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重庆市忠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重庆市忠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8:50:43

文档简介

重庆市忠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5六上·忠县期末)光年是天文学中使用的(  )单位。
A.速度 B.距离 C.时间
2.(2025六上·忠县期末)鱼生活的环境属于(  )生态系统。
A.农田 B.海洋 C.草原
3.(2025六上·忠县期末)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一座桥隧工程,在设计桥梁时,桥的跨度与水面的宽度(  )。
A.有关系 B.无关系 C.不确定
4.(2025六上·忠县期末)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71%的表面积都被海洋覆盖。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放入海,排放入海的核污水影响陆地的方式是(  )。
A.水循环 B.凝结 C.结冰
5.(2025六上·忠县期末)太阳系中有一颗与地球非常相似的星球,这颗星球是(  )。
A.木星 B.土星 C.火星
6.(2025六上·忠县期末)电影《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前进需要行星发动机,它的原理是剧烈的电磁力将气体聚变为热能来实现发动机对地球的推动。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热能→化学能→机械能
B.电磁能→化学能→热能
C.电磁能→热能→机械能
7.(2025六上·忠县期末)2016年,我国在贵州省建成了全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被称为中国“天眼之父”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南仁东 C.李四光
8.(2025六上·忠县期末)桥梁建造是一个(  )的工程。
A.单系统 B.多系统 C.较简单
9.(2025六上·忠县期末)冬季开车,前挡风玻璃经常起雾,这些雾附着在车玻璃(  )壁上。
A.内 B.外 C.无法判断
10.(2025六上·忠县期末)在食物链中,(  )是消费者。
A.动物 B.植物 C.微生物
11.(2025六上·忠县期末)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
12.(2025六上·忠县期末)桥梁各部件之间连接牢固可以增大桥的承受力。(  )
13.(2025六上·忠县期末)创意设计是发明的关键,所以,我们只要做出设计就完成了发明。(  )
14.(2025六上·忠县期末)利用北斗七星很容易找到北极星。(  )
15.(2025六上·忠县期末)雨和雪是自然界常见的降水现象,冰雹不属于降水现象。(  )
16.(2025六上·忠县期末)家里用电饭堡蒸饭是电能转换为热能。(  )
17.(2025六上·忠县期末)鱼的   外形是制造潜艇外形的原型。
18.(2025六上·忠县期末)   是引起水三态变化最主要的因素。
19.(2025六上·忠县期末)太阳系的中心是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围绕着它运行。
20.(2025六上·忠县期末)光伏发电是将   转换为电能。
21.(2025六上·忠县期末)食物链通常从   开始,到食肉动物结束。
22.(2025六上·忠县期末)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是   大桥。
23.(2025六上·忠县期末)古人根据斗柄指向来判断季节,“斗柄东指”时的季节为   。
24.(2025六上·忠县期末)所有燃料、食物以及其他化学物质储存的能量属于   。
25.(2025六上·忠县期末)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26.(2025六上·忠县期末)利用所学能量知识分析电铃敲响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如图所示)
27.(2025六上·忠县期末)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密闭的生态瓶,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写出选择的材料和制作方案,分析相互依存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光年
【解析】【分析】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据此可算出1光年约等于 9460000000000千米。它并非表示速度或时间,而是用于衡量宇宙中天体间遥远距离的长度单位,这是天文学中为方便描述极大尺度距离而设定的常用单位。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点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按环境可分为陆地、水域等类型。选项中农田、草原均属陆地生态系统,而鱼通常生活在水域环境中。海洋是典型的水域生态系统,包含鱼类等生物及海水、溶解氧等非生物因素,符合鱼类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分类。A、C 选项的环境与鱼类生存的水域特征不符,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桥梁的结构
【解析】【分析】桥梁跨度指桥梁两端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而水面宽度是桥梁需跨越的水域宽度。设计时,跨度需根据水面宽度确定:若水面窄,可设小跨度桥梁;若水面宽,则需增大跨度或采用桥隧结合等方式。若跨度与水面宽度无关,桥梁无法合理跨越水域。因此两者存在直接关联,答案选A。
