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市南湖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
1.(2024五上·南湖期末)经过多种方式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内部结构主要分成了3个圈层,其中最外面薄薄的一层叫作 ,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如玄武岩、砾岩、板岩、 、 等。
【答案】地壳;大理岩;花岗岩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三圈层为地壳、地幔、地核,最外层即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圈层,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由各类岩石构成。岩石按成因分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沉积岩(如砾岩、砂岩)、变质岩(如板岩)。
2.(2024五上·南湖期末)古代的人们最早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计时,这时候产生了最早的时间单位是 。
【答案】天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 时间单位:小时、分、秒、月、旬、周、季度、候、年、日。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昼夜交替,自然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2024五上·南湖期末)光是沿 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这样的现象叫作光的 。
【答案】直线;反射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光的基本传播特性,比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无法穿透物体,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这一过程就是光的反射。日常中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正是因为物体反射了光线进入人眼,例如镜子成像、水面反光等都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4.(2024五上·南湖期末)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 。地球上最大的、最重要的光源是 。
【答案】光源;太阳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指自身具有发光能力或处于发光状态的物体,比如点亮的灯泡、燃烧的蜡烛、发光的萤火虫等,它们能主动向外发射光线,区别于那些只能反射光线的物体(如书本、桌椅)。太阳自身通过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持续发光,是地球最主要的光源。它不仅为地球提供光照,使白天能够视物,还通过光传递能量,维持地球的温度和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其发光规模和对地球的影响远超其他自然或人造光源。
5.(2024五上·南湖期末)青少年时期,经常锻炼身体是相当重要的。在锻炼中,我们的运动系统:骨、 和 相互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答案】关节;肌肉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三者相互配合完成动作:骨通过骨连结(如关节)形成骨骼,构成身体的支架;骨骼肌附着在骨上,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拉骨绕骨连结活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比如跑步时,腿部的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膝关节、髋关节等骨连结运动,骨则作为运动的杠杆,三者协同让身体完成奔跑动作,缺少任何一部分,运动都无法正常进行。
6.(2024五上·南湖期末)食物中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将通过心脏、 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血管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依赖循环系统,心脏是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而血管则是血液运输的管道网络,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及肺部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随血液经血管流动,动脉将富含营养和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毛细血管则通过壁的渗透作用,将营养和氧气交给组织细胞,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最后血液经静脉回流心脏。心脏与血管协同,完成物质的全身运输,保障生命活动。
7.(2024五上·南湖期末)地球的表面受风、水等作用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 、 等。嘉兴地势平坦,起伏很小,属于 。(填地形名称)
【答案】高原;盆地;平原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形由风、水等外力作用及内力作用共同塑造。常见地形还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高原地势高但起伏小,盆地则四周高、中间低。嘉兴地势平坦、起伏极小,符合平原 “海拔较低(通常<200 米)、地表平缓” 的特征。
8.(2024五上·南湖期末)小科在制作钟摆实验中,第一次做的摆一分钟摆动55次,他想要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可以 摆绳的长度。(填“增加”或“缩短”)经过小科多次调整,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摆绳长度大约 厘米。
【答案】缩短;25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钟摆的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多);摆绳越长,摆动越慢。小科的摆最初一分钟摆55次,需增加摆动次数至60次,因此要缩短摆绳长度。在标准情况下(忽略空气阻力等次要因素),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根据单摆周期公式,摆长约25厘米,这是钟摆实验中经多次验证的常见数据。
9.(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月球 B.发光的萤火虫 C.镜子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
A.月球,其 “发光” 是反射太阳的光线,自身不能主动发光,不属于光源;
B.发光的萤火虫,自身可以通过生物作用产生并发射光线,符合光源的定义;
C.镜子,只能反射外界光线(如阳光、灯光),自身无发光能力,不属于光源。
因此只有发光的萤火虫属于光源。选项B正确。
10.(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用肉眼( )。
A.能看到白墙 B.能看到镜子 C.看不到任何物体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或自身发出的光)进入眼睛。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光线来源,白墙和镜子都不能自身发光,它们需要反射外界光线才能被看到,而此时无光线可供反射,因此无法被肉眼感知。综上,没有光线进入眼睛时,人眼看不到任何物体。选项C正确。
11.(2024五上·南湖期末)光在传播中遇到下列物体时,能全部穿过或部分穿过该物体并继续传播的是( )。
A.课桌面 B.水 C.墙壁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物体对光的传播影响分为三类,透明物体(光可全部或大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光部分穿过)、不透明物体(光几乎无法穿过)。A选项课桌面(通常为木头或塑料)和C选项墙壁(砖石等)均为不透明物体,光遇到它们会被反射或吸收,无法穿过;B选项水是透明物体,光可部分或全部穿过并继续传播,符合题意。因此能让光全部或部分穿过的是水。B正确。
12.(2024五上·南湖期末)为了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小科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根据光留在纸屏上的位置可得出光是以( )形式传播的。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探究光传播方式的实验中,通常通过让光穿过多个带小孔的挡光板,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位置。若光沿直线传播,光斑会与小孔在同一直线上;若沿曲线等其他形式传播,光斑位置会偏移。实验中光留在纸屏上的位置与光源、小孔呈直线对应,符合光的直线传播特征。因此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选项A正确。
