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宿迁市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宿迁市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36:01

文档简介

江苏省宿迁市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5·宿迁)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化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以下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踩泥制坯 B.拉坯成型 C.施釉添彩 D.窑火淬炼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踩泥制坯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拉坯成型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施釉添彩只是改变物质表面的颜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窑或淬炼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2.(2025·宿迁)学生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氢氧化钠溶液
B.滴加酚酞试液
C.取用稀盐酸
D.放置胶头滴管
【答案】B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倾倒氢氧化钠溶液时,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试管稍倾斜,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缓缓倒入,故A错误;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药品时,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滴加,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更不能触碰试管内壁,故A正确;
C、取用稀盐酸后的胶头滴管不能横放,更不能倒放,以防酸液流到橡胶帽,腐蚀橡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故C错误;
D、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应冲洗并竖直放置,不能平方在试验台上,故D错误。
【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药品时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药品的正确操作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胶头滴管吸取药液之后不能倒置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胶头滴管不能平放在实验台上进行分析解答。
3.(2025·宿迁)锌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反应:4,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
A.锌原子:Zn2+ B.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O2
C.3个水分子:3H2O D.氢氧根离子:OH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原子是不带电的微粒,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故锌原子为:Zn;而 Zn2+ 表示锌离子,故A错误;
B、氧气是单质,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所以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故B错误;
C、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所以3个水分子为:3H2O ,故C正确;
D、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所以氢氧根离子为:OH- ,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离子是带电荷的进行分析解答。
4.(2025·宿迁)下列劳动实践与化学知识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劳动实践 化学知识
A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尿素 尿素是一种复合肥料
B 用厕所清洁剂(含盐酸)除铁锈 盐酸能与铁锈反应
C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
D 用厨房清洁剂(含氢氧化钠)擦拭灶具 氢氧化钠能去除油污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的肥料叫复合肥,尿素CO(NH2)2 只含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误;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铁和水,所以可以用粗俗哦清洁剂除铁锈,故B正确;
C、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可以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呈碱性,碱性物质可以与油脂发生化学反应而去除,所以用厨房清洁剂可以擦拭灶具,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只含氮元素的肥料叫氮肥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可以与油污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5.(2025·宿迁)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药中成功分离提取出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分子中含有22个氢原子
B.青蒿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D.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28.4%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化学式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个数,从青蒿素的化学式为可知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22个氢原子,故A错误;
B、青蒿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90:11,故B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22+16×5=282,故C错误;
D、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故D正确。
【分析】A、根据化学式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化学式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解答。
6.(2025·宿迁)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利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不是需啊哟充足的氧气,该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符合题意;
B、把少量碘分别放入相同温度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中,碘在水中不溶,在酒精中能溶解,证明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管,该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前后天平平衡,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左边试管内的铁钉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一段时间后会生锈,右边试管内的铁钉只与水接触,不会生锈,从而正, 铁生锈需啊哟氧气,该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裸露于空气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啊哟温度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碘在水中不溶,在酒精中溶解,证明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溶剂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相等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铁同时和水、氧气接触生锈,单独与水接触不会生锈,得出铁生锈需要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7.(2025·宿迁)物质的鉴别、检验、分离和提纯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取样,分别加入稀盐酸
B 检验稀盐酸中是否含有硫酸 取样,加入氯化钡溶液
C 分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D 除去氧化铜中少量木炭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 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取样,分别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无明显现象的是黄金,故A正确;
B、检验稀盐酸中是否含有硫酸,取样,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是硫酸,没若有明显现象,证明没有稀硫酸,故B正确;
C、分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谈酸奶和水,将一氧化碳分离出来,但是没有把二氧化碳分离出来,故C错误;
