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综合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综合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2 13: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一、选择题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由( )造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人类活动
2.下列自然灾害不是由于地壳变动引起的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台风
3.在探究流动的雨水对地表的影响实验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要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 B.要将托盘平放在水槽里
C.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
4.生活中可以用来模拟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的物体是( )。
A.乒乓球 B.西瓜 C.鸡蛋
5.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山断江开”的现象体现了哪种地质作用?( )
A.河流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川奔腾,向东流入大海,这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
A.大气环流 B.地势 C.地球自转
7.丘处机,道号长春子,他有一首《咏天池》。诗云:“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诗中描写的长白山天池是由哪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
A.河流侵蚀 B.冰川沉积 C.火山喷发
8.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火山都会爆发 B.火山爆发没有任何好处
C.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释放压力的结果
9.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几大板块( )。
A.三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九大板块
10.下列最容易被侵蚀的地表是( )。
A.坡度大,无植被覆盖 B.坡度大、有植被覆盖 C.坡度小,无植被覆盖
11.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中,白色的部分代表的是(  )。
A.海洋 B.云层、冰川 C.森林、草原
12.明年科科一家打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游玩。它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河流峡谷。科科尝试用实验模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在模拟实验前,科科上网查阅了许多资料。原来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两个地壳板块交界处。大峡谷内河流蜿蜒,水流湍急。同时,峡谷地区降雨充足。因此,科科认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 )。
A.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
B.地球外部力量形成的
C.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
二、填空题
13.火山喷发是 沿着地壳的 (选填“薄弱”或“坚硬”)地带向地表上升,突破地表急剧地喷发出来的自然现象。
14.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自然现象是 ,它多数是由地下的岩层 造成的。
15.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
16.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释放的能量会以 的形式传播很远,还会引起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17.地球的结构从内到外分别为地核、 和 。地球的 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三、判断题
18.火山喷发和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 )
19.人类的活动不会引发地震。( )
20.除了流水,海水、风力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也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
21.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使地壳岩石层突然移动而形成的。( )
22.变质岩是原来已经存在的岩石在温度、压力等作用下,发生结构、矿物组成等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岩石。( )
23.雨水和其它流水会侵蚀地表,将地表侵蚀成沟壑纵横的外貌。( )
24.地球表面的地形只有平原、山地、高原和盆地。( )
25.雨水侵蚀地表主要是雨滴溅落对土壤颗粒的冲击造成的溅蚀作用。( )
四、连线题
26.请把地形地貌与其主要成因连线
弯曲的岩层 火山喷发形成
长白山天池 地震使岩层到挤压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州 水的作用
五、简答题
27.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2条)
28.说一说你去过的或见过的地方都有哪些地形?
29.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的灾害?至少写出三种。
30.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31.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
六、实验题
32.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A.用酒精灯加热“火山”,直到“火山”喷发。
B.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火山”。
C.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点土豆泥封住洞口。
(1)上述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2)分析“喷发”的火山模型与地球上真正的火山喷发的相似之处:模拟实验中番茄酱代表 ,土豆泥代表 ,酒精灯加热表示 。
(3)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页,共4页
第3页,共4页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B B C C B A
题号 11 12
答案 B C
1.A
【详解】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遇到暴雨时,雨水和地表径流会冲刷地表,带走大量泥沙,形成沟壑。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如沙漠,而人类活动虽加剧了水土流失,但并非主要原因。故选A。
2.C
【详解】地震是地壳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属于地壳变动。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通过地壳薄弱处喷出,也与地壳变动有关。台风是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由大气运动和海洋温度变化导致,与地壳变动无关。故选C。
3.B