13.(2024五上·南湖期末) 2024年4月9日,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观测时长达4分28秒。我国不在日食带上,因此国内观测不到。但我们通过学习的知识可知道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排列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阴影落到地球上,处于阴影区的人就会看到日食。选项C正确。
14.(2024五上·南湖期末)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路径。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光能够穿过空气
B.光在传播中没有遇到灰尘的阻碍
C.烟雾中的部分灰尘被照亮了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时,烟雾中的灰尘会对光产生散射作用 —— 部分光被灰尘反射或折射,使得灰尘被照亮,从而显现出光的传播路径。
A.合理,激光能穿过空气到达水槽,说明光可穿过空气;
B.不合理,若光未遇到灰尘阻碍,就无法通过灰尘散射显现路径,与实验现象矛盾;
C.合理,正是烟雾中灰尘被照亮,才能观察到笔直的光路。
选项B符合题意。
15.(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制作彩色轮的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彩色轮时,需要快速地旋转它
B.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
C.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我们看到的彩色轮接近白色
【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色轮的原理是利用人眼视觉暂留效应,快速旋转时不同颜色光混合成像。
A.正确,只有快速旋转,颜色才能在人眼视觉中叠加,呈现混合效果;
B.错误,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而非红、黄、蓝(后者是颜料三原色),涂红、绿、蓝旋转后才会接近白色;
C.正确,红、绿、蓝三色光快速旋转混合时,会合成白色光,因此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选项B符合题意。
16.(2024五上·南湖期末)科学家利用光的( )原理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A.散射 B.折射 C.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测量地月距离时,科学家会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激光到达月球表面后被反射回地球,通过测量信号往返的时间,结合光速计算距离。
A.散射是光被微粒分散传播的现象,与距离测量无关;
B.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不适用于该测量;
C.反射是光遇到物体返回原介质的现象,激光的反射特性正好满足地月距离测量的需求,因此该原理合理。
选项C正确。
17.(2024五上·南湖期末)潜望镜成像时,光经过了( )次反射。
A.1 B.2 C.3
【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基本结构包含两块与水平方向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当光从上方进入潜望镜时,先被上方的平面镜反射,改变传播方向向下;随后,向下传播的光再被下方的平面镜反射,再次改变方向,最终进入人眼。因此,光在潜望镜成像过程中经过了2次反射。选项B正确。
18.(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地壳的剧烈运动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震 B.台风 C.暴雨
【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与地壳剧烈运动直接相关 —— 地壳板块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碰撞、挤压或张裂,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就会引发地震。B选项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的大气涡旋,由大气运动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C选项暴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强降水现象,属于气象变化,与地壳运动无关。选项A正确。
19.(2024五上·南湖期末)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势的整体特征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观察中国地形图可知,我国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较高;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如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海拔较低,整体呈现 “西高东低” 的态势。同时,这种高低差异大致分为三级阶梯: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第二阶梯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为东部平原丘陵,形成明显的三级阶梯状分布特征。选项C正确。
20.(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学校里,假如地震来了,下面的做法正确的是( )。
A.整队,等队伍排齐后,有序下楼
B.马上跳窗逃生
C.来不及跑时,可暂时躲在课桌底下
【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时间紧迫,需优先保护自身安全。
A.错误。地震时晃动剧烈,整队等待会浪费逃生时间,增加危险;
B.错误,跳窗可能导致摔伤、坠落,尤其在高层教室,风险极大;
C.正确,课桌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掉落的杂物,为身体提供防护空间,是来不及撤离时的合理选择。
选项C符合题意。
21.(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地形地貌中,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是( )。
A.海滩沙雕作品
B.敦煌的雅丹地貌
C.黄河第一湾——乾坤湾
【答案】B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雅丹地貌是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地表松散的岩石或土状物质长期被风刮蚀、磨蚀,逐渐形成沟槽与垄脊相间的独特地形,与风的作用直接相关。A选项海滩沙雕是人工塑造的作品,与自然风力作用无关;C选项乾坤湾是黄河长期冲刷、侵蚀河岸形成的河曲地貌,由流水作用塑造,与风无关。选项B符合题意。
22.(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用粗糙的砂纸打磨岩石,其中“粗糙的砂纸”模拟的是( )
A.地表的风蚀地貌 B.沙子不断磨蚀岩石 C.有棱角的岩石
【答案】B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该实验旨在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磨蚀作用。实验中,粗糙的砂纸表面颗粒粗糙,打磨岩石时的动作和效果,与自然界中被风卷起的沙子持续撞击、摩擦岩石的过程相似。A选项 “地表的风蚀地貌” 是风力作用的结果,并非实验中砂纸模拟的对象;C选项 “有棱角的岩石” 是被作用的对象,而砂纸是模拟 “作用者”(沙子的磨蚀行为),故C错误。选项B正确。
23.(2024五上·南湖期末)上课时我们利用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根据模型剖面图判断最合理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并非均质,而是分层结构。地壳是最外层,厚度最薄(平均约17千米);其下为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大部分;最内层是地核,半径约3400千米。选项A符合题意。
24.(2024五上·南湖期末)小明在做测量水流速度变化实验时,第一次倒入200毫升水,测得漏50毫升水需要20秒。第二次倒入300毫升水,那么漏5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
A.等于20秒 B.小于20秒 C.大于20秒
【答案】B
【知识点】水钟
【解析】【分析】实验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度相关。第二次倒入300毫升水,水位比第一次(200毫升)更高,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更大,水流流出的速度会更快。第一次漏50毫升需20秒,是基于较低水位的流速;第二次水位更高,相同体积(50毫升)的水在更快流速下,所需时间会缩短,因此小于20秒。A忽略水位对流速的影响,C与实际流速变化规律相反,均错误。选项B正确。
25.(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水钟准确计时的是( )。
A.水位高度 B.水滴流速 C.水的颜色