4.【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核污水排入海洋后,海洋中的水会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这是水循环的一部分。进入大气的水汽随气流运动,可能在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雨、雪等),从而将核污染物带到陆地。而凝结是水汽变液态的过程,结冰是水变固态,二者只是水的状态变化,无法将海洋中的核污水带到陆地,只有水循环能实现这种跨区域的物质转移。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火星与地球同属太阳系内的类地行星,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均有固体表面、大气层(虽火星大气稀薄),且存在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自转周期也与地球接近。而木星和土星是气态巨行星,无固态表面,与地球结构差异极大。因此火星是与地球最相似的星球,选C。
6.【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行星发动机的能量转换过程起点是 “剧烈的电磁力”,即电磁能;其通过电磁力将气体聚变为热能,此时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最终实现 “对地球的推动”,即热能转化为推动地球前进的机械能。 A选项起点和中间能量形式错误,B选项未体现最终的机械能转换,均不符合原理。故正确路径为电磁能→热能→机械能,选C。
7.【答案】B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南仁东是中国天文学家,是“中国天眼”(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总工程师。他主导了FAST的选址、立项、设计和建设全过程,为这一世界级工程的建成奠定了关键基础,因此被称为 “天眼之父”。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并非中国科学家;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家,主要贡献在地质领域。二者均与 “天眼” 工程无关,故答案选B。
8.【答案】B
【知识点】桥梁的结构
【解析】【分析】桥梁建造需整合多个独立又关联的系统,包括结构系统(如梁体、桥墩承重设计)、材料系统(钢材、混凝土等选型与检测)、施工系统(基础开挖、吊装等工艺)、监测系统(沉降、应力实时监控)等。各系统需协同运作,并非单一环节或简单流程。A选项 “单系统” 忽略了多环节联动,C选项 “较简单” 与实际复杂的工程流程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冬季车内温度通常高于车外,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前挡风玻璃因与外界低温接触,玻璃内壁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内壁时,便会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附着在玻璃内侧。B选项 “外壁” 不符合实际,车外温度低,水蒸气含量少,不易在玻璃外壁液化;C选项 “无法判断” 错误,雾的形成有明确的物理原理可依,故正确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中,消费者是指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的生物。动物无法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符合消费者的定义。植物能自身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微生物多为分解者,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获取能量。因此只有动物属于消费者,选A。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虽然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会破坏生态平衡,但当前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人类的过度开发、污染环境、滥砍滥伐、过度捕捞等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更频繁、范围更广,且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因素的影响通常具有偶然性和局部性,而人为因素是导致全球范围内生态平衡破坏的主导力量,故该表述错误。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桥梁的结构
【解析】【分析】桥梁的承受力依赖各部件协同受力。若部件连接牢固,荷载作用时力能通过连接部位有效传递、分散到多个部件,避免单个部件因局部受力过大损坏,整体结构稳定性增强,从而增大桥的承受力。若连接松动,受力时易出现部件错位、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结构提前破坏,降低承载能力。因此该表述正确。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设计与生活
【解析】【分析】创意设计是发明的重要环节,但并非唯一环节。发明需经历从设计到实现的完整过程,设计后还需通过实践验证可行性,解决材料选择、工艺实现、功能测试等问题。仅完成设计而未将其转化为可实际应用的成果,不算完成发明。因此 “只要做出设计就完成了发明” 的表述错误。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星座
