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
1.通过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说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致病机理。2.通过实例分析阐述HIV感染人体的机理,并了解预防艾滋病的措施。3.举例说明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
一、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
(一)免疫功能缺陷
1.原因:由于机体免疫功能 而引起。
2.种类
(1)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由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后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如 。
(2)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由 等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
如 。
不足或缺陷
艾滋病
遗传
先天性的B细胞免疫缺陷病
3.艾滋病(AIDS)
(1)HIV。
①HIV的组成及危害:HIV是一种 病毒,其遗传物质由
组成。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
逆转录
两条单链
RNA分子
T细胞
②HIV致病机理。
a.过程:病毒侵染 后在 酶作用下,以病毒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形成的病毒DNA可整合到T细胞染色体的DNA上,随着T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
b.结果:HIV在T细胞中不断增殖,将导致T细胞 、 ,大量的病毒被释放。T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力不断下降,直至出现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患者感染各种疾病的概率增大。
T细胞
逆转录
死亡
破裂
(2)患者体内T细胞的数量与HIV浓度的关系。
摧
毁
增
加
减少
免疫
力
(3)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 和母婴传播。
(4)预防措施。
①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
②正确使用安全套。
③拒绝毒品。
④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等。
血液传播
4.先天性的B细胞免疫缺陷病
病因 因遗传等因素导致患者B细胞不能成熟,从而不能正常生成抗体
主要
特征 抗体水平的降低或缺失,患者会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
(二)过敏性疾病
1.超敏反应:人体 时,因 而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过敏反应是一类常见的超敏反应,会引起
疾病。
2.过敏反应:由一类抗体(IgE)介导、多种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参与的超敏
反应。
3.过敏原:引起超敏反应的 ,也称变应原。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
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
过敏性
抗原
4.花粉过敏主要过程
过敏原
B
抗体
化学
物质
(三)自身免疫病
1.概念:当 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后,由于免疫系统不可能将自身抗原完全清除,就会产生持续的免疫应答,引起组织的慢性炎症损伤,这种损伤甚至有可能导致机体死亡,这就是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原
2.部分自身免疫病
疾病或症状 自身抗原 结果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整合蛋白 异常出血
急性风湿热 链球菌细胞壁抗原,与心脏肌肉组织交叉反应的抗体 关节炎、心肌炎
血小板
系统性红
斑狼疮 、组蛋白、核糖体等 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皮疹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抗原 胰岛B细胞
被破坏
类风湿性
关节炎 不明的关节腔滑液抗原 关节炎症及损毁
DNA
胰岛B细胞
3.类型
(1) 自身免疫病(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器官)。
(2) 自身免疫病(同时累及多个组织器官)。
4.引发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1)免疫因素:微生物抗原与人体 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或者局部
相似(相同)。
器官特征性
系统性
自身抗原
空间结构
(2)内分泌因素:内分泌紊乱往往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某些自身免疫病有较强的 倾向,大多与雌激素有关。
(3)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 倾向。
5.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 阻止病理性的免疫应答。此外,还可以利用血浆置换、血浆净化等方法除去血浆中的异常抗体、补体和免疫复合物等。
性别
家族性
免疫抑制药物
二、器官移植及移植排斥
1.概念:是将某一个体的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到自体或另一个体的手术方法。
2.移植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1)供体器官是否 。
(2) 能否吻合并血流畅通。
(3) 反应能否避免等。
具有活力
血管
移植排斥
3.移植排斥及解决措施
组织相容
性抗原 是能表达于 的一类蛋白质,具有个体特异性
移植排斥
的原理 在进行异体器官移植后,器官受者的 会识别来自异体器官中的 ,进而对供体的移植器官(或组织、细胞)产生排斥反应
解决措施 ①一般采用 的方法,如服用
药物等;
② 移植
组织细胞表面
T细胞
组织相容性抗原
抑制器官移植受者免疫应答
免疫抑制
干细胞
4.干细胞
(1)胚胎干细胞:存在于囊胚内,具有分化为 的潜能。
(2)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熟个体各组织器官中,通常仅能分化为
的细胞。
(3)成体干细胞移植优势:取自患者自身的各种组织,临床应用不存在
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
(4)面临的问题: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也可能向肿瘤细胞分化。
机体任何一种组织和器官
相应组织
或器官
免疫
排斥
判断正误
(1)艾滋病是由于HIV侵入人体后,攻击B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 )
(2)HIV的病毒包膜来源于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细胞。( )
【提示】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
×
√
(3)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
×
【提示】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疾病。
(4)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
【提示】 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症状,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出现过敏症状。
×
(5)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
(6)供体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相近,器官移植越易成功。( )
(7)取来自患者自身的成体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时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
( )
√
√
√
任务一 分析免疫功能缺陷
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活动主题是“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以下为HIV侵入人体的过程:
(1)为什么HIV主要侵染T细胞
【提示】 T细胞表面有HIV的表面蛋白的特异性受体。
(2)图中的A、C阶段分别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 A阶段说明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C阶段说明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HIV大量增殖。
(3)HIV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只有体液免疫吗 被HIV感染一定是艾滋病患者吗
【提示】 HIV侵入人体后可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不一定;被HIV感染但并未发病的人是HIV感染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处于疾病进展的不同时期。
(4)某人被检测出携带HIV病毒,但暂时还没有出现症状,利用药物抑制HIV的增殖对其病情有帮助吗
【提示】 有帮助,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可以保护T细胞,防止或延缓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
「典型例题」
1.(2025·盐城调研)调查显示,艾滋病感染向青年学生和老年群体蔓延,“防艾”刻不容缓。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及其病毒(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的遗传信息在RNA上
[B]AIDS与类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相同
[C]HIV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但在感染者体内仍可检测到相应抗体
[D]研制与逆转录酶特异性结合的药物是治疗AIDS的有效手段之一
B
【解析】 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故两者的发病机理不相同;HIV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但仍会引起体液免疫,能产生抗体;HIV是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宿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故研制出与逆转录酶特异性结合的药物是治疗AIDS的有效手段之一。
2.(2025·盐城期中)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该病毒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艾滋病一样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B]HIV会将自身RNA和逆转录酶注入T细胞中