【答案】C
【知识点】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水钟计时的核心是通过水滴的稳定流动来计量时间,其准确性与水流相关因素直接关联。
A.水位高度会影响水压,进而改变水滴流速,导致计时偏差;
B.水滴流速本身是计时的关键依据,流速不稳定会直接影响计时准确性;
C.水的颜色仅由色素等因素决定,不会改变水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流动性),也不会影响水位或流速,因此对计时无影响。
选项C正确。
26.(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计时仪器中,精确度最高的是( )。
A.原子钟 B.摆钟 C.水钟
【答案】A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三种仪器的精确度由计时原理决定:水钟依赖水流速度,受水位、温度等影响大,误差较大;摆钟通过摆的等时性计时,受摆长、空气阻力等影响,精确度虽高于水钟,但每日误差可达几秒;原子钟以原子内部电子跃迁的恒定频率为基准,稳定性极强,目前最精确的原子钟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才误差1秒,是目前人类拥有的精确度最高的计时仪器。选项A正确。
27.(2024五上·南湖期末)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因为健康的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那么,真正的健康是指( )。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态良好
【答案】C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传统观念可能认为健康仅指身体无病,但现代健康观更全面。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A仅涉及身体机能正常,B仅关注心理状态,均不完整;C涵盖三者: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内在保障,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重要体现,三者缺一不可。选项C正确。
28.(2024五上·南湖期末)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下列做法有利于我们保护脊柱的是( )。
A.坐立时挺胸
B.长时间低头弯腰玩手机
C.趴在桌上写字
【答案】A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保护脊柱需维持其自然生理弯曲,避免过度压迫或扭曲。
A.坐立时挺胸,能让脊柱保持正常的 “S” 形弯曲,肌肉受力均衡,可减少脊柱压力,有利于保护脊柱;
B.长时间低头弯腰玩手机,会使颈椎和腰椎过度前屈,增加脊柱负担,易导致劳损;
C.趴在桌上写字,会扭曲脊柱正常形态,压迫胸腔和脊柱,不利于脊柱健康。
选项A正确。
29.(2024五上·南湖期末)一般情况下,我们平静时每分钟心跳约为( )。
A.60次以下 B.60~100 次 C.100 次以上
【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心跳频率(心率)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健康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心率通常维持在 60~100次/分钟的范围,这是身体血液循环的正常需求。A选项“60 次以下” 若低于50次/分钟(非运动员等特殊情况),可能属于心动过缓;C选项“100 次以上” 则为心动过速,多与运动、情绪激动或身体不适相关;二者均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异常,而B选项是平静时正常心跳的标准范围。选项B正确。
30.(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心脏的是( )。
A.常吃炸鸡腿、薯条等食物
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C.作息不规律,爱睡懒觉
【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保护心脏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维持其正常功能。
A.常吃油炸食品,易导致脂肪堆积,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心脏负担,不利于心脏健康;
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提升心脏功能储备,是保护心脏的有效方式;
C.作息不规律、睡懒觉会打乱身体生物钟,影响心脏节律和代谢,对心脏健康有害。
选项B正确。
31.(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篮球场上,当你和其他同学因为场地问题而起了争执时,最合适的做法是( )。
A.指责对方,打架解决
B.我不玩,也不让对方玩
C.协商一起玩
【答案】C
【知识点】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处理争执需以理性沟通为原则,兼顾双方需求。
A.指责对方、打架解决,会激化矛盾,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是错误方式;
B.“我不玩也不让对方玩” 是消极对抗,既无法解决问题,也破坏人际氛围;
C.协商一起玩,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如分组轮流使用场地),既尊重了双方的活动需求,也能维护同学关系,是合理且积极的解决方式。
选项C正确。
32.(2024五上·南湖期末)彩虹,又称天弓、天虹、绛等,简称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 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会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等七种颜色。
1666年,牛顿进行了一项光的实验。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经过两次折射被分解为有规律的七种色光,且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七种色光混合后,又会变成一束白光。这就是后来为人们熟知的“色散实验”。
(1)彩虹红、橙、黄、绿等七种颜色中,另外的三种颜色是( )。
A.黑、靛、紫 B.蓝、靛、紫 C.蓝、粉、紫
(2)彩虹形成与牛顿三棱镜实验相似,其中充当三棱镜角色的是( )
A.空气中的小水珠 B.太阳 C.空气
(3)早在我国唐朝就已经有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根据书中的记载,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彩虹的七彩光谱是太阳光经水滴折射、反射后分解出的固定色序。文中明确提到彩虹有 “七种颜色”,已知红、橙、黄、绿,结合光的色散知识,完整色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故正确答案为B。
(2)彩虹形成与三棱镜实验均基于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牛顿实验中,三棱镜通过两次折射分解白光为七色光;而彩虹形成时,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小水珠,水珠对光线的作用与三棱镜类似 —— 光线进入水珠时折射,在水珠内表面反射,射出时再次折射,最终分解出七彩光谱。选项A正确。
(3)彩虹形成需 “太阳光照射水滴”,“背日” 即背对太阳,此时喷水形成的小水珠能作为折射反射介质,让阳光经水滴后分解出彩虹。若正对太阳喷水,阳光直射会干扰光路,无法形成虹霓。选项C正确。
33.(2024五上·南湖期末)周末,小科和父母一起去公园散步,他们在公园里发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秋千。小科说:“秋千相当于本学期学习过的摆”。于是,他们用秋千做摆的实验。
摆锤的质量 1分钟摆动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选取的数据
小科质量35kg 30 30 30 30
小科爸爸质量70kg 30 29 30 30
(1)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摆锤的质量,必须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至少写1个)
(2)秋千在摆动时的正确计数方式是( )。
A.秋千摆到最高点算一次
B.秋千来回往返算两次
C.秋千来回往返算一次
(3)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时,小科一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下列想法合理的是( )。
A.小科:数据有个别不相同,但非常接近,属于实验误差,我们可以多做几次,减少实验偶然性
B.小科妈妈:重复3次实验,总有数据不同,需要再重新实验,直到全部数据都相同为止
C.小科爸爸:实验中“29”这个数据只出现1次,这肯定是错误的,选取数据时就要直接去掉
(4)根据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摆锤越重,30秒内摆动的次数越多
B.摆锤越轻,30秒内摆动的次数越少
C.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
(5)小科想让两个一模一样的秋千,一个摆的快,一个摆的慢,设计了不同的改造方案,你觉得( )方案改造是可行的。
A.
B.
C.
