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5六上·黔江期末)面包发霉的主要原因是霉菌在面包上繁殖的结果。(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面包发霉的直观表现是表面出现霉斑,这主要是霉菌(如青霉、曲霉等)在面包上生长繁殖的结果。面包富含碳水化合物、水分等营养,且通常处于温暖环境中,符合霉菌生长需求。霉菌通过孢子落在面包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菌丝吸收面包养分不断繁殖,形成可见的霉斑,导致面包变质。因此该表述正确。
2.(2025六上·黔江期末)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的厚度是一样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三层的厚度存在显著差异,并非一样。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厚度最薄。大陆地壳较厚(约17-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约5-10千米),平均厚度约 17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远大于地壳,从地壳底部到地核顶部约2900千米,占地球内部体积的大部分。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3470千米,厚度也远超过地壳。可见,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差异极大。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3.(2025六上·黔江期末)假如地轴不是倾斜的,一年中同一地点正午的杆影长度不会有规律变化。(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地轴倾斜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的关键。同一地点正午杆影长度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杆影越短。若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全年不变。比如赤道上始终直射,北极点始终极夜(无阳光),温带地区太阳高度角固定,因此杆影长度不会随季节有规律变化。该表述正确。
4.(2025六上·黔江期末)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年,在一个自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一个自转周期中会发生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故答案为:错误。
5.(2025六上·黔江期末)模拟活字印刷的流程是:检字→刷墨→晾制→拓印。(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模拟活字印刷的正确流程应为 “检字→刷墨→拓印→晾制”。检字是选取所需活字排列固定;之后在字模上均匀刷墨;接着将纸张覆盖在字模上拓印,使墨迹转移到纸上;最后才是将拓印好的纸张放置晾干。题目中 “晾制” 与 “拓印” 顺序颠倒,故表述错误。
6.(2025六上·黔江期末)电动机是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其中磁铁一般安装在外壳上。(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基本结构通常包括外壳、转子、后盖等部分。外壳多为固定部件,磁铁(永磁体电动机中)一般安装在外壳内侧,形成定子磁场。转子则包含线圈等部件,在磁场中受力转动。该描述符合电动机的常见结构特点,故表述正确。
7.(2025六上·黔江期末)植物体内的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植物自身生长、呼吸等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均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消费者食用植物后,能量也随之转移。因此,植物体内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该表述正确。
8.(2025六上·黔江期末)为了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通常会放一些棉纤维,再滴一滴池塘的水。(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草履虫生活在水中,依靠体表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运动速度较快,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不易看清其结构。为了便于观察,通常的做法是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这样可以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减慢其运动速度,从而方便观察。其他方法如吸干液体、滴胶水固定或晒干都会影响草履虫的正常生活,导致无法正常观察。 故答案为:B。
9.(2025六上·黔江期末)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在视野中观察到有一个个小“小方格”,这是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看到的“小方格”结构其实是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及细胞整体形态。洋葱表皮细胞呈近似长方形的网格状,这是因为细胞具有细胞壁,起到支持和保护作用,使细胞形态规则,多个细胞排列紧密形成了类似 “小方格” 的视觉效果。而细胞核是细胞内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深色结构,通常位于细胞中央或一侧,并非整个 “小方格”。因此该表述错误。
10.(2025六上·黔江期末)将导线拉直贴近静止下来的指南针上方,使它与指南针指示的方向相同,然后用干电池突然给导线通电并瞬间断开,观察到的现象是指南针会一直旋转。(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
【解析】【分析】当导线通电瞬间,会产生磁场(奥斯特实验原理),该磁场会对指南针产生磁力作用,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但当导线瞬间断开电源后,电流消失,磁场也随之消失,指南针不再受磁力影响,会在自身重力和地磁场作用下逐渐静止,而非 “一直旋转”。因此该描述错误。
11.(2025六上·黔江期末)请你和聪聪一起根据下面的实验回答问题。
聪聪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简易显微镜,设计了以下实验:①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保持这个凸透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凸透镜下增加一个凸透镜,并和第一个凸透镜相互平行,保持两凸透镜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③用纸筒把两个凸透镜固定,成为一个组合凸透镜。
(1)观察对比学校的显微镜,聪聪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中,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 ,靠近眼睛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 。
A.物镜 B.目镜 C.反光镜
(2)聪聪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他应该( )。
A.将凸透镜换成平面镜
B.旋转凸透镜,改变它的倾角
C.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3)下图分别是聪聪用肉眼、单个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蝴蝶足看到的图像, 是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的, 是用单个放大镜观察到, 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