[C]感染HIV后,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导致浓度升高
[D]艾滋病患者易患肿瘤的根本原因是免疫防御功能减弱
B
【解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HIV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HIV会将自身RNA和逆转录酶注入T细胞中;感染HIV后,HIV在T细胞中大量增殖导致浓度升高;艾滋病患者易患肿瘤的根本原因是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减弱,不能及时监控并清除癌变的细胞。
任务二 分析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探究1 分析过敏反应,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据图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提示】 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出现过敏症状。
(2)结合图示比较,过敏反应中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功能有何不同
【提示】 前者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与再次进入体内的过敏原结合,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后者进入体液与侵入体内的抗原结合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细胞的黏附。
(3)生活中常有同学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湿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会发生过敏反应吗 为什么
【提示】 不会。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而发生的反应。
(4)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提示】 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时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探究2 分析自身免疫病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组织细胞的正常工作离不开血液运来的氧气和养料,全身供血不足可以导致头晕、胸闷等症状。
资料2:人的心脏由两心室两心房组成,此外在心室与心房之间以及心室与动脉之间存在着心脏瓣膜,像单向阀门一样保证血液总是从心房流向心室,再从心室流向动脉进而运向全身的组织、器官。
资料3:某些链球菌表面有一种重要的抗原M,其空间结构与心脏瓣膜细胞表面某种蛋白质非常类似。
(1)资料中提到的风湿性心脏病是哪种疾病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自身免疫病;该病由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引发。
(2)请根据资料,完善链球菌感染引发头晕、胸闷等风湿性心脏病症状的流程图。
抗M抗体与
细胞毒性T
细胞
部分血液
倒流,全身
供血不足
「核心归纳」
1.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类型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区
别 发生时间 再次接触过敏原 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
细胞表面 主要在血清中
联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过敏原与抗原的主要区别
(1)抗原一般是大分子,但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等。
(2)抗原不具有个体差异性,过敏原具有个体差异性。过敏原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是有害的,但对非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如牛奶。
「典型例题」
3.(多选)(2025·盐城检测)下图为人体内的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B]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机体内的抗体分布不同
[C]图中具有的调节方式为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
[D]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
BC
【解析】 B细胞识别过敏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分布在致敏靶细胞的表面,正常机体内的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图中抗体参与的调节方式为免疫调节,组胺等化学物质参与的为体液调节;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
4.(2025·连云港期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相当于抗体
[B]抗体没有参与攻击肝细胞的过程
[C]在该免疫反应的发生过程中,只有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D]该疾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相似
D
【解析】 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患者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结合,说明肝细胞表面的该结构相当于抗原;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因此抗体参与了攻击肝细胞;在该免疫反应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该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是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是相似的。
任务三 分析器官移植及移植排斥
尿毒症是急慢性肾衰竭的终末阶段,治疗尿毒症的有效手段是肾脏移植。思考下列问题:
(1)在进行肾脏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检查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呢
【提示】 因为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就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如果配型不合适,发生排斥的可能性就大,就不适合移植。
(2)移植的肾脏由于免疫排斥而死亡,在此过程中哪种免疫细胞起主要作用
【提示】 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
(3)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的优点是什么
【提示】 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和自身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一致的,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
(4)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药物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提示】 使运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病人尽量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典型例题」
5.(2025·连云港期中)现代免疫学认为,异体器官移植时,移入的器官相当于( )
[A]抗体 [B]抗原
[C]传染源 [D]过敏原
B
【解析】 现代免疫学认为,异体器官移植时,移入的器官相当于抗原。
6.(2025·江阴检测)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异体器官移植手术最大的障碍就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
[B]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C]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抗原为组织相容性抗原
[D]通常使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药物以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A
【解析】 免疫排斥反应是由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的,主要是细胞免疫作用的结果;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对异体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来分辨“自己”与“非己”成分。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抗原为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排斥反应是由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的,使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药物可以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思维导图
随堂检测反馈
1.(2025·扬州期中)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质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D]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C
解析】 图中的肥大细胞接触过敏原可释放组胺引发过敏反应,故推测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质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抗体是体液免疫中产生的物质,图示表明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才发生的;图中的肥大细胞接触过敏原产生组胺引发过敏反应,所以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2.(2025·扬州期末)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艾滋病
C
