家对日本宣战,日本的盟国德国、意大利等也向美英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严峻的形势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因此,①②③④的叙述都正确。
答案:A
5. 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的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通过了《租借法》
C.与英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40年”“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可知,美国准备从军事上为遭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提供援助,为此美国通过了《租借法》,因此答案选B。
答案:B
6.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美国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
C.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D.苏联参战加强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解析:美国态度的改变顺应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愿望;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苏联、美国与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进一步激起了两国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始至终都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7题8分,第8题12分,共20分)
7.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关于二战时期的漫画,回答问题。
图1: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2: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3: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英美两国去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1)图1、2分别讽刺了什么外交政策和事件?两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4分)
(2)图3主要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对二战进程有何影响?(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中主要大国政治立场的变化。第(1)问,需要认真理解两幅漫画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第(2)问,实际上要求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影响。
答案:(1)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内在联系:《慕尼黑协定》严重削弱苏联对英法的信任,苏联因此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求自保。
(2)现象:美国放弃中立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影响:壮大反法西斯力量,从根本上扭转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条款(1939年9月21日):
禁运条款的制订不单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它还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置于同样的地位。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为。
——《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罗斯福选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4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主张的异同。(4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4分)
解析:第(1)问,可从禁运条款对美国传统政策的影响入手解答。第(2)问,“相同点”可从废除禁运条款对美国的影响、对海军强国的态度等方面分析;说明“不同点”时可从材料二着手分析,如采用租借的方法、明确强调大不列颠即英国的订货对美国的利处等。第(3)问,首先要注意从时间上进行判断,其国际背景主要包括二战的爆发、德国对西欧的进攻、法西斯德国成为美国的最大威胁等。
答案:(1)禁运改变了美国的传统政策,实际上是不中立的(禁运偏袒了一方,使海军强国失去获得军火的机会)。
(2)相同:认为应该取消禁运、接受订货;支持英国。
不同:在武器等物资的输出上,由废除禁运到采用租借的方法;支持英国的立场由隐晦到公开。
(3)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
一、本课测评
1.你认为苏军在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苏联为什么能在蒙受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提示:战争爆发前,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也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的部署也过于靠近国境线;德国在武器装备和军队数量上占据优势,采取了“闪击战术”。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击,支持反抗法西斯侵略。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何意义及作用?
提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人力、物力上大大超出轴心国,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延伸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作者对珍珠港事件的起因和主要责任者的看法与其他观点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观点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珍珠港事件的起因和主要责任是“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玩忽职守和罗斯福总统有意使美卷入战争”“罗斯福有意让日本成功地袭击珍珠港”。而一般的观点认为:日本在亚太地区扩张势力危及美国利益,美国等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严重威胁日本,因此,日本制造了珍珠港事件。作者的观点局限于一些历史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分析问题。
课件43张PPT。第三单元第5课新知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高频考点·巧解密创新演练·大冲关课后习题解答一、德国入侵苏联
1.条件
(1)蓄谋已久: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_____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2)德国的优势:
①希特勒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②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3)苏联的不足:战争爆发前苏联存在严重的问题与失误,准备不充分。欧洲2.战况
(1)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2)苏军失利:苏军损失惨重,德军在北路包围了________,中路攻占斯摩棱斯克,南路攻占基辅。
[知识点拨]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除了苏联方面的原因外,还与德军的军事力量相对强大有关。苏德战争爆发时,希特勒德国已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列宁格勒 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原因
(1)德国在欧洲侵略的得手刺激了______的野心。
(2)日本侵略东南亚蓄谋已久,于1940年提出建立“______________”计划。
(3)美、英、荷对日本实行__________,使美日矛盾激化。
(4)1941年,日本主战派代表___________组阁,积极准备战争。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贸易禁运东条英机2.战况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_______,美军损失惨重。
(2)同时,日军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
3.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珍珠港[特别关注]
日本一直醉心于亚太地区的扩张。一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势力的增长对日本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华盛顿会议上的争夺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受到扼制,必然会寻找与美国争夺太平洋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时机。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2)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___________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2.过程
(1)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________》,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社会主义中立法 (2)1941年3月:美国通过《_________》,授权总统可以向“
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
设备和其他物品。
(3)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8月14日,罗
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发表了《____________》。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
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租借法大西洋宪章(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______________》,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绝不同敌人单独媾和。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联合国家宣言3.意义
(1)性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作用:
①加强了国际_________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根本利益使他们互相配合,并赢得了最后胜利。反法西斯[特别关注]
由于联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联盟内部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行动、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一、苏德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影响是什么?