A. B. C.
(4)这个实验说明: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显微镜观察物体时,( )。
A.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B.能够将物体的图像缩得更小
C.没什么变化
(5)他用的两个放大镜的倍数都是10倍,那么制成的简易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 )。
A.20倍 B.100倍 C.1000倍
(6)在用这个显微镜观察时,建议聪聪最好是( )。
A.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B.两眼同时睁开
C.两眼同时微闭
【答案】(1)A;B
(2)C
(3)B;C;A
(4)A
(5)B
(6)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学校显微镜的物镜是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镜头,作用是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是靠近眼睛的镜头,作用是将物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聪聪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中,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物镜,靠近眼睛的相当于目镜,与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功能对应。
(2)简易显微镜的成像清晰度与两个凸透镜的距离密切相关。物镜成的像需落在目镜的焦距内,才能经目镜二次放大形成清晰像。若模糊,多是两镜距离不合适,导致像的位置偏离目镜有效成像范围。A 中平面镜无法放大,会失去显微镜功能;B中旋转改变倾角会破坏平行光路,无法正常成像。只有调整两凸透镜距离,才能让成像位置合理,使图像清晰。故答案为:C。
(3)肉眼观察放大倍数最小,图像最模糊,细节最少,A是用肉眼看到的;单个放大镜有一定放大作用,图像比肉眼清晰,细节增多,C是用单个放大镜看到的;简易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合,放大倍数是两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故图像放大倍数最大,能看到蝴蝶足更细微的结构,B是用显微镜看到的。
(4)实验中,肉眼观察、单个放大镜观察与简易显微镜观察的对比可知,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其放大倍数是两个凸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相比单个放大镜,组合后的显微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得更大,能呈现肉眼和单个放大镜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符合显微镜 “放大物体图像” 的核心功能,故 A 正确,B、C 错误。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聪聪用的两个放大镜,在简易显微镜中分别相当于物镜和目镜,两者倍数均为10倍。因此最大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A选项是两者之和,C选项无计算依据,故B正确。
(6)观察显微镜时,两眼同时睁开是规范操作。这样能减少眼睛疲劳,便于一边观察图像,一边用手辅助调整显微镜或记录观察结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易导致眼部肌肉紧张,长时间观察会更累;两眼同时微闭则无法清晰观察,故B正确,A、C不合适。
(1)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靠近眼睛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都是用来放大物体图像;
(2)聪聪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这说明他没有调好焦,应该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进行调焦,故选C;
(3)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依次增大的,放大的物体图像也是依次增大,所以根据图像大小可以与观察工具对应起来。B是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的,C是用单个放大镜观察到,A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
(4)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故选A;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所以他用的两个放大镜的倍数都是10倍,那么制成的简易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100倍,故选B;
(6)在用这个显微镜观察时,我们通常会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所以应两只眼都睁开,左眼观察,右眼辅助记录,故选B。
12.(2025六上·黔江期末)科学小组在验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是否有关的实验中,得到下面的实验数据。
次数 改变条件 吸住回形针的数量(个)
第一次 1节电池 7
第二次 2节电池 17
第三次 3节电池 26
(1)我们会发现:把电磁铁接入电路中,电路接通,铁芯吸引大头针:电路断开,铁芯上的大头针掉落。这说明接通电路,电磁铁产生( )。
A.磁性 B.电 C.热
(2)在这个过程中 转化成了 。
A.热能 B.电能 C.磁能
(3)这个实验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电流大小;通过 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A.吸住回形针的数量 B.电池数量 C.实验次数
(4)这个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是: 、 、有无铁芯。
A.电池数量 B.线圈缠绕圈数 C.线圈缠绕方向
(5)分析数据可以发现( )。