D、 除去氧化铜中少量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剩余固体为氧化铜,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黄铜中的锌),能够将稀盐酸中的氢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不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溶在庆阳换那溶液中,无法分离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木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8.(2025·宿迁)我国首次将太阳能规模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又称“液态阳光”技术。其合成项目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Ⅰ化学方程式为
B.反应Ⅱ中●●●和∞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生产48t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66t CO2
D.实现了CO2的资源化利用和“零碳”排放
【答案】B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从图示可知 反应Ⅰ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故A正确;
B、从图示可知,反应Ⅱ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温度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B错误;
C、设生成 48t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CO2质量为x ;
44 32
x 48t
,故C正确;
D、该项目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实现了CO2的资源化利用和“零碳”排放,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从图示可知 反应Ⅰ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图示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C、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找准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是甲醇的质量,未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列比例式,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计算解答;
D、根据该项目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和“零碳”排放进行分析解答。
9.(2025·宿迁) 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的溶解度比KNO3的溶解度小
B.交点a表示该温度下NaCl溶液和KNO3溶液的质量相等
C.40℃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
D.60℃时,等质量的NaCl和KNO3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NaCl>KNO3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故A错误;
B、交点表示该点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不能表示该点温度下溶液的质量相等,故B错误;
C、40℃时,KNO3的溶解度为60g,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60℃时,NaCl的溶解度KNO3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交点表示该点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某一温度下,等质量的两种溶质配成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大,所需水的质量越小进行分析解答。
10.(2025·宿迁)将一定量的镁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观察到滤液仍为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镁
C.所得滤液的质量一定小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
D.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镁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 ,镁优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当硝酸银反应完之后,如果镁还有剩,镁继续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蓝色,说明硝酸铜还有剩,硝酸银可能反应完也可能有剩,故滤液一定有硝酸镁、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故A错误;
B、由于滤液呈蓝色,则硝酸铜可能反应去一部分,也可能没有反应,镁一定反应完,所以滤渣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镁,故B错误;
C、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溶质的质量比如下:
Mg+2AgNO3 =Mg(NO3)2 +2Ag ; Mg+Cu(NO3)2 =Mg(NO3)2 +Cu;
340 148 188 148
每134份质量的AgNO3 完全反应后只生成148份质量的Mg(NO3)2 ,每188份质量的Cu(NO3)2 完全反应后只剩呈148分质量的Mg(NO3)2 ,两个反应反应后融合子质量都减少,所以反应后所得滤液的质量一定小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故C正确;
D、滤液滤液呈蓝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能产生沉淀(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水),也可能没有产生沉淀,故D错误。
工业答案吧无:C。
【分析】A、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滤液呈蓝色可知滤液一定有硝酸镁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滤重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镁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滤液中可能有硝酸银,加入稀盐酸可能有白色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二、填空、简答题(共2小题,第11题6分,第12题6分,计12分)
11.(2025·宿迁)化学实践小组去骆马湖开展了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乘艇游湖:游艇是用玻璃钢制作的。玻璃钢是在塑料中加入玻璃纤维,属于   材料(填“无机非金属”“复合”或“合成”)。
(2)水质净化:用明矾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有   ;再用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等材料自制净水器对湖水进行净化(如图)。其中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   。
(3)丰盛晚餐:有银鱼、青菜、米饭等,其中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食物是   。
(4)篝火晚会:为使火焰燃烧更旺,将木柴架空,目的是   。非遗项目“打铁花”表演中,熔化的生铁水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从合金性质的角度分析,“打铁花”用生铁面不用纯铁的原因是   。
【答案】(1)复合材料
(2)玻璃棒;过滤
(3)银鱼
(4)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生铁的熔点比纯铁低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
【解析】【解答】(1)玻璃钢是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其中量取水,需用到量筒、胶头滴管,溶解需要用到烧杯和玻璃棒;自制净水器中用小卵石、石英砂是把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起到过滤的作用;
(3) 鱼、肉类富含但半只,所以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食物是银鱼;
(4) 篝火晚会 , 将木柴架空,目的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打铁花”使熔化的生铁水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打铁花”用生铁面,不用纯铁的原因是生铁是铁的合金,合金的熔点比纯金属的熔点低。
故答案为:(1)复合材料;(2)玻璃棒;过滤;(3)银鱼;
(4) 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生铁的熔点比纯铁低 。
【分析】(1)根据玻璃钢是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以及各步骤需要用到玻璃仪器;自制净水器中小卵石、石英砂起过滤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鱼类富含蛋白质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木柴架空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打铁花”使用生铁是因为合金的熔点比纯金属熔点低进行分析解答。
12.(2025·宿迁)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甲烷催化制取氢气的工艺。通入的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其转化流程如图1所示。
(1)甲烷和水蒸气反应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在理想状态下,小组同学设计了图2的实验,将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成图像(如图3),由图3可得,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从安全角度考虑,点燃两种气体前,一定要检查其   .