【解析】 欲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需要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不利于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从而抑制免疫反应,Mcl-1蛋白活性被抑制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进而导致自身免疫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3.(2025·徐州月考)艾滋病(AIDS)是由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IV的遗传物质为DNA,艾滋病患者常死于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B]曲线AB段,HIV直接利用T细胞内的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
[C]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D]曲线FG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C
【解析】 HIV的遗传物质为RNA,艾滋病患者常死于其他病原体的感染;生物体内直接能源物质是ATP,曲线AB段,HIV直接利用T细胞内的ATP作为能源物质;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曲线FG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也受影响,因为体液免疫也要靠T细胞(辅助T细胞)发挥作用。
4.(多选)(2025·苏州期中)HPV16是导致宫颈癌的高危型病毒,我国实行自愿接种HPV疫苗的政策。HPV16侵入人体后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以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B]HPV16在受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和细胞③不相同
[C]在该免疫反应中会产生多种细胞③,并分泌特定物质B与HPV16发生特异性结合
[D]细胞②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并清除其中的抗原
ABC
【解析】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提呈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提呈细胞;细胞③为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发生DNA的复制过程,与HPV16在受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不同;HPV16表面有多种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多种浆细胞,每种浆细胞都产生相应的特定的物质B(抗体)与HPV16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②是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但不能清除其中的抗原。
5.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引起过敏症状。
(1)过敏体质的人对再次进入体内的相同过敏原是否会产生免疫应答
(填“是”或“否”)。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
。
是
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解析】(1)再次进入机体的过敏原对机体来说仍属于外来抗原,故其仍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2)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 。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机体也能释放组胺,却不会出现过敏反应,尝试解释其原因:
。
体液调节
正常情况下机体释放的组胺很少,随时会被
相应酶所分解
【解析】(2)组胺可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毛细血管,其对血管的调节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正常情况下机体释放的组胺很少,随时会被相应酶所分解,因此正常情况下机体虽然也能释放组胺,但却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3)医学上进行脱敏治疗的方式之一是将过敏原制成不同浓度的制剂,反复给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逐渐诱导患者对该过敏原产生免疫耐受。这种脱敏治疗的方法属于 (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解析】 (3)根据题干描述,脱敏治疗针对的是特定过敏原,属于特异性免疫疗法。
(4)根据资料显示:有些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反应,有些激素则能够促进免疫反应。如果使用激素辅助治疗过敏反应,所用激素应对免疫反应表现为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抑制
【解析】 (4)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故应使用能够抑制免疫反应的激素进行辅助治疗。
联系实际 迁移应用
过敏性紫癜(HSP)为小儿常见血管炎。HSP急性期机体内组胺、白三烯等物质异常增多,血管通透性增加,皮肤常出现紫红色斑点。孟鲁司特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氯雷他定(抗组胺药物)均是抗过敏药物,是治疗HSP的临床常用药物。科研人员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HSP的效果,分别进行对照组(孟鲁司特钠治疗)和观察组(孟鲁司特钠与氯雷他定联合治疗)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L)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72.28 43.10
对照组 72.05 59.44
(1)TNF-α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 ,大多数正常人外周血中的TNF-α水平极低,HSP急性期,TNF-α水平迅速升高,诱导细胞表达白三烯受体。结合信息分析,孟鲁司特钠参与治疗HSP的分子机理是
。
免疫活性物质(或细胞因子)
孟鲁司特钠降低TNF-α 水平,减少白三烯受体的表达量;阻止白三
烯与受体的结合,缓解过敏症状
(2)氯雷他定与孟鲁司特钠均可参与该疾病的治疗,二者作用机理 (填“相同”或“不同”)。
(3)本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不同
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
使用孟鲁司特钠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
课时作业
(时间:30分钟 分值:52分)
第1~7题每题3分,第8~10题每题6分,共计39分。
基础对点练
知识点1 免疫功能缺陷
1.(2025·淮安协作体期中)下列关于艾滋病和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主要攻击T细胞
[B]艾滋病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C]与HIV感染者拥抱不会受到感染
[D]艾滋病患者易受病原体的严重感染
【答案】 B
【解析】 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力;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不是先天的;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HIV感染人群免疫系统功能减退,故HIV感染人群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受病原体的严重
感染。
2.(2025·南京月考)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也可以由母亲遗传给子女
[B]机体感染HIV后产生的抗HIV抗体是检测HIV的重要依据
[C]HIV主要侵染细胞毒性T细胞,因此只影响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影响不大
[D]某些逆转录酶和RNA复制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答案】 B
【解析】 艾滋病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HIV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进而产生抗体,因此,免疫系统分泌的抗体是目前检测HIV的重要依据;HIV主要通过侵染T细胞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产生影响;艾滋病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因此可以使用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治疗艾滋病,但RNA复制酶抑制剂不能用于治疗艾滋病。
知识点2 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3.(2025·盐城期中)有一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B]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
[C]患者是因为缺乏胰岛素基因而导致患该病
[D]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病情
【答案】 D
【解析】 这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所以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不是因为缺乏胰岛素基因,而是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所以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胰岛B细胞死亡,胰岛素分泌减少,所以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值;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使细胞毒性T细胞减少,与胰岛B细胞的接触减少,胰岛B细胞死亡减少,所以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缓解该病。
4.有人吃了某种海鲜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过敏的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遗传倾向
[B]该患者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C]过敏反应的发病原理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
[D]给该患者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答案】 C