A.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大,电磁铁磁力越小
B.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大,电磁铁磁力越大
C.线圈中缠绕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小
【答案】(1)A
(2)B;C
(3)B;A
(4)B;C
(5)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实验中电路接通时,铁芯能吸引大头针,说明此时铁芯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电路断开后,大头针掉落,吸引能力消失。而磁性是指物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了磁性。B选项 “电” 是电路本身的属性,并非该现象说明的内容;C选项 “热” 在实验中未通过现象体现,故A正确。
(2)实验中电路接通时,电池提供电能,电磁铁产生磁性,能吸引回形针;电路断开,电能停止供应,磁性消失。这一过程是电能转化为磁能的体现。
(3)实验中 “改变条件” 一栏显示,三次实验分别用1节、2节、3节电池,可知是通过改变电池数量来调整电流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路中电流通常越大)。而判断磁性强弱的依据是吸住回形针的数量,数量越多说明磁性越强,这与实验数据中回形针数量随电池增多而增加的规律一致。
(4)该实验目的是验证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需遵循 “单一变量原则”,即仅改变电流大小,其他影响磁性的条件需保持不变。实验中改变的是电池数量;而线圈缠绕圈数、线圈缠绕方向未在 “改变条件” 中提及,属于需保持不变的条件,与 “有无铁芯” 共同构成实验的控制变量。
(5)实验中改变的是电池数量(电池越多,电流强度越大),数据显示:1节电池(电流小)时吸 7 个回形针,2节电池(电流较大)时吸17个,3节电池(电流大)时吸26个。回形针数量随电流强度增大而增多,说明电流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A与数据趋势相反;C中 “线圈缠绕圈数” 并非本实验改变的条件,数据无法体现,故B正确。
(1)把电磁铁接入电路中,电路接通,铁芯吸引大头针:电路断开,铁芯上的大头针掉落。这说明接通电路,电磁铁产生了磁性,我们可以利用铁制品能被磁性吸引的性质,检验磁性的有无,故选A;
(2)不同的能量形式可以相互转化,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化成磁能;
(3)比较三次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三次实验的电池节数从一节增加到三节,回形针数量也从7个到26个,所以这个实验是通过改变电池数量来改变电流大小,通过吸住回形针数量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4)该实验探究的是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是否有关,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科学性,除了电流大小其他条件都不能变,所以,这个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是:线圈缠绕圈数、线圈缠绕方向、有无铁芯等;
(5)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电池数量的增加,吸引大头针的数量也在增加,也就是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大,电磁铁磁力越大,故选B。
13.(2025六上·黔江期末)下图是家里常用的工具箱,观察箱中的工具,回答问题。
(1)请将下面工具名称的序号填入上图相应的括号里。
A.钳子 B.羊角锤 C.卷尺 D.扳手 E.螺丝刀 F.剪刀 G.裁纸刀
(2)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 ;装卸螺丝时,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 ;扳紧螺母时,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 。
(3)工具箱中的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 和 的结构特点;用羊角锤拔钉子时,应用的是 工作原理。
A.杠杆 B.斜面 C.滑轮组
【答案】(1)左侧依次GAC,右侧依次FBDE
(2)C;E;D
(3)A;B;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剪刀
【解析】【分析】(1)钳子:有两个可开合的金属夹臂,用于夹取、剪断金属丝。
羊角锤:锤头一端扁平(敲砸),另一端呈羊角状(拔钉子)。
卷尺:可伸缩的带状测量工具,常卷在塑料或金属壳内。
扳手:多为开口或套筒状,用于拧转螺栓、螺母。
螺丝刀:柄部带十字或一字头,用于拧螺丝。
剪刀:两刃交叉,用于剪裁纸张、布料等。
裁纸刀:多为片状刀刃,可伸缩,用于精准裁纸。由图可知左边依次是裁纸刀、钳子、卷尺,右侧依次是剪刀、羊角锤、扳手。螺丝刀。
(2)卷尺是专门的测量工具,其可伸缩的带状结构能直接读取物体长度,符合测量需求;螺丝刀的头部与螺丝槽匹配,通过旋转柄部实现螺丝的装卸;扳手的开口或套筒设计适配螺母外形,利用杠杆原理可有效扳紧螺母。三者分别对应测量、装卸螺丝、扳紧螺母的功能,与工具用途匹配。
(3)剪刀的刀刃呈斜坡状,可减小剪裁阻力;同时它以轴为支点,两柄为用力点,故是A和B的组合。羊角锤拔钉子时,锤头与接触面为支点,手捏柄部用力,钉子处为阻力点,通过绕支点转动省力,符合杠杆的工作原理。
(1)由图可知左边依次是裁纸刀、钳子、卷尺,右侧依次是剪刀、羊角锤、扳手。螺丝刀。
(2)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各种各样的工具就是简单机械。使用工具的目的:省力、加快速度(省时)、操作方便(改变力的方向)。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C.卷尺;装卸螺丝时,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E.螺丝刀;扳紧螺母时,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D.扳手。