(3) 2023年,我国首次掺氢天然气(在天然气中掺入氢气)管道燃爆试验成功,掺氢天然气能改善天然气的品质。某掺氢天然气(假设该混合气体仅含 CH4和 H2)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 CO2和 H2O的分子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4)氢气储运成本较高,原因之一是氢气易逸散,对储运容器密封性要求极高。从微观粒子视角分析,氢气易逸散的原因是   。
【答案】(1)
(2)燃烧热值高;纯度
(3)1:6
(4)氢气分子质量小、运动速率快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解析】【解答】(1)甲烷和水蒸气在催化剂和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从图3可知,等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完全燃烧,氢气产生的热量比天然气的高,所以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氢气燃烧热值高。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后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点燃两种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查其纯度;
(3)假设该混合物气体仅含和 ,混合气体质量为10g,氢元素的质量=50%ag=0.5ag,则碳元素的质量=1-0.5ag=0.5a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所以 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 CO2的质量=0.5ag÷()= ,生成H2O的质量=0.5ag÷()=4.5ag=;则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 和 的分子个数比为 :

(4)氢气易逸散,是因为氢气分子质量小,运动速率快。
故答案为:(1);(2)燃烧热值高;纯度;
(3)1:6;(4)氢气分子质量小,运动速率快。
【分析】(1)根据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图3,等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完全燃烧,氢气产生的热量更高;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需要验纯进行分析解答;
(3)先假设混合气体的具体质量,根据氢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出氢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碳元素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生成的水的质量=氢元素质量÷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物质的分子个数比=物质的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进行分恩星解答;
(4)根据氢气质量很小,运动速率较快,容易逸散进行分析解答。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第13题6分,第14题10分,计16分)
13.(2025·宿迁)化学实践小组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完成部分气体的相关实验,请你参与。
(1)用装置B制取CO2,关闭弹簧夹,反应停止后,液面应位于   (填“1”“2”或“3”)处。将纯净干燥的CO2缓缓通入装置C中,玻璃管内纸花始终未变色,塑料瓶内下面的纸花较上面的纸花先变红,可得出CO2的化学性质是   .
(2)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过硫酸钠 都可以作为化学制氧剂,是因为   。
①若用装置 A制取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装置D是某家用供氧器的原理示意图,向反应仓中依次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迅速产生O2并从过滤仓的水中逸出,可得出O2的性质是   。
【答案】(1)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2)它们均含氧元素;;氧气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用B装置制取CO2,关闭弹簧夹,试管内气体聚集,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长颈漏,试管内液面下降,低于隔板,与隔板上的固体分离,反应听孩子,所以液面位于3处。C中玻璃管内干燥的纸花始终未变色,塑料瓶内下面的湿润的纸花较上面的纸花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2)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过硫酸钠 ,都含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它们都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① A装置适用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的发生庄主,且试管口还放有棉花,该装置适用于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向反应仓中依次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迅速产生O2并从过滤仓的水中逸出,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故答案为:(1)3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2)它们均含氧元素;①; ② 氧气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 。
【分析】(1)根据关闭弹簧夹,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长颈漏斗,试管内液面下降至3处,与隔板上的固体分离,反应停止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①根据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氧气能从水中逸出,得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14.(2025·宿迁)化学实践小组准备用面粉、水、食用小苏打等原料蒸制馒头,发现有一包已过保质期的食用小苏打(标签显示:NaHCO3含量≥99%)。他们对该食用小苏打是否变质及变质后对膨松效果的影响开展项目式探究。
【资料1】①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和杂质受热不分解。
②浓度小于0.83 %的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无现象;浓度大于0.83%的 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
项目一:探究该食用小苏打是否变质
(1)【作出猜想】猜想1:未变质,成分为 NaHCO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为 Na2CO3;猜想3:部分变质,成分为   。
(2)【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定性和定量2个实验。
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实验数据
实验1:称取2g干燥样品与250g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0.1%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2:另称取10g干燥样品,加热至恒重(即质量不再变化),再称重 剩余固体质量为6.9g
(3)【证据推理】实验2中,样品中质量减少的物质是   ,样品中该物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会导致该物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获得结论】猜想   成立。
项目二:探究变质后对膨松效果的影响
【资料2】①蒸制馒头需要经历和面、醒发和蒸制等过程,醒发过程中面团会产生酸性物质。②蒸制馒头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越多,馒头越膨松。
(5)【进行实验】用足量的稀盐酸代替面团中的酸性物质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相同条件下,   
