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桃花源记 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桃花源记 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4 15: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目的。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平台: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
《桃花源记》导语设计:
同学们:从古至今,人生在世,谁能事事如意?就包括同学们这样小小的年纪,像学习啦、与父母同学的相处呀,是不是处处都如自己所愿呀?当自己遇到这样苦恼的时候,你希望找到一个怎样的地方来生活呀?对,那就是世外桃源。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神笔来探索一下神秘的桃花源吧!板书课题。
二、陶渊明简介。(学生介绍后媒体展示)
三、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录音。(媒体展示听读要求)
五、复述文章故事内容。(教师适时点评)
六、分小组按段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媒体展示)。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通假字:“要”同“邀”

4、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5、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教师提示)。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这个故事?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3、课外找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做为读书摘记写在日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