【答案】(1)摆绳长度
(2)C
(3)A
(4)C
(5)B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该实验探究的是摆锤质量对摆动次数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需控制其他变量不变,仅改变研究的变量(此处为摆锤质量)。摆长是影响摆的摆动次数的关键因素之一,若实验中摆长不同,无法确定摆动次数的差异是由质量还是摆长引起的。因此需保持摆长(秋千绳的长度)不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2)摆的摆动计数以 “一个周期” 为标准。秋千从一侧最高点摆到另一侧最高点,再返回原侧最高点,完成一次 “来回往返”,即一个完整周期,应算一次。A选项仅到最高点,未完成完整摆动;B选项将一次往返算两次,不符合周期定义;故正确答案为C。
(3)实验中受测量工具精度、操作时机等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接近的数据属于正常实验误差。小科提出 “多做几次减少偶然性”,符合科学实验处理数据的原则。B中 “要求全部数据相同” 不合理,过度追求绝对一致忽略了实验误差的必然性;C中直接去掉“29”这一数据错误,未分析其是否为误差,随意舍弃数据会影响结果客观性。故A的想法合理。
(4)实验中改变摆锤质量(小科35kg与爸爸70kg),1分钟内摆动次数的选取数据均为30 次。两次实验摆动次数基本一致,说明在摆长等条件不变时,摆锤质量变化未影响摆动快慢。A、B 选项认为质量与摆动次数相关,与实验数据矛盾,故C正确。
(5)摆的快慢由摆长决定,摆长越短,摆动越快;摆长越长,摆动越慢。两个秋千原本相同(摆长等条件一致),若要让其快慢不同,需改变摆长。选项B两个摆的摆长不一样,符合题意。
34.(2024五上·南湖期末)科学课上,我们做了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先把土豆泥放在铁盆中堆成一个小堆,再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洞,把番茄酱倒进小洞中,并用土豆泥把小洞口薄薄地封一层,最后用酒精灯加热铁盆底部并观察现象。
(1)实验中,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
(2)在模拟实验中,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洞,是为了( )。
A.模拟雨水进入 B.模拟人类矿井 C.模拟岩层裂缝
(3)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出现裂缝
B.实验开始后,土豆泥一直纹丝不动
C.番茄酱冒着泡泡,流出来
(4)有关火山喷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会改变地形地貌
B.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后成为沉积岩
C.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没有好处
【答案】(1)地壳;岩浆
(2)C
(3)B
(4)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实验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结构和过程设计。土豆泥堆成小堆,整体模拟地球的地壳部分,其包裹性对应地壳对内部物质的覆盖;中间挖洞后倒入的番茄酱,质地黏稠且受热后易流动,模拟地壳下的岩浆;用土豆泥封洞口则模拟岩浆被地壳包裹的状态,加热后番茄酱涌出即模拟火山喷发。
(2)实验中土豆泥模拟地壳,地壳岩层因地质运动常存在裂缝,是岩浆上升的通道。挖洞的操作对应这一结构,为番茄酱(模拟岩浆)提供了储存空间和上升路径,与火山喷发时岩浆沿岩层裂缝运动的原理一致。A、B 选项与火山喷发的模拟目的无关,故C正确。
(3)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时,番茄酱(模拟岩浆)受热会膨胀、产生气体,体积增大后会对上方的土豆泥(模拟地壳)产生压力。A中 “土豆泥被顶起、出现裂缝”,C中 “番茄酱冒泡泡流出”,均符合压力增大后岩浆突破地壳的模拟过程,是可能出现的现象;B中 “一直纹丝不动” 与加热后内部压力变化的原理矛盾,故不可能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
(4)A.火山喷发时,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喷出后堆积,会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等新地形,也可能因喷发摧毁原有地貌,故 A 正确。
B.错误。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是岩浆岩(如玄武岩),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凝固形成的,与岩浆无关。
C.错误。火山喷发并非只有灾难,其喷出的火山灰能肥沃土壤,火山地貌还可成为旅游资源,也能提供地热等,存在益处。
35.(2024五上·南湖期末)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在不断接收和发送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来完成。
(1)看图填写脑的各部分名称。
(2)人脑柔软而又脆弱,所以需要( )来保护。
A.头发 B.颅骨 C.皮肤
(3)分布于全身,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是( )。
A.脑 B.血液 C.神经系统
(4)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在10小时以上,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有效恢复体力、保护大脑、促进生长发育,让我们更加健康地成长。请再写出一个健康的行为习惯。
【答案】(1)
(2)B
(3)C
(4)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1)大脑:通常是脑最上方、体积最大的部分,分左右两个半球,负责感觉、运动、思维等复杂功能。
小脑:多位于大脑下方、脑干背侧,体积较小,形状类似小球,主要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位于脑的下部,是较细的部分,控制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
图中从上到下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
(2)颅骨是包围在脑外部的坚硬骨骼结构,能直接对柔软脆弱的脑起到物理保护作用,阻挡外力撞击等伤害,这是其主要生理功能。A选项 “头发” 主要起保暖、美观等作用,无法有效保护脑;C选项 “皮肤” 位于体表,仅能保护浅层组织,对脑的保护作用极弱。故B正确。
(3)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其核心功能就是在身体各部分间传递信息 —— 既将外界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向脑,也将脑的指令传向肌肉、器官等,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A选项 “脑” 是信息处理中心,而非传递者;B选项 “血液” 主要运输营养和氧气,不负责信息传递。故C正确。
(4)合理膳食:需摄入多样食物,均衡搭配谷物、蔬果、肉蛋奶等,不挑食偏食。这能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维持代谢、增强免疫力,避免营养失衡引发问题。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跳绳、跑步等运动,可增强体质、提升心肺功能,促进骨骼肌肉发育,还能缓解学习压力,让身体更有活力。
心理平衡:保持积极心态,学会调节情绪,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利于身心健康,助力高效学习和快乐成长。
1 / 1浙江嘉兴市南湖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
1.(2024五上·南湖期末)经过多种方式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内部结构主要分成了3个圈层,其中最外面薄薄的一层叫作 ,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如玄武岩、砾岩、板岩、 、 等。
2.(2024五上·南湖期末)古代的人们最早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计时,这时候产生了最早的时间单位是 。
3.(2024五上·南湖期末)光是沿 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这样的现象叫作光的 。
4.(2024五上·南湖期末)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 。地球上最大的、最重要的光源是 。
5.(2024五上·南湖期末)青少年时期,经常锻炼身体是相当重要的。在锻炼中,我们的运动系统:骨、 和 相互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6.(2024五上·南湖期末)食物中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将通过心脏、 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
7.(2024五上·南湖期末)地球的表面受风、水等作用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 、 等。嘉兴地势平坦,起伏很小,属于 。(填地形名称)
8.(2024五上·南湖期末)小科在制作钟摆实验中,第一次做的摆一分钟摆动55次,他想要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可以 摆绳的长度。(填“增加”或“缩短”)经过小科多次调整,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摆绳长度大约 厘米。
9.(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月球 B.发光的萤火虫 C.镜子
10.(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用肉眼( )。
A.能看到白墙 B.能看到镜子 C.看不到任何物体
11.(2024五上·南湖期末)光在传播中遇到下列物体时,能全部穿过或部分穿过该物体并继续传播的是( )。
A.课桌面 B.水 C.墙壁
12.(2024五上·南湖期末)为了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小科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根据光留在纸屏上的位置可得出光是以( )形式传播的。
