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 同步练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 同步练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20:41:13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
@考点突破
 考点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1.(重庆B中考)制作豆腐的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挑选黄豆 B.研磨制浆
C.过滤豆渣 D.燃火煮浆
2.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只有化学变化
B.只有物理变化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既没有化学变化,也没有物理变化
3.【跨学科·语文】(自贡中考)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传统文化】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压又还成丹砂”。这句话的含义是: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化学式为HgS)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变成黑色的硫化汞;③黑色的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1)在上述三点含义中,描述的 (填“有”或“无”)物理变化,若有,请写出标号: ,理由是 。
(2)在上述三点含义中,描述的 (填“有”或“无”)化学变化,若有,请写出标号: 。
(3)步骤②研磨应该在 中进行。
(4)根据以上分析,区分两种变化的依据是 。
 考点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5.下列叙述中:①在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②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③铜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④蜡烛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天门中考)下列关于氢气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
C.无色无味 D.具有可燃性
7.阅读下列短文,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作酒精灯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
(3)文中描述酒精用途的是 。
 考点3 常见仪器的识别与用途
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仪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9.如图是常见的仪器,用适当仪器的名称填空:
(1)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
(2)加热时需垫上陶土网的是 。
(3)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
(4)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是 。
(5)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
 考点4 基本实验操作
10.(贵州中考改编)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 B.溶解固体
C.取用块状固体 D.移走蒸发皿
11.在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和操作规范。下列操作或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图①:轻微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
B.图②:用手直接拿加热中的三脚架
C.图③:鼻子凑到试管口闻气味
D.图④:手持试管加热
@易错易混辨析
 易错点1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易错点拨: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1.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不发生物理变化
B.物质有发光和放热的现象产生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就一定有新物质产生
D.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易错点2 区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易错点拨: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常用“能”“会”“可以”“容易”“具有”等字眼。
2.①铁熔化成铁水;②糯米酿成酒;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灯泡中的钨丝通电后发热发光;⑤食物腐烂;⑥木柴可以燃烧;⑦胆矾是蓝色固体;⑧酒精具有挥发性。用序号完成下列填空。
(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
(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
(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易错点3 混淆实验现象与结论
易错点拨:在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只能是感觉器官感受到的色、热、态等。
3.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不属于对实验现象描述的是(   )
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三层
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
@考点突破
 考点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1.(重庆B中考)制作豆腐的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D )
A.挑选黄豆 B.研磨制浆
C.过滤豆渣 D.燃火煮浆
2.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C )
A.只有化学变化
B.只有物理变化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既没有化学变化,也没有物理变化
3.【跨学科·语文】(自贡中考)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 B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传统文化】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压又还成丹砂”。这句话的含义是: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化学式为HgS)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变成黑色的硫化汞;③黑色的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1)在上述三点含义中,描述的 有 (填“有”或“无”)物理变化,若有,请写出标号: ③ ,理由是 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颜色变化 。
(2)在上述三点含义中,描述的 有 (填“有”或“无”)化学变化,若有,请写出标号: ①② 。
(3)步骤②研磨应该在 研钵 中进行。
(4)根据以上分析,区分两种变化的依据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 。
 考点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5.下列叙述中:①在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②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③铜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④蜡烛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D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天门中考)下列关于氢气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D )
A.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
C.无色无味 D.具有可燃性
7.阅读下列短文,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作酒精灯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①②③ 。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④ 。
(3)文中描述酒精用途的是 ⑤ 。
 考点3 常见仪器的识别与用途
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仪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 )
9.如图是常见的仪器,用适当仪器的名称填空:
(1)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集气瓶 。
(2)加热时需垫上陶土网的是 烧杯 。
(3)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试管 。
(4)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是 铁架台 。
(5)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胶头滴管 。
 考点4 基本实验操作
10.(贵州中考改编)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B )
A.量取液体 B.溶解固体
C.取用块状固体 D.移走蒸发皿
11.在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和操作规范。下列操作或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 )
A.图①:轻微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
B.图②:用手直接拿加热中的三脚架
C.图③:鼻子凑到试管口闻气味
D.图④:手持试管加热
@易错易混辨析
 易错点1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易错点拨: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1.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不发生物理变化
B.物质有发光和放热的现象产生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就一定有新物质产生
D.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易错点2 区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易错点拨: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常用“能”“会”“可以”“容易”“具有”等字眼。
2.①铁熔化成铁水;②糯米酿成酒;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灯泡中的钨丝通电后发热发光;⑤食物腐烂;⑥木柴可以燃烧;⑦胆矾是蓝色固体;⑧酒精具有挥发性。用序号完成下列填空。
(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⑦⑧ 。
(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③⑥ 。
(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④ 。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②⑤ 。
 易错点3 混淆实验现象与结论
易错点拨:在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只能是感觉器官感受到的色、热、态等。
3.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不属于对实验现象描述的是( C )
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三层
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