(3)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杠杆包括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三个重要位置。斜面也是一种省力工具。工具箱中的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杠杆和斜面的结构特点。用羊角锤拔钉子时,应用的是杠杆工作原理。
14.(2025六上·黔江期末)小科同学用地球仪和小船做“观察帆船进港、出港的实验”。
步骤:①用纸做一个小船,在船上插一根火柴作为桅杆。②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③观察船进港,再观察船出港。
(1)现象:船进港时,小科会先看见 ,再看见 ;出港时,小科发现总是 先消失,然后 才消失在海平面以下。
A.桅杆 B.船身 C.地球仪
(2)小科根据自己的观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地球是球形的 B.地球是偏平的 C.地球是方方的
(3)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并用阴影画出地球的“白昼”地区。
(4)关于“地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真实存在的一根轴,把地球东西两半球连在一起
B.科学家为方便研究地球自转而命名的假想轴
C.地球上实际存在的一根轴,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5)同一天,重庆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
A.乌鲁木齐 B.重庆 C.两个城市差不多
(6)下图是同一间教室,夏天和冬天的阳光分别从窗户照进来的情形,( )是夏天拍的。
A. B. C.两张都是
【答案】(1)A;B;B;A
(2)A
(3)
(4)B
(5)B
(6)A
【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昼夜交替;日出时间;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仪是球形,模拟地球的球体形状。当船 “进港” 时,从远方靠近,由于球面弧度,高处的桅杆会先进入视线,随后低处的船身才可见;“出港” 时则相反,低处的船身先被球面遮挡消失,最后桅杆才消失。这与地球是球体导致的实际航行视觉现象一致,C(地球仪)是实验工具,非观察对象。
(2)实验中地球仪模拟地球,船进港时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出港时船身先消失再桅杆消失,这是因球面弧度导致的视觉现象。该现象与现实中帆船航行的实际观察一致,均能证明地球具有球形特征。B(扁平)、C(方方的)无法解释此 “先见高处、后见低处” 的规律,故结论为A。
(3)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箭头沿逆时针标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箭头沿顺时针标注)。
白昼地区:被太阳光线直接照射的半球为白昼,需用阴影画出未被照射的夜半球,剩余部分即白昼。
(4)地轴并非地球表面或内部真实存在的轴,A、C 中 “真实存在” 的表述错误。地球自转时,科学家为简化研究,假想了一根穿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轴,即地轴。故正确答案为B。
(5)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区先迎来黎明。重庆和乌鲁木齐相比,重庆位于东,乌鲁木齐位于西,重庆的经度比乌鲁木齐更靠东。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东边的重庆会先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同一天重庆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6)地球公转导致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夏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阳光斜射程度小,照进教室时角度较陡,影子短,进入室内的阳光范围通常较小;冬天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更明显,影子长,照进教室的区域更大。选项A是夏天拍的。
(1)船进港时,小科会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时,小科可以发现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消失在海平面以下。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2)小科根据自己的观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地球是球形的;
(3)从示意图可见,左侧(西半球)正面向太阳,故为白天。
(4)地轴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一个假想轴,穿过地球内部,连接北极和南极,故选B;
(5)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自转一圈都会出现昼夜更替,所以东边地区比西边地区更早迎来黎明,故选B;
(6)夏天的太阳高度较高,影子面积较小。故图A正确。
1 / 1重庆市黔江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5六上·黔江期末)面包发霉的主要原因是霉菌在面包上繁殖的结果。( )
2.(2025六上·黔江期末)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的厚度是一样的。( )
3.(2025六上·黔江期末)假如地轴不是倾斜的,一年中同一地点正午的杆影长度不会有规律变化。( )
4.(2025六上·黔江期末)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年,在一个自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 )
5.(2025六上·黔江期末)模拟活字印刷的流程是:检字→刷墨→晾制→拓印。( )
6.(2025六上·黔江期末)电动机是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其中磁铁一般安装在外壳上。( )
7.(2025六上·黔江期末)植物体内的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
8.(2025六上·黔江期末)为了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通常会放一些棉纤维,再滴一滴池塘的水。( )