1.必然性
(1)原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德国为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2)条件: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后来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相继加入,法西斯力量进一步壮大;德军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扫清了进攻苏联的侧翼。至此,德国已经占领和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到1941年6月,德军武装力量总人数已达723.4万人,装备各种坦克5 600余辆,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而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这些都给德国发动突袭创造了可乘之机。2.影响
(1)对苏联而言,苏联遭受了惨重损失。到1941年11月,苏联在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欧洲部分失去150万平方千米土地、7 000多万居民。
(2)对德国而言,战争初期它从苏德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从战略上讲,苏德战争使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3)苏德战争的爆发,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同时,也迫使英美调整了对苏政策,从而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苏德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 ( )
①德、意、日法西斯正式结盟 ②德军侵入巴尔干和北非,几乎控制整个欧洲,形成对苏联的包围之势 ③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破产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④是苏德战争爆发的影响而非背景,应予以排除。
答案:A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怎样形成的?
1.原因
(1)随着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以及英美等国共同的敌人。这是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基础。
(2)严峻的形势迫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2.经过
(1)美国改变“中立”态度。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法等国的援助。
(2)《大西洋宪章》的发表。1941年秋,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联合。
(3)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反法西斯开始联合起来。(4)《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至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3.意义
反法西斯联盟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从而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012·上海高考)“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
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 )
A.德、日、苏
B.德、意、日
C.德、苏、奥
D.德、意、奥解析:选自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内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利用极端的战争手段在全球的扩张,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乃至这个人类社会文明,反法西斯同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这种“野蛮和残暴的力量”。
答案:B[示例] (2011·海南高考)阅读材料:
过去两年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
(1940年12月29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材料和信息解读能力。第(1)问从时间提示“1940年12月29日”推断当时处于二战初期,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背景知识作答,注意史论结合;第(2)问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后,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分析,注意从对世界、对美国的从政治、军事影响角度全面作答。
[答案] (1)绥靖政策失败;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急需帮助和支援,《中立法》已不能满足英国的需要;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进一步加大;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
(2)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增强了美国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探究示例]
材料 1942年元旦,正在对轴心国家作战的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个文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联合国”这个词,这是罗斯福总统所建议的。各签署国政府在宣言中说:
“出于对……《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和原则的共同纲领业已表示赞同。”“确信为在它们本国以及其他国家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维护人权与正义,必须对其敌国取得完全的胜利,而且确信它们现在正在对妄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力量进行共同的斗争。”特宣告:
(1)各国政府保证运用其全部军事或经济力量反对这些政府正在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
(2)各国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署国政府合作,并且不同敌国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
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问题生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的26个国家要求建立联合国的原因有哪些?
(2)请概括《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主要意义。[探究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原因、内容及其重大意义。第(1)问要从当时法西斯势力扩大侵略威胁到世界安全这一角度分析原因,可以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组织答案;第(2)问主要是对材料中“特宣告”内容的概括与提炼;第(3)问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课本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尝试解答]
(1)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威胁着世界的安全;与会者均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了联合起来共同战胜法西斯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2)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签署国之间的合作,绝对不同敌人单独媾和。
(3)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点击下图片进入“创新演练·大冲关” 一、本课测评
1.你认为苏军在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苏联
为什么能在蒙受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提示:战争爆发前,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也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
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的部署也过于靠近国境线;德国
在武器装备和军队数量上占据优势,采取了“闪击战术”。
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
抗击,支持反抗法西斯侵略。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何意义及作用?
提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人力、物力上大大超出轴心国,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学习延伸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作者对珍珠港事件的起因和主要责任者的看法与其他观点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观点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珍珠港事件的起因和主要责任是“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玩忽职守和罗斯福总统有意使美卷入战争”“罗斯福有意让日本成功地袭击珍珠港”。而一般的观点认为:日本在亚太地区扩张势力危及美国利益,美国等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严重威胁日本,因此,日本制造了珍珠港事件。作者的观点局限于一些历史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