A. B. C.
13.(2024五上·南湖期末) 2024年4月9日,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观测时长达4分28秒。我国不在日食带上,因此国内观测不到。但我们通过学习的知识可知道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排列是( )。
A.
B.
C.
14.(2024五上·南湖期末)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路径。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光能够穿过空气
B.光在传播中没有遇到灰尘的阻碍
C.烟雾中的部分灰尘被照亮了
15.(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制作彩色轮的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彩色轮时,需要快速地旋转它
B.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
C.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我们看到的彩色轮接近白色
16.(2024五上·南湖期末)科学家利用光的( )原理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A.散射 B.折射 C.反射
17.(2024五上·南湖期末)潜望镜成像时,光经过了( )次反射。
A.1 B.2 C.3
18.(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地壳的剧烈运动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震 B.台风 C.暴雨
19.(2024五上·南湖期末)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势的整体特征是( )。
A. B. C.
20.(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学校里,假如地震来了,下面的做法正确的是( )。
A.整队,等队伍排齐后,有序下楼
B.马上跳窗逃生
C.来不及跑时,可暂时躲在课桌底下
21.(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地形地貌中,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是( )。
A.海滩沙雕作品
B.敦煌的雅丹地貌
C.黄河第一湾——乾坤湾
22.(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用粗糙的砂纸打磨岩石,其中“粗糙的砂纸”模拟的是( )
A.地表的风蚀地貌 B.沙子不断磨蚀岩石 C.有棱角的岩石
23.(2024五上·南湖期末)上课时我们利用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根据模型剖面图判断最合理的是( )。
A. B. C.
24.(2024五上·南湖期末)小明在做测量水流速度变化实验时,第一次倒入200毫升水,测得漏50毫升水需要20秒。第二次倒入300毫升水,那么漏5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
A.等于20秒 B.小于20秒 C.大于20秒
25.(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水钟准确计时的是( )。
A.水位高度 B.水滴流速 C.水的颜色
26.(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计时仪器中,精确度最高的是( )。
A.原子钟 B.摆钟 C.水钟
27.(2024五上·南湖期末)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因为健康的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那么,真正的健康是指( )。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态良好
28.(2024五上·南湖期末)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下列做法有利于我们保护脊柱的是( )。
A.坐立时挺胸
B.长时间低头弯腰玩手机
C.趴在桌上写字
29.(2024五上·南湖期末)一般情况下,我们平静时每分钟心跳约为( )。
A.60次以下 B.60~100 次 C.100 次以上
30.(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心脏的是( )。
A.常吃炸鸡腿、薯条等食物
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C.作息不规律,爱睡懒觉
31.(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篮球场上,当你和其他同学因为场地问题而起了争执时,最合适的做法是( )。
A.指责对方,打架解决
B.我不玩,也不让对方玩
C.协商一起玩
32.(2024五上·南湖期末)彩虹,又称天弓、天虹、绛等,简称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 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会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等七种颜色。
1666年,牛顿进行了一项光的实验。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经过两次折射被分解为有规律的七种色光,且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七种色光混合后,又会变成一束白光。这就是后来为人们熟知的“色散实验”。
(1)彩虹红、橙、黄、绿等七种颜色中,另外的三种颜色是( )。
A.黑、靛、紫 B.蓝、靛、紫 C.蓝、粉、紫
(2)彩虹形成与牛顿三棱镜实验相似,其中充当三棱镜角色的是( )
A.空气中的小水珠 B.太阳 C.空气
(3)早在我国唐朝就已经有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根据书中的记载,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33.(2024五上·南湖期末)周末,小科和父母一起去公园散步,他们在公园里发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秋千。小科说:“秋千相当于本学期学习过的摆”。于是,他们用秋千做摆的实验。
摆锤的质量 1分钟摆动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选取的数据
小科质量35kg 30 30 30 30
小科爸爸质量70kg 30 29 30 30
(1)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摆锤的质量,必须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至少写1个)
(2)秋千在摆动时的正确计数方式是( )。
A.秋千摆到最高点算一次
B.秋千来回往返算两次
C.秋千来回往返算一次
(3)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时,小科一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下列想法合理的是( )。
A.小科:数据有个别不相同,但非常接近,属于实验误差,我们可以多做几次,减少实验偶然性
B.小科妈妈:重复3次实验,总有数据不同,需要再重新实验,直到全部数据都相同为止
C.小科爸爸:实验中“29”这个数据只出现1次,这肯定是错误的,选取数据时就要直接去掉
(4)根据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摆锤越重,30秒内摆动的次数越多
B.摆锤越轻,30秒内摆动的次数越少
C.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
(5)小科想让两个一模一样的秋千,一个摆的快,一个摆的慢,设计了不同的改造方案,你觉得( )方案改造是可行的。
A.
