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8:50:54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5四下·福田期末)本学期小福、小田同学想要参加福田区家庭“最美阳台”评选计划,准备用植物装扮阳台。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他们会有哪些奇妙的发现呢
(1)小福和小田选择在阳台种植凤仙花,正确的种植顺序是 (  )。
①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②挑选适合种植的种子
③用手指在土中挖2~3个洞,每个洞里放入一粒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③①
(2)种植凤仙花的时候,应该选择(  )。
A.干瘪的、发霉的种子
B.煮熟的种子
C.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
(3)小田发现凤仙花种子表面有一层较硬的皮,这是种子的(  )。
A.子叶 B.种皮 C.胚
(4)一段时间以后,种子萌发先长出的是(  )。
A.根 B.茎 C.叶
(5)凤仙花的叶子交叉生长(如图所示),这样的好处主要是(  )。
A.更容易吸引昆虫 B.更好地吸收阳光 C.更好地吸收水分
(6)小福想要解剖凤仙花,应该按照(  )的顺序。
A.由内到外 B.随意 C.由外到内
(7)小田拔凤仙花周围的杂草时比较费力,是因为根具有(  )的作用。
A.快速生长 B.吸收水分 C.固定植物
(8)小田拔杂草时还发现了砖块、碎瓦片、鹅卵石,其中属于岩石的是(  )。
A.砖块 B.碎瓦片 C.鹅卵石
(9)小福种的葡萄品尝起来鲜美多汁,推测其种子传播的方式与下面(  )传播种子的方式一样。
A.莲蓬 B.樱桃 C.蒲公英
【答案】(1)C
(2)C
(3)B
(4)A
(5)B
(6)C
(7)C
(8)C
(9)B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种植凤仙花;叶的作用;种子的传播;解剖花
【解析】【分析】(1)种植凤仙花需遵循合理流程。首先要②挑选合适种子,这是种植基础;接着③播种,按要求挖洞放种覆土;最后①浇水并置于温暖处,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和环境。A 项先浇水再选种、播种,顺序颠倒;B 项未选种就直接播种,不符合逻辑。故正确顺序为②③①。
(2)种子萌发需要具备完整且有活力的胚。A项干瘪、发霉的种子,胚可能已受损或死亡,无法正常萌发;B项煮熟的种子,胚已被高温破坏,失去生命力,不能萌发。C项饱满、未受伤的种子,胚完整且营养充足,萌发率高,符合种植需求。因此应选择C。
(3)种子的结构中,种皮是包裹在种子最外层的保护结构,质地较硬,能保护内部的胚。A项子叶是胚的一部分,主要储存营养,不位于种子表面;C项胚是种子的核心部分,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并非外层的硬皮。因此凤仙花种子表面的硬皮是种皮,选B。
(4)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根能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为后续生长提供营养和支撑,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之后胚轴伸长,胚芽再发育成茎和叶。因此种子萌发先长出的是根,选A。
(5)植物叶片的生长方式通常与获取阳光有关。凤仙花叶子交叉生长,能避免叶片相互遮挡,使每片叶子都能更充分地接触阳光,从而更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A项吸引昆虫主要与花的特征相关,与叶的生长方式无关;C项吸收水分主要依靠根,而非叶片的排列方式。因此交叉生长的主要好处是更好地吸收阳光,选B。
(6)解剖植物花时,由外到内的顺序能避免破坏内部结构。凤仙花从外到内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结构,先观察外层的萼片、花瓣,再逐层解剖内部的雄蕊和雌蕊,可完整保留各部分,便于观察和研究。若由内到外或随意解剖,易损坏内层娇嫩结构(如雌蕊),影响观察。故正确顺序为C。
(7)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能将植物牢牢扎在土壤中。杂草的根同样会深入土壤并固定自身,因此拔除时会比较费力。A项 “快速生长” 与拔草费力无关;B项 “吸收水分” 是根的重要功能,但并非导致拔草困难的原因。故根的固定作用是小田拔草费力的主要原因,选C。
(8)岩石是天然形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鹅卵石是天然岩石经过水流长期冲刷、磨圆形成的,属于天然岩石范畴。A项砖块是人工用黏土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非天然;B项碎瓦片多为陶瓷碎片,由人工制作,也不是天然岩石。因此属于岩石的是鹅卵石,选C。
(9)葡萄鲜美多汁,易被动物食用,种子随动物粪便排出实现传播,属于动物传播。A项莲蓬种子靠水力传播,种子随水流扩散;B项樱桃同样果肉甜美,种子经动物取食后传播,与葡萄方式一致;C项蒲公英靠风力传播,种子轻且有绒毛。故正确答案为B。
2.(2025四下·福田期末)阳台的灯光不够亮,妈妈鼓励小福和小田用学到的知识自制一套简易的手持照明灯,便于更好地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
(1)要制作一个手持照明灯,正确的步骤是 (  )。
①明确照明要求 ②检测电路 ③设计照明灯电路图 ④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2)小田在设计电路图时,下面做法恰当的是 (  )。
