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它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万邦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材料: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良渚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曾两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人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陈若茜《恭喜!良渚申遗成功》,《澎湃新闻》2019-07-06
良渚申遗成功,是怎样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国家 中华文明是怎样诞生的、早期国家又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导入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
五千年的古国,
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何谓文化?何谓文明?
文化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改编自《百度百科》
文明通常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野蛮”相对而言。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文化实体,一般包括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要素。
恩格斯认为国家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制度。
——国际考古学界对文明时代标准的主流界定
[学习任务]探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各自特点,以及分析这一时期是否产生了文明的起源。
何谓文化?何谓文明?
[例]下列关于文化和文明的阐述,不准确的是( )
A. “文化”的实质就是“以文教化”
B. 文明是文化和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产物。
C. 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
D. 多元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特点
曙光初露
石器时代
文明奠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壹
时代 代表性遗存 特征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 早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晚期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从教材中寻找中华文明起源的踪迹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渔猎、采集 渔猎、农业、畜牧业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原始群落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
元谋人
北京人
旧石器(打制石器)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财富形成。
新石器(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1万年-约5000年)
(距今约170万年-约1万年)
时间轴——石器时代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旧石器时代
主要特征:
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②群居生活;③已经学会使用火。
问:观察地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1)遍布南北,分布广泛。
(2)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良、生存空间比较大的区域。尤其是黄河、长江流域。
旧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男子外出狩猎、捕鱼。妇女则从事采集。因为当时的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收获稳定,成为氏族成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在族外婚的形态下,子女是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
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地位
旧石器时代
石制工具
采集、渔猎
懂得用火
晚期出现母系氏族
文明产生了吗?
群居生活
旧石器时代
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时间:距今7000-5000年
空间:黄河中游
特征:陶器 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时间:距今7000-5000年
空间:黄河下游
新石器时代
1.新石器时代早期
时间:距今7000-5000年
空间:长江下游
特征:干栏式房屋、水稻、养蚕缫丝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
1.新石器时代早期
龙山文化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黄河一带
特征:黑陶 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新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晚期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辽河上游
特征: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长江下游
特征: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新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晚期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了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在考古学语义中,“文明”即国家,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名著中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即国家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贺云翱《考古学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方不同文明模式》
合作探究一:何为文明?
文明起源的时间?
文明起源的空间?
多元一体 分布广泛 中原核心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空间:
单以填充莫角山平台的工程为例,30万平方米的平台,估计需用200万立方米的土方,至少要动员60万人日工。按照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分析,一般农业社会,劳动力如果投入到正常生产工作以外,每年超过了3个月,就会严重影响社会运行。那么假设100天完成这个工程,就需要动员6000人连续工作,这6000人的组织、管理和给养又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支持。如果以使用1万人计算,人口动员占可用劳动力的1/10,那么莫角山工程即需有10万人为劳动力储备基础。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三联生活周刊》
通过庞大的工程量,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程度?
公共权力的出现——统治者强大的调动、组织能力。
五千年文明探源—良渚古城遗址
时间:
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成了“国家”的标准。
——科林·伦福儒
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姜军《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生产力发展、财富分配不均、体现了阶级分化
五千年文明探源—良渚古城遗址
时间:
时代 代表性遗存 特征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打制石器,会使用火
群居生活,狩猎、采集
新石器 早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磨制石器
出现农业、畜牧业、制陶、纺织
出现村社体系
新石器晚期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生产力提高 出现产品剩余
后期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
成体系的礼仪和文化
完善的城市系统
从课本中寻找中华文明起源的踪迹
国家雏形
万邦时代
万邦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贰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教材第4页)
合作探究二:何为国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有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产生的两大条件:阶级分化的出现;公共权力的设立
阶级或阶层的存在: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以阶级分化为前提,同时借助于一系列公共事务发展起来——公共工程、祭祀礼仪活动、战争防御或扩张等。
国家形成的标志
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前提,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前提,私有制的发展使得社会分裂为阶级。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文明的起源实质就是国家的起源。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
公共权力:军队(内部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监狱、祭坛(神权)
部落、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夏朝觅踪: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
——依据学者观点制作
◎二里头早期宫殿复原想象图
教材P5: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确立王位世袭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夏朝觅踪: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青铜时代
天下归一
信史时代——商和西周
叁
一、商朝何以是“信史”?——殷墟遗址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
殷墟遗址妇好墓
文献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
甲骨文
一、商朝何以是“信史”?——殷墟遗址
利簋(1976年出土)
利簋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原文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 牧誓》
用卜询问天地意志是殷王的特权,它意味着殷王就是天帝在地上的代理者。 ——贝冢茂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左传》
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1.以神权强化王权,宗教色彩浓厚
二、商朝的国家特征
有何影响?
维护统治、强化王权
王朝: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五类;
地方: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即“族尹”。
第一,神职的地位较高。有些部门缺乏明确的分职,职务不固定,职人同职事不一致,由此产生“官事可摄”的现象。
第二,商代的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是紧密结合的,所以商朝的官制带有明显的宗族血缘性质。
第三,“臣仆用事”官制中的“小臣”占有相当的比重。
2.国家机构(官制)完备
二、商朝的国家特征
有何特点?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夏商维系中央和地方方国和部族联盟的政治体制。通常以天子国都为中心,每外延五百里为一服,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3.(地方)内外服制
二、商朝的国家特征
4.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存的王位继承制。
二、商朝的国家特征
商王世系传承表
三、周朝典制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和商最大的不同,一是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产生了宗法和丧服之制,并由此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二是庙数之制;三是同姓不婚之制。
——王国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1.分封制和宗法制
三、周朝典制
其一,西周去古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重要。
其二,与灭殷后难以实际控制东方的广土众民有关。
其三,周天子力量强大,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展布四方,维系着封建体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
其四,西周封建制与宗法制、等级制相为表里,彼此匹配,形成完整的礼制。
为何实行?
1.分封制和宗法制
三、周朝典制
分封制是西周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按血缘形成的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天子
始祖
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
天子
天子
平民
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诸侯
诸侯
诸侯
意义: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礼乐制度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乐记正义》
三、周朝典制
礼的本质是“异”,那么“乐”的作用又是什么?——和谐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
礼乐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保障:准则
基础:王土
里
表
王臣
血缘
文化
政治
经济
3.井田制
三、周朝典制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三、周朝典制
4.民本观念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小结
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民族灵魂是什么?要继承什么?发扬什么?
一是有巨大的凝聚力,一是有无穷的创造力,再是有无限的生命力。一浪比一浪高,延绵不绝,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我们从考古材料得出这样的认识,我们就有信心说,我们的工作是可以为振兴中华、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的”。
——苏秉琦
早期起源过程中形成的以华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中华古文明体系,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内部活力,深深地影响到往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有不少波折,而文明本身却从未中断,一直持续发展下来,与早期中国所奠定的有核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是有很大关系的。
——严文明
1.通过阅读地图及相关图片材料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并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神话传说、遗址遗物的史料价值,了解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演变,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甲骨文、传世文献、图表等材料分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教学目标落实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