【解析】 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该患者的发病原理不相同;给过敏患者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5.(2025·连云港期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可形成大量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参与形成复合物,沉积在皮肤、关节、心脏、肾脏等处,引起急、慢性炎症及组织坏死;也可直接与组织细胞作用,破坏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身抗体是一类由浆细胞或记忆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B]这些自身抗体通过细胞免疫裂解破坏正常细胞
[C]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病
[D]他克莫司(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 D
【解析】 机体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细胞免疫过程主要通过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而这些自身抗体可直接与组织细胞作用破坏细胞,不属于细胞免疫;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和器官产生了免疫反应,因此,使用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能降低免疫功能,减少自身抗体产生,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知识点3 器官移植及移植排斥
6.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答案】 D
【解析】 器官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细胞毒性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患者体内的天然抗体,避免引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器官移植过程中,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不符合可导致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血型相容。
7.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B]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器官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D]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
【答案】 B
【解析】 “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免疫赦免”;“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死亡,而不是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
综合提升练
8.(2025·连云港月考)利用免疫学原理既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下图是某人获得抗病毒抗体的两种途径及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途径①注射的是病毒疫苗,途径②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
[B]途径①常用于免疫预防;途径②常用于免疫治疗
[C]途径①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
[D]途径②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的原因是病毒逐渐增多
【答案】 C
【解析】 途径①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途径②注射的是病毒疫苗;途径①常用于免疫治疗,途径②常用于免疫预防;途径①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途径②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的原因可能是注射抗原后产生的浆细胞增多。
9.(多选)(2025·苏州期中)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有( )
[A]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功能不足引起的疾病
[B]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C]对病情严重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目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D]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所产生的反应
【答案】 ABD
【解析】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而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易过敏体质者,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易发生过敏反应;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形成新的胰岛B细胞,还可以避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对病情严重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目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器官移植中,移植器官是非自身器官,器官植入后免疫系统发生的排异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所产生的反应。
10.(多选)(2025·连云港月考)抗核抗体(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对细胞核内的DNA、RNA或这些物质的复合体产生的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病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分泌ANA的浆细胞都是直接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导致的
[C]溶菌酶、ANA等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
[D]可利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人体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答案】 CD
【解析】 ANA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而浆细胞可能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也可能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疾病,是免疫系统防御功能过强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且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不是由先天性免疫缺陷导致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泪液中含有溶菌酶;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在对疾病进行检测时,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11.(13分)(2025·连云港月考)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TNFα等细胞因子有甲、乙两大类,与免疫炎症有关,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 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甲类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 ,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 。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下图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 ,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 ,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映了糖皮质激素(GC)分泌调节的特点是 。
(3)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通过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完成大鼠RA动物模型构建,然后进行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分组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RA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处理 ①
② 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
检测 ③
实验结果分析 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④ ,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
(1)自身免疫 特异性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NFα和IL6(2分)
(2)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实验组注射适量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分) 饲养(喂养) 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解析】 (1)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根据题意可知,甲类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据题图可知,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
(2)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GC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映了糖皮质激素(GC)分泌调节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
(3)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注射适量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进行喂养,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分析: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