B.
C.
34.(2024五上·南湖期末)科学课上,我们做了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先把土豆泥放在铁盆中堆成一个小堆,再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洞,把番茄酱倒进小洞中,并用土豆泥把小洞口薄薄地封一层,最后用酒精灯加热铁盆底部并观察现象。
(1)实验中,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
(2)在模拟实验中,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洞,是为了( )。
A.模拟雨水进入 B.模拟人类矿井 C.模拟岩层裂缝
(3)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出现裂缝
B.实验开始后,土豆泥一直纹丝不动
C.番茄酱冒着泡泡,流出来
(4)有关火山喷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会改变地形地貌
B.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后成为沉积岩
C.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没有好处
35.(2024五上·南湖期末)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在不断接收和发送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来完成。
(1)看图填写脑的各部分名称。
(2)人脑柔软而又脆弱,所以需要( )来保护。
A.头发 B.颅骨 C.皮肤
(3)分布于全身,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是( )。
A.脑 B.血液 C.神经系统
(4)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在10小时以上,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有效恢复体力、保护大脑、促进生长发育,让我们更加健康地成长。请再写出一个健康的行为习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地壳;大理岩;花岗岩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三圈层为地壳、地幔、地核,最外层即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圈层,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由各类岩石构成。岩石按成因分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沉积岩(如砾岩、砂岩)、变质岩(如板岩)。
2.【答案】天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 时间单位:小时、分、秒、月、旬、周、季度、候、年、日。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昼夜交替,自然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答案】直线;反射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光的基本传播特性,比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无法穿透物体,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这一过程就是光的反射。日常中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正是因为物体反射了光线进入人眼,例如镜子成像、水面反光等都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4.【答案】光源;太阳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指自身具有发光能力或处于发光状态的物体,比如点亮的灯泡、燃烧的蜡烛、发光的萤火虫等,它们能主动向外发射光线,区别于那些只能反射光线的物体(如书本、桌椅)。太阳自身通过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持续发光,是地球最主要的光源。它不仅为地球提供光照,使白天能够视物,还通过光传递能量,维持地球的温度和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其发光规模和对地球的影响远超其他自然或人造光源。
5.【答案】关节;肌肉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三者相互配合完成动作:骨通过骨连结(如关节)形成骨骼,构成身体的支架;骨骼肌附着在骨上,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拉骨绕骨连结活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比如跑步时,腿部的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膝关节、髋关节等骨连结运动,骨则作为运动的杠杆,三者协同让身体完成奔跑动作,缺少任何一部分,运动都无法正常进行。
6.【答案】血管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依赖循环系统,心脏是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而血管则是血液运输的管道网络,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及肺部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随血液经血管流动,动脉将富含营养和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毛细血管则通过壁的渗透作用,将营养和氧气交给组织细胞,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最后血液经静脉回流心脏。心脏与血管协同,完成物质的全身运输,保障生命活动。
7.【答案】高原;盆地;平原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形由风、水等外力作用及内力作用共同塑造。常见地形还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高原地势高但起伏小,盆地则四周高、中间低。嘉兴地势平坦、起伏极小,符合平原 “海拔较低(通常<200 米)、地表平缓” 的特征。
8.【答案】缩短;25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钟摆的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多);摆绳越长,摆动越慢。小科的摆最初一分钟摆55次,需增加摆动次数至60次,因此要缩短摆绳长度。在标准情况下(忽略空气阻力等次要因素),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根据单摆周期公式,摆长约25厘米,这是钟摆实验中经多次验证的常见数据。
9.【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
A.月球,其 “发光” 是反射太阳的光线,自身不能主动发光,不属于光源;
B.发光的萤火虫,自身可以通过生物作用产生并发射光线,符合光源的定义;
C.镜子,只能反射外界光线(如阳光、灯光),自身无发光能力,不属于光源。
因此只有发光的萤火虫属于光源。选项B正确。
10.【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或自身发出的光)进入眼睛。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光线来源,白墙和镜子都不能自身发光,它们需要反射外界光线才能被看到,而此时无光线可供反射,因此无法被肉眼感知。综上,没有光线进入眼睛时,人眼看不到任何物体。选项C正确。
11.【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物体对光的传播影响分为三类,透明物体(光可全部或大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光部分穿过)、不透明物体(光几乎无法穿过)。A选项课桌面(通常为木头或塑料)和C选项墙壁(砖石等)均为不透明物体,光遇到它们会被反射或吸收,无法穿过;B选项水是透明物体,光可部分或全部穿过并继续传播,符合题意。因此能让光全部或部分穿过的是水。B正确。
12.【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探究光传播方式的实验中,通常通过让光穿过多个带小孔的挡光板,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位置。若光沿直线传播,光斑会与小孔在同一直线上;若沿曲线等其他形式传播,光斑位置会偏移。实验中光留在纸屏上的位置与光源、小孔呈直线对应,符合光的直线传播特征。因此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选项A正确。