【解析】【分析】北斗七星呈 “勺子” 状,找到其 “勺口” 的两颗星(天枢和天璇),将这两颗星的连线延长约5倍距离,所指位置便是北极星。这是公认的简便找星方法,因此 “利用北斗七星很容易找到北极星” 的表述正确。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降水现象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中水汽凝结成的冰状固体,符合降水的定义。题干中 “冰雹不属于降水现象” 的表述错误,雨、雪、冰雹均属于自然界常见的降水现象。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饭煲蒸饭时,电流通过电饭煲内的电热丝,电热丝发热,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这些热能传递给米饭和水,使水沸腾、米饭受热熟透。整个过程中,电能主要转化为热能来实现加热目的,符合能量转换的原理,因此该说法正确。
17.【答案】流线型
【知识点】仿生技术
【解析】【分析】仿生学是一门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等特征,来设计和建造技术系统的学科。从仿生学角度,鱼的流线型外形能减少在水中的阻力,这一特性确实为早期潜艇外形设计提供了重要灵感,许多潜艇的基本外形借鉴了鱼的流线型以优化水下航行性能。
18.【答案】温度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同一种物质的形态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温度引起的。当温度降低到0℃及以下,水凝固为固态(冰);温度升高,冰吸热融化变回液态水;继续升温至 100℃,水沸腾变为气态(水蒸气);因此,温度是引起水三态变化最主要的因素。
19.【答案】太阳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这是由太阳的质量决定的。太阳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约99.86%,巨大的质量使其产生强大的引力,能束缚住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这些天体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做有规律的公转运动(部分天体同时进行自转)。
20.【答案】光能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光伏发电的核心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如硅)的光生伏特效应。当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板上时,光伏板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过程无需燃烧等中间环节,是清洁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式。
21.【答案】植物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生物间的捕食与被食关系,其起点必须是能自主制造有机物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基础。之后依次是初级消费者(如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如小型食肉动物)等,最终通常以顶级食肉动物结束。若缺少生产者,食物链便失去能量源头,无法形成。因此 “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 是其基本特征。
22.【答案】武汉长江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其建设始于1955 年,1957年10月建成通车,由茅以升等中国工程师主导设计施工,完全摆脱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它的建成打破了 “万里长江无桥” 的局面,连接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铁路,在交通上具有关键作用,更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迈入自主发展新阶段,是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3.【答案】春季
【知识点】星座
【解析】【分析】“斗柄” 指的是北斗七星的勺柄部分。古人通过长期观测发现,北斗七星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转动,斗柄指向与季节存在对应关系。“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因为地球公转导致观测到的北斗七星方位变化,“斗柄东指” 时,对应地面春季,此规律成为古人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
24.【答案】化学能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化学能是物质通过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储存在物质的化学键中。燃料(如煤、石油)、食物及其他化学物质,其能量均以这种形式存在。当发生化学反应(如燃烧、消化)时,化学键断裂与形成,能量被释放。例如燃料燃烧释放热能,食物被消化后为机体供能,本质都是化学能的转化。因此这些物质储存的能量属于化学能。
25.【答案】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低空形成雾,在高空形成云。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雾和云的形成原理相似,均由水汽凝结或凝华形成。地表或江河湖海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若遇冷却(如空气上升降温、接触冷空气等),水汽含量超过饱和点时,多余水汽会附着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凝结核,如尘埃、盐粒)上,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 / 冰晶聚集在高空时,便形成云;若聚集在近地面,且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则称为雾。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形成的高度不同,雾是近地面的 “云”,云是高空的 “雾”。