A.设计图绘制前不需要明确要求
B.设计图需要标注清楚电路元件的名称和位置
C.设计图完成以后不需要任何修改
(3)小福根据设计图,找来导线、小灯泡、电池连接,结果发现小灯泡没有亮,而且电池迅速发烫,可能的连接方式是(  )。
A. B. C.
(4)小福和小田调整小灯泡、电池和导线的连接方式后,小灯泡终于亮了。想要更好地控制电流通断,电路中还需要增加 (  )。
A.胶带 B.用电器 C.开关
(5)照明灯突然无法正常工作。小田对于故障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一定是小灯泡坏了
B.一定是导线接触不良
C.可能是导线断了
(6)小福做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来检测故障电路,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里故障的冰箱
B.检测前不需要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先取出来
C.每次检测前先将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一下
(7)小福使用电路检测器,得到的检测结果如以下表格所示,可以判断故障原因出自(  )。
被检测元件 导线 小灯泡 开关
电路检测器灯泡亮暗情况 亮 不亮 亮
A.导线 B.小灯泡 C.开关
(8)以下关于日常用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户外可以随意靠近断开或裸露的电线
B.不要用湿手去摸插座
C.生活中使用的所有电器都是由电池供电的
【答案】(1)A
(2)B
(3)A
(4)C
(5)C
(6)C
(7)B
(8)B
【知识点】安全用电;点亮小灯泡;电路故障检测;开关的工作原理;设计、安装照明电路
【解析】【分析】(1)制作手持照明灯需遵循合理流程。首先①明确照明要求(如亮度、便携性等),这是设计基础;接着③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图,规划元件连接方式;然后④按电路图组装电路,将元件实际连接;最后②检测电路,排查是否通路、有无故障。B项先组装后设计违背逻辑,C项先检测再设计和组装顺序错误。故正确步骤为①③④②,选A。
(2)设计电路图需科学规范。B项 “标注清楚电路元件的名称和位置” 是恰当做法,能明确元件连接关系,便于后续组装和修改。A项错误,设计前必须明确照明要求(如电源类型、亮度等),否则设计无依据;C项错误,设计图完成后需结合实际需求检查,可能需调整元件规格或连接方式,并非无需修改。故正确答案为B。
(3)电池迅速发烫且灯泡不亮,典型原因是电路短路。短路时,导线直接连接电源正负极,电流未经过小灯泡(用电器),此时电路电阻极小,电流极大,会导致电池快速发热,甚至损坏,而灯泡因无电流通过无法发光。选项A短路,选项B断路,选项C通路,故答案为:A。
(4)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接通,电流通过;开关断开时,电路断开,电流停止。A项胶带主要用于固定导线或绝缘,无法控制电流;B项小灯泡已属于用电器,电路中已有用电器,无需额外增加;C项开关能实现对电流通断的主动控制,符合需求。故正确答案为C。
(5)电路故障原因多样,需理性分析。C项 “可能是导线断了” 是合理推测,导线断裂会导致电路断路,灯泡无法工作,属于常见故障之一。A项 “一定是小灯泡坏了” 和B项 “一定是导线接触不良” 均过于绝对。电路故障可能有多种原因,如电池没电、开关接触不良等,不能单一认定某一种,故A、B错误,选C。
(6)A.错误,家庭电路(如冰箱)电压高,电路检测器通常用于低电压直流电路(如电池供电电路),检测家用电器易引发危险。
B.错误,检测前需取出故障电路中的电池,避免两个电路的电源相互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或损坏检测器。
C.正确,检测前将两个检测头接触,可先检验检测器自身是否正常(如灯泡是否亮),确保检测工具可靠,该做法恰当。故正确答案为C。
(7)电路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是:若检测元件正常,检测器灯泡会亮;若元件故障,灯泡不亮。表格中,导线和开关对应的检测器灯泡均亮,说明这两个元件能导通电流,无故障。而小灯泡对应的检测器灯泡不亮,表明电流无法通过小灯泡,即小灯泡存在故障(如灯丝断了)。故故障原因出自小灯泡,选B。
(8)A.错误,户外断开或裸露的电线可能仍带电,随意靠近易发生触电危险,需保持安全距离。
B.正确,水是导体,湿手接触插座时,水分可能使电流通过人体,导致触电,因此不要用湿手摸插座。
C.错误,生活中电器供电方式多样,多数家用电器(如冰箱、电视)由发电厂供电的交流电驱动,并非都由电池供电。故正确答案为B。
3.(2025四下·福田期末)小田发现阳台上不同土壤中种出的凤仙花生长情况不一样,她猜测可能与土壤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她和小福进行了实验探究。
(1)小田收集了一些土壤,放进烧杯,倒入水搅拌静置后,发现水面上漂浮了一层黑色的、有气味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能是(  )。
A.腐殖质 B.空气 C.沙砾
(2)土壤的颗粒从大到小可以分为沙砾、沙、粉沙、黏土。小田发现第18题烧杯中土壤分层,最上层的土壤颗粒是(  )。
A.沙砾 B.粉沙 C.黏土
(3)小福在土里挖到一块岩石,他用指甲不能刻画出痕迹。但用铜钥匙可以刻画出痕迹,说明这块岩石硬度为(  )。
A.软 B.较软 C.较硬
(4)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可以通过比较(  )等特征作为区分的依据。
A.岩石重量 B.颗粒粗细 C.岩石体积
(5)通过查阅资料,小田知道仙人掌适合种植在排水性强、透气性高的土壤中。下面三种土壤中最适合种植仙人掌的是(  )。
A. B. C.
(6)关于岩石、矿物和土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的土壤很多,可以随意浪费
B.岩石和矿物在生活中只能用来铺设道路
C.岩石、矿物和土壤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要珍惜
(7)小田在野外发现一种由黑、白、肉红三种颗粒组成、表面有斑点的岩石,这种岩石最有可能是(  )。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特征:有斑点、无条纹 组成颗粒颜色:黑、白、肉红 特征:有小孔、无条纹 组成颗粒颜色:土黄 特征:有条纹 组成颗粒颜色:白、黑
A.A B.B C.C
(8)小福将一种暗红色的矿物放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了樱红色的痕迹。这种矿物的条痕颜色是(  )。
A.暗红色 B.白色 C.樱红色
【答案】(1)A
(2)C
(3)B
(4)B
(5)A
(6)C
(7)A
(8)C
【知识点】矿物的外观;矿物的硬度;土壤的种类;土壤的成分、状态;不同土壤适合的植物
【解析】【分析】(1)腐殖质是土壤中由动植物残体分解形成的有机物,多呈黑色,具有特殊气味,且比水轻,易漂浮在水面。空气搅拌后会以气泡形式逸出,不会形成稳定漂浮层;沙砾比水重,会下沉到烧杯底部。因此水面上黑色、有气味的漂浮物质最可能是腐殖质。
(2)土壤颗粒在水中静置后会因颗粒大小分层,颗粒越大,下沉越快,位于下层;颗粒越小,下沉越慢,位于上层。沙砾颗粒最大,会先下沉到最底部;沙的颗粒次之,位于沙砾上方;粉沙颗粒更小,位置更靠上;黏土颗粒最小,下沉最慢,因此会处于最上层。