[学习目标] 1.通过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说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致病机理。2.通过实例分析阐述HIV感染人体的机理,并了解预防艾滋病的措施。3.举例说明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
一、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
(一)免疫功能缺陷
1.原因: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而引起。
2.种类
(1)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由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后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
(2)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由遗传等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先天性的B细胞免疫缺
陷病。
3.艾滋病(AIDS)
(1)HIV。
①HIV的组成及危害: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由两条单链RNA分子组成。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
②HIV致病机理。
a.过程:病毒侵染T细胞后在逆转录酶作用下,以病毒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形成的病毒DNA可整合到T细胞染色体的DNA上,随着T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
b.结果:HIV在T细胞中不断增殖,将导致T细胞死亡、破裂,大量的病毒被释放。T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力不断下降,直至出现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患者感染各种疾病的概率增大。
(2)患者体内T细胞的数量与HIV浓度的关系。
(3)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4)预防措施。
①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
②正确使用安全套。
③拒绝毒品。
④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等。
4.先天性的B细胞免疫缺陷病
病因 因遗传等因素导致患者B细胞不能成熟,从而不能正常生成抗体
主要 特征 抗体水平的降低或缺失,患者会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
(二)过敏性疾病
1.超敏反应: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因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而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过敏反应是一类常见的超敏反应,会引起过敏性疾病。
2.过敏反应:由一类抗体(IgE)介导、多种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参与的超敏反应。
3.过敏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也称变应原。
4.花粉过敏主要过程
(三)自身免疫病
1.概念:当自身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后,由于免疫系统不可能将自身抗原完全清除,就会产生持续的免疫应答,引起组织的慢性炎症损伤,这种损伤甚至有可能导致机体死亡,这就是自身免疫病。
2.部分自身免疫病
疾病或症状 自身抗原 结果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整合蛋白 异常出血
急性风湿热 链球菌细胞壁抗原,与心脏肌肉组织交叉反应的抗体 关节炎、心肌炎
系统性红 斑狼疮 DNA、组蛋白、核糖体等 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皮疹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胰岛B细胞抗原 胰岛B细胞 被破坏
类风湿性 关节炎 不明的关节腔滑液抗原 关节炎症及损毁
3.类型
(1)器官特征性自身免疫病(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器官)。
(2)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同时累及多个组织器官)。
4.引发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1)免疫因素:微生物抗原与人体自身抗原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或者局部空间结构相似(相同)。
(2)内分泌因素:内分泌紊乱往往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某些自身免疫病有较强的性别倾向,大多与雌激素有关。
(3)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家族性倾向。
5.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免疫抑制药物阻止病理性的免疫应答。此外,还可以利用血浆置换、血浆净化等方法除去血浆中的异常抗体、补体和免疫复合物等。
二、器官移植及移植排斥
1.概念:是将某一个体的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到自体或另一个体的手术方法。
2.移植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1)供体器官是否具有活力。
(2)血管能否吻合并血流畅通。
(3)移植排斥反应能否避免等。
3.移植排斥及解决措施
组织相容 性抗原 是能表达于组织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具有个体特异性
移植排斥 的原理 在进行异体器官移植后,器官受者的T细胞会识别来自异体器官中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进而对供体的移植器官(或组织、细胞)产生排斥反应
解决措施 ①一般采用抑制器官移植受者免疫应答的方法,如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等; ②干细胞移植
4.干细胞
(1)胚胎干细胞:存在于囊胚内,具有分化为机体任何一种组织和器官的潜能。
(2)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熟个体各组织器官中,通常仅能分化为相应组织或器官的细胞。
(3)成体干细胞移植优势:取自患者自身的各种组织,临床应用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
(4)面临的问题: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也可能向肿瘤细胞分化。
判断正误
(1)艾滋病是由于HIV侵入人体后,攻击B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
【答案】 ×
【提示】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
(2)HIV的病毒包膜来源于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细胞。( )
【答案】 √
(3)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
【答案】 ×
【提示】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疾病。
(4)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
【答案】 ×
【提示】 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症状,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出现过敏症状。
(5)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
【答案】 √
(6)供体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相近,器官移植越易成功。( )
【答案】 √
(7)取来自患者自身的成体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时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 )
【答案】 √
任务一 分析免疫功能缺陷
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活动主题是“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以下为HIV侵入人体的过程:
(1)为什么HIV主要侵染T细胞
【提示】 T细胞表面有HIV的表面蛋白的特异性受体。
(2)图中的A、C阶段分别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 A阶段说明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C阶段说明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HIV大量增殖。
(3)HIV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只有体液免疫吗 被HIV感染一定是艾滋病患者吗
【提示】 HIV侵入人体后可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不一定;被HIV感染但并未发病的人是HIV感染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处于疾病进展的不同时期。
(4)某人被检测出携带HIV病毒,但暂时还没有出现症状,利用药物抑制HIV的增殖对其病情有帮助吗
【提示】 有帮助,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可以保护T细胞,防止或延缓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
典型例题
1.(2025·盐城调研)调查显示,艾滋病感染向青年学生和老年群体蔓延,“防艾”刻不容缓。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及其病毒(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的遗传信息在RNA上
[B]AIDS与类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相同
[C]HIV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但在感染者体内仍可检测到相应抗体
[D]研制与逆转录酶特异性结合的药物是治疗AIDS的有效手段之一
【答案】 B
【解析】 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故两者的发病机理不相同;HIV虽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但仍会引起体液免疫,能产生抗体;HIV是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宿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故研制出与逆转录酶特异性结合的药物是治疗AIDS的有效手段之一。