【获得结论】变质的食用小苏打膨松效果变差。
(6)【反思评价】蒸制馒头过程中,主要利用了 NaHCO3的化学性质有   。
【答案】(1)NaHCO3和Na2CO3
(2)Na2CO3+CaCl2=CaCO3↓+2NaCl
(3)NaHCO3;84%;偏小
(4)3
(5)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
(6)受热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资料1】可知 NaHCO3 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食用小苏打若没有变质,成分为NaHCO3 ;若完全变质,成分为Na2CO3 ;若部分变质,成分为NaHCO3和Na2CO3 ;
(2)从【资料1】 称取2g干燥样品与250g水配制成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资料1】可知浓度小于0.83 %的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无现象;取小苏打样品加水溶解形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滴加0.1%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 ;
(3)实验2:取10g干燥样品,加热至恒重(即质量不再变化),再称重 剩余固体质量为6.9g,由于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碳酸钠受热不会分解,所以实验2,样品中质量减少的物质是NaHCO3 ;
设样品中NaHCO3的质量为χ ,则
168 106 168-106=62
χ 10g-6.9g=3.1g
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若测定过程中加未加热至恒重,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小,会导致该物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4)由以上实验分析可知该样品含有NaHCO3和Na2CO3 ,故猜想3成立;
(5)根据实验现象,甲中的气球比乙中的气球膨胀更大,说明在相同条件下,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
(6) 蒸制馒头过程中,主要利用了NaHCO3的化学性质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且能与面粉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反应也产生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NaHCO3和Na2CO3 ;(2)Na2CO3+CaCl2=CaCO3↓+2NaCl ;
(3)NaHCO3;84% ;偏小;(4)3;
(5) 受热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
【分析】(1)根据NaHCO3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若NaHCO3部分变质,其成分含有NaHCO3和Na2CO3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浓度小于0.83 %的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无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加热后固体减少的是碳酸钠的质量;
利用差量法进行计算,先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未知量,正确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理论质量差=碳酸氢钠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实际质量差=反应前固体质量-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根据碳酸氢钠和理论值差之比=碳酸氢钠质量(未知量)和实际质量差之比,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最后代入公式: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如果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实际质量差会偏小,导致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偏小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及其现象得出结论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对比甲、乙气球的胀大程度进行分析解答;
(6)根据 蒸制馒头过程中,碳酸氢钠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也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四、推理、计算题(共2小题,第15题7分,第16题5分,计12分)
15.(2025·宿迁)硫酸铜在纺织、印刷等行业有广泛用途。化学实践小组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用回收的含铜废料制备五水硫酸铜晶体 主要流程如下:
【资料】①含铜废料中含有的杂质既不与氧气反应,也不与酸反应。
②易溶于水,难溶于酒精。
③在降温结晶时,如果降温过快可能会导致结晶不均匀、不规则。
④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也可制得硫酸铜,化学方程式为:
(1)“焙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X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3)“一系列操作”中的部分操作是:将滤液进行   、降温结晶、过滤、酒精洗涤、低温干燥。其中,用酒精洗涤的优点是   。
(4)若要获得均匀、规则的五水硫酸铜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   。
(5)工业上制备硫酸铜,不选择铜和浓硫酸的反应,而选择流程中的方案。从绿色化学的视角考虑,流程中的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
(2)H2SO4
(3)蒸发浓缩;减少五水硫酸铜晶体的损耗,提高产率
(4)缓慢降温
(5)流程中的方案无污染性气体生成,比较环保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由流程图可知,焙烧时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题干信息可知,经过流程图的一系列反应步骤,最后得到五水硫酸铜晶体,所以酸溶中加入的X溶液为稀硫酸,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X溶液中的溶质为: H2SO4 ;
(3)“一系列操作”操作之后得到五水硫酸铜晶体,由【资料】可知,要得到五水硫酸铜晶体采用的是降温结晶,则“一系列操作”中的部分操作是:将滤液进行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五水硫酸铜晶体不溶于酒精,用酒精洗涤的目的是 减少五水硫酸铜晶体的损耗,提高产率 ;
(4)由【资料】可知: 在降温结晶时,如果降温过快可能会导致结晶不均匀、不规则。 所以要得到均匀、规则的五水硫酸铜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缓慢降温;
(5)从【资料】可知,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有毒,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而流程中的方案无污染性气体生成,对环境无污染,更环保。
故答案为:(1) ;(2)H2SO4 ;
(3) 蒸发浓缩 ; 减少五水硫酸铜晶体的损耗,提高产率 ;
(4)缓慢降温;(5) 流程中的方案无污染性气体生成,比较环保 。
【分析】(1)根据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X溶液是稀硫酸,其溶质为H2SO4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降温结晶的步骤为: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用酒精洗涤可以防止五水硫酸铜晶体溶解,减少损耗,提高产率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 在降温结晶时,如果降温过快可能会导致结晶不均匀、不规则,所以要缓慢结晶才能得到均匀、规则的晶体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流程中的方案无污染小气体生成,更环保进行分析解答。
16.(2025·宿迁)某炼铁厂以焦炭、赤铁矿、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反应过程如下:
