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单元整合
一、杰出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共同优秀品质
1.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
如李四光两次否定“洋神话”;牛顿则在“巨人的肩上”大胆创新,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爱因斯坦则大胆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创立了相对论。
2.正确的科研方法
(1)独立思考是科学创见的首要条件,是科学思维的必备品质。
(2)重视实践调查,考察(李四光),归纳总结(牛顿),理论分析(爱因斯坦),科学实验以及实践调查,科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科学家基本的方法。
(3)坚持不懈、勤奋探索。
3.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
杰出科学家无一例外地生活简朴,看轻物质享受,淡泊名利,有自知之明,对自身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有关注国家民族、全人类生存兴衰的强烈责任感,以工作为快乐,以成功为享受,如爱因斯坦的快乐主张就很有代表性。
4.艰苦奋斗的精神
牛顿则终身未婚,把生命完全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
二、中国近代科学家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热爱祖国,以救亡图存、振兴民族为科研和创造的强大动力。中国思想界倡导学习西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强国御侮。中国近代科学家投身于科学研究,也是服务于抵御西方侵略的大局。
2.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又不盲目崇洋,坚持自主创新。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设计出“人”字形路线、运用直井施工法等解决了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3.在十分艰辛的环境下,发扬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勤奋刻苦的优良传统。詹天佑以饱满的热情跋涉于南北山野河川之间,在深谷和崖间测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我国铁路修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牛顿的重大理论发现和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贡献
1.牛顿的重大理论发现
类别
理论成果
意义
数学方面
创建微积分
用代数的方法论完成微积分的代数化。数学从感觉学科转向思维学科
天文学方面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后来它成为天文学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天体运动的研究
力学方面
建立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光学方面
正确解释日光的组成
奠定光谱学的基础
2.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贡献
狭义
相对论
(1)标志:《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2)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3)意义:改变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广义
相对论
(1)标志:1916年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基本原理: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
(3)意义:改变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究开展起来
光电效
应理论
(1)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说: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光的本质,进一步推动量子论的发展。
(2)1921年因光电效应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学其他领域: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例1 1894年,詹天佑入选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并成为会员,成为第一个进入该学会的中国籍会员。主要是因为他( )
A.曾留学美国并取得优异学习成绩
B.受到清政府重视并发挥重大作用
C.与在华美国工程师合作关系良好
D.铁路建设成绩突出并已崭露头角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情景材料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的关键是明确詹天佑的主要成就。19世纪末,詹天佑在滦河铁路大桥的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功,解决了英、日、德工程师无法解决的桥墩打桩问题,从而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同和好评,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1894年”等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 D
[变式训练]
1.1919年,詹天佑在担任协约国“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技术委员时,为争取国家利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主要表现在( )
A.取消了协约国对中东铁路的共管权
B.中国收回了对中东铁路的管理权
C.阻止了日本独享中东铁路利权的企图
D.中国工程师可以被中东铁路聘用
答案 D
解析 当时的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的控制下,软弱无能,无法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利益。经过詹天佑的努力,中国仅争回了中国工程师可以被中东铁路聘用等微小权利。
2.普朗克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于1913年曾亲自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是因为爱因斯坦( )
A.成就已远远超过普朗克
B.坚持“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C.已移居美国,不便联系
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答案 B
解析 爱因斯坦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从所给材料来看,是因为普朗克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而爱因斯坦则是二战时期反对纳粹暴行的著名人士,二人的政治观点不同,与A、C、D三项没有关系。
情境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情境类选择题,顾名思义,即给答题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答题人从中分析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反映了哪些信息,从而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这类选择题的一般解法是:
首先,抓住时间界限。无论该题的选项如何变幻莫测,都要紧紧抓住时间界限。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正确,不在时间范围内的肯定不正确。
其次,抓住区域界限。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都要考虑选项表述是否符合这一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
最后,回归教材。选定符合材料细节限制的史实确定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1642~1727),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任该校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会长。牛顿除了在力学方面的贡献外,还是微积分的发明人之一;同时,他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21年,他因在光电效应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最突出贡献是什么?这一成就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及其意义是什么?
(3)根据两位科学家取得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概括其共同原因。
解题思路
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最突出”,第二小问实际上是分析近代科学的特点;第(2)问综合材料及教材知识概括;第(3)问要综合时代特点及个人因素分析。
答卷实录
点评
(1)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答题格式规范到位。
(2)对“共同原因”的概括,不拘泥于教材,能够从多角度归纳,反映出该考生具有良好的学科思维能力。
(3)遗憾的是在第(2)问中,漏答要点,并且对意义的表述过于繁琐。
答案 (1)创建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特点:一是注重实验,二是它的数学化。
(2)提出相对论,揭示时空的本质属性,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本质,推动了量子理论的发展。
(3)原因:①他们自身勇于探索、善于观察、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主观题答案组织规范——“答案全面”
高考评卷时“采点给分”,即用标准答案与考生的答案相对照,照上几个“得分点”给几个相应的要点分。为得到更多的分数,考生组织的答案包含的“得分点”一定要多。
为做到这一点,答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原则。注意,这里的“多多益善”指的是“要点”多,而不是“文字”多。当然,“要点”多可能“文字”也会相应增加,但决不是长篇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