(3)判断岩石硬度的简单方法是用工具刻画:指甲硬度较小,若能刻画出痕迹,岩石为 “软”;铜钥匙硬度中等,若指甲不能刻画但铜钥匙可以,说明岩石硬度为 “较软”;若铜钥匙也不能刻画,小刀可以刻画,才是 “较硬”。题中岩石指甲不能刻画、铜钥匙可以刻画,符合 “较软” 的特征,因此选B。
(4)区分岩石类型的常用依据包括颗粒粗细、颜色、结构、硬度等。颗粒粗细是岩石的重要外观特征,不同岩石的颗粒大小和排列差异明显,如花岗岩颗粒较粗,页岩颗粒较细,可直接观察区分。岩石重量和体积受岩石块体大小影响,同一种岩石的重量和体积可因取样大小不同而变化,无法作为稳定的区分依据,因此选B。
(5)三种土壤的特性不同:沙质土颗粒大、孔隙多,排水性和透气性强,水分易流失,符合仙人掌对 “排水性强、透气性高” 的需求;壤土颗粒粗细适中,保水保肥性较好,透气性中等;黏质土颗粒细、孔隙小,排水和透气性能差,易积水。因此最适合种植仙人掌的是沙质土。
(6)A.错误,土壤形成周期漫长(几百年到上千年才能形成几厘米厚),是有限资源,不可随意浪费;
B.错误,岩石和矿物用途广泛,如矿物可制作首饰、冶炼金属,岩石可用于建筑、雕刻等,并非仅能铺路;
C.正确,三者均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且多不可再生,因此需珍惜保护。
选项C符合题意。
(7)花岗岩的典型特征是由黑、白、肉红等颜色的颗粒组成,表面常因颗粒分布呈现斑点状,且无条纹,与题目中 “黑、白、肉红三种颗粒组成、表面有斑点、无条纹” 的描述完全匹配。砂岩多为土黄色,常有小孔,与题目中颗粒颜色和特征不符;大理岩有条纹,颗粒颜色多为白、黑,也不符合描述。因此该岩石最可能是花岗岩。选项A正确。
(8)矿物的条痕颜色是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后留下的痕迹颜色,它比矿物本身的颜色更稳定,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题中矿物本身呈暗红色,但在瓷板上摩擦后留下樱红色痕迹,根据定义,此樱红色即为该矿物的条痕颜色,因此选C。
4.(2025四下·福田期末)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年。(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土壤形成需经历岩石风化、有机物积累等复杂过程,周期极漫长。通常情况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12厘米厚的土壤则需要更长时间(往往以千年为单位),而非 “几年”。该表述低估了土壤形成的时间成本,因此错误。
5.(2025四下·福田期末)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器上。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用电
【解析】【分析】水是良好的导体,若溅到电器上,可能导致电器内部电路短路,引发设备损坏;还可能使电流通过水传导到人体,造成触电事故,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日常生活中避免水溅到电器上是基本的安全常识,该说法正确。
6.(2025四下·福田期末)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盒时,遇到不认识的岩石可以直接丢掉。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解析】【分析】制作标本时,不认识的岩石不应直接丢掉。每块岩石都有其独特性,可能包含重要的地质信息。即使暂时不认识,也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鉴别,丢弃会失去学习和研究的机会,也不符合标本收集的完整性原则。应先保留并尝试识别,而非直接丢弃。
7.(2025四下·福田期末)花生通常被食用的部分是它的种子。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花生的果实为荚果,其结构中,外壳是果皮,而包裹在果皮内的、我们通常食用的部分,是花生的种子。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富含营养,符合日常食用部分的实际情况,因此该说法正确。
8.(2025四下·福田期末)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菊石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菊石是已灭绝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其化石仅能在古代海洋环境中形成并保存。喜马拉雅山现虽为陆地高山,但发现菊石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该区域曾处于海洋环境,后因板块运动等地质作用逐渐隆起形成山脉。这一发现符合化石与古地理环境的对应关系,故说法正确。
9.(2025四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借助工具研究岩石和矿物的特征,请将下列工具与其观察的物体特征用直线连起来。
光泽 条痕颜色 硬度
【答案】
【知识点】矿物的外观;矿物的硬度
【解析】【分析】研究岩石和矿物特征时,硬度可通过铜钥匙、小刀等工具刻画判断(如能否被刻画反映硬度大小);条痕颜色需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矿物获取(避免矿物本身颜色干扰);用手电筒照射可观察矿物表面的光泽(如金属光泽、玻璃光泽等),这样的搭配符合各工具的使用逻辑和特征观察需求。
10.(2025四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购买了番茄种子,打算继续丰富阳台的植物种类。
(1)番茄种子萌发时,根总是(  )。
A.向下生长 B.向上生长 C.向左或向右生长
(2)小田将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部分番茄的叶子。半天后,小田发现原本干燥的塑料袋里出现了许多水珠,这是因为(  )。
A.番茄的叶子能产生养分
B.番茄的叶子能蒸腾水分
C.番茄的叶子能遮挡一部分阳光
(3)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番茄的生长情况,小福和小田进行了番茄植株高度的数据统计。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两株番茄生长情况有明显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番茄甲生长更迅速,且植株最终的高度比番茄乙高
B.番茄甲生长更迅速,但植株最终的高度比番茄乙低
C.番茄乙生长更迅速,但植株最终的高度比番茄甲低
(4)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番茄开花了。请将番茄花各部分的结构填入下图中的括号里(填字母)。
A.花瓣
B.花萼
C.雌蕊
D.雄蕊
(5)判断题:小田发现有些番茄花不能发育成果实,可能是因为花没被授粉。(  )
【答案】(1)A
(2)B
(3)A
(4)
(5)正确