2.(2025·盐城期中)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该病毒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艾滋病一样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B]HIV会将自身RNA和逆转录酶注入T细胞中
[C]感染HIV后,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导致浓度升高
[D]艾滋病患者易患肿瘤的根本原因是免疫防御功能减弱
【答案】 B
【解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HIV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HIV会将自身RNA和逆转录酶注入T细胞中;感染HIV后,HIV在T细胞中大量增殖导致浓度升高;艾滋病患者易患肿瘤的根本原因是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减弱,不能及时监控并清除癌变的细胞。
任务二 分析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探究1 分析过敏反应,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据图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提示】 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出现过敏症状。
(2)结合图示比较,过敏反应中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功能有何不同
【提示】 前者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与再次进入体内的过敏原结合,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后者进入体液与侵入体内的抗原结合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细胞的黏附。
(3)生活中常有同学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湿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会发生过敏反应吗 为什么
【提示】 不会。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而发生的反应。
(4)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提示】 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时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探究2 分析自身免疫病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组织细胞的正常工作离不开血液运来的氧气和养料,全身供血不足可以导致头晕、胸闷等症状。
资料2:人的心脏由两心室两心房组成,此外在心室与心房之间以及心室与动脉之间存在着心脏瓣膜,像单向阀门一样保证血液总是从心房流向心室,再从心室流向动脉进而运向全身的组织、器官。
资料3:某些链球菌表面有一种重要的抗原M,其空间结构与心脏瓣膜细胞表面某种蛋白质非常类似。
(1)资料中提到的风湿性心脏病是哪种疾病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自身免疫病;该病由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引发。
(2)请根据资料,完善链球菌感染引发头晕、胸闷等风湿性心脏病症状的流程图。
核心归纳
1.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类型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区 别 发生时间 再次接触过敏原 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 细胞表面 主要在血清中
联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过敏原与抗原的主要区别
(1)抗原一般是大分子,但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等。
(2)抗原不具有个体差异性,过敏原具有个体差异性。过敏原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是有害的,但对非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如牛奶。
典型例题
3.(多选)(2025·盐城检测)下图为人体内的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B]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机体内的抗体分布不同
[C]图中具有的调节方式为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
[D]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
【答案】 BC
【解析】 B细胞识别过敏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分布在致敏靶细胞的表面,正常机体内的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图中抗体参与的调节方式为免疫调节,组胺等化学物质参与的为体液调节;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过敏。
4.(2025·连云港期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相当于抗体
[B]抗体没有参与攻击肝细胞的过程
[C]在该免疫反应的发生过程中,只有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D]该疾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相似
【答案】 D
【解析】 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患者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结合,说明肝细胞表面的该结构相当于抗原;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因此抗体参与了攻击肝细胞;在该免疫反应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该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是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是相似的。
任务三 分析器官移植及移植排斥
尿毒症是急慢性肾衰竭的终末阶段,治疗尿毒症的有效手段是肾脏移植。思考下列
问题:
(1)在进行肾脏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检查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
原呢
【提示】 因为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就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如果配型不合适,发生排斥的可能性就大,就不适合
移植。
(2)移植的肾脏由于免疫排斥而死亡,在此过程中哪种免疫细胞起主要作用
【提示】 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
(3)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的优点是什么
【提示】 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和自身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一致的,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
(4)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药物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提示】 使运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病人尽量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典型例题
5.(2025·连云港期中)现代免疫学认为,异体器官移植时,移入的器官相当于( )
[A]抗体 [B]抗原
[C]传染源 [D]过敏原
【答案】 B
【解析】 现代免疫学认为,异体器官移植时,移入的器官相当于抗原。
6.(2025·江阴检测)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异体器官移植手术最大的障碍就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
[B]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C]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抗原为组织相容性抗原
[D]通常使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药物以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答案】 A
【解析】 免疫排斥反应是由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的,主要是细胞免疫作用的结果;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对异体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来分辨“自己”与“非己”成分。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抗原为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排斥反应是由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的,使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药物可以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随堂检测反馈
1.(2025·扬州期中)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质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D]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答案】 C
【解析】 图中的肥大细胞接触过敏原可释放组胺引发过敏反应,故推测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质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抗体是体液免疫中产生的物质,图示表明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才发生的;图中的肥大细胞接触过敏原产生组胺引发过敏反应,所以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2.(2025·扬州期末)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艾滋病
【答案】 C