9.(2025六上·黔江期末)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在视野中观察到有一个个小“小方格”,这是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 )
10.(2025六上·黔江期末)将导线拉直贴近静止下来的指南针上方,使它与指南针指示的方向相同,然后用干电池突然给导线通电并瞬间断开,观察到的现象是指南针会一直旋转。( )
11.(2025六上·黔江期末)请你和聪聪一起根据下面的实验回答问题。
聪聪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简易显微镜,设计了以下实验:①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保持这个凸透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凸透镜下增加一个凸透镜,并和第一个凸透镜相互平行,保持两凸透镜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③用纸筒把两个凸透镜固定,成为一个组合凸透镜。
(1)观察对比学校的显微镜,聪聪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中,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 ,靠近眼睛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 。
A.物镜 B.目镜 C.反光镜
(2)聪聪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他应该( )。
A.将凸透镜换成平面镜
B.旋转凸透镜,改变它的倾角
C.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3)下图分别是聪聪用肉眼、单个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蝴蝶足看到的图像, 是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的, 是用单个放大镜观察到, 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
A. B. C.
(4)这个实验说明: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显微镜观察物体时,( )。
A.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B.能够将物体的图像缩得更小
C.没什么变化
(5)他用的两个放大镜的倍数都是10倍,那么制成的简易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 )。
A.20倍 B.100倍 C.1000倍
(6)在用这个显微镜观察时,建议聪聪最好是( )。
A.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B.两眼同时睁开
C.两眼同时微闭
12.(2025六上·黔江期末)科学小组在验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是否有关的实验中,得到下面的实验数据。
次数 改变条件 吸住回形针的数量(个)
第一次 1节电池 7
第二次 2节电池 17
第三次 3节电池 26
(1)我们会发现:把电磁铁接入电路中,电路接通,铁芯吸引大头针:电路断开,铁芯上的大头针掉落。这说明接通电路,电磁铁产生( )。
A.磁性 B.电 C.热
(2)在这个过程中 转化成了 。
A.热能 B.电能 C.磁能
(3)这个实验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电流大小;通过 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A.吸住回形针的数量 B.电池数量 C.实验次数
(4)这个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是: 、 、有无铁芯。
A.电池数量 B.线圈缠绕圈数 C.线圈缠绕方向
(5)分析数据可以发现( )。
A.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大,电磁铁磁力越小
B.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大,电磁铁磁力越大
C.线圈中缠绕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小
13.(2025六上·黔江期末)下图是家里常用的工具箱,观察箱中的工具,回答问题。
(1)请将下面工具名称的序号填入上图相应的括号里。
A.钳子 B.羊角锤 C.卷尺 D.扳手 E.螺丝刀 F.剪刀 G.裁纸刀
(2)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 ;装卸螺丝时,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 ;扳紧螺母时,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 。
(3)工具箱中的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 和 的结构特点;用羊角锤拔钉子时,应用的是 工作原理。
A.杠杆 B.斜面 C.滑轮组
14.(2025六上·黔江期末)小科同学用地球仪和小船做“观察帆船进港、出港的实验”。
步骤:①用纸做一个小船,在船上插一根火柴作为桅杆。②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③观察船进港,再观察船出港。
(1)现象:船进港时,小科会先看见 ,再看见 ;出港时,小科发现总是 先消失,然后 才消失在海平面以下。
A.桅杆 B.船身 C.地球仪
(2)小科根据自己的观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地球是球形的 B.地球是偏平的 C.地球是方方的
(3)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并用阴影画出地球的“白昼”地区。
(4)关于“地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真实存在的一根轴,把地球东西两半球连在一起
B.科学家为方便研究地球自转而命名的假想轴
C.地球上实际存在的一根轴,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5)同一天,重庆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