【知识点】根;叶的作用;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1)番茄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这是植物对重力刺激的反应。重力会使根细胞内的生长素分布不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根细胞生长,远地侧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导致根总是向下生长,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这是植物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性。
(2)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会进行蒸腾作用,即水分以气体形式从叶片散失到空气中。当用干燥塑料袋套住番茄叶子时,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无法扩散到外界,在塑料袋内壁遇冷凝结成水珠。这与选项A 的 “产生养分”(光合作用功能)、选项C的 “遮挡阳光” 均无关,因此该现象是叶子蒸腾水分导致的。
(3)折线统计图中,线段坡度越陡,说明生长速度越快(即生长更迅速);最终对应纵轴数值越高,植株最终高度越高。甲的折线整体坡度比乙陡,说明甲生长更迅速;甲终点高于乙,所以A选项正确。
(4)番茄花为完全花,通常最外层是花萼,多呈绿色,起保护作用;花萼内侧是花瓣,一般为黄色,能吸引昆虫;花瓣内侧是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含花粉;花的中央是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构成,子房未来发育成果实。花朵从上到下分别是C雌蕊、雄蕊、A花瓣、B花萼。
(5)番茄花要发育成果实,需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授粉)后,才可能萌发长出花粉管,完成受精,子房随后发育成果实。若花未被授粉,无法完成受精,子房就不能正常发育,最终会枯萎脱落,无法形成果实。因此 “有些番茄花不能发育成果实可能是因为没被授粉” 的说法合理。
11.(2025四下·福田期末)小福想知道家里哪些物体容易导电,于是他设计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1)小福想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可以将下面简易电路的(  )部分去掉就得到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括号内填字母)。
(2)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导电性,首先要(  )。
A.先检查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B.用电路检测器的接头接触物体的两端
C.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每种物体至少被检测两次,主要原因是(  )。
A.老师说的,必须要这样做
B.重复实验,可以防止偶然性
C.其他同学都是这样做的
(4)小福观察到,小灯泡发光的部位是(  )
A.玻璃泡 B.金属架 C.灯丝
(5)以下为小福的实验现象:
被检测物体 ①橡皮 ②木筷 ③不锈钢图钉 ④铁质回形针 ⑤锡纸 ⑥铜钥匙
电路检测器灯泡亮暗情况 不亮 不亮 亮 亮 亮 亮
被检测物体中属于导体的是   、   、   、   ;被检测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   。
(6)小福发现自己开关的闸刀(下图中画圈部位)损坏了,以下可以临时替代的物品是(  )。
A.橡皮 B.木筷 C.铁质回形针
【答案】(1)B
(2)A
(3)B
(4)C
(5)③;④;⑤;⑥;①;②
(6)C
【知识点】小灯泡的结构;电路故障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1)观察可知,图中为简易电路,去掉开关后,能够形成一个电路故障检测器。
(2)使用电路检测器前,需先确保其能正常工作。若检测器本身电路故障(如灯泡损坏、电源没电),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正确操作是先将检测器的两个接头相互接触,观察灯泡是否发光,确认正常后再进行检测。选项B是检测时的操作步骤,选项C是检测后的步骤,均需在A之后进行。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检查检测器是否正常。
(3)实验中可能因接触不良、检测器临时故障等偶然因素,导致单次检测结果不准确。例如检测某物体时,若第一次因导线接触松动灯泡未亮(实际该物体导电),仅测一次会误判。每种物体至少检测两次,能通过重复实验排除偶然误差,确保结果可靠。A、C选项均非科学实验的本质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
(4)小灯泡的发光原理是电流通过灯丝时,灯丝因电阻较大而发热,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光。玻璃泡是透明外壳,起保护灯丝和密封作用,不参与发光;金属架用于固定灯丝,仅传导电流,本身不发光。因此发光的部位是灯丝,选C。
(5)电路检测器检测时,灯泡亮说明物体能导电(是导体),不亮则不能导电(是绝缘体)。实验中③不锈钢图钉、④铁质回形针、⑤锡纸、⑥铜钥匙均使灯泡发光,符合导体特征;①橡皮、②木筷使灯泡不亮,属于绝缘体。
(6)闸刀的作用是控制电路通断,替代物品需是导体(能传导电流)。橡皮和木筷属于绝缘体,无法导电,不能替代闸刀实现电路通断;铁质回形针是金属,属于导体,可临时传导电流,起到闸刀的导电通断作用。故应选C。
12.(2025四下·福田期末)2021年5月17日,我国“祝融号”火星车首次传回火星表面数据,其中包括土壤结构探测、矿物和岩石类型探查等数据。我国还计划2028年实施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火星取样返回。小田想,能否在火星上种植物呢 为此,她做了一系列尝试。
火星土壤资料卡 火星土壤主要由极细的颗粒组成,因富含氧化铁呈现红褐色,几乎不含腐殖质和液态水,但含有硅酸盐、硫酸盐等矿物质成分。
(1)根据资料卡,选择以下哪种特征的土壤模拟火星土壤更合适 (  )
A.青海大柴旦红崖土 B.东北黑土 C.景德镇高岭土
因富含氧化铁而呈现红褐色,土壤中完全缺乏腐殖质。 颗粒细且均匀,因富含腐殖质而呈现深黑色。 颗粒细腻,通常呈白色或近白色。
(2)确认土壤后,小田想要挑选出适合在火星土壤上种植的植物。你认为选择哪种植物更为合适 (  )
A.黑麦 B.黄瓜 C.花椰菜
能够在缺乏腐殖质和水分的土壤环境中生长。 喜欢腐殖质丰富的土壤环境,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 能在营养较少的土壤生长,但不耐干旱。
(3)为了更好地维持植物生长,小田设计了特别的“火星大棚”,以帮助植物在火星上存活。这些措施分别满足植物生长的哪项条件
①大棚的顶上有喷头装置,定时喷水。 (     )
②大棚由完全透明的特殊材料制作。 (   )
③大棚中的供暖设备根据气温变化随时运转。 (   )
A.适宜的温度
B.阳光
C.适量的水
【答案】(1)A
(2)A
(3)C;B;A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土壤的成分、状态;不同土壤适合的植物
【解析】【分析】(1)模拟火星土壤需匹配其关键特征:富含氧化铁呈红褐色、几乎无腐殖质、颗粒极细。
A.“富含氧化铁呈红褐色、完全缺乏腐殖质”,与火星土壤特征高度吻合;
B.“富含腐殖质呈深黑色”,与火星土壤 “几乎不含腐殖质” 矛盾;
C.“白色或近白色”,与火星土壤 “红褐色” 不符。故应选A。
