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1 07:5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古代社会的两次重大转型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迈入早期国家
从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
复习导入
春秋
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战国
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空间定位
时间定位
时空观念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大动荡、大发展、大交融、大变革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课 程 标 准

政治大动荡
诸侯纷争,社会转型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柳宗元《封建论》
史料一
反映分封起到拱卫王室,巩固统治的作用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反映分封制下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分裂割据
一、列国纷争之春秋五霸
1.争霸背景
[史料演练]阅读史料,简述分封制在不同时期的影响。
史料二
王畿变小,核心力量缩水
王室衰微
一、列国纷争之春秋五霸
1.争霸背景
王畿
西周时期
东周时期
王畿
[史料演练]观察图片,王畿有何变化?变化说明了什么?
王畿变小,核心力量缩水
王室衰微
一、列国纷争之春秋五霸
1.争霸背景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20年 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武氏子来“求赙”
公元前717年 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不得不向鲁国“求籴”
[教材引言]“射王中肩”的典故说明了什么?
对诸侯国控制力减弱
诸侯崛起,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
列国纷争拉开大幕
一、列国纷争之春秋五霸
1.争霸背景
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夷势力进一步向中原发展
王室衰微
2.春秋五霸
“事实上争霸作战的胜负,对上述大国的国力并没有太大影响。无论晋、楚都无法给对方以致命打击,它们之间并非进行占领决战,而主要是为争夺中间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而战。战胜者就可以逼迫诸侯和周王室承认自己为霸主,勒令小国向自己纳贡。小国国君要不时亲赴霸主国朝见,小国间发生纠纷也要提交霸主国评判。”
齐桓公首霸
晋楚争霸
退避三舍
目的:争夺中间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而战。
二、列国纷争之战国七雄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礼乐制的崩溃
魏齐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目的:兼并弱小国家。
二、列国纷争之战国七雄
前475
422
李悝变法
221
战国时期:从政出诸侯到政出卿门,兼并频繁
403
三家分晋
379
田氏代齐
379
吴起变法
356
商鞅变法
各国称王
318
合纵攻秦
256
秦灭东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一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 沈长云《先秦史》
促进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各国的制度改革。
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拓展探究]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
变化:(1)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诸侯国竞争更趋激烈,形成区域强国;(2)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3)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消失了。
变化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下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夷势力进一步向中原发展。
趋势:局部统一形成,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拓展探究]读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形势图,找出二者有何不同?
[拓展探究]读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形势图,找出二者有何不同?
长城的修建
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流密切
靠近中原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消失
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民族大交融

华夏认同——中华民族同源共祖
华夏意识的拓展与延续
华夏意识的建立
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
华夏说的来源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今泛指中国各民族人民。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知识拓展]从“华夷之辩”到“华夏认同”
同源共祖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他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宅兹中国
大禹治水
划“九州”“五服”
《诗经·商颂》
战国《尚书·禹贡》
西周何尊
尧舜传说
春秋末年
炎黄传说
三皇五帝
战国时代
经济大发展

铁犁牛耕——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一、农业生产力提高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范蠡
子贡
二、工商业的繁荣
农业的发展生推动了社会分工、贸易发展、工商业繁荣
三、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史料: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何影响?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的贵族)
地主
佃农、自耕农
(原多为宗法血缘下的庶民)
(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井田制土崩瓦解
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
(土地私有、户为单位)
铁犁
牛耕
三、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农业生产力提高
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形成新兴地主、自耕农阶级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促进手工业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土地制度的变革
井田制——私有制
个体小农脱离氏族组织
宗法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革
贵族和奴隶——地主和农民
王室衰微
兼并战争

制度大变革
变法运动——推动社会转型
一、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土地制度,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
各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贵族。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动荡
旧制度的崩溃
宗旨:富国强兵
二、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思想文化
改革旧俗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建立户籍制度(什伍),连坐制度
普遍推行县制,主要官员君主直接任免
“燔诗书而明法令”(轻教化,严刑峻法)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私斗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制定秦律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弱民》
2.变法实质
核心:耕战 法治
二、商鞅变法
3.变法评价
十年:行法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秦俗日败。……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二十年: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百年: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
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前260年)
灭周,迁九鼎于咸阳。(前256年)
百三十年: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百五十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前206年)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阶段小结]
(1)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
(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
思想大解放

诸子思想共同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汉书·艺文志》
1.百家争鸣的原因
经济大发展:私有制的确立
政治大动荡:旧制度的崩溃
思想大解放:士阶层的崛起
西周时的学术、教育由宗庙祭祀、记事和文书管理的祝、宗、卜、史掌管,而民间没有私学。东周时,王室衰败,诸侯国动荡,这类职官流落民间,于是就把知识带到了民间。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经济层面: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士阶层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政治层面:王室衰微,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权威,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各诸侯国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以图稳固自身统治。
思想层面:私学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1.百家争鸣的原因
2.诸子百家
“孝为仁之本”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孔子

一定程度上缺乏理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周礼”贵贱有序
2.老子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孟子
4.荀子
政治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伦理观:“性本善”
政治思想:施行“仁义”和“王道”(法后王);“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主张(隆礼重法)“礼法并用”
伦理观:“性本恶”
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5.庄子
6.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思想主张:齐物——逍遥——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无为而治。
7.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与时俱进
变法革新
强调法治
严刑峻法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权术御臣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轴心时代(知识拓展)
材料: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政治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次,百家争鸣当中形成的学术派别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要汲取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
——谭风雷《对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几点分析》
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当时: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各国的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后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3.百家争鸣的影响
课堂小结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礼乐制
国家统一
民族交融
政治大动荡
经济大发展
民族大交融
制度大变革
思想大解放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社会大转型
学习目标确认
通过研读图文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重大转型,把握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了解老子、孔子学说,能说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与百家争鸣、变法运动的关系,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唯物史观)
通过图文史料了解商鞅变法的革故之处,体会其变法的开拓性,并能对变法从较长时段进行评价。
了解华夏民族认同,养成正确的民族观,感知春秋战国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奠基作用。(家国情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