【解析】 欲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需要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不利于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从而抑制免疫反应,Mcl-1蛋白活性被抑制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进而导致自身免疫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
陷病。
3.(2025·徐州月考)艾滋病(AIDS)是由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IV的遗传物质为DNA,艾滋病患者常死于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B]曲线AB段,HIV直接利用T细胞内的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
[C]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D]曲线FG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答案】 C
【解析】 HIV的遗传物质为RNA,艾滋病患者常死于其他病原体的感染;生物体内直接能源物质是ATP,曲线AB段,HIV直接利用T细胞内的ATP作为能源物质;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曲线FG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也受影响,因为体液免疫也要靠T细胞(辅助T细胞)发挥作用。
4.(多选)(2025·苏州期中)HPV16是导致宫颈癌的高危型病毒,我国实行自愿接种HPV疫苗的政策。HPV16侵入人体后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以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B]HPV16在受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和细胞③不相同
[C]在该免疫反应中会产生多种细胞③,并分泌特定物质B与HPV16发生特异性结合
[D]细胞②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并清除其中的抗原
【答案】 ABC
【解析】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提呈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提呈细胞;细胞③为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发生DNA的复制过程,与HPV16在受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不同;HPV16表面有多种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多种浆细胞,每种浆细胞都产生相应的特定的物质B(抗体)与HPV16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②是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但不能清除其中的抗原。
5.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引起过敏症状。
(1)过敏体质的人对再次进入体内的相同过敏原是否会产生免疫应答 (填“是”或“否”)。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 。
(2)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 。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机体也能释放组胺,却不会出现过敏反应,尝试解释其原因: 。
(3)医学上进行脱敏治疗的方式之一是将过敏原制成不同浓度的制剂,反复给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逐渐诱导患者对该过敏原产生免疫耐受。这种脱敏治疗的方法属于 (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4)根据资料显示:有些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反应,有些激素则能够促进免疫反应。如果使用激素辅助治疗过敏反应,所用激素应对免疫反应表现为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答案】(1)是 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2)体液调节 正常情况下机体释放的组胺很少,随时会被相应酶所分解
(3)特异性免疫
(4)抑制
【解析】(1)再次进入机体的过敏原对机体来说仍属于外来抗原,故其仍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2)组胺可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毛细血管,其对血管的调节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正常情况下机体释放的组胺很少,随时会被相应酶所分解,因此正常情况下机体虽然也能释放组胺,但却不会出现过敏反应。(3)根据题干描述,脱敏治疗针对的是特定过敏原,属于特异性免疫疗法。(4)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故应使用能够抑制免疫反应的激素进行辅助治疗。
过敏性紫癜(HSP)为小儿常见血管炎。HSP急性期机体内组胺、白三烯等物质异常增多,血管通透性增加,皮肤常出现紫红色斑点。孟鲁司特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氯雷他定(抗组胺药物)均是抗过敏药物,是治疗HSP的临床常用药物。科研人员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HSP的效果,分别进行对照组(孟鲁司特钠治疗)和观察组(孟鲁司特钠与氯雷他定联合治疗)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L)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72.28 43.10
对照组 72.05 59.44
(1)TNF-α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或细胞因子),大多数正常人外周血中的TNF-α水平极低,HSP急性期,TNF-α水平迅速升高,诱导细胞表达白三烯受体。结合信息分析,孟鲁司特钠参与治疗HSP的分子机理是孟鲁司特钠降低TNF-α 水平,减少白三烯受体的表达量;阻止白三烯与受体的结合,缓解过敏症状。
(2)氯雷他定与孟鲁司特钠均可参与该疾病的治疗,二者作用机理不同(填“相同”或“不同”)。
(3)本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是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孟鲁司
特钠。
课时作业
(时间:30分钟 分值:52分)
第1~7题每题3分,第8~10题每题6分,共计39分。
基础对点练
知识点1 免疫功能缺陷
1.(2025·淮安协作体期中)下列关于艾滋病和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主要攻击T细胞
[B]艾滋病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C]与HIV感染者拥抱不会受到感染
[D]艾滋病患者易受病原体的严重感染
【答案】 B
【解析】 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力;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不是先天的;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HIV感染人群免疫系统功能减退,故HIV感染人群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受病原体的严重
感染。
2.(2025·南京月考)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也可以由母亲遗传给子女
[B]机体感染HIV后产生的抗HIV抗体是检测HIV的重要依据
[C]HIV主要侵染细胞毒性T细胞,因此只影响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影响不大
[D]某些逆转录酶和RNA复制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答案】 B
【解析】 艾滋病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HIV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进而产生抗体,因此,免疫系统分泌的抗体是目前检测HIV的重要依据;HIV主要通过侵染T细胞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产生影响;艾滋病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因此可以使用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治疗艾滋病,但RNA复制酶抑制剂不能用于治疗艾滋病。
知识点2 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3.(2025·盐城期中)有一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B]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
[C]患者是因为缺乏胰岛素基因而导致患该病
[D]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病情
【答案】 D
【解析】 这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所以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不是因为缺乏胰岛素基因,而是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所以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胰岛B细胞死亡,胰岛素分泌减少,所以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值;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使细胞毒性T细胞减少,与胰岛B细胞的接触减少,胰岛B细胞死亡减少,所以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可缓解该病。
4.有人吃了某种海鲜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过敏的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遗传倾向
[B]该患者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C]过敏反应的发病原理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
[D]给该患者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答案】 C