【详解】在模拟雨水冲刷地表的实验中,需让水流动以观察对土壤的影响。将托盘倾斜(A选项)能让水自然流动,模拟雨水冲刷过程,正确。平放托盘(B选项)会导致水无法有效流动,无法观察侵蚀现象,错误。用土壤和小石子制造景观(C选项)是模拟真实地表的必要步骤,正确。故选B。
4.C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分别对应这三层结构,能够直观体现分层特点。乒乓球是空心的,无法分层;西瓜内部结构单一,无法清晰对应三层。故选C。
5.B
【详解】A.河流沉积:指水流速度减慢时,泥沙堆积形成平原或三角洲(如河口地区),与“山断江开”的切割现象不符。选项不符合题意;
B.李白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天门山仿佛被“断开”,楚江从中穿流而过的景象。这反映了河流(楚江)在山脉中切割出一条通道,形成峡谷或山口。选项符合题意;
C.风力侵蚀:指风对地表岩石的磨蚀作用(如形成风蚀地貌),但诗中明确提到“碧水”,是水流作用,与风无关。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A.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气候、降水等,不是“百川东到海”的主要影响因素,故错误。
B.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入大海,符合“百川东到海”,故正确。
C.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等,对河流整体东流入海起次要作用,不是主要因素,故错误。
故选:B。
7.C
【详解】A.河流侵蚀主要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通常不会形成像天池这样四周陡峭、中间有湖泊的火山口形态。选项不符合题意;
B.冰川沉积作用会形成冰碛丘陵、冰碛平原等地貌,虽然冰川活动可能对天池及周边地区有影响(如带来冰雪),但天池湖盆本身并非由冰川沉积直接形成。选项不符合题意;
C.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天池实际上是火山口湖,形成于第四纪多期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而成。诗中提到的三峰(白头峰、龙门峰、天豁峰等)和陡峭的四壁,正是火山锥的形态。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A.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在人类观测历史中可能从未爆发过,或者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选项不符合题意;
B.火山爆发虽然具有破坏性,但也带来一些益处,例如:喷发物(如火山灰、熔岩)风化后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农业。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地球内部的岩浆受高温高压作用,当压力超过地壳强度时,岩浆和气体喷出地表,即火山爆发。这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方式。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详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故选B。
10.A
【详解】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分析选项可知,坡度大、无植被覆盖是最容易被侵蚀的地表。故选A。
11.B
【详解】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中,不同颜色通常代表不同的地表特征:
蓝色:代表海洋和水体。
绿色:代表森林、草原等植被覆盖区域。
白色:主要代表云层和冰川。云层由于其高反射率而在照片中呈现白色,而冰川也因其冰雪覆盖而显示为白色。
因此,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中,白色的部分主要代表的是云层和冰川。故选B。
12.C
【详解】A.大峡谷位于两个地壳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抬升是内部力量的表现。这些地质活动会导致地壳的断裂和抬升,从而形成山脉和峡谷的基本形态。选项不符合题意;
B.河流的水流侵蚀作用是外部力量的体现。雅鲁藏布江的水流湍急,长期侵蚀峡谷的岩石,使得峡谷不断加深和加宽。此外,该地区降雨充足,水流量的增加也会加速侵蚀过程。选项不符合题意;
C.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是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13. 岩浆 薄弱
【详解】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14. 地震 断裂
【详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15.71
【详解】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29%。
16.地震波
【详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岩层断裂造成的。当断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裂缝移动时,大地就会晃动,这就是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会以地震波形式传播很远,还会引起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17. 地幔 地壳 自转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从内到外,地核是最内层,中间层是地幔 ,最外层是地壳。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太阳只能照亮一半,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交替被太阳照亮和处于阴影中,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18.√
【详解】火山喷发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形成新地形;地震会导致地面断裂、山体崩塌。两者均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属于剧烈的地表变化。这与风化、侵蚀等缓慢过程不同,因此判断正确。
19.
×
【详解】地震主要由地壳运动等自然原因引发,但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地下采矿或油气开采等可能改变地下岩层压力,导致局部地壳失稳,从而引发地震。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20.√
【详解】地表形态变化由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海水通过波浪冲击海岸侵蚀岩石,搬运沙石并在平缓处堆积形成沙滩;风力能吹蚀岩石表面形成独特地貌,携带沙尘迁移并在障碍物后堆积成沙丘。因此,海水和风力确实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
21.√
【详解】地震的主要成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导致岩层断裂或错动。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内部物质运动使板块间产生压力,当压力超过岩石承受极限时,岩层突然移动释放能量,引发地震。题目描述符合构造地震的形成原理,故正确。
22.√
【详解】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作用下,内部结构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题目所述符合变质岩的形成条件与过程,因此正确。
23.√
【详解】流水侵蚀是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自然力量。雨水和河流等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会冲刷地表物质,带走泥沙和碎石,长期作用会形成沟壑、河谷等地貌。题目所述现象符合流水侵蚀的基本原理,因此正确。
24.
