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章末整合提升(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章末整合提升(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22:28:15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1.(2023·江苏卷)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
[C]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D
【解析】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血浆、淋巴液等处;由于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激活B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可能不同,故B细胞分泌的抗体可能不相同;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不一定相同;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2.(2024·江苏卷)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1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1可知,以        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    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
免疫检查分子 
T
【解析】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结合。以免疫检查分子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
(2)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肿瘤小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       。据图2可得出结论:
   。
作为对照组
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
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解析】 (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用于排除其他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据图2可知,与缓冲液组相比,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Tal组和Tal+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都有所减小,其中Tal+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故得出结论: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3)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人体内TRH促进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
    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垂体
体液
【解析】 (3)人体内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4)根据(3)的信息,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
①Tal与           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 
【解析】 (4)①Tal与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因为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而题目中已知T细胞表达TRH受体,所以推测Tal可能与该受体结合。
②Tal能促进       ,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TSH的分泌
【解析】 ②Tal能促进TSH与DC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已知DC表达TSH受体,所以推测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
(5)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                ;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         ,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
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 
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
【解析】 (5)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即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来验证Tal与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假设。
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DC的相关指标,来验证Tal促进DC分泌TSH从而增强其功能的假设。第一步:添加缓冲液的组作为对照组。第二步:添加Tal溶液的组,观察其对DC功能的影响。第三步:添加TSH溶液的组,用于与添加Tal溶液的组对比,以确定Tal是否通过促进TSH分泌发挥作用。章末整合提升 
1.(2023·江苏卷)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
[C]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答案】 D
【解析】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血浆、淋巴液等处;由于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激活B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可能不同,故B细胞分泌的抗体可能不相同;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不一定相同;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2.(2024·江苏卷)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1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1可知,以         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    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
(2)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肿瘤小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       。据图2可得出结论:   。
(3)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人体内TRH促进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    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4)根据(3)的信息,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
①Tal与            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Tal能促进         ,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5)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                ;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                     ,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
【答案】 (1)免疫检查分子 T
(2)作为对照组 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3)垂体 体液
(4)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 TSH的分泌