26.【答案】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后机械能转化为声能。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铃工作时,电流通过电磁铁形成回路,电能先转化为电磁铁的磁能,磁能吸引衔铁带动铃锤运动,此时磁能转化为铃锤的机械能(动能)。当铃锤撞击铃体时,铃体发生振动,机械能进一步转化为声能,从而发出铃声。整个过程的能量转换链条为:电能→磁能→机械能→声能,其中磁能是中间过渡形式,核心转化是电能最终通过机械能转化为声能。
27.【答案】材料选择:透明的玻璃瓶、水、沙石、土壤、水葫芦、小鱼
制作方案:选择一个透明、干净的瓶子,确保没有有害物质残留。在瓶底铺上一层沙石,厚度约为2-3厘米。在沙石层上加入一层薄薄的土壤,厚度约为1厘米。在土壤中种植选定的植物,确保植物能够得到光照。缓慢加入水,直到瓶内水位达到植物根部以上,但不要没过土壤层。放入小鱼、水蚤等小型水生生物,并加入适量的微生物。使用橡皮塞或密封盖密封瓶口,确保生态瓶是密闭的。将生态瓶放置在光照充足但不过于直射的地方。
相互依存关系:
植物与光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植物与水生生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水生生物呼吸,水生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水生生物与微生物: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是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微生物分解这些物质,释放出营养元素供植物吸收。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材料选择:
容器:1升以上透明玻璃瓶或塑料瓶,满足生物容纳与物质循环需求。
水:清洁自来水或蒸馏水。
沙石:铺于瓶底,为生物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处。
土壤:富含有机质,用于种植植物。
植物:选绿萝、水葫芦、苔藓等小型短周期植物。
水生生物:小鱼、水蚤、微型螺等小型生物。
微生物:取自自然水体或土壤,含细菌、原生动物等,是分解与养分循环主体。
制作方案:
备干净透明容器,先铺2-3厘米厚沙石,再铺1厘米厚土壤。种入植物并保证光照,缓慢加水至没过植物根部且不淹土壤。放入水生生物和适量微生物后,用橡皮塞或密封盖密封瓶口,置于光照充足但非直射处。
相互依存关系:
植物借光照光合作用存能释氧,水生生物呼吸用氧并释放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水生生物排泄物和尸体供微生物食用,微生物分解后释养分供植物。微生物在土壤中分解有机物助养分循环,植物蒸腾与水分蒸发形成水循环维持水分平衡。
整个生态瓶是小型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成分相互依存,维系系统稳定循环。
1 / 1重庆市忠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1.(2025六上·忠县期末)光年是天文学中使用的(  )单位。
A.速度 B.距离 C.时间
【答案】B
【知识点】光年
【解析】【分析】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一年内传播的距离。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据此可算出1光年约等于 9460000000000千米。它并非表示速度或时间,而是用于衡量宇宙中天体间遥远距离的长度单位,这是天文学中为方便描述极大尺度距离而设定的常用单位。故答案为:B。
2.(2025六上·忠县期末)鱼生活的环境属于(  )生态系统。
A.农田 B.海洋 C.草原
【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点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按环境可分为陆地、水域等类型。选项中农田、草原均属陆地生态系统,而鱼通常生活在水域环境中。海洋是典型的水域生态系统,包含鱼类等生物及海水、溶解氧等非生物因素,符合鱼类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分类。A、C 选项的环境与鱼类生存的水域特征不符,故答案为B。
3.(2025六上·忠县期末)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一座桥隧工程,在设计桥梁时,桥的跨度与水面的宽度(  )。
A.有关系 B.无关系 C.不确定
【答案】A
【知识点】桥梁的结构
【解析】【分析】桥梁跨度指桥梁两端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而水面宽度是桥梁需跨越的水域宽度。设计时,跨度需根据水面宽度确定:若水面窄,可设小跨度桥梁;若水面宽,则需增大跨度或采用桥隧结合等方式。若跨度与水面宽度无关,桥梁无法合理跨越水域。因此两者存在直接关联,答案选A。
4.(2025六上·忠县期末)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71%的表面积都被海洋覆盖。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放入海,排放入海的核污水影响陆地的方式是(  )。
A.水循环 B.凝结 C.结冰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核污水排入海洋后,海洋中的水会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这是水循环的一部分。进入大气的水汽随气流运动,可能在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雨、雪等),从而将核污染物带到陆地。而凝结是水汽变液态的过程,结冰是水变固态,二者只是水的状态变化,无法将海洋中的核污水带到陆地,只有水循环能实现这种跨区域的物质转移。故答案为A。