(2)火星土壤的关键特征是缺乏腐殖质、几乎无液态水,因此适合种植的植物需能适应这两个条件。
A.黑麦 “能在缺乏腐殖质和水分的土壤环境中生长”,与火星土壤条件匹配;
B.黄瓜 “喜欢腐殖质丰富的土壤,需大量水”,不符合火星土壤特征;
C.花椰菜 “不耐干旱”,而火星土壤缺液态水,无法满足其需求。故应选A。
(3)植物生长需适量的水、阳光、适宜的温度等条件。①中 “定时喷水” 是直接提供水分,对应条件C;②“透明材料制作” 可让阳光穿透,满足植物对阳光的需求,对应B;③“供暖设备调节气温” 是为了维持适宜的温度,对应A。三者分别匹配植物生长的水分、阳光、温度条件。
1 / 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5四下·福田期末)本学期小福、小田同学想要参加福田区家庭“最美阳台”评选计划,准备用植物装扮阳台。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他们会有哪些奇妙的发现呢
(1)小福和小田选择在阳台种植凤仙花,正确的种植顺序是 (  )。
①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②挑选适合种植的种子
③用手指在土中挖2~3个洞,每个洞里放入一粒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③①
(2)种植凤仙花的时候,应该选择(  )。
A.干瘪的、发霉的种子
B.煮熟的种子
C.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
(3)小田发现凤仙花种子表面有一层较硬的皮,这是种子的(  )。
A.子叶 B.种皮 C.胚
(4)一段时间以后,种子萌发先长出的是(  )。
A.根 B.茎 C.叶
(5)凤仙花的叶子交叉生长(如图所示),这样的好处主要是(  )。
A.更容易吸引昆虫 B.更好地吸收阳光 C.更好地吸收水分
(6)小福想要解剖凤仙花,应该按照(  )的顺序。
A.由内到外 B.随意 C.由外到内
(7)小田拔凤仙花周围的杂草时比较费力,是因为根具有(  )的作用。
A.快速生长 B.吸收水分 C.固定植物
(8)小田拔杂草时还发现了砖块、碎瓦片、鹅卵石,其中属于岩石的是(  )。
A.砖块 B.碎瓦片 C.鹅卵石
(9)小福种的葡萄品尝起来鲜美多汁,推测其种子传播的方式与下面(  )传播种子的方式一样。
A.莲蓬 B.樱桃 C.蒲公英
2.(2025四下·福田期末)阳台的灯光不够亮,妈妈鼓励小福和小田用学到的知识自制一套简易的手持照明灯,便于更好地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
(1)要制作一个手持照明灯,正确的步骤是 (  )。
①明确照明要求 ②检测电路 ③设计照明灯电路图 ④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2)小田在设计电路图时,下面做法恰当的是 (  )。
A.设计图绘制前不需要明确要求
B.设计图需要标注清楚电路元件的名称和位置
C.设计图完成以后不需要任何修改
(3)小福根据设计图,找来导线、小灯泡、电池连接,结果发现小灯泡没有亮,而且电池迅速发烫,可能的连接方式是(  )。
A. B. C.
(4)小福和小田调整小灯泡、电池和导线的连接方式后,小灯泡终于亮了。想要更好地控制电流通断,电路中还需要增加 (  )。
A.胶带 B.用电器 C.开关
(5)照明灯突然无法正常工作。小田对于故障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一定是小灯泡坏了
B.一定是导线接触不良
C.可能是导线断了
(6)小福做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来检测故障电路,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里故障的冰箱
B.检测前不需要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先取出来
C.每次检测前先将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一下
(7)小福使用电路检测器,得到的检测结果如以下表格所示,可以判断故障原因出自(  )。
被检测元件 导线 小灯泡 开关
电路检测器灯泡亮暗情况 亮 不亮 亮
A.导线 B.小灯泡 C.开关
(8)以下关于日常用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户外可以随意靠近断开或裸露的电线
B.不要用湿手去摸插座
C.生活中使用的所有电器都是由电池供电的
3.(2025四下·福田期末)小田发现阳台上不同土壤中种出的凤仙花生长情况不一样,她猜测可能与土壤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她和小福进行了实验探究。
(1)小田收集了一些土壤,放进烧杯,倒入水搅拌静置后,发现水面上漂浮了一层黑色的、有气味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能是(  )。
A.腐殖质 B.空气 C.沙砾
(2)土壤的颗粒从大到小可以分为沙砾、沙、粉沙、黏土。小田发现第18题烧杯中土壤分层,最上层的土壤颗粒是(  )。
A.沙砾 B.粉沙 C.黏土
(3)小福在土里挖到一块岩石,他用指甲不能刻画出痕迹。但用铜钥匙可以刻画出痕迹,说明这块岩石硬度为(  )。
A.软 B.较软 C.较硬
(4)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可以通过比较(  )等特征作为区分的依据。
A.岩石重量 B.颗粒粗细 C.岩石体积
(5)通过查阅资料,小田知道仙人掌适合种植在排水性强、透气性高的土壤中。下面三种土壤中最适合种植仙人掌的是(  )。
A. B. C.
(6)关于岩石、矿物和土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的土壤很多,可以随意浪费
B.岩石和矿物在生活中只能用来铺设道路
C.岩石、矿物和土壤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要珍惜
(7)小田在野外发现一种由黑、白、肉红三种颗粒组成、表面有斑点的岩石,这种岩石最有可能是(  )。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特征:有斑点、无条纹 组成颗粒颜色:黑、白、肉红 特征:有小孔、无条纹 组成颗粒颜色:土黄 特征:有条纹 组成颗粒颜色:白、黑
A.A B.B C.C
(8)小福将一种暗红色的矿物放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了樱红色的痕迹。这种矿物的条痕颜色是(  )。
A.暗红色 B.白色 C.樱红色
4.(2025四下·福田期末)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年。(  )
5.(2025四下·福田期末)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器上。 (  )
6.(2025四下·福田期末)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盒时,遇到不认识的岩石可以直接丢掉。 (  )
7.(2025四下·福田期末)花生通常被食用的部分是它的种子。 (  )
8.(2025四下·福田期末)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菊石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  )
