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综合素质评价 主题情境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综合素质评价 主题情境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09:3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主题情境卷)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任务一用心观察,发现自然万物的魅力(42分)
一、小哲在校园里观察了爬山虎,并进行了详细记录。(6 分)
1. 请你根据拼音写字词,将记录内容补充完整。
学校cāo chǎng( )边的墙上长满了nèn( )绿色的爬山虎。它们的叶片jūn yún( )地铺在墙上,没有一点儿chóng dié( ),也不留任何kòng xì( ),好看极了!它们的脚长在茎上,呈细丝状,很像蜗牛的触角。可不要qiáo bu qǐ( )爬山虎,它们能够将自己的脚牢牢地巴在墙上,不怕风吹雨打。
二、小哲在研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帮助他解决问题。(28 分)
2. 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4 分)
(1)站在梅花树下,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而降(xiáng/jiàng),我想到了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jiàng),骚人阁笔费评章”。
(2)蟋蟀从弯曲(qū/qǔ)的隧道爬到洞口的平台,演奏美妙的乐曲(qū/ qǔ)。
3.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是哪一项?( )(2 分)
A. 地址(zǐ) B. 慎重(shèng) C. 洞穴(xuè) D. 抛下(pāo)
4.小哲在观察记录册中写了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2分)
5. “窾(kuǎn)”的意思最可能与( )有关。(2 分)
A. 洞穴 B. 暗示 C. 欠缺 D. 存款
6.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 B. 梅雪争春未肯降(投降)
C. 题西林壁(书写,题写) D.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
7. 关于“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中“逐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这个词去掉后可以使句子更简洁,表达更准确。
B. “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一点儿一点儿地变成了灰色。
C. “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很快变成了灰色。
D. “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颜色非常多,变化非常快。
8. 为动物找到对应的家,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引蛇出____ ②龙潭虎____ ③狡兔三____ ④鸠占鹊____
A. ①洞 ②巢 ③窝 ④穴 B. ①窝 ②塘 ③窟 ④巢
C. ①洞 ②穴 ③窟 ④巢 D. ①窝 ②穴 ③巢 ④洞
9.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设问)
B. 难道蟋蟀的住宅不算是伟大的工程吗?(反问)
C. 桂子花开,香飘十里。(拟人)
D. 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比喻)
10. 在花卉展览中,人们觉得玫瑰和百合各有其美,难分高下,正如( )(2 分)
A.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D.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蟋蟀的住宅》中,作者对蟋蟀的住宅以及蟋蟀如何建造住宅写得这么具体详细,是因为他进行了连续细致观察。
B. “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C. 《暮江吟》描绘了秋天清晨的江上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D.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
12. 小哲在他的水仙观察日记中写道:“韭菜一样的叶子中伸出了一枝花,有六个花瓣。叶子中还有一枝花骨朵,害羞地低着头。”他描写的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2 分)
13. 下列关于“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观察的结果不需要记住。
B. 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文章才能写得准确。
C.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D. 要写好文章,不仅观察要细致,还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
14. 将下面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外面的一层旧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
①我喜欢观察蝉脱壳。②幼虫蜕皮是从背上开始的。③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④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之后
三、请根据季节特征补全下面的内容。(8 分)
15. 小哲说:“今年夏天雨水特别少,现在才十月初,小草就结霜了,真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16. 爷爷指着日历道:“立了秋, ___________ 。”果然天气渐渐凉了。一场秋雨过后,爷爷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有几场秋雨就要穿棉衣了。”
17. 生活在南方的小明感叹道:“到了十月份,天气还温暖如春,难怪说‘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科学用眼,体会自然万物的美好(28 分)
四、读下面的文本,进行作答。(28 分)
(一)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13 分)