A.乌鲁木齐 B.重庆 C.两个城市差不多
(6)下图是同一间教室,夏天和冬天的阳光分别从窗户照进来的情形,( )是夏天拍的。
A. B. C.两张都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面包发霉的直观表现是表面出现霉斑,这主要是霉菌(如青霉、曲霉等)在面包上生长繁殖的结果。面包富含碳水化合物、水分等营养,且通常处于温暖环境中,符合霉菌生长需求。霉菌通过孢子落在面包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菌丝吸收面包养分不断繁殖,形成可见的霉斑,导致面包变质。因此该表述正确。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三层的厚度存在显著差异,并非一样。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厚度最薄。大陆地壳较厚(约17-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约5-10千米),平均厚度约 17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远大于地壳,从地壳底部到地核顶部约2900千米,占地球内部体积的大部分。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3470千米,厚度也远超过地壳。可见,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差异极大。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3.【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地轴倾斜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的关键。同一地点正午杆影长度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杆影越短。若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全年不变。比如赤道上始终直射,北极点始终极夜(无阳光),温带地区太阳高度角固定,因此杆影长度不会随季节有规律变化。该表述正确。
4.【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一个自转周期中会发生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故答案为:错误。
5.【答案】错误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模拟活字印刷的正确流程应为 “检字→刷墨→拓印→晾制”。检字是选取所需活字排列固定;之后在字模上均匀刷墨;接着将纸张覆盖在字模上拓印,使墨迹转移到纸上;最后才是将拓印好的纸张放置晾干。题目中 “晾制” 与 “拓印” 顺序颠倒,故表述错误。
6.【答案】正确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基本结构通常包括外壳、转子、后盖等部分。外壳多为固定部件,磁铁(永磁体电动机中)一般安装在外壳内侧,形成定子磁场。转子则包含线圈等部件,在磁场中受力转动。该描述符合电动机的常见结构特点,故表述正确。
7.【答案】正确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植物自身生长、呼吸等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均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消费者食用植物后,能量也随之转移。因此,植物体内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该表述正确。
8.【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草履虫生活在水中,依靠体表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运动速度较快,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不易看清其结构。为了便于观察,通常的做法是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这样可以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减慢其运动速度,从而方便观察。其他方法如吸干液体、滴胶水固定或晒干都会影响草履虫的正常生活,导致无法正常观察。 故答案为:B。
9.【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看到的“小方格”结构其实是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及细胞整体形态。洋葱表皮细胞呈近似长方形的网格状,这是因为细胞具有细胞壁,起到支持和保护作用,使细胞形态规则,多个细胞排列紧密形成了类似 “小方格” 的视觉效果。而细胞核是细胞内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深色结构,通常位于细胞中央或一侧,并非整个 “小方格”。因此该表述错误。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
【解析】【分析】当导线通电瞬间,会产生磁场(奥斯特实验原理),该磁场会对指南针产生磁力作用,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但当导线瞬间断开电源后,电流消失,磁场也随之消失,指南针不再受磁力影响,会在自身重力和地磁场作用下逐渐静止,而非 “一直旋转”。因此该描述错误。
11.【答案】(1)A;B
(2)C
(3)B;C;A
(4)A
(5)B
(6)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学校显微镜的物镜是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镜头,作用是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是靠近眼睛的镜头,作用是将物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聪聪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中,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物镜,靠近眼睛的相当于目镜,与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功能对应。