9.(2025四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借助工具研究岩石和矿物的特征,请将下列工具与其观察的物体特征用直线连起来。
光泽 条痕颜色 硬度
10.(2025四下·福田期末)小福和小田购买了番茄种子,打算继续丰富阳台的植物种类。
(1)番茄种子萌发时,根总是(  )。
A.向下生长 B.向上生长 C.向左或向右生长
(2)小田将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部分番茄的叶子。半天后,小田发现原本干燥的塑料袋里出现了许多水珠,这是因为(  )。
A.番茄的叶子能产生养分
B.番茄的叶子能蒸腾水分
C.番茄的叶子能遮挡一部分阳光
(3)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番茄的生长情况,小福和小田进行了番茄植株高度的数据统计。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两株番茄生长情况有明显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番茄甲生长更迅速,且植株最终的高度比番茄乙高
B.番茄甲生长更迅速,但植株最终的高度比番茄乙低
C.番茄乙生长更迅速,但植株最终的高度比番茄甲低
(4)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番茄开花了。请将番茄花各部分的结构填入下图中的括号里(填字母)。
A.花瓣
B.花萼
C.雌蕊
D.雄蕊
(5)判断题:小田发现有些番茄花不能发育成果实,可能是因为花没被授粉。(  )
11.(2025四下·福田期末)小福想知道家里哪些物体容易导电,于是他设计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1)小福想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可以将下面简易电路的(  )部分去掉就得到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括号内填字母)。
(2)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导电性,首先要(  )。
A.先检查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B.用电路检测器的接头接触物体的两端
C.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每种物体至少被检测两次,主要原因是(  )。
A.老师说的,必须要这样做
B.重复实验,可以防止偶然性
C.其他同学都是这样做的
(4)小福观察到,小灯泡发光的部位是(  )
A.玻璃泡 B.金属架 C.灯丝
(5)以下为小福的实验现象:
被检测物体 ①橡皮 ②木筷 ③不锈钢图钉 ④铁质回形针 ⑤锡纸 ⑥铜钥匙
电路检测器灯泡亮暗情况 不亮 不亮 亮 亮 亮 亮
被检测物体中属于导体的是   、   、   、   ;被检测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   。
(6)小福发现自己开关的闸刀(下图中画圈部位)损坏了,以下可以临时替代的物品是(  )。
A.橡皮 B.木筷 C.铁质回形针
12.(2025四下·福田期末)2021年5月17日,我国“祝融号”火星车首次传回火星表面数据,其中包括土壤结构探测、矿物和岩石类型探查等数据。我国还计划2028年实施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火星取样返回。小田想,能否在火星上种植物呢 为此,她做了一系列尝试。
火星土壤资料卡 火星土壤主要由极细的颗粒组成,因富含氧化铁呈现红褐色,几乎不含腐殖质和液态水,但含有硅酸盐、硫酸盐等矿物质成分。
(1)根据资料卡,选择以下哪种特征的土壤模拟火星土壤更合适 (  )
A.青海大柴旦红崖土 B.东北黑土 C.景德镇高岭土
因富含氧化铁而呈现红褐色,土壤中完全缺乏腐殖质。 颗粒细且均匀,因富含腐殖质而呈现深黑色。 颗粒细腻,通常呈白色或近白色。
(2)确认土壤后,小田想要挑选出适合在火星土壤上种植的植物。你认为选择哪种植物更为合适 (  )
A.黑麦 B.黄瓜 C.花椰菜
能够在缺乏腐殖质和水分的土壤环境中生长。 喜欢腐殖质丰富的土壤环境,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 能在营养较少的土壤生长,但不耐干旱。
(3)为了更好地维持植物生长,小田设计了特别的“火星大棚”,以帮助植物在火星上存活。这些措施分别满足植物生长的哪项条件
①大棚的顶上有喷头装置,定时喷水。 (     )
②大棚由完全透明的特殊材料制作。 (   )
③大棚中的供暖设备根据气温变化随时运转。 (   )
A.适宜的温度
B.阳光
C.适量的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C
(3)B
(4)A
(5)B
(6)C
(7)C
(8)C
(9)B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种植凤仙花;叶的作用;种子的传播;解剖花
【解析】【分析】(1)种植凤仙花需遵循合理流程。首先要②挑选合适种子,这是种植基础;接着③播种,按要求挖洞放种覆土;最后①浇水并置于温暖处,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和环境。A 项先浇水再选种、播种,顺序颠倒;B 项未选种就直接播种,不符合逻辑。故正确顺序为②③①。
(2)种子萌发需要具备完整且有活力的胚。A项干瘪、发霉的种子,胚可能已受损或死亡,无法正常萌发;B项煮熟的种子,胚已被高温破坏,失去生命力,不能萌发。C项饱满、未受伤的种子,胚完整且营养充足,萌发率高,符合种植需求。因此应选择C。
(3)种子的结构中,种皮是包裹在种子最外层的保护结构,质地较硬,能保护内部的胚。A项子叶是胚的一部分,主要储存营养,不位于种子表面;C项胚是种子的核心部分,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并非外层的硬皮。因此凤仙花种子表面的硬皮是种皮,选B。
(4)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根能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为后续生长提供营养和支撑,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之后胚轴伸长,胚芽再发育成茎和叶。因此种子萌发先长出的是根,选A。
(5)植物叶片的生长方式通常与获取阳光有关。凤仙花叶子交叉生长,能避免叶片相互遮挡,使每片叶子都能更充分地接触阳光,从而更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A项吸引昆虫主要与花的特征相关,与叶的生长方式无关;C项吸收水分主要依靠根,而非叶片的排列方式。因此交叉生长的主要好处是更好地吸收阳光,选B。
(6)解剖植物花时,由外到内的顺序能避免破坏内部结构。凤仙花从外到内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结构,先观察外层的萼片、花瓣,再逐层解剖内部的雄蕊和雌蕊,可完整保留各部分,便于观察和研究。若由内到外或随意解剖,易损坏内层娇嫩结构(如雌蕊),影响观察。故正确顺序为C。
(7)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能将植物牢牢扎在土壤中。杂草的根同样会深入土壤并固定自身,因此拔除时会比较费力。A项 “快速生长” 与拔草费力无关;B项 “吸收水分” 是根的重要功能,但并非导致拔草困难的原因。故根的固定作用是小田拔草费力的主要原因,选C。