(5)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 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
【解析】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结合。以免疫检查分子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
(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用于排除其他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据图2可知,与缓冲液组相比,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Tal组和Tal+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都有所减小,其中Tal+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故得出结论: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3)人体内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4)①Tal与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因为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而题目中已知T细胞表达TRH受体,所以推测Tal可能与该受体结合。②Tal能促进TSH与DC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已知DC表达TSH受体,所以推测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
(5)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即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来验证Tal与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假设。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DC的相关指标,来验证Tal促进DC分泌TSH从而增强其功能的假设。第一步:添加缓冲液的组作为对照组。第二步:添加Tal溶液的组,观察其对DC功能的影响。第三步:添加TSH溶液的组,用于与添加Tal溶液的组对比,以确定Tal是否通过促进TSH分泌发挥作用。
章末质量检测(三) 人的免疫调节与稳态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均属于免疫器官
[B]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都是由特异性免疫负责实现的
[C]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被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并彻底杀死破伤风杆菌
[D]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答案】 A
【解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实现的;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破伤风杆菌不是胞内寄生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2.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
[C]树突状细胞、辅助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D]抗原提呈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答案】 D
【解析】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分布在免疫器官和血液、淋巴液中;由于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激活B细胞的抗原可能不同,因此由其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能不相同;树突状细胞、辅助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也就不相同;抗原提呈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3.器官移植不仅会发生细胞免疫性排斥反应,也会产生体液免疫性排斥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后,若要排除“排斥反应”,则需要抑制(  )
①T细胞 ②抗体 ③细胞因子
[A]仅① [B]仅②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作战”,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细胞因子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所以在器官移植后,若要排除“排斥反应”,T细胞、抗体、细胞因子都需要被抑制。
4.下图是人体初次接触某病原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细胞,甲和乙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是抗原提呈细胞,能够非特异性识别病原体
[B]细胞②和细胞③生成、成熟的场所完全相同
[C]细胞④是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D]物质甲和乙均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病原体
【答案】 A
【解析】 细胞①是抗原提呈细胞,能够非特异性识别、处理病原体;细胞②和细胞③分别为辅助T细胞和B细胞,两者产生的场所相同,都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不同;细胞④是浆细胞,在初次免疫过程中只能由③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也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甲是细胞因子,能增强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不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而乙是抗体,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
5.下图为布鲁氏杆菌进入人体后,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标号①~⑩表示细胞和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⑥既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继续增殖
[B]⑤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④结合,是激活④的信号
[C]人体再次感染布鲁氏杆菌时,⑦能迅速增殖分化
[D]⑩可接触、裂解靶细胞,使病原体暴露
【答案】 B
【解析】 ⑥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已经高度分化,不能继续增殖;细胞④(辅助T细胞)经抗原提呈细胞提呈抗原等过程激活;⑦是记忆细胞,人体再次感染布鲁氏杆菌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细胞⑩是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接触、裂解靶细胞,使病原体暴露出来。
6.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其中肺结核最为常见,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卡介苗进入机体内后可以被免疫细胞识别
[B]儿童接种卡介苗,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等
[C]结核杆菌再次入侵时,吞噬细胞会吞噬处理结核杆菌
[D]卡介苗是作为抗体进入机体进行免疫过程
【答案】 D
【解析】 卡介苗是抗原,进入机体后可以被免疫细胞识别;儿童接种卡介苗,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抗原会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机体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等;当结核杆菌再次入侵人体时,吞噬细胞会吞噬结核杆菌,暴露出结核杆菌特定的抗原,记忆细胞会识别抗原并迅速增殖分化。
7.图示为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其中活化的细胞3表面存在PD1蛋白。某些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3的活性,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的活化过程