5.(2025六上·忠县期末)太阳系中有一颗与地球非常相似的星球,这颗星球是(  )。
A.木星 B.土星 C.火星
【答案】C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火星与地球同属太阳系内的类地行星,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均有固体表面、大气层(虽火星大气稀薄),且存在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自转周期也与地球接近。而木星和土星是气态巨行星,无固态表面,与地球结构差异极大。因此火星是与地球最相似的星球,选C。
6.(2025六上·忠县期末)电影《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前进需要行星发动机,它的原理是剧烈的电磁力将气体聚变为热能来实现发动机对地球的推动。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热能→化学能→机械能
B.电磁能→化学能→热能
C.电磁能→热能→机械能
【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行星发动机的能量转换过程起点是 “剧烈的电磁力”,即电磁能;其通过电磁力将气体聚变为热能,此时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最终实现 “对地球的推动”,即热能转化为推动地球前进的机械能。 A选项起点和中间能量形式错误,B选项未体现最终的机械能转换,均不符合原理。故正确路径为电磁能→热能→机械能,选C。
7.(2025六上·忠县期末)2016年,我国在贵州省建成了全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被称为中国“天眼之父”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南仁东 C.李四光
【答案】B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南仁东是中国天文学家,是“中国天眼”(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总工程师。他主导了FAST的选址、立项、设计和建设全过程,为这一世界级工程的建成奠定了关键基础,因此被称为 “天眼之父”。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并非中国科学家;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家,主要贡献在地质领域。二者均与 “天眼” 工程无关,故答案选B。
8.(2025六上·忠县期末)桥梁建造是一个(  )的工程。
A.单系统 B.多系统 C.较简单
【答案】B
【知识点】桥梁的结构
【解析】【分析】桥梁建造需整合多个独立又关联的系统,包括结构系统(如梁体、桥墩承重设计)、材料系统(钢材、混凝土等选型与检测)、施工系统(基础开挖、吊装等工艺)、监测系统(沉降、应力实时监控)等。各系统需协同运作,并非单一环节或简单流程。A选项 “单系统” 忽略了多环节联动,C选项 “较简单” 与实际复杂的工程流程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
9.(2025六上·忠县期末)冬季开车,前挡风玻璃经常起雾,这些雾附着在车玻璃(  )壁上。
A.内 B.外 C.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冬季车内温度通常高于车外,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前挡风玻璃因与外界低温接触,玻璃内壁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内壁时,便会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附着在玻璃内侧。B选项 “外壁” 不符合实际,车外温度低,水蒸气含量少,不易在玻璃外壁液化;C选项 “无法判断” 错误,雾的形成有明确的物理原理可依,故正确答案为A。
10.(2025六上·忠县期末)在食物链中,(  )是消费者。
A.动物 B.植物 C.微生物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中,消费者是指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取能量的生物。动物无法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符合消费者的定义。植物能自身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微生物多为分解者,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获取能量。因此只有动物属于消费者,选A。
11.(2025六上·忠县期末)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虽然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会破坏生态平衡,但当前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人类的过度开发、污染环境、滥砍滥伐、过度捕捞等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更频繁、范围更广,且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因素的影响通常具有偶然性和局部性,而人为因素是导致全球范围内生态平衡破坏的主导力量,故该表述错误。
12.(2025六上·忠县期末)桥梁各部件之间连接牢固可以增大桥的承受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桥梁的结构