(1)写出方框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
(2)现有1600t含75%氧化铁的赤铁矿,理论上最多能炼出纯铁的质量是多少(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答案】(1)CO
(2)解:设理论上最多能炼出纯铁的质量为x。
解得:x=840t
答:理论上最多能炼出纯铁的质量为840t。
【知识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和焦炭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
故答案为:CO。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和焦炭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2)先设理论上最多嗯呢该炼出纯铁的质量为x,再正确写出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找准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是氧化铁的质量=赤铁矿石质量×纯度,未知量是铁的质量,列比例式,求出纯铁的质量,最后简明写出答案。
1 / 1江苏省宿迁市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5·宿迁)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化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以下制作陶瓷的工艺流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踩泥制坯 B.拉坯成型 C.施釉添彩 D.窑火淬炼
2.(2025·宿迁)学生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氢氧化钠溶液
B.滴加酚酞试液
C.取用稀盐酸
D.放置胶头滴管
3.(2025·宿迁)锌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反应:4,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
A.锌原子:Zn2+ B.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O2
C.3个水分子:3H2O D.氢氧根离子:OH
4.(2025·宿迁)下列劳动实践与化学知识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劳动实践 化学知识
A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尿素 尿素是一种复合肥料
B 用厕所清洁剂(含盐酸)除铁锈 盐酸能与铁锈反应
C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
D 用厨房清洁剂(含氢氧化钠)擦拭灶具 氢氧化钠能去除油污
A.A B.B C.C D.D
5.(2025·宿迁)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药中成功分离提取出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分子中含有22个氢原子
B.青蒿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D.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28.4%
6.(2025·宿迁)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
A.A B.B C.C D.D
7.(2025·宿迁)物质的鉴别、检验、分离和提纯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取样,分别加入稀盐酸
B 检验稀盐酸中是否含有硫酸 取样,加入氯化钡溶液
C 分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D 除去氧化铜中少量木炭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A.A B.B C.C D.D
8.(2025·宿迁)我国首次将太阳能规模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又称“液态阳光”技术。其合成项目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Ⅰ化学方程式为
B.反应Ⅱ中●●●和∞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生产48t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66t CO2
D.实现了CO2的资源化利用和“零碳”排放
9.(2025·宿迁) 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的溶解度比KNO3的溶解度小
B.交点a表示该温度下NaCl溶液和KNO3溶液的质量相等
C.40℃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
D.60℃时,等质量的NaCl和KNO3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NaCl>KNO3
10.(2025·宿迁)将一定量的镁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观察到滤液仍为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镁
C.所得滤液的质量一定小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
D.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产生白色沉淀
二、填空、简答题(共2小题,第11题6分,第12题6分,计12分)
11.(2025·宿迁)化学实践小组去骆马湖开展了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乘艇游湖:游艇是用玻璃钢制作的。玻璃钢是在塑料中加入玻璃纤维,属于   材料(填“无机非金属”“复合”或“合成”)。
(2)水质净化:用明矾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有   ;再用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等材料自制净水器对湖水进行净化(如图)。其中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   。
(3)丰盛晚餐:有银鱼、青菜、米饭等,其中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食物是   。
(4)篝火晚会:为使火焰燃烧更旺,将木柴架空,目的是   。非遗项目“打铁花”表演中,熔化的生铁水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从合金性质的角度分析,“打铁花”用生铁面不用纯铁的原因是   。
12.(2025·宿迁)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甲烷催化制取氢气的工艺。通入的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和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其转化流程如图1所示。
(1)甲烷和水蒸气反应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在理想状态下,小组同学设计了图2的实验,将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成图像(如图3),由图3可得,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从安全角度考虑,点燃两种气体前,一定要检查其   .
(3) 2023年,我国首次掺氢天然气(在天然气中掺入氢气)管道燃爆试验成功,掺氢天然气能改善天然气的品质。某掺氢天然气(假设该混合气体仅含 CH4和 H2)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 CO2和 H2O的分子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4)氢气储运成本较高,原因之一是氢气易逸散,对储运容器密封性要求极高。从微观粒子视角分析,氢气易逸散的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第13题6分,第14题10分,计16分)
13.(2025·宿迁)化学实践小组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完成部分气体的相关实验,请你参与。
(1)用装置B制取CO2,关闭弹簧夹,反应停止后,液面应位于   (填“1”“2”或“3”)处。将纯净干燥的CO2缓缓通入装置C中,玻璃管内纸花始终未变色,塑料瓶内下面的纸花较上面的纸花先变红,可得出CO2的化学性质是   .
