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10:1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识别眼和耳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解释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构建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观察眼球和耳的模型、图片,以及分析视觉和听觉形成的流程图,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视觉和听觉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视力和听力问题,提出有效的预防和保护措施,增强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养成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
1.眼和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4.耳的卫生保健知识。
教学难点
1.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
2.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原理。
3.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眼和用耳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自然纪录片,包含美丽的风景、动听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通过哪些感觉器官获取了外界的信息 "引导学生回答出眼和耳。
展示一些因视力或听力障碍而影响生活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视觉和听觉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眼和耳是我们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它们就像我们与外界沟通的窗户和大门,让我们能够感知丰富 多彩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视力和听力障碍的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视觉和听觉的重要性,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展示眼球的模型和图片,结合PPT, 详细讲解眼球的各个结构及其功能。
眼球壁:分为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和内膜(视网膜)。重点讲解角膜的透明性和聚光作用,虹膜的颜色和调节瞳孔大小的功能,视网膜的感光作用。
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强调晶状体的弹性和调节焦距的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观察活动,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寻找可以直接看到的结构,如角膜、虹膜、瞳孔等,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
教师提问:“当我们从明亮的室外进入黑暗的室内时,瞳孔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进行总结和补充。
设计意图:利用模型、图片和PPT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眼球的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小组观察活 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的趣味性。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眼球的简易示意图,结合示意图,逐步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 瞳孔→ 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利用动画演示视觉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光线、眼球的各个结构和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模拟视觉形成的 过程。每个“角色”要准确描述自己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动画演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色扮演活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四、近视和远视
展示近视和远视患者的视力表检查结果和眼球成像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在眼 球结构和成像位置上的差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明确近视是由于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远视是由于晶状体弹性变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展示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示意图,讲解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矫正原理。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近视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近视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力表检查结果和成像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近视和远视的特征。小组讨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讲解矫正原理时,结合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光学知识。引导学生思 考近视的成因和预防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 法。
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中关于眼球结构和视觉形成的部分。
制作一份以“保护眼睛,预防近视”为主题的手抄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展示学生制作的“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手抄报,进行简单的点评和表扬
提问学生:"除了视觉,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个重要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界环境 "引导学生回答出耳。
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接着来探索人体对外界环境的另一种重要感知——耳和听觉。”
设计意图:展示手抄报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引入新课,自然流畅,能够引起学生对耳和听觉的学习兴趣。
二、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和图片,结合PPT, 详细讲解耳的各个结构及其功能。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强调耳廓的收集声波作用和外耳道的传导声波作用。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重点讲解鼓膜的振动作用和听小骨的放大声波作用。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讲解半规管和前庭与人体平衡的关系,耳蜗的听觉感受器功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观察活动,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外耳结构,并描述耳廓和外耳道的外观特征。
教师提问:“当我们听到巨大声响时,应该怎样做来保护耳朵 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进行总结和解释。
设计意图:利用模型、图片和PPT等教学资源,清晰地展示耳的结构和功能。小组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耳的外耳部分的认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耳的简易示意图,结合示意图,逐步讲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 (振动) → 听小骨(放大声波) → 耳蜗(产生神经冲动) → 听觉神经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利用动画演示听觉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的异同点。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两者的相似之处(都需要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和不同之处(感受器和传导路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动画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比较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两种感觉形成机制的理解。
四、耳的卫生保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耳的卫生保健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耳朵的经验和做法。
教师总结耳的卫生保健要点:
不要随便挖耳朵,防止损伤外耳道和鼓膜。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如需要在噪音环境中工作或学习,应佩戴防护耳塞。
积极预防和治疗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等。
展示一些因不注意耳部卫生而导致听力受损的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和教师总结,让学生掌握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展示听力受损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强学生保护耳朵的意识。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耳的卫生保健知识。
强调视觉和听觉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眼和用耳习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中关于耳和听觉的部分。
设计一份关于保护听力的宣传海报,向家人和朋友宣传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