【解析】【分析】桥梁的承受力依赖各部件协同受力。若部件连接牢固,荷载作用时力能通过连接部位有效传递、分散到多个部件,避免单个部件因局部受力过大损坏,整体结构稳定性增强,从而增大桥的承受力。若连接松动,受力时易出现部件错位、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结构提前破坏,降低承载能力。因此该表述正确。
13.(2025六上·忠县期末)创意设计是发明的关键,所以,我们只要做出设计就完成了发明。(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设计与生活
【解析】【分析】创意设计是发明的重要环节,但并非唯一环节。发明需经历从设计到实现的完整过程,设计后还需通过实践验证可行性,解决材料选择、工艺实现、功能测试等问题。仅完成设计而未将其转化为可实际应用的成果,不算完成发明。因此 “只要做出设计就完成了发明” 的表述错误。
14.(2025六上·忠县期末)利用北斗七星很容易找到北极星。(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星座
【解析】【分析】北斗七星呈 “勺子” 状,找到其 “勺口” 的两颗星(天枢和天璇),将这两颗星的连线延长约5倍距离,所指位置便是北极星。这是公认的简便找星方法,因此 “利用北斗七星很容易找到北极星” 的表述正确。
15.(2025六上·忠县期末)雨和雪是自然界常见的降水现象,冰雹不属于降水现象。(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降水现象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中水汽凝结成的冰状固体,符合降水的定义。题干中 “冰雹不属于降水现象” 的表述错误,雨、雪、冰雹均属于自然界常见的降水现象。
16.(2025六上·忠县期末)家里用电饭堡蒸饭是电能转换为热能。(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饭煲蒸饭时,电流通过电饭煲内的电热丝,电热丝发热,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这些热能传递给米饭和水,使水沸腾、米饭受热熟透。整个过程中,电能主要转化为热能来实现加热目的,符合能量转换的原理,因此该说法正确。
17.(2025六上·忠县期末)鱼的   外形是制造潜艇外形的原型。
【答案】流线型
【知识点】仿生技术
【解析】【分析】仿生学是一门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等特征,来设计和建造技术系统的学科。从仿生学角度,鱼的流线型外形能减少在水中的阻力,这一特性确实为早期潜艇外形设计提供了重要灵感,许多潜艇的基本外形借鉴了鱼的流线型以优化水下航行性能。
18.(2025六上·忠县期末)   是引起水三态变化最主要的因素。
【答案】温度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同一种物质的形态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温度引起的。当温度降低到0℃及以下,水凝固为固态(冰);温度升高,冰吸热融化变回液态水;继续升温至 100℃,水沸腾变为气态(水蒸气);因此,温度是引起水三态变化最主要的因素。
19.(2025六上·忠县期末)太阳系的中心是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围绕着它运行。
【答案】太阳
【知识点】太阳系
【解析】【分析】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这是由太阳的质量决定的。太阳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约99.86%,巨大的质量使其产生强大的引力,能束缚住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这些天体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做有规律的公转运动(部分天体同时进行自转)。
20.(2025六上·忠县期末)光伏发电是将   转换为电能。
【答案】光能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光伏发电的核心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如硅)的光生伏特效应。当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板上时,光伏板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过程无需燃烧等中间环节,是清洁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式。
21.(2025六上·忠县期末)食物链通常从   开始,到食肉动物结束。
【答案】植物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反映生物间的捕食与被食关系,其起点必须是能自主制造有机物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基础。之后依次是初级消费者(如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如小型食肉动物)等,最终通常以顶级食肉动物结束。若缺少生产者,食物链便失去能量源头,无法形成。因此 “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 是其基本特征。
22.(2025六上·忠县期末)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是   大桥。
【答案】武汉长江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其建设始于1955 年,1957年10月建成通车,由茅以升等中国工程师主导设计施工,完全摆脱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它的建成打破了 “万里长江无桥” 的局面,连接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铁路,在交通上具有关键作用,更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迈入自主发展新阶段,是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3.(2025六上·忠县期末)古人根据斗柄指向来判断季节,“斗柄东指”时的季节为   。