(2)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过硫酸钠 都可以作为化学制氧剂,是因为   。
①若用装置 A制取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装置D是某家用供氧器的原理示意图,向反应仓中依次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迅速产生O2并从过滤仓的水中逸出,可得出O2的性质是   。
14.(2025·宿迁)化学实践小组准备用面粉、水、食用小苏打等原料蒸制馒头,发现有一包已过保质期的食用小苏打(标签显示:NaHCO3含量≥99%)。他们对该食用小苏打是否变质及变质后对膨松效果的影响开展项目式探究。
【资料1】①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和杂质受热不分解。
②浓度小于0.83 %的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无现象;浓度大于0.83%的 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
项目一:探究该食用小苏打是否变质
(1)【作出猜想】猜想1:未变质,成分为 NaHCO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为 Na2CO3;猜想3:部分变质,成分为   。
(2)【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定性和定量2个实验。
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实验数据
实验1:称取2g干燥样品与250g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0.1%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2:另称取10g干燥样品,加热至恒重(即质量不再变化),再称重 剩余固体质量为6.9g
(3)【证据推理】实验2中,样品中质量减少的物质是   ,样品中该物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会导致该物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获得结论】猜想   成立。
项目二:探究变质后对膨松效果的影响
【资料2】①蒸制馒头需要经历和面、醒发和蒸制等过程,醒发过程中面团会产生酸性物质。②蒸制馒头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越多,馒头越膨松。
(5)【进行实验】用足量的稀盐酸代替面团中的酸性物质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相同条件下,   
【获得结论】变质的食用小苏打膨松效果变差。
(6)【反思评价】蒸制馒头过程中,主要利用了 NaHCO3的化学性质有   。
四、推理、计算题(共2小题,第15题7分,第16题5分,计12分)
15.(2025·宿迁)硫酸铜在纺织、印刷等行业有广泛用途。化学实践小组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用回收的含铜废料制备五水硫酸铜晶体 主要流程如下:
【资料】①含铜废料中含有的杂质既不与氧气反应,也不与酸反应。
②易溶于水,难溶于酒精。
③在降温结晶时,如果降温过快可能会导致结晶不均匀、不规则。
④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也可制得硫酸铜,化学方程式为:
(1)“焙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X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3)“一系列操作”中的部分操作是:将滤液进行   、降温结晶、过滤、酒精洗涤、低温干燥。其中,用酒精洗涤的优点是   。
(4)若要获得均匀、规则的五水硫酸铜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   。
(5)工业上制备硫酸铜,不选择铜和浓硫酸的反应,而选择流程中的方案。从绿色化学的视角考虑,流程中的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16.(2025·宿迁)某炼铁厂以焦炭、赤铁矿、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反应过程如下:
(1)写出方框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
(2)现有1600t含75%氧化铁的赤铁矿,理论上最多能炼出纯铁的质量是多少(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踩泥制坯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拉坯成型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施釉添彩只是改变物质表面的颜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窑或淬炼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2.【答案】B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倾倒氢氧化钠溶液时,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试管稍倾斜,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缓缓倒入,故A错误;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药品时,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滴加,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更不能触碰试管内壁,故A正确;
C、取用稀盐酸后的胶头滴管不能横放,更不能倒放,以防酸液流到橡胶帽,腐蚀橡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故C错误;
D、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应冲洗并竖直放置,不能平方在试验台上,故D错误。
【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药品时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药品的正确操作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胶头滴管吸取药液之后不能倒置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胶头滴管不能平放在实验台上进行分析解答。
3.【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原子是不带电的微粒,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故锌原子为:Zn;而 Zn2+ 表示锌离子,故A错误;
B、氧气是单质,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所以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故B错误;
C、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所以3个水分子为:3H2O ,故C正确;
D、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所以氢氧根离子为:OH- ,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单质元素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离子是带电荷的进行分析解答。
4.【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的肥料叫复合肥,尿素CO(NH2)2 只含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误;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铁和水,所以可以用粗俗哦清洁剂除铁锈,故B正确;
C、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可以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呈碱性,碱性物质可以与油脂发生化学反应而去除,所以用厨房清洁剂可以擦拭灶具,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只含氮元素的肥料叫氮肥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可以与油污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化学式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个数,从青蒿素的化学式为可知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22个氢原子,故A错误;
B、青蒿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90:11,故B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22+16×5=282,故C错误;
D、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故D正确。
【分析】A、根据化学式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个数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化学式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解答。
6.【答案】A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利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不是需啊哟充足的氧气,该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符合题意;
B、把少量碘分别放入相同温度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中,碘在水中不溶,在酒精中能溶解,证明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管,该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前后天平平衡,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左边试管内的铁钉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一段时间后会生锈,右边试管内的铁钉只与水接触,不会生锈,从而正, 铁生锈需啊哟氧气,该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裸露于空气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啊哟温度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碘在水中不溶,在酒精中溶解,证明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溶剂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相等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铁同时和水、氧气接触生锈,单独与水接触不会生锈,得出铁生锈需要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7.【答案】C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 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取样,分别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无明显现象的是黄金,故A正确;