(8)岩石是天然形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鹅卵石是天然岩石经过水流长期冲刷、磨圆形成的,属于天然岩石范畴。A项砖块是人工用黏土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非天然;B项碎瓦片多为陶瓷碎片,由人工制作,也不是天然岩石。因此属于岩石的是鹅卵石,选C。
(9)葡萄鲜美多汁,易被动物食用,种子随动物粪便排出实现传播,属于动物传播。A项莲蓬种子靠水力传播,种子随水流扩散;B项樱桃同样果肉甜美,种子经动物取食后传播,与葡萄方式一致;C项蒲公英靠风力传播,种子轻且有绒毛。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1)A
(2)B
(3)A
(4)C
(5)C
(6)C
(7)B
(8)B
【知识点】安全用电;点亮小灯泡;电路故障检测;开关的工作原理;设计、安装照明电路
【解析】【分析】(1)制作手持照明灯需遵循合理流程。首先①明确照明要求(如亮度、便携性等),这是设计基础;接着③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图,规划元件连接方式;然后④按电路图组装电路,将元件实际连接;最后②检测电路,排查是否通路、有无故障。B项先组装后设计违背逻辑,C项先检测再设计和组装顺序错误。故正确步骤为①③④②,选A。
(2)设计电路图需科学规范。B项 “标注清楚电路元件的名称和位置” 是恰当做法,能明确元件连接关系,便于后续组装和修改。A项错误,设计前必须明确照明要求(如电源类型、亮度等),否则设计无依据;C项错误,设计图完成后需结合实际需求检查,可能需调整元件规格或连接方式,并非无需修改。故正确答案为B。
(3)电池迅速发烫且灯泡不亮,典型原因是电路短路。短路时,导线直接连接电源正负极,电流未经过小灯泡(用电器),此时电路电阻极小,电流极大,会导致电池快速发热,甚至损坏,而灯泡因无电流通过无法发光。选项A短路,选项B断路,选项C通路,故答案为:A。
(4)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接通,电流通过;开关断开时,电路断开,电流停止。A项胶带主要用于固定导线或绝缘,无法控制电流;B项小灯泡已属于用电器,电路中已有用电器,无需额外增加;C项开关能实现对电流通断的主动控制,符合需求。故正确答案为C。
(5)电路故障原因多样,需理性分析。C项 “可能是导线断了” 是合理推测,导线断裂会导致电路断路,灯泡无法工作,属于常见故障之一。A项 “一定是小灯泡坏了” 和B项 “一定是导线接触不良” 均过于绝对。电路故障可能有多种原因,如电池没电、开关接触不良等,不能单一认定某一种,故A、B错误,选C。
(6)A.错误,家庭电路(如冰箱)电压高,电路检测器通常用于低电压直流电路(如电池供电电路),检测家用电器易引发危险。
B.错误,检测前需取出故障电路中的电池,避免两个电路的电源相互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或损坏检测器。
C.正确,检测前将两个检测头接触,可先检验检测器自身是否正常(如灯泡是否亮),确保检测工具可靠,该做法恰当。故正确答案为C。
(7)电路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是:若检测元件正常,检测器灯泡会亮;若元件故障,灯泡不亮。表格中,导线和开关对应的检测器灯泡均亮,说明这两个元件能导通电流,无故障。而小灯泡对应的检测器灯泡不亮,表明电流无法通过小灯泡,即小灯泡存在故障(如灯丝断了)。故故障原因出自小灯泡,选B。
(8)A.错误,户外断开或裸露的电线可能仍带电,随意靠近易发生触电危险,需保持安全距离。
B.正确,水是导体,湿手接触插座时,水分可能使电流通过人体,导致触电,因此不要用湿手摸插座。
C.错误,生活中电器供电方式多样,多数家用电器(如冰箱、电视)由发电厂供电的交流电驱动,并非都由电池供电。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1)A
(2)C
(3)B
(4)B
(5)A
(6)C
(7)A
(8)C
【知识点】矿物的外观;矿物的硬度;土壤的种类;土壤的成分、状态;不同土壤适合的植物
【解析】【分析】(1)腐殖质是土壤中由动植物残体分解形成的有机物,多呈黑色,具有特殊气味,且比水轻,易漂浮在水面。空气搅拌后会以气泡形式逸出,不会形成稳定漂浮层;沙砾比水重,会下沉到烧杯底部。因此水面上黑色、有气味的漂浮物质最可能是腐殖质。
(2)土壤颗粒在水中静置后会因颗粒大小分层,颗粒越大,下沉越快,位于下层;颗粒越小,下沉越慢,位于上层。沙砾颗粒最大,会先下沉到最底部;沙的颗粒次之,位于沙砾上方;粉沙颗粒更小,位置更靠上;黏土颗粒最小,下沉最慢,因此会处于最上层。
(3)判断岩石硬度的简单方法是用工具刻画:指甲硬度较小,若能刻画出痕迹,岩石为 “软”;铜钥匙硬度中等,若指甲不能刻画但铜钥匙可以,说明岩石硬度为 “较软”;若铜钥匙也不能刻画,小刀可以刻画,才是 “较硬”。题中岩石指甲不能刻画、铜钥匙可以刻画,符合 “较软” 的特征,因此选B。
(4)区分岩石类型的常用依据包括颗粒粗细、颜色、结构、硬度等。颗粒粗细是岩石的重要外观特征,不同岩石的颗粒大小和排列差异明显,如花岗岩颗粒较粗,页岩颗粒较细,可直接观察区分。岩石重量和体积受岩石块体大小影响,同一种岩石的重量和体积可因取样大小不同而变化,无法作为稳定的区分依据,因此选B。
(5)三种土壤的特性不同:沙质土颗粒大、孔隙多,排水性和透气性强,水分易流失,符合仙人掌对 “排水性强、透气性高” 的需求;壤土颗粒粗细适中,保水保肥性较好,透气性中等;黏质土颗粒细、孔隙小,排水和透气性能差,易积水。因此最适合种植仙人掌的是沙质土。
(6)A.错误,土壤形成周期漫长(几百年到上千年才能形成几厘米厚),是有限资源,不可随意浪费;
B.错误,岩石和矿物用途广泛,如矿物可制作首饰、冶炼金属,岩石可用于建筑、雕刻等,并非仅能铺路;
C.正确,三者均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且多不可再生,因此需珍惜保护。
选项C符合题意。
(7)花岗岩的典型特征是由黑、白、肉红等颜色的颗粒组成,表面常因颗粒分布呈现斑点状,且无条纹,与题目中 “黑、白、肉红三种颗粒组成、表面有斑点、无条纹” 的描述完全匹配。砂岩多为土黄色,常有小孔,与题目中颗粒颜色和特征不符;大理岩有条纹,颗粒颜色多为白、黑,也不符合描述。因此该岩石最可能是花岗岩。选项A正确。
(8)矿物的条痕颜色是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后留下的痕迹颜色,它比矿物本身的颜色更稳定,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题中矿物本身呈暗红色,但在瓷板上摩擦后留下樱红色痕迹,根据定义,此樱红色即为该矿物的条痕颜色,因此选C。
4.【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
【解析】【分析】土壤形成需经历岩石风化、有机物积累等复杂过程,周期极漫长。通常情况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12厘米厚的土壤则需要更长时间(往往以千年为单位),而非 “几年”。该表述低估了土壤形成的时间成本,因此错误。
5.【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用电