[B]给肿瘤患者注射PDL1抑制剂会加重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C]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会导致肿瘤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病
[D]细胞1、2、3、4均属于淋巴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答案】 A
【解析】 细胞2为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PDL1抑制剂会抑制PDL1蛋白的活性,导致其不能与PD1蛋白结合,有助于解除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某些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因此免疫逃逸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不会发生自身免疫病;细胞1为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
8.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是抗原,Y是抗体,数字①~⑥表示过程,字母 a~e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e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完全相同
[B]当X再次侵入人体时,通过④⑤过程,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C]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细胞a、b、c、d、e都能识别X
【答案】 B
【解析】 e是抗原提呈细胞,其中的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吞噬、消灭抗原,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吞噬、处理、提呈抗原,二者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相同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消灭抗原,即图中④⑤过程;Y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a是辅助T细胞,b是B细胞,c是记忆B细胞,d是浆细胞,e是抗原提呈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不能识别抗原。
9.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调节离不开信号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发挥作用
[B]信号分子具有多样性,这与其能传递多种信号的功能相适应
[C]肾上腺素既是内分泌系统的信号分子又是神经系统的信号分子
[D]信号分子通过体液的定向运输作用于对应靶细胞
【答案】 D
【解析】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发挥作用;信号分子可以是激素和神经递质,也可能是细胞因子、某些气体分子等物质,这与其能传递多种信号的功能相适应;肾上腺素可以由肾上腺分泌,作为激素发挥作用,也可以由神经细胞分泌,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故肾上腺素既是内分泌系统的信号分子又是神经系统的信号分子;信号分子通过体液运输,但是体液运输信号分子是没有定向性的。
10.已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能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B]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C]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D]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降低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答案】 B
【解析】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地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即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与其受体进行结合,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由此进行内分泌激素的分级调节,从而达到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过度炎症反应会引起免疫抑制,即会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所以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11.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答案】 D
【解析】 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其中甲和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但乙不能接受抗原刺激;细胞丙为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氨基酸、核苷酸等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12.辅助T细胞的激活需要图中的两个信号刺激:一是APC提呈的抗原;二是APC表面的蛋白质分子(B7)与辅助T细胞质膜上相应的受体(CD28)结合。抑制性T细胞(Ts细胞)能抑制辅助T细胞的活性,是一类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起负向调节作用的T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T细胞受体结合的抗原信号也可来自树突状细胞
[B]辅助T细胞在骨髓中形成,在胸腺中成熟
[C]增强Ts细胞的功能可能降低异体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D]辅助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均发挥作用
【答案】 C
【解析】 树突状细胞也是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所以与T细胞受体结合的抗原信号可来自树突状细胞;辅助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抑制性T细胞(Ts细胞)能抑制辅助T细胞的活性,是一类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起负向调节作用的T细胞,提高Ts细胞的功能可以提高异体移植器官的成活率;辅助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均发挥作用。
13.胸腺激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一类多肽激素,可诱导造血干细胞发育为T细胞,增强T细胞的功能,据此分析胸腺激素(  )
[A]能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
[B]适用于治疗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
[C]适宜的给药方式是口服
[D]适用于治疗细胞免疫缺陷病
【答案】 D
【解析】 胸腺激素能够诱导造血干细胞发育为T细胞,增强T细胞的功能,但不能在免疫过程中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对于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T细胞会将移植到体内的器官当作外来抗原,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应该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故胸腺激素不适用于治疗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胸腺激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一类多肽激素,若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肽酶催化分解为氨基酸,使胸腺激素失去作用;胸腺激素能提高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适用于治疗细胞免疫缺陷病。
14.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并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树突状细胞可促进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TAM使肿瘤细胞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D]IL10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间接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