B、检验稀盐酸中是否含有硫酸,取样,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是硫酸,没若有明显现象,证明没有稀硫酸,故B正确;
C、分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谈酸奶和水,将一氧化碳分离出来,但是没有把二氧化碳分离出来,故C错误;
D、 除去氧化铜中少量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剩余固体为氧化铜,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黄铜中的锌),能够将稀盐酸中的氢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不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溶在庆阳换那溶液中,无法分离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木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B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从图示可知 反应Ⅰ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故A正确;
B、从图示可知,反应Ⅱ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温度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B错误;
C、设生成 48t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CO2质量为x ;
44 32
x 48t
,故C正确;
D、该项目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实现了CO2的资源化利用和“零碳”排放,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从图示可知 反应Ⅰ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图示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C、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找准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是甲醇的质量,未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列比例式,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计算解答;
D、根据该项目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和“零碳”排放进行分析解答。
9.【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故A错误;
B、交点表示该点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不能表示该点温度下溶液的质量相等,故B错误;
C、40℃时,KNO3的溶解度为60g,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60℃时,NaCl的溶解度KNO3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交点表示该点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某一温度下,等质量的两种溶质配成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大,所需水的质量越小进行分析解答。
10.【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镁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 ,镁优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当硝酸银反应完之后,如果镁还有剩,镁继续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蓝色,说明硝酸铜还有剩,硝酸银可能反应完也可能有剩,故滤液一定有硝酸镁、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故A错误;
B、由于滤液呈蓝色,则硝酸铜可能反应去一部分,也可能没有反应,镁一定反应完,所以滤渣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镁,故B错误;
C、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溶质的质量比如下:
Mg+2AgNO3 =Mg(NO3)2 +2Ag ; Mg+Cu(NO3)2 =Mg(NO3)2 +Cu;
340 148 188 148
每134份质量的AgNO3 完全反应后只生成148份质量的Mg(NO3)2 ,每188份质量的Cu(NO3)2 完全反应后只剩呈148分质量的Mg(NO3)2 ,两个反应反应后融合子质量都减少,所以反应后所得滤液的质量一定小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故C正确;
D、滤液滤液呈蓝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能产生沉淀(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水),也可能没有产生沉淀,故D错误。
工业答案吧无:C。
【分析】A、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滤液呈蓝色可知滤液一定有硝酸镁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滤重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镁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滤液中可能有硝酸银,加入稀盐酸可能有白色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1)复合材料
(2)玻璃棒;过滤
(3)银鱼
(4)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生铁的熔点比纯铁低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
【解析】【解答】(1)玻璃钢是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其中量取水,需用到量筒、胶头滴管,溶解需要用到烧杯和玻璃棒;自制净水器中用小卵石、石英砂是把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起到过滤的作用;
(3) 鱼、肉类富含但半只,所以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食物是银鱼;
(4) 篝火晚会 , 将木柴架空,目的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打铁花”使熔化的生铁水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打铁花”用生铁面,不用纯铁的原因是生铁是铁的合金,合金的熔点比纯金属的熔点低。
故答案为:(1)复合材料;(2)玻璃棒;过滤;(3)银鱼;
(4) 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生铁的熔点比纯铁低 。
【分析】(1)根据玻璃钢是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以及各步骤需要用到玻璃仪器;自制净水器中小卵石、石英砂起过滤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鱼类富含蛋白质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木柴架空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打铁花”使用生铁是因为合金的熔点比纯金属熔点低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1)
(2)燃烧热值高;纯度
(3)1:6
(4)氢气分子质量小、运动速率快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解析】【解答】(1)甲烷和水蒸气在催化剂和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从图3可知,等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完全燃烧,氢气产生的热量比天然气的高,所以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氢气燃烧热值高。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后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点燃两种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查其纯度;
(3)假设该混合物气体仅含和 ,混合气体质量为10g,氢元素的质量=50%ag=0.5ag,则碳元素的质量=1-0.5ag=0.5a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所以 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 CO2的质量=0.5ag÷()= ,生成H2O的质量=0.5ag÷()=4.5ag=;则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生成 和 的分子个数比为 :

(4)氢气易逸散,是因为氢气分子质量小,运动速率快。
故答案为:(1);(2)燃烧热值高;纯度;
(3)1:6;(4)氢气分子质量小,运动速率快。
【分析】(1)根据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图3,等质量的氢气和天然气完全燃烧,氢气产生的热量更高;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需要验纯进行分析解答;