×
【详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题目中遗漏了“丘陵”,因此判断为错误。丘陵是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连绵起伏地形,属于常见地形之一。
25.

【详解】雨水侵蚀地表的主要原因是雨滴下落时对土壤的冲击力。当雨滴击中土壤表面时,会破坏土壤结构,使颗粒分离并飞溅,形成溅蚀。这种作用使土壤松散,更容易被后续水流带走,导致地表逐渐被侵蚀。题目描述的溅蚀作用符合这一过程,因此正确。
26.
【详解】弯曲的岩层:这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特别是岩层在受到挤压或拉伸时发生的弯曲变形。这种变形是地壳内部应力作用的结果,它与地壳运动或板块挤压有关。因此,弯曲的岩层与地震使岩层到挤压相连。
长白山天池:这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因此,长白山天池与火山喷发形成有直接关联。
敦煌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主要由强风侵蚀软弱的沉积岩形成。这种地貌在干旱地区尤为常见,是风的作用的明显体现。因此,敦煌的雅丹地貌应与风的作用相连。
黄河入海口的沙州:沙州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这是水流的沉积作用造成的,特别是在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容易沉积。因此,黄河入海口的沙州应与水的作用相连。
27.①植树造林;②修建梯田。
【详解】水土流失是指雨水或水流冲走土壤的现象,会造成土地贫瘠和生态破坏。植树造林:树木和花草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减少雨水冲刷,同时植物叶子能拦截雨水,降低水流速度。修建梯田:梯田能将陡坡变成平缓台阶,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土壤被直接冲走。
28.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
【详解】山地:山峰耸立,海拔较高,坡度陡峭,气候和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丘陵:丘陵相对海拔较低,坡度较缓,通常被草地或树木覆盖。
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作。
高原:高原地形海拔较高,但相对平坦,气候干燥,植被稀疏。
盆地:盆地是被山脉环绕的较低地区,有时会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峡谷:是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狭长而深的谷地。
沙漠:如撒哈拉沙漠,地表覆盖着沙丘和岩石,降水稀少。
这些地形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对当地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9.烧毁森林、房屋倒塌、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详解】火山喷发会烧毁大片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造成长期影响。火山喷发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使居民无家可归,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火山喷发还会掩埋农田和城市,破坏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冲击,同时火山灰和岩浆还会污染空气,对人们的呼吸系统健康构成威胁,此外,火山活动还可能引发滑坡、山崩、泥石流和地震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灾害的严重程度。
30.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会使地面发生塌陷、断裂,地震对地表形状的改变是剧烈的。
【详解】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层超过其强度而突然释放能量所引起的,通常与板块运动、火山活动或断裂带有关。地震能引起地表断裂、陷落、山体滑坡、地形隆起或沉降等改变。这种改变通常是剧烈的。
31.地球内部运动、外力作用以及人类自身的活动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运动如火山喷发和地震,造就高山低地,导致海陆变迁,形成 地表基本形态。外力作用,如风、水的作用,风的作用会磨蚀若石并且搬运若石破碎物,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人类自身的活动如砍伐森林、不适宜的翻耕土地等对地表进行改造。
【详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地球内部运动、外力作用以及人类自身的活动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运动如火山喷发和地震,造就高山低地,导致海陆变迁,形成 地表基本形态。外力作用,如风、水的作用,风的作用会磨蚀若石并且搬运若石破碎物,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人类自身的活动如砍伐森林、不适宜的翻耕土地等对地表进行改造。
32. BCA 岩浆 地壳 地球内部的能量 释放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活动
【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的作用下,压力也越来越大,岩浆会从下往上运动,当遇到地壳薄弱的地方时就会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小题1】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步骤是:先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火山;再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点土豆泥封住洞口;最后加热“火山”,直到“火山”喷发。所以正确的步骤是BCA。
【小题2】模拟实验中番茄酱代表岩浆,因为番茄酱在被加热后具有流动性。土豆泥代表地壳,包裹着内部的“岩浆”(番茄酱)。酒精灯加热表示地球内部的能量或者岩浆受热温度高的力量。
【小题3】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释放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活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当岩浆上升到一定程度,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浆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答案第2页,共7页
答案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