【答案】 C
【解析】 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进而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可促进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可促进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进而使肿瘤细胞不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促进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
15.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分布在B细胞质膜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特异性识别抗原。多个BCR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而聚集在一起,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敌方和我方的
[B]B细胞表面的BCR与其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抗体识别不同的抗原
[C]不同B细胞表面的BCR可能不同,通常一种BCR只能识别一种抗原
[D]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都有特异性受体,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
【答案】 B
【解析】 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受体蛋白来辨认自身细胞的分子标签与病原体的身份标签,即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敌方和我方;B细胞表面的BCR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而聚集在一起,会为激活B细胞提供信号,则B细胞表面的BCR与其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抗体识别相同的抗原;B细胞抗原受体(BCR)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不同B细胞表面的BCR可能不同,一种BCR只能识别一种抗原;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都是信号分子,都必须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有(  )
[A]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
[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C]抗体、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
[D]吞噬细胞不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而淋巴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 BC
【解析】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等,是由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但不是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属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而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
作用。
17.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B细胞缺陷小鼠能产生细胞因子,并促进浆细胞生成
[B]T细胞缺陷小鼠能产生抗体,清除病原体
[C]正常小鼠能产生细胞因子,加强免疫功能
[D]该图表示二次免疫更快、更强
【答案】 ABD
【解析】 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B细胞缺陷小鼠不能产生浆细胞;T细胞缺陷小鼠因缺少辅助T细胞,无法产生抗体;正常小鼠能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加强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题图不涉及二次免疫过程。
18.一些人对猫过敏,猫唾液中的外源性过敏原会引起部分人哮喘。导致哮喘的过程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某些人体内甲、乙、丙过程出现的概率
[B]甲、乙、丙过程涉及的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C]丁过程是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图示中的哮喘属于异常的特异性免疫
【答案】 BC
【解析】 猫的舔毛行为使得毛发上面沾有猫的唾液,猫唾液中含有过敏原,会增加人接触过敏原而出现甲、乙、丙过程的概率;甲、乙、丙过程涉及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其中吞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丁过程是组胺、白三烯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过敏引起的哮喘属于异常的特异性免疫。
19.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特异性检测抗原,其检测方法有直接检测法和间接检测法,检测机制如下图所示,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的恒定区(同一种属动物的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恒定)结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B]刺激机体产生第二抗体的抗原是第一抗体
[C]利用直接法进行检测,每检测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D]间接法中被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只能用于一种抗原的检测
【答案】 ABC
【解析】 免疫荧光技术可特异性检测抗原,所以其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据图示可知,第二抗体可以和第一抗体的恒定区发生特异性结合,所以刺激机体产生第二抗体的抗原是第一抗体;根据图示信息和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可知,若采用直接法检测抗原,每检测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的恒定区结合,而同一种属动物的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恒定,所以间接法中被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可用于多种抗原的检测,只要恒定区相同。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8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
20.(11分)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免疫方式是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    (用字母表示),细胞D是由细胞    (用字母表示)增殖分化形成的。
(2)麻疹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麻疹病毒的感染,但却对其他病毒的感染无能为力,这是因为   。
(3)接种麻疹疫苗后,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可迅速发挥作用的过程是
    (用序号和箭头表示),二次免疫的特点是   。
(4)若图中所示的病原体为HIV,则其主要侵染的是细胞    (用字母表示)。艾滋病患者大多死于恶性肿瘤,这一现象说明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的         功能低下或失调。
【答案】 (1)体液免疫 D C、E 
(2)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接种麻疹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麻疹病毒产生免疫效应(2分)
(3)④→⑦→⑧(2分) 发挥作用时间短,产生抗体数量多(2分) 
(4)B 免疫监控和清除