(2)简易显微镜的成像清晰度与两个凸透镜的距离密切相关。物镜成的像需落在目镜的焦距内,才能经目镜二次放大形成清晰像。若模糊,多是两镜距离不合适,导致像的位置偏离目镜有效成像范围。A 中平面镜无法放大,会失去显微镜功能;B中旋转改变倾角会破坏平行光路,无法正常成像。只有调整两凸透镜距离,才能让成像位置合理,使图像清晰。故答案为:C。
(3)肉眼观察放大倍数最小,图像最模糊,细节最少,A是用肉眼看到的;单个放大镜有一定放大作用,图像比肉眼清晰,细节增多,C是用单个放大镜看到的;简易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合,放大倍数是两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故图像放大倍数最大,能看到蝴蝶足更细微的结构,B是用显微镜看到的。
(4)实验中,肉眼观察、单个放大镜观察与简易显微镜观察的对比可知,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其放大倍数是两个凸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相比单个放大镜,组合后的显微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得更大,能呈现肉眼和单个放大镜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符合显微镜 “放大物体图像” 的核心功能,故 A 正确,B、C 错误。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聪聪用的两个放大镜,在简易显微镜中分别相当于物镜和目镜,两者倍数均为10倍。因此最大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A选项是两者之和,C选项无计算依据,故B正确。
(6)观察显微镜时,两眼同时睁开是规范操作。这样能减少眼睛疲劳,便于一边观察图像,一边用手辅助调整显微镜或记录观察结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易导致眼部肌肉紧张,长时间观察会更累;两眼同时微闭则无法清晰观察,故B正确,A、C不合适。
(1)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靠近眼睛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都是用来放大物体图像;
(2)聪聪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这说明他没有调好焦,应该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进行调焦,故选C;
(3)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依次增大的,放大的物体图像也是依次增大,所以根据图像大小可以与观察工具对应起来。B是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的,C是用单个放大镜观察到,A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
(4)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故选A;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所以他用的两个放大镜的倍数都是10倍,那么制成的简易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是100倍,故选B;
(6)在用这个显微镜观察时,我们通常会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所以应两只眼都睁开,左眼观察,右眼辅助记录,故选B。
12.【答案】(1)A
(2)B;C
(3)B;A
(4)B;C
(5)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实验中电路接通时,铁芯能吸引大头针,说明此时铁芯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电路断开后,大头针掉落,吸引能力消失。而磁性是指物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了磁性。B选项 “电” 是电路本身的属性,并非该现象说明的内容;C选项 “热” 在实验中未通过现象体现,故A正确。
(2)实验中电路接通时,电池提供电能,电磁铁产生磁性,能吸引回形针;电路断开,电能停止供应,磁性消失。这一过程是电能转化为磁能的体现。
(3)实验中 “改变条件” 一栏显示,三次实验分别用1节、2节、3节电池,可知是通过改变电池数量来调整电流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路中电流通常越大)。而判断磁性强弱的依据是吸住回形针的数量,数量越多说明磁性越强,这与实验数据中回形针数量随电池增多而增加的规律一致。
(4)该实验目的是验证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需遵循 “单一变量原则”,即仅改变电流大小,其他影响磁性的条件需保持不变。实验中改变的是电池数量;而线圈缠绕圈数、线圈缠绕方向未在 “改变条件” 中提及,属于需保持不变的条件,与 “有无铁芯” 共同构成实验的控制变量。
(5)实验中改变的是电池数量(电池越多,电流强度越大),数据显示:1节电池(电流小)时吸 7 个回形针,2节电池(电流较大)时吸17个,3节电池(电流大)时吸26个。回形针数量随电流强度增大而增多,说明电流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A与数据趋势相反;C中 “线圈缠绕圈数” 并非本实验改变的条件,数据无法体现,故B正确。
(1)把电磁铁接入电路中,电路接通,铁芯吸引大头针:电路断开,铁芯上的大头针掉落。这说明接通电路,电磁铁产生了磁性,我们可以利用铁制品能被磁性吸引的性质,检验磁性的有无,故选A;
(2)不同的能量形式可以相互转化,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化成磁能;
(3)比较三次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三次实验的电池节数从一节增加到三节,回形针数量也从7个到26个,所以这个实验是通过改变电池数量来改变电流大小,通过吸住回形针数量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4)该实验探究的是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是否有关,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科学性,除了电流大小其他条件都不能变,所以,这个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是:线圈缠绕圈数、线圈缠绕方向、有无铁芯等;