13.【答案】C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阴影落到地球上,处于阴影区的人就会看到日食。选项C正确。
14.【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时,烟雾中的灰尘会对光产生散射作用 —— 部分光被灰尘反射或折射,使得灰尘被照亮,从而显现出光的传播路径。
A.合理,激光能穿过空气到达水槽,说明光可穿过空气;
B.不合理,若光未遇到灰尘阻碍,就无法通过灰尘散射显现路径,与实验现象矛盾;
C.合理,正是烟雾中灰尘被照亮,才能观察到笔直的光路。
选项B符合题意。
15.【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色轮的原理是利用人眼视觉暂留效应,快速旋转时不同颜色光混合成像。
A.正确,只有快速旋转,颜色才能在人眼视觉中叠加,呈现混合效果;
B.错误,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而非红、黄、蓝(后者是颜料三原色),涂红、绿、蓝旋转后才会接近白色;
C.正确,红、绿、蓝三色光快速旋转混合时,会合成白色光,因此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选项B符合题意。
16.【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测量地月距离时,科学家会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激光到达月球表面后被反射回地球,通过测量信号往返的时间,结合光速计算距离。
A.散射是光被微粒分散传播的现象,与距离测量无关;
B.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不适用于该测量;
C.反射是光遇到物体返回原介质的现象,激光的反射特性正好满足地月距离测量的需求,因此该原理合理。
选项C正确。
17.【答案】B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基本结构包含两块与水平方向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当光从上方进入潜望镜时,先被上方的平面镜反射,改变传播方向向下;随后,向下传播的光再被下方的平面镜反射,再次改变方向,最终进入人眼。因此,光在潜望镜成像过程中经过了2次反射。选项B正确。
18.【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与地壳剧烈运动直接相关 —— 地壳板块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碰撞、挤压或张裂,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就会引发地震。B选项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的大气涡旋,由大气运动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C选项暴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强降水现象,属于气象变化,与地壳运动无关。选项A正确。
19.【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观察中国地形图可知,我国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较高;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如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海拔较低,整体呈现 “西高东低” 的态势。同时,这种高低差异大致分为三级阶梯: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第二阶梯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为东部平原丘陵,形成明显的三级阶梯状分布特征。选项C正确。
20.【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时间紧迫,需优先保护自身安全。
A.错误。地震时晃动剧烈,整队等待会浪费逃生时间,增加危险;
B.错误,跳窗可能导致摔伤、坠落,尤其在高层教室,风险极大;
C.正确,课桌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掉落的杂物,为身体提供防护空间,是来不及撤离时的合理选择。
选项C符合题意。
21.【答案】B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雅丹地貌是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地表松散的岩石或土状物质长期被风刮蚀、磨蚀,逐渐形成沟槽与垄脊相间的独特地形,与风的作用直接相关。A选项海滩沙雕是人工塑造的作品,与自然风力作用无关;C选项乾坤湾是黄河长期冲刷、侵蚀河岸形成的河曲地貌,由流水作用塑造,与风无关。选项B符合题意。
22.【答案】B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该实验旨在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磨蚀作用。实验中,粗糙的砂纸表面颗粒粗糙,打磨岩石时的动作和效果,与自然界中被风卷起的沙子持续撞击、摩擦岩石的过程相似。A选项 “地表的风蚀地貌” 是风力作用的结果,并非实验中砂纸模拟的对象;C选项 “有棱角的岩石” 是被作用的对象,而砂纸是模拟 “作用者”(沙子的磨蚀行为),故C错误。选项B正确。
23.【答案】A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并非均质,而是分层结构。地壳是最外层,厚度最薄(平均约17千米);其下为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大部分;最内层是地核,半径约3400千米。选项A符合题意。
24.【答案】B
【知识点】水钟
【解析】【分析】实验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度相关。第二次倒入300毫升水,水位比第一次(200毫升)更高,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更大,水流流出的速度会更快。第一次漏50毫升需20秒,是基于较低水位的流速;第二次水位更高,相同体积(50毫升)的水在更快流速下,所需时间会缩短,因此小于20秒。A忽略水位对流速的影响,C与实际流速变化规律相反,均错误。选项B正确。
25.【答案】C
【知识点】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水钟计时的核心是通过水滴的稳定流动来计量时间,其准确性与水流相关因素直接关联。
A.水位高度会影响水压,进而改变水滴流速,导致计时偏差;
B.水滴流速本身是计时的关键依据,流速不稳定会直接影响计时准确性;
C.水的颜色仅由色素等因素决定,不会改变水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流动性),也不会影响水位或流速,因此对计时无影响。
选项C正确。
26.【答案】A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三种仪器的精确度由计时原理决定:水钟依赖水流速度,受水位、温度等影响大,误差较大;摆钟通过摆的等时性计时,受摆长、空气阻力等影响,精确度虽高于水钟,但每日误差可达几秒;原子钟以原子内部电子跃迁的恒定频率为基准,稳定性极强,目前最精确的原子钟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才误差1秒,是目前人类拥有的精确度最高的计时仪器。选项A正确。
27.【答案】C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传统观念可能认为健康仅指身体无病,但现代健康观更全面。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A仅涉及身体机能正常,B仅关注心理状态,均不完整;C涵盖三者: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内在保障,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重要体现,三者缺一不可。选项C正确。
28.【答案】A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保护脊柱需维持其自然生理弯曲,避免过度压迫或扭曲。
A.坐立时挺胸,能让脊柱保持正常的 “S” 形弯曲,肌肉受力均衡,可减少脊柱压力,有利于保护脊柱;
B.长时间低头弯腰玩手机,会使颈椎和腰椎过度前屈,增加脊柱负担,易导致劳损;
C.趴在桌上写字,会扭曲脊柱正常形态,压迫胸腔和脊柱,不利于脊柱健康。
选项A正确。
