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同步练习
选择题
1.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的标着性事件是
A.北非战事结束
B。意大利投降
C。盟军进攻柏林
D。日本签署投降书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重要知识的理解能力;意大利与1943年宣布投降,是德意日三国轴心中第一个推出的国家;因此,这一事件应是法西斯集团瓦解的标志。
2.
1943年,美英盟军发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的最好时机是
A.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B.北非战事取得胜利后
C.意大利发生政变
D.以此为突破点占领欧洲中部
解析:B
北非战事取得重大胜利后,英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故正确选项为B项。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突尼斯歼灭战
D.阿拉曼战役
解析:B
A项是英美盟军开始对意大利本土进行打击;B项为英美盟军从西欧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C、D两项英军在北非战场同德意军队较量,不存在与苏军夹击德军的情况。
4.(原创)关于下图所反映的两次国际会议的有关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参加开罗会议的中美英三国首脑
参加德黑兰会议的苏美英三国首脑
A.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召开的
B.核心议题是盟国协同对法西斯作战
C.英美等国首脑参加
D.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解析:A本题属于程度性选择题,有一定难度。分析B、C、D三项均属两会的内容;A项表述是对1943年的表述,据教材表述是“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取得了胜利”,但与A项的决定性有较大区别。所以,A项表述错误。
5.下面的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代表作之一《榜样》,对作者作这幅漫画时的背景描述不对的是
A、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面夹击德国
B、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起义,打击德国侵略者
C、召开雅尔塔会议
D、召开波茨坦会议
解析:D召开波茨坦会议召开的是1945年7月召开的,所以不可能是这幅漫画的背景。
二、非选择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2004年6月,来自16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数十个国家的几千名来宾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庆典仪式。在庆典仪式中,希拉克总统为老兵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他们中最大的94岁。最年轻的也有79岁。总统向老兵们致词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一位接受了
“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
——《杂文选刊》2004年9月(上)
材料三
作为二战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战区,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民共伤亡3120余万,军队伤亡38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
——柳茂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思考:
(1)二战后期决定诺曼底登陆行动的是哪一次会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希拉克总统对老兵们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3)材料一中的图2反映了日本右翼势力对战争怎样的认识态度 请在日本目前的政治生活中举出一例与
图片反映的内容相似的事件。你认为中国应如何防范日本军国主义野心的膨胀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考查二战后期盟军反攻的基本史实以及德日两国现在对二战的态度问题。知识点前后联系密切,要求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案:(1)德黑兰会议。
(2)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减轻了苏德战场苏军的压力;与苏德战场东西夹攻,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加速了欧洲战场的结束。
(3)否定、美化侵略历史。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等。重视科技教育,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从外交手段对日本施加压力要求其重修历史教科书,要求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反省侵略历史并以此教育日本国民;团结亚洲曾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如韩国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组建防卫体系;加强与亚洲国家或环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合作(如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从区域化、多极化入手来制约日本。或加强与大国的合作(如美国)来制约日本等等。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1941年8月14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所作联合宣言称为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
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战’场,以此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即使还没有得到全盘成功,但毕竟成为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
——1942年4月罗斯福给丘吉尔的信
材料三“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无法在这方面做出许诺。”
——1942年4月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
材料四
“1942年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是莫洛托夫(苏联外长)在伦敦逗留期间早已决定的……我们还了解到组织第二战场的目的是使东线德军撤往欧洲……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有利条件。”
——1942年8月斯大林致英国政府《备忘录》
请思考:
(1)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的主张和战略意图是什么。
(2)对于在1942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丘吉尔持什么态度 其目的何在
(3)材料四中斯大林所说的“最有利条件”是什么
(4)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三人的说法哪个符合材料一的精神 哪一说法又与材料一的精神不符 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大国利益关系,综合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法西斯的扩张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英、美与苏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方面存在着时间和条件上的分歧,这些因素的出发点都是本国利益。
答案:(1)罗斯福:主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东西夹击德国。意图:减轻苏联压力,沉重打击德军,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2)丘吉尔:拖延甚至拒绝。目的在于让苏德双方在战场上相互削弱以有利于英国。
(3)有利条件:当时德军主力集中于苏德战场,在西线力量薄弱。
(4)罗斯福、斯大林的说法符合材料一的精神,丘吉尔的说法则不符合。因为前者符合《联合国家宣言》中所规定的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的原则,后者则拒绝尽快开辟第二战场,违反了这一原则。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意见不一……有两个不变的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决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自己的力量,对日作战,美国拥有军事优势……而这是根本的。
——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
材料二:
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致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三:
8月6日,美国以第一颗原子弹投到日本海军基地——广岛。……事后调查该市死伤总数,死者计6万人,伤者10万余人,而伤者亦大多数无法治疗。
——《日本拒绝乞降受降目击记》
请思考:
(1)在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分析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论点?
(2)你如何评价原子弹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
(3)你对日本人民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剧如何认识?
(4)西方人士在分析日本战败原因方面是否客观公正
为什么
解析:本题给出了四段材料,探究日本战败的原因,在解答时要紧扣材料,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回答。
答案:(1)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海军力量的优势是战胜日本的原因;第二种观点认为苏联对日宣战是决定性因素。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国对日本的军事优势是战胜日本的根本原因。
(2)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因素,但起了加速日本投降和减少人员伤亡的作用
。
(3)许多日本人是原子弹的受害者,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4)不完全公正。因为他们忽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巨大作用。
《榜样》
作者
华君武
作于1945年5月
图2
日本老兵为军国主义招魂
(靖国神社)
图1英法老兵参加诺曼底登陆庆典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