(5)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电池数量的增加,吸引大头针的数量也在增加,也就是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大,电磁铁磁力越大,故选B。
13.【答案】(1)左侧依次GAC,右侧依次FBDE
(2)C;E;D
(3)A;B;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剪刀
【解析】【分析】(1)钳子:有两个可开合的金属夹臂,用于夹取、剪断金属丝。
羊角锤:锤头一端扁平(敲砸),另一端呈羊角状(拔钉子)。
卷尺:可伸缩的带状测量工具,常卷在塑料或金属壳内。
扳手:多为开口或套筒状,用于拧转螺栓、螺母。
螺丝刀:柄部带十字或一字头,用于拧螺丝。
剪刀:两刃交叉,用于剪裁纸张、布料等。
裁纸刀:多为片状刀刃,可伸缩,用于精准裁纸。由图可知左边依次是裁纸刀、钳子、卷尺,右侧依次是剪刀、羊角锤、扳手。螺丝刀。
(2)卷尺是专门的测量工具,其可伸缩的带状结构能直接读取物体长度,符合测量需求;螺丝刀的头部与螺丝槽匹配,通过旋转柄部实现螺丝的装卸;扳手的开口或套筒设计适配螺母外形,利用杠杆原理可有效扳紧螺母。三者分别对应测量、装卸螺丝、扳紧螺母的功能,与工具用途匹配。
(3)剪刀的刀刃呈斜坡状,可减小剪裁阻力;同时它以轴为支点,两柄为用力点,故是A和B的组合。羊角锤拔钉子时,锤头与接触面为支点,手捏柄部用力,钉子处为阻力点,通过绕支点转动省力,符合杠杆的工作原理。
(1)由图可知左边依次是裁纸刀、钳子、卷尺,右侧依次是剪刀、羊角锤、扳手。螺丝刀。
(2)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各种各样的工具就是简单机械。使用工具的目的:省力、加快速度(省时)、操作方便(改变力的方向)。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C.卷尺;装卸螺丝时,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E.螺丝刀;扳紧螺母时,需要选用工具箱中的D.扳手。
(3)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杠杆包括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三个重要位置。斜面也是一种省力工具。工具箱中的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杠杆和斜面的结构特点。用羊角锤拔钉子时,应用的是杠杆工作原理。
14.【答案】(1)A;B;B;A
(2)A
(3)
(4)B
(5)B
(6)A
【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昼夜交替;日出时间;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仪是球形,模拟地球的球体形状。当船 “进港” 时,从远方靠近,由于球面弧度,高处的桅杆会先进入视线,随后低处的船身才可见;“出港” 时则相反,低处的船身先被球面遮挡消失,最后桅杆才消失。这与地球是球体导致的实际航行视觉现象一致,C(地球仪)是实验工具,非观察对象。
(2)实验中地球仪模拟地球,船进港时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出港时船身先消失再桅杆消失,这是因球面弧度导致的视觉现象。该现象与现实中帆船航行的实际观察一致,均能证明地球具有球形特征。B(扁平)、C(方方的)无法解释此 “先见高处、后见低处” 的规律,故结论为A。
(3)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箭头沿逆时针标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箭头沿顺时针标注)。
白昼地区:被太阳光线直接照射的半球为白昼,需用阴影画出未被照射的夜半球,剩余部分即白昼。
(4)地轴并非地球表面或内部真实存在的轴,A、C 中 “真实存在” 的表述错误。地球自转时,科学家为简化研究,假想了一根穿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轴,即地轴。故正确答案为B。
(5)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区先迎来黎明。重庆和乌鲁木齐相比,重庆位于东,乌鲁木齐位于西,重庆的经度比乌鲁木齐更靠东。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东边的重庆会先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同一天重庆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6)地球公转导致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夏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阳光斜射程度小,照进教室时角度较陡,影子短,进入室内的阳光范围通常较小;冬天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更明显,影子长,照进教室的区域更大。选项A是夏天拍的。
(1)船进港时,小科会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时,小科可以发现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消失在海平面以下。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2)小科根据自己的观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地球是球形的;
(3)从示意图可见,左侧(西半球)正面向太阳,故为白天。
(4)地轴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一个假想轴,穿过地球内部,连接北极和南极,故选B;
(5)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自转一圈都会出现昼夜更替,所以东边地区比西边地区更早迎来黎明,故选B;
(6)夏天的太阳高度较高,影子面积较小。故图A正确。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