【解析】【分析】水是良好的导体,若溅到电器上,可能导致电器内部电路短路,引发设备损坏;还可能使电流通过水传导到人体,造成触电事故,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日常生活中避免水溅到电器上是基本的安全常识,该说法正确。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解析】【分析】制作标本时,不认识的岩石不应直接丢掉。每块岩石都有其独特性,可能包含重要的地质信息。即使暂时不认识,也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鉴别,丢弃会失去学习和研究的机会,也不符合标本收集的完整性原则。应先保留并尝试识别,而非直接丢弃。
7.【答案】正确
【知识点】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花生的果实为荚果,其结构中,外壳是果皮,而包裹在果皮内的、我们通常食用的部分,是花生的种子。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富含营养,符合日常食用部分的实际情况,因此该说法正确。
8.【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菊石是已灭绝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其化石仅能在古代海洋环境中形成并保存。喜马拉雅山现虽为陆地高山,但发现菊石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该区域曾处于海洋环境,后因板块运动等地质作用逐渐隆起形成山脉。这一发现符合化石与古地理环境的对应关系,故说法正确。
9.【答案】
【知识点】矿物的外观;矿物的硬度
【解析】【分析】研究岩石和矿物特征时,硬度可通过铜钥匙、小刀等工具刻画判断(如能否被刻画反映硬度大小);条痕颜色需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矿物获取(避免矿物本身颜色干扰);用手电筒照射可观察矿物表面的光泽(如金属光泽、玻璃光泽等),这样的搭配符合各工具的使用逻辑和特征观察需求。
10.【答案】(1)A
(2)B
(3)A
(4)
(5)正确
【知识点】根;叶的作用;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1)番茄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这是植物对重力刺激的反应。重力会使根细胞内的生长素分布不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根细胞生长,远地侧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导致根总是向下生长,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这是植物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性。
(2)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会进行蒸腾作用,即水分以气体形式从叶片散失到空气中。当用干燥塑料袋套住番茄叶子时,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无法扩散到外界,在塑料袋内壁遇冷凝结成水珠。这与选项A 的 “产生养分”(光合作用功能)、选项C的 “遮挡阳光” 均无关,因此该现象是叶子蒸腾水分导致的。
(3)折线统计图中,线段坡度越陡,说明生长速度越快(即生长更迅速);最终对应纵轴数值越高,植株最终高度越高。甲的折线整体坡度比乙陡,说明甲生长更迅速;甲终点高于乙,所以A选项正确。
(4)番茄花为完全花,通常最外层是花萼,多呈绿色,起保护作用;花萼内侧是花瓣,一般为黄色,能吸引昆虫;花瓣内侧是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含花粉;花的中央是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构成,子房未来发育成果实。花朵从上到下分别是C雌蕊、雄蕊、A花瓣、B花萼。
(5)番茄花要发育成果实,需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授粉)后,才可能萌发长出花粉管,完成受精,子房随后发育成果实。若花未被授粉,无法完成受精,子房就不能正常发育,最终会枯萎脱落,无法形成果实。因此 “有些番茄花不能发育成果实可能是因为没被授粉” 的说法合理。
11.【答案】(1)B
(2)A
(3)B
(4)C
(5)③;④;⑤;⑥;①;②
(6)C
【知识点】小灯泡的结构;电路故障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1)观察可知,图中为简易电路,去掉开关后,能够形成一个电路故障检测器。
(2)使用电路检测器前,需先确保其能正常工作。若检测器本身电路故障(如灯泡损坏、电源没电),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正确操作是先将检测器的两个接头相互接触,观察灯泡是否发光,确认正常后再进行检测。选项B是检测时的操作步骤,选项C是检测后的步骤,均需在A之后进行。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检查检测器是否正常。
(3)实验中可能因接触不良、检测器临时故障等偶然因素,导致单次检测结果不准确。例如检测某物体时,若第一次因导线接触松动灯泡未亮(实际该物体导电),仅测一次会误判。每种物体至少检测两次,能通过重复实验排除偶然误差,确保结果可靠。A、C选项均非科学实验的本质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
(4)小灯泡的发光原理是电流通过灯丝时,灯丝因电阻较大而发热,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光。玻璃泡是透明外壳,起保护灯丝和密封作用,不参与发光;金属架用于固定灯丝,仅传导电流,本身不发光。因此发光的部位是灯丝,选C。
(5)电路检测器检测时,灯泡亮说明物体能导电(是导体),不亮则不能导电(是绝缘体)。实验中③不锈钢图钉、④铁质回形针、⑤锡纸、⑥铜钥匙均使灯泡发光,符合导体特征;①橡皮、②木筷使灯泡不亮,属于绝缘体。
(6)闸刀的作用是控制电路通断,替代物品需是导体(能传导电流)。橡皮和木筷属于绝缘体,无法导电,不能替代闸刀实现电路通断;铁质回形针是金属,属于导体,可临时传导电流,起到闸刀的导电通断作用。故应选C。
12.【答案】(1)A
(2)A
(3)C;B;A
【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土壤的成分、状态;不同土壤适合的植物
【解析】【分析】(1)模拟火星土壤需匹配其关键特征:富含氧化铁呈红褐色、几乎无腐殖质、颗粒极细。
A.“富含氧化铁呈红褐色、完全缺乏腐殖质”,与火星土壤特征高度吻合;
B.“富含腐殖质呈深黑色”,与火星土壤 “几乎不含腐殖质” 矛盾;
C.“白色或近白色”,与火星土壤 “红褐色” 不符。故应选A。
(2)火星土壤的关键特征是缺乏腐殖质、几乎无液态水,因此适合种植的植物需能适应这两个条件。
A.黑麦 “能在缺乏腐殖质和水分的土壤环境中生长”,与火星土壤条件匹配;
B.黄瓜 “喜欢腐殖质丰富的土壤,需大量水”,不符合火星土壤特征;
C.花椰菜 “不耐干旱”,而火星土壤缺液态水,无法满足其需求。故应选A。
(3)植物生长需适量的水、阳光、适宜的温度等条件。①中 “定时喷水” 是直接提供水分,对应条件C;②“透明材料制作” 可让阳光穿透,满足植物对阳光的需求,对应B;③“供暖设备调节气温” 是为了维持适宜的温度,对应A。三者分别匹配植物生长的水分、阳光、温度条件。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