用眼活动 距离 姿势 连续用眼时间
做作业 胸离桌沿一拳,眼离书本一尺(约33 厘米),手离笔尖一寸(约3 厘米) 头正、腰挺、背直、 足安 40 ~ 50 分钟
操作电脑 眼睛与电脑屏幕的距离不低于50 厘米 手肘弯曲成90 度 20 ~ 30 分钟
看电视 眼距电视屏 幕3 米以上 坐姿时眼睛的高度略高于屏幕中心点的高度 少于30 分钟
【提醒】看书写字40 分钟,休息10 分钟。休息时你可以这样做:到室外活动;在家做运动;凭窗远眺,多看看绿色植物;适当做做家务;闭目养神。
18. 材料中没有提到的用眼活动是哪一项?( )(2 分)
A. 看电视 B. 做作业 C. 看手机 D. 操作电脑
19. 做作业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 分)
A. 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B. 头正、腰挺、背直、足安。
C. 连续用眼时间为40 ~ 50 分钟。
D. 胸离桌沿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20. 操作电脑时,眼睛与电脑屏幕之间应保持多远的距离?( ) (2 分)
A. 约33 厘米 B. 低于50 厘米
C. 约20 厘米 D. 不低于50 厘米
21. 根据文本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4分)
(1)东东看电视时,眼距电视屏幕3 米以下。 ( )
(2)乐乐每次用电脑查找资料时,都喜欢半躺在座椅上,他说这样更舒服。 ( )
(3)军军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离电视屏幕非常近,他说这样看得更清楚。 ( )
(4)丽丽在家做作业时,每隔40 分钟都会停下来休息,帮妈妈做做家务。 ( )
22. 邻居王阿姨的女儿马上要读一年级了,王阿姨特别担心孩子会近视,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为王阿姨提几条合理的建议。(至少写出两条)(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梧桐树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树,象征着美好的祝愿与希望。一起来感悟丰子恺笔下的梧桐树形象吧!(15 分)
梧桐树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得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片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芭蕉叶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最初的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片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有删改)
23. 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用来描述梧桐树叶的?( )(2 分)
A. 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 B. 夏天时数目不多
C. 猪耳朵一般的东西 D. 叶子平而大
24. 第1 自然段中“我以为树亦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 ) (2 分)
A. 作者只喜欢欣赏种在别人家院子里的梧桐树。
B. 作者喜欢欣赏梧桐树,就像喜欢欣赏山一样。
C. 隔着相当的距离才能看清梧桐树的全体容貌。
D. 从初夏到现在,梧桐树在作者面前浓妆淡抹。
25. 根据作者的观察,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2 分)
(1)从第1 自然段中的“自初夏至今”可以看出作者观察时间之长。
( )
(2)第3 自然段中的“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表明作者对梧桐树的观察特别仔细。 ( )
26. 作者通过连续细致观察,将梧桐树的变化写得形象、生动。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写完整。(6 分)
27. 有人说,文本的标题是“梧桐树”,应该把第3 自然段中写芭蕉叶的片段删去,你认为呢?请你结合文本说明理由。(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妙笔生花,记录观察过程(30 分)
五、习作。(30 分)
28. 校园周刊《植物大观察》征文活动启动啦!请你积极投稿,运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你观察过的植物,写一写观察过程中自己的想法、心情。
要求:①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内容清楚;②写出景物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
1.操场 嫩 均匀 重叠 空隙 瞧不起
2.(1)从天而降 jiàng 未肯降xiáng (2)弯曲qū 乐曲 qǔ
3.D
4.B
5.A
6.B
7.B
8.C
9.C
10.D
11.C
12.C
13.A
14.B
15.夏雨少 秋霜早
16.把扇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17.八月暖 九月温 十月还有小阳春
18.C
19.A
20.D
21.(1)×(2)×(3)×(4)√
22.①孩子做作业时,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姿势,即胸离桌沿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头正、腰挺、背直、足安。②控制孩子连续用眼时间,每当做作业40 ~ 50分钟后,让孩子休息10分钟,休息时可以让孩子到室外活动、凭窗远眺、适当做做家务等。③合理安排孩子操作电脑和看电视的时间,每次操作电脑的时间为20 ~ 30分钟,每次看电视的时间少于30分钟。
23.B
24.C
25.(1)√(2)√
26.①夏天②新桐初乳③绿叶成荫④梧桐叶落⑤墨绿、焦黄⑥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
27.不应该删去。理由:写芭蕉叶是为了与梧桐叶作对比,突出梧桐叶数目繁多的特点,更能展现出窗前梧桐绿意多的景象,从侧面衬托出梧桐树的独特,丰富了文本内容,所以不能删去。
28.思路:观察植物时,可以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写,突出植物的主要特点。要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开头可以设置悬念,结尾阐述自己获得的启示或自己在观察中的真实感受等。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