【解析】 (1)抗原与细胞D分泌的物质(即抗体)结合形成了沉淀,该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据图分析可知,细胞A为抗原提呈细胞,细胞B为辅助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细胞E为记忆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D(浆细胞)。由题图可知,细胞D(浆细胞)是由细胞C(B细胞)和细胞E(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2)由于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接种麻疹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麻疹病毒产生免疫效应,对其他病毒的感染无能为力。
(3)接种麻疹疫苗后,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会发生二次免疫,细胞E即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能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即细胞D),分泌大量抗体,消灭麻疹病毒,因此,人体免疫系统可迅速发挥作用的过程是④→⑦→⑧。二次免疫过程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其特点是发挥作用时间短,产生抗体数量多。
(4)HIV主要侵染的是辅助T细胞(即图中的细胞B)。艾滋病患者大多死于恶性肿瘤,这一现象说明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的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低下或失调。
21.(11分)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的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用曲线A表示。请据图回答:
(1)图中细胞B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物质Ⅰ可作用于细胞C,并促进其增殖分化为
         (填细胞名称)。图甲中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细胞         (填字母)。
(2)细胞B、C、D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     (填字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     (填字母)。
(3)该病菌入侵人体时,一部分能被巨噬细胞通过    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吞噬消化。
(4)图乙中,若第8 d,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则表示针对抗原X、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分别是    。
(5)为研究已存在的抗体是否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用家兔进行了以下实验。
A组处理:注射抗原。
B组处理:注射同种抗原,约50 d后,抽出部分血液去除抗体后回输。每日测定家兔体内相应的抗体浓度,结果如图丙。
由上述实验可以说明已存在的抗体    (填“会”或“不会”)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主要原因是B细胞表面具有    ,在一定条件下抗体可以与B细胞结合,从而抑制B细胞的功能,导致抗体分泌减少。人体内还有一种抗体调节方式,B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后能够产生抗体,当体内抗体浓度升高时,通过抗原与抗体结合,使B细胞受抗原刺激减少,导致抗体分泌量    。
【答案】 (1)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B 
(2)D B、C 
(3)胞吞 
(4)B、C
(5)会 抗体的受体(2分) 下降(2分)
【解析】 (1)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辅助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图甲中细胞B表示辅助T细胞。
(2)据图甲分析可知,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细胞D分泌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为(B)辅助T细胞、(C)B细胞。
(3)巨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吞噬病原体。
(4)将抗原X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抗原X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即二次免疫反应快且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因此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针对抗原X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B,针对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C。
(5)B组去除抗体后,抗体浓度出现上升趋势,并最终超过A组,说明已存在的抗体对同种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抗体能与B细胞结合,说明B细胞表面具有抗体的受体。B细胞受抗原刺激减少,抗体分泌量下降。
22.(11分)给膀胱癌患者灌注结核杆菌制剂(减毒的活的结核杆菌),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癌细胞,下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并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丁表示细胞,a~c表示免疫活性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它们最初来自骨髓中的         。图中甲细胞是         ,c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图中癌细胞的清除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树突状细胞能高效识别多种抗原,根据图示和已有知识推测,树突状细胞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                        (写出两点)。图中辅助T细胞发挥的作用有    (多选)。
A.接收树突状细胞呈递的抗原信息
B.能将抗原提呈给细胞毒性T细胞
C.能提供激活B细胞的信号
D.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和抗体
(3)结核杆菌制剂中的结核杆菌    (填“有”或“没有”)致病性。从免疫学应用的角度看,结核杆菌制剂相当于    。
(4)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与传统化疗药物的无差别杀伤特点相比较,免疫激活疗法的优点是                          。
【答案】 (1)造血干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蛋白质(球蛋白)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
(2)细胞有很多突起、细胞质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2分) AC(2分)
(3)没有 疫苗 
(4)能特异性杀死癌细胞,针对性强
【解析】 (1)图中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它们最初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析题图:抗原经过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后提呈给辅助T细胞;激活的辅助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等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甲),辅助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作用于乙细胞即B细胞,B细胞在细胞因子和抗原的共同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丙)和浆细胞(丁),浆细胞分泌抗体c,抗体与癌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和癌细胞结合,使其裂解死亡。c表示抗体,化学本质为蛋白质,题图中癌细胞的清除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
结果。