(3)先假设混合气体的具体质量,根据氢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出氢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碳元素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生成的水的质量=氢元素质量÷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物质的分子个数比=物质的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进行分恩星解答;
(4)根据氢气质量很小,运动速率较快,容易逸散进行分析解答。
13.【答案】(1)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2)它们均含氧元素;;氧气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解析】【解答】(1)用B装置制取CO2,关闭弹簧夹,试管内气体聚集,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长颈漏,试管内液面下降,低于隔板,与隔板上的固体分离,反应听孩子,所以液面位于3处。C中玻璃管内干燥的纸花始终未变色,塑料瓶内下面的湿润的纸花较上面的纸花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2)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过硫酸钠 ,都含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它们都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① A装置适用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的发生庄主,且试管口还放有棉花,该装置适用于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向反应仓中依次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迅速产生O2并从过滤仓的水中逸出,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故答案为:(1)3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2)它们均含氧元素;①; ② 氧气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 。
【分析】(1)根据关闭弹簧夹,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长颈漏斗,试管内液面下降至3处,与隔板上的固体分离,反应停止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①根据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氧气能从水中逸出,得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14.【答案】(1)NaHCO3和Na2CO3
(2)Na2CO3+CaCl2=CaCO3↓+2NaCl
(3)NaHCO3;84%;偏小
(4)3
(5)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
(6)受热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资料1】可知 NaHCO3 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食用小苏打若没有变质,成分为NaHCO3 ;若完全变质,成分为Na2CO3 ;若部分变质,成分为NaHCO3和Na2CO3 ;
(2)从【资料1】 称取2g干燥样品与250g水配制成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资料1】可知浓度小于0.83 %的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无现象;取小苏打样品加水溶解形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滴加0.1%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 ;
(3)实验2:取10g干燥样品,加热至恒重(即质量不再变化),再称重 剩余固体质量为6.9g,由于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碳酸钠受热不会分解,所以实验2,样品中质量减少的物质是NaHCO3 ;
设样品中NaHCO3的质量为χ ,则
168 106 168-106=62
χ 10g-6.9g=3.1g
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若测定过程中加未加热至恒重,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小,会导致该物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4)由以上实验分析可知该样品含有NaHCO3和Na2CO3 ,故猜想3成立;
(5)根据实验现象,甲中的气球比乙中的气球膨胀更大,说明在相同条件下,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
(6) 蒸制馒头过程中,主要利用了NaHCO3的化学性质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且能与面粉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反应也产生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NaHCO3和Na2CO3 ;(2)Na2CO3+CaCl2=CaCO3↓+2NaCl ;
(3)NaHCO3;84% ;偏小;(4)3;
(5) 受热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
【分析】(1)根据NaHCO3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若NaHCO3部分变质,其成分含有NaHCO3和Na2CO3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浓度小于0.83 %的NaHCO3溶液与0.1%的氯化钙溶液混合,无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加热后固体减少的是碳酸钠的质量;
利用差量法进行计算,先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未知量,正确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理论质量差=碳酸氢钠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实际质量差=反应前固体质量-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根据碳酸氢钠和理论值差之比=碳酸氢钠质量(未知量)和实际质量差之比,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最后代入公式: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如果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实际质量差会偏小,导致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偏小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及其现象得出结论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对比甲、乙气球的胀大程度进行分析解答;
(6)根据 蒸制馒头过程中,碳酸氢钠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也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15.【答案】(1)
(2)H2SO4
(3)蒸发浓缩;减少五水硫酸铜晶体的损耗,提高产率
(4)缓慢降温
(5)流程中的方案无污染性气体生成,比较环保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由流程图可知,焙烧时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题干信息可知,经过流程图的一系列反应步骤,最后得到五水硫酸铜晶体,所以酸溶中加入的X溶液为稀硫酸,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X溶液中的溶质为: H2SO4 ;
(3)“一系列操作”操作之后得到五水硫酸铜晶体,由【资料】可知,要得到五水硫酸铜晶体采用的是降温结晶,则“一系列操作”中的部分操作是:将滤液进行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五水硫酸铜晶体不溶于酒精,用酒精洗涤的目的是 减少五水硫酸铜晶体的损耗,提高产率 ;
(4)由【资料】可知: 在降温结晶时,如果降温过快可能会导致结晶不均匀、不规则。 所以要得到均匀、规则的五水硫酸铜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缓慢降温;
(5)从【资料】可知,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有毒,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而流程中的方案无污染性气体生成,对环境无污染,更环保。
故答案为:(1) ;(2)H2SO4 ;
(3) 蒸发浓缩 ; 减少五水硫酸铜晶体的损耗,提高产率 ;
(4)缓慢降温;(5) 流程中的方案无污染性气体生成,比较环保 。
【分析】(1)根据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X溶液是稀硫酸,其溶质为H2SO4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降温结晶的步骤为: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用酒精洗涤可以防止五水硫酸铜晶体溶解,减少损耗,提高产率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 在降温结晶时,如果降温过快可能会导致结晶不均匀、不规则,所以要缓慢结晶才能得到均匀、规则的晶体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流程中的方案无污染小气体生成,更环保进行分析解答。
16.【答案】(1)CO
(2)解:设理论上最多能炼出纯铁的质量为x。
解得:x=840t
答:理论上最多能炼出纯铁的质量为840t。
【知识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和焦炭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
故答案为:CO。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和焦炭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2)先设理论上最多嗯呢该炼出纯铁的质量为x,再正确写出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找准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已知量是氧化铁的质量=赤铁矿石质量×纯度,未知量是铁的质量,列比例式,求出纯铁的质量,最后简明写出答案。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