【答案】春季
【知识点】星座
【解析】【分析】“斗柄” 指的是北斗七星的勺柄部分。古人通过长期观测发现,北斗七星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转动,斗柄指向与季节存在对应关系。“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因为地球公转导致观测到的北斗七星方位变化,“斗柄东指” 时,对应地面春季,此规律成为古人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
24.(2025六上·忠县期末)所有燃料、食物以及其他化学物质储存的能量属于   。
【答案】化学能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化学能是物质通过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储存在物质的化学键中。燃料(如煤、石油)、食物及其他化学物质,其能量均以这种形式存在。当发生化学反应(如燃烧、消化)时,化学键断裂与形成,能量被释放。例如燃料燃烧释放热能,食物被消化后为机体供能,本质都是化学能的转化。因此这些物质储存的能量属于化学能。
25.(2025六上·忠县期末)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低空形成雾,在高空形成云。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雾和云的形成原理相似,均由水汽凝结或凝华形成。地表或江河湖海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若遇冷却(如空气上升降温、接触冷空气等),水汽含量超过饱和点时,多余水汽会附着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凝结核,如尘埃、盐粒)上,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 / 冰晶聚集在高空时,便形成云;若聚集在近地面,且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则称为雾。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形成的高度不同,雾是近地面的 “云”,云是高空的 “雾”。
26.(2025六上·忠县期末)利用所学能量知识分析电铃敲响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如图所示)
【答案】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后机械能转化为声能。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电铃工作时,电流通过电磁铁形成回路,电能先转化为电磁铁的磁能,磁能吸引衔铁带动铃锤运动,此时磁能转化为铃锤的机械能(动能)。当铃锤撞击铃体时,铃体发生振动,机械能进一步转化为声能,从而发出铃声。整个过程的能量转换链条为:电能→磁能→机械能→声能,其中磁能是中间过渡形式,核心转化是电能最终通过机械能转化为声能。
27.(2025六上·忠县期末)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密闭的生态瓶,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写出选择的材料和制作方案,分析相互依存关系)
【答案】材料选择:透明的玻璃瓶、水、沙石、土壤、水葫芦、小鱼
制作方案:选择一个透明、干净的瓶子,确保没有有害物质残留。在瓶底铺上一层沙石,厚度约为2-3厘米。在沙石层上加入一层薄薄的土壤,厚度约为1厘米。在土壤中种植选定的植物,确保植物能够得到光照。缓慢加入水,直到瓶内水位达到植物根部以上,但不要没过土壤层。放入小鱼、水蚤等小型水生生物,并加入适量的微生物。使用橡皮塞或密封盖密封瓶口,确保生态瓶是密闭的。将生态瓶放置在光照充足但不过于直射的地方。
相互依存关系:
植物与光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植物与水生生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水生生物呼吸,水生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水生生物与微生物: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是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微生物分解这些物质,释放出营养元素供植物吸收。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材料选择:
容器:1升以上透明玻璃瓶或塑料瓶,满足生物容纳与物质循环需求。
水:清洁自来水或蒸馏水。
沙石:铺于瓶底,为生物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处。
土壤:富含有机质,用于种植植物。
植物:选绿萝、水葫芦、苔藓等小型短周期植物。
水生生物:小鱼、水蚤、微型螺等小型生物。
微生物:取自自然水体或土壤,含细菌、原生动物等,是分解与养分循环主体。
制作方案:
备干净透明容器,先铺2-3厘米厚沙石,再铺1厘米厚土壤。种入植物并保证光照,缓慢加水至没过植物根部且不淹土壤。放入水生生物和适量微生物后,用橡皮塞或密封盖密封瓶口,置于光照充足但非直射处。
相互依存关系:
植物借光照光合作用存能释氧,水生生物呼吸用氧并释放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水生生物排泄物和尸体供微生物食用,微生物分解后释养分供植物。微生物在土壤中分解有机物助养分循环,植物蒸腾与水分蒸发形成水循环维持水分平衡。
整个生态瓶是小型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成分相互依存,维系系统稳定循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