29.【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心跳频率(心率)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健康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心率通常维持在 60~100次/分钟的范围,这是身体血液循环的正常需求。A选项“60 次以下” 若低于50次/分钟(非运动员等特殊情况),可能属于心动过缓;C选项“100 次以上” 则为心动过速,多与运动、情绪激动或身体不适相关;二者均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异常,而B选项是平静时正常心跳的标准范围。选项B正确。
30.【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保护心脏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维持其正常功能。
A.常吃油炸食品,易导致脂肪堆积,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心脏负担,不利于心脏健康;
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提升心脏功能储备,是保护心脏的有效方式;
C.作息不规律、睡懒觉会打乱身体生物钟,影响心脏节律和代谢,对心脏健康有害。
选项B正确。
31.【答案】C
【知识点】情绪管理
【解析】【分析】处理争执需以理性沟通为原则,兼顾双方需求。
A.指责对方、打架解决,会激化矛盾,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是错误方式;
B.“我不玩也不让对方玩” 是消极对抗,既无法解决问题,也破坏人际氛围;
C.协商一起玩,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如分组轮流使用场地),既尊重了双方的活动需求,也能维护同学关系,是合理且积极的解决方式。
选项C正确。
32.【答案】(1)B
(2)A
(3)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彩虹的七彩光谱是太阳光经水滴折射、反射后分解出的固定色序。文中明确提到彩虹有 “七种颜色”,已知红、橙、黄、绿,结合光的色散知识,完整色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故正确答案为B。
(2)彩虹形成与三棱镜实验均基于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牛顿实验中,三棱镜通过两次折射分解白光为七色光;而彩虹形成时,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小水珠,水珠对光线的作用与三棱镜类似 —— 光线进入水珠时折射,在水珠内表面反射,射出时再次折射,最终分解出七彩光谱。选项A正确。
(3)彩虹形成需 “太阳光照射水滴”,“背日” 即背对太阳,此时喷水形成的小水珠能作为折射反射介质,让阳光经水滴后分解出彩虹。若正对太阳喷水,阳光直射会干扰光路,无法形成虹霓。选项C正确。
33.【答案】(1)摆绳长度
(2)C
(3)A
(4)C
(5)B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该实验探究的是摆锤质量对摆动次数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需控制其他变量不变,仅改变研究的变量(此处为摆锤质量)。摆长是影响摆的摆动次数的关键因素之一,若实验中摆长不同,无法确定摆动次数的差异是由质量还是摆长引起的。因此需保持摆长(秋千绳的长度)不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2)摆的摆动计数以 “一个周期” 为标准。秋千从一侧最高点摆到另一侧最高点,再返回原侧最高点,完成一次 “来回往返”,即一个完整周期,应算一次。A选项仅到最高点,未完成完整摆动;B选项将一次往返算两次,不符合周期定义;故正确答案为C。
(3)实验中受测量工具精度、操作时机等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接近的数据属于正常实验误差。小科提出 “多做几次减少偶然性”,符合科学实验处理数据的原则。B中 “要求全部数据相同” 不合理,过度追求绝对一致忽略了实验误差的必然性;C中直接去掉“29”这一数据错误,未分析其是否为误差,随意舍弃数据会影响结果客观性。故A的想法合理。
(4)实验中改变摆锤质量(小科35kg与爸爸70kg),1分钟内摆动次数的选取数据均为30 次。两次实验摆动次数基本一致,说明在摆长等条件不变时,摆锤质量变化未影响摆动快慢。A、B 选项认为质量与摆动次数相关,与实验数据矛盾,故C正确。
(5)摆的快慢由摆长决定,摆长越短,摆动越快;摆长越长,摆动越慢。两个秋千原本相同(摆长等条件一致),若要让其快慢不同,需改变摆长。选项B两个摆的摆长不一样,符合题意。
34.【答案】(1)地壳;岩浆
(2)C
(3)B
(4)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实验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结构和过程设计。土豆泥堆成小堆,整体模拟地球的地壳部分,其包裹性对应地壳对内部物质的覆盖;中间挖洞后倒入的番茄酱,质地黏稠且受热后易流动,模拟地壳下的岩浆;用土豆泥封洞口则模拟岩浆被地壳包裹的状态,加热后番茄酱涌出即模拟火山喷发。
(2)实验中土豆泥模拟地壳,地壳岩层因地质运动常存在裂缝,是岩浆上升的通道。挖洞的操作对应这一结构,为番茄酱(模拟岩浆)提供了储存空间和上升路径,与火山喷发时岩浆沿岩层裂缝运动的原理一致。A、B 选项与火山喷发的模拟目的无关,故C正确。
(3)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时,番茄酱(模拟岩浆)受热会膨胀、产生气体,体积增大后会对上方的土豆泥(模拟地壳)产生压力。A中 “土豆泥被顶起、出现裂缝”,C中 “番茄酱冒泡泡流出”,均符合压力增大后岩浆突破地壳的模拟过程,是可能出现的现象;B中 “一直纹丝不动” 与加热后内部压力变化的原理矛盾,故不可能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
(4)A.火山喷发时,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喷出后堆积,会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等新地形,也可能因喷发摧毁原有地貌,故 A 正确。
B.错误。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是岩浆岩(如玄武岩),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凝固形成的,与岩浆无关。
C.错误。火山喷发并非只有灾难,其喷出的火山灰能肥沃土壤,火山地貌还可成为旅游资源,也能提供地热等,存在益处。
35.【答案】(1)
(2)B
(3)C
(4)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1)大脑:通常是脑最上方、体积最大的部分,分左右两个半球,负责感觉、运动、思维等复杂功能。
小脑:多位于大脑下方、脑干背侧,体积较小,形状类似小球,主要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位于脑的下部,是较细的部分,控制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
图中从上到下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
(2)颅骨是包围在脑外部的坚硬骨骼结构,能直接对柔软脆弱的脑起到物理保护作用,阻挡外力撞击等伤害,这是其主要生理功能。A选项 “头发” 主要起保暖、美观等作用,无法有效保护脑;C选项 “皮肤” 位于体表,仅能保护浅层组织,对脑的保护作用极弱。故B正确。
(3)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其核心功能就是在身体各部分间传递信息 —— 既将外界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向脑,也将脑的指令传向肌肉、器官等,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A选项 “脑” 是信息处理中心,而非传递者;B选项 “血液” 主要运输营养和氧气,不负责信息传递。故C正确。
(4)合理膳食:需摄入多样食物,均衡搭配谷物、蔬果、肉蛋奶等,不挑食偏食。这能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维持代谢、增强免疫力,避免营养失衡引发问题。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跳绳、跑步等运动,可增强体质、提升心肺功能,促进骨骼肌肉发育,还能缓解学习压力,让身体更有活力。
心理平衡:保持积极心态,学会调节情绪,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利于身心健康,助力高效学习和快乐成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