(2)树突状细胞具有很多突起,扩大了细胞质膜的面积,便于与抗原结合;同时该细胞具有吞噬、摄取和处理抗原的功能,因此细胞质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图中辅助T细胞发挥的作用有接收树突状细胞提呈的抗原信息,还能提供激活B细胞的信号,故选AC。
(3)结核杆菌制剂属于疫苗,具有结核杆菌的抗原性,但是不具有致病性,注射后可以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
(4)与传统化疗药物的无差别杀伤特点相比较,免疫激活疗法的优点是能特异性杀死癌细胞,针对性强。
23.(12分)纳米脂质颗粒LNP能使mRNA疫苗在体内以非侵入性方式进行靶向递送抗原,过程如图2所示。图1是某病毒引起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当该病毒侵入机体后,被APC细胞摄取、处理并    抗原到细胞表面,激活细胞a      (细胞名称),一方面,通过体液免疫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    并产生抗体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细胞免疫最终形成        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2)图2中编码该病毒抗原蛋白的mRNA封装在LNP中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       ,若内体小泡中的mRNA未实现逃逸,则会被       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    识别,以免被降解。
(3)部分mRNA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多肽借助引导肽进入    进行初步加工,之后由囊泡包裹沿着    进入高尔基体再进行加工、分泌。
(4)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有优势,这是因为mRNA疫苗不会进入
    内,减少了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风险。与灭活病毒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优点有                       (至少答两点)。
【答案】 (1)提呈 辅助T细胞 浆细胞 (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
(2)流动性 TLR7/8和TLR3 NLRs 
(3)内质网 细胞骨架 
(4)细胞核 能不断地表达出抗原;能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2分)
【解析】 (1)图1中,当该病毒侵入机体后,被APC细胞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到细胞表面,激活细胞a(辅助T细胞),一方面,通过体液免疫使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细胞免疫最终形成(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2)封装在LNP中的编码该病毒抗原蛋白的m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内体小泡,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质膜的流动性。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中合成相应蛋白质的过程。故mRNA需要从内体小泡逃逸才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出抗原蛋白,mRNA从内体小泡逃逸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出抗原蛋白,经高尔基体发挥作用分泌到细胞外,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获得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若内体小泡内的mRNA未实现逃逸,由题图可知会被TLR3和TLR7/8识别,使该外来mRNA降解。若逃逸成功也需逃避NLRs识别,以免被降解。
(3)部分mRNA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多肽借助引导肽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之后由囊泡包裹沿着细胞骨架进入高尔基体再进行加工并分泌到细胞外。
(4)与DNA疫苗相比,mRNA不需要进入细胞核,减少了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的风险。与灭活病毒疫苗相比,mRNA疫苗能不断地表达出抗原;能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24.(13分)肝移植是治疗晚期肝病的一种常规手段,通过不同途径控制移植中排斥反应,已成为肝移植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科研人员采用不同免疫治疗方法对同一品种大鼠肝移植早期免疫排斥反应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分四组,统计其中部分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得到如下表所示结果。
组别 供体及 受体大鼠 受体大鼠免疫 处理方案 生存时 间/天
A 同基因大鼠 无 >60
B 异基因大鼠 无 13.8
C 异基因大鼠 环孢素A(CsA) 29.8
D 异基因大鼠 环孢素A(CsA)+ 抗CD40L抗体 >60
注:环孢素A(CsA)可以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1)在大鼠间移植肝脏时,供体肝作为    会诱导受体大鼠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受体大鼠体内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使供体肝细胞大量裂解,导致受体大鼠死亡。
(2)对比表中的实验结果,说明仅使用环孢素A(CsA)可以             ,但   。
(3)科研人员将其余受体大鼠在术后7天解剖,测定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10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①据图分析,B组大鼠外周血中IL2的表达量最高与该组大鼠出现         反应相一致,推测IL2能够    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IL10与其作用相反。
②CD40与其受体CD40L作为共刺激信号分子,能够传递信号引起T细胞活化,由此分析抗CD40L抗体的作用是                   ,而D组大鼠外周血中IL10表达量最高,推测环孢素A(CsA)与抗CD40L抗体联合应用可通过                    延长移植后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
(4)根据上述研究及相关的免疫学知识,你认为采用联合免疫治疗在选择联合使用的两种药物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
【答案】 (1)抗原 (2)延长同种异基因肝移植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2分) 效果不如环孢素A(CsA)与抗CD40L抗体联合应用及同基因大鼠间的移植(2分) (3)①最强的免疫排斥 促进
②与CD40L结合,阻碍信号的传递,抑制T细胞活化(2分) 增强IL10对免疫细胞的抑制效应(2分) (4)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分)
【解析】 (1)器官移植后,细胞免疫会将移植器官中的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攻击,所以供体肝作为抗原会诱导大鼠产生大量细胞毒性T细胞,发生免疫排斥。
(2)对比表中的实验结果,说明仅使用环孢素A(CsA)可以延长同种异基因肝移植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但效果不如环孢素A(CsA)与抗CD40L抗体联合应用及同基因大鼠间的移植。
(3)①表格中B组大鼠移植后由于免疫排斥作用个体生存时间最短,而条形图中B组大鼠外周血中IL2的表达量最高,与该组大鼠出现最强的免疫排斥反应相一致,可推测IL2能够促进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条形图中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的个体生存时间越长,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0含量越高,可推测IL10与IL2作用相反。②根据“CD40与其受体CD40L作为共刺激信号分子,能够传递信号引起T细胞活化”可知,抗CD40L抗体的作用是与CD40L结合,阻碍信号的传递,抑制T细胞活化。而D组大鼠外周血中IL10表达量最高,推测环孢素A(CsA)与抗CD40L抗体联合应用可通过增强IL10对免疫细胞的抑制效应延长移植后受体大鼠的生存时间。
(4)为了使药物达到最佳使用效果,使用时应考虑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