【解析】 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该患者的发病原理不相同;给过敏患者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5.(2025·连云港期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可形成大量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参与形成复合物,沉积在皮肤、关节、心脏、肾脏等处,引起急、慢性炎症及组织坏死;也可直接与组织细胞作用,破坏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身抗体是一类由浆细胞或记忆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B]这些自身抗体通过细胞免疫裂解破坏正常细胞
[C]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病
[D]他克莫司(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 D
【解析】 机体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细胞免疫过程主要通过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而这些自身抗体可直接与组织细胞作用破坏细胞,不属于细胞免疫;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和器官产生了免疫反应,因此,使用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能降低免疫功能,减少自身抗体产生,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知识点3 器官移植及移植排斥
6.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答案】 D
【解析】 器官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细胞毒性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患者体内的天然抗体,避免引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器官移植过程中,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不符合可导致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血型相容。
7.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B]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器官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D]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
【答案】 B
【解析】 “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免疫赦免”;“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死亡,而不是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
综合提升练
8.(2025·连云港月考)利用免疫学原理既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下图是某人获得抗病毒抗体的两种途径及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途径①注射的是病毒疫苗,途径②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
[B]途径①常用于免疫预防;途径②常用于免疫治疗
[C]途径①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
[D]途径②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的原因是病毒逐渐增多
【答案】 C
【解析】 途径①注射的是抗病毒抗体,途径②注射的是病毒疫苗;途径①常用于免疫治疗,途径②常用于免疫预防;途径①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抗病毒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途径②曲线在0~7天逐渐上升的原因可能是注射抗原后产生的浆细胞增多。
9.(多选)(2025·苏州期中)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有( )
[A]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功能不足引起的疾病
[B]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C]对病情严重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目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D]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所产生的反应
【答案】 ABD
【解析】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而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易过敏体质者,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易发生过敏反应;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形成新的胰岛B细胞,还可以避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对病情严重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目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器官移植中,移植器官是非自身器官,器官植入后免疫系统发生的排异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所产生的反应。
10.(多选)(2025·连云港月考)抗核抗体(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对细胞核内的DNA、RNA或这些物质的复合体产生的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病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分泌ANA的浆细胞都是直接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导致的
[C]溶菌酶、ANA等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
[D]可利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人体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答案】 CD
【解析】 ANA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而浆细胞可能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也可能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疾病,是免疫系统防御功能过强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且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不是由先天性免疫缺陷导致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泪液中含有溶菌酶;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在对疾病进行检测时,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
11.(13分)(2025·连云港月考)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TNFα等细胞因子有甲、乙两大类,与免疫炎症有关,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 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甲类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 ,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 。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下图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 ,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 ,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映了糖皮质激素(GC)分泌调节的特点是 。
(3)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通过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完成大鼠RA动物模型构建,然后进行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分组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RA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处理 ①
② 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
检测 ③
实验结果分析 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④ ,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
(1)自身免疫 特异性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NFα和IL6(2分)
(2)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实验组注射适量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分) 饲养(喂养) 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解析】 (1)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根据题意可知,甲类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据题图可知,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
(2)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GC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映了糖皮质激素(GC)分泌调节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
(3)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注射适量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进行喂养,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分析: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