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一、选择题
1.狗在夏天会换上薄毛,冬天会换上厚毛,这主要是为了适应( )的变化。
A.光照 B.温度 C.水分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为( )。
A.长方形 B.椭圆形 C.圆形
3.四季变化的现象是在( )过程中形成的。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太阳公转
4.小红住在北京,小明住在拉萨,他们两人先看到日出的是( )。
A.同时 B.小红 C.小明
5.下列不符合托勒密“地心说”观点的是( )。
A.地球是球形的 B.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C.太阳和星星是不动的
6.据下图推断北半球的冬季是图中哪个位置( )。
A.甲 B.乙 C.丙
7.地球仪和地图上,用来表示海洋的颜色一般是( )。
A.绿色 B.红色 C.蓝色
8.圭表制作完成后,为确保不同季节影子长度变化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下列做法最科学的是( )。
A.把圭表放在同一地方测量
B.每天不同时间测量
C.每天同一温度测量
9.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A.昼夜交替
B.太阳的东升西落
C.一年中学校国旗旗杆正午时分的影长变化
10.下列现象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 )。
A.大雁南飞 B.刺猬冬眠 C.夜来香晚上开放
11.当北京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角为50°时,北京属于( )。
A.夏至或冬至 B.春分或秋分 C.秋分或冬至
12.下列几种假设,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B.地球不动,太阳不动
C.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二、填空题
13.根据季节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是 日,最低的是 日。
14.地球公转时, 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 (填“始终不变”或“一直在变”)。
15.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 绕着 在做圆周运动。
16.一年中,同一地区正午时地面上的物体影长会不断变化。冬季物体影长 (填“长”或“短”);夏季物体影长 (填“长”或“短”)。
17.地球公转的轨道是 形,公转一周是 年。
三、判断题
18.郁金香白天开放 , 晚上收拢花瓣的现象是受到了四季变化的影响。( )
19.当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北半球可能是春分。( )
20.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
21.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北京比新疆先看到太阳。( )
22.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时间点是每年的七月初。( )
23.“地心说”和“日心说”都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
24.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 )
25.在做地球模型时,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核。( )
四、连线题
26.请把地球自转和公转与产生的现象连线。
四季变化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的自转
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地球的公转
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五、简答题
27.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28.四季是怎样形成?
29.居住在洛阳和新疆的人,哪一个会先看到日出?为什么?
30.为什么夏季日地距离最远,但是夏季却是最热的一个季节?
六、实验题
31.如图所示为研究地球倾斜与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模型。
(1)在桌子上点亮一个灯泡,代表 。
(2)(图1)让皮球直立着绕灯泡转动一圈,发现皮球中间部分和上半部分牙签影子的长短 ,说明“太阳”没有产生 和 的变化。
(3)(图2)让皮球倾斜着绕灯泡转动一圈,发现皮球上半部分牙签影子的长度 ,皮球中间牙签影长 ,说明“太阳”产生了 和 的变化。
(4)两个对比实验说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地轴是 的,引起了太阳的 和 的变化,导致各个地区吸收的热量不同,最终产生了 的变化。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页,共4页
第3页,共4页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C A C A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B B
1.B
【详解】狗在夏天换上薄毛是为了帮助身体散热,保持凉爽;冬天换上厚毛是为了保暖,防止热量流失。这种行为是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方式,与光照或水分没有直接关系。温度变化是季节转换的主要特征,狗通过换毛来调节体温,确保生存。故选B。
2.B
【详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形状是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虽然轨道接近圆形,但实际为椭圆形。选项B正确,选项C圆形描述不准确。故选B。
3.B
【详解】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导致四季变化。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使得不同季节太阳光直射地球的区域不同,接收的热量差异形成四季。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与四季无关;太阳公转与地球季节无关。故选B。
4.B
【详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位置比西边更早迎来日出。北京位于东经约116度,拉萨位于东经约91度,北京在拉萨的东侧,因此北京的小红会比拉萨的小明更早看到日出。故选B。
5.C
【详解】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B符合),且地球是球形的(A符合)。但该学说认为太阳、月亮等天体绕地球运动,并非静止不动。C选项“太阳和星星是不动的”与地心说中天体绕地球运动的观点矛盾,因此不符合。故选C。
6.A
【详解】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图甲的位置是冬季,图乙的位置是春季,图丙的位置是夏季,所以A符合题意。
7.C
【详解】在地球仪和地图的图例中,蓝色通常用于表示海洋、湖泊等水域,绿色表示平原或低海拔陆地,红色多用于特殊标记(如国界线或重要城市)。题目询问海洋的表示颜色,正确选项为蓝色。故选C。
8.A
【详解】圭表用于测量正午日影长度以确定季节变化。为确保数据准确性,需固定测量条件。选项A要求圭表放在同一地方,避免位置差异影响影长;选项B在不同时间测量会导致太阳高度变化,数据不可比;选项C的同一温度与影长无直接关联,且季节温度差异大,无法实现。故选A。
9.C
【详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太阳东升西落,而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影长变化。C选项描述的现象由地球公转形成,与自转无关。故选C。
10.C
【详解】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引发季节相关现象。
A.大雁南飞是因冬季寒冷,属于季节变化,与公转有关。
B.刺猬冬眠是为应对冬季环境,同样由公转引起。
C.夜来香晚上开放与昼夜更替有关,昼夜由地球自转导致,与公转无关。
故选C。
11.B
【详解】北京位于北纬40°附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为90°减去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A.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73.5°。
B.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40°=50°,符合题干条件。
C.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26.5°。
故选B。
12.B
【详解】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时,太阳绕地球运动会导致地球不同区域被依次照亮,形成昼夜交替。
B.地球不动,太阳不动时,地球同一区域始终面对太阳或背对太阳,无法形成昼夜交替。
C.太阳不动,地球自转时,地球自转使不同区域轮流朝向太阳,形成昼夜交替。
故B符合题意。
13. 夏至 冬至
【详解】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约23.5度)。这导致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日(约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高,阳光最接近垂直照射,影子最短。冬至日(约12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低,阳光斜射最明显,影子最长。
14. 地轴 始终不变
【详解】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照射的程度也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
15. 地球 太阳
【详解】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宇宙模型。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着太阳旋转,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绕着地球旋转,依据“日心说”可以解释更多的天文现象,并首次推算出了宇宙的尺度。
16. 长 短
【详解】一年中,同一地区正午时地面上的物体影长会不断变化。冬季,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较低,阳光斜着照下来,物体的影子会变得很长。夏季,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较高,阳光更直接照下来,物体的影子会变得很短。
17. 椭圆 一
【详解】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路线不是一个正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一年),所以我们每年会经历春夏秋冬四季。
18.×
【详解】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包括对光的反应(如白天光照强时开放,夜晚黑暗时闭合),这是一种每日发生的生物节律。四季变化(春、夏、秋、冬)主要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比如开花季节,但不直接控制这种日开夜合的日常现象。郁金香白天开放、晚上收拢花瓣的现象,主要是受昼夜变化(如光照和温度)的影响,而不是四季变化。
19.√
【详解】太阳每年两次直射赤道,分别对应春分和秋分。春分时,北半球进入春季,昼夜平分。题目中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可能处于春分节气,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判断正确。
20.×
【详解】地球自转是绕地轴旋转一周,时间约为24小时(一天),产生昼夜交替;公转是绕太阳运动一周,时间约为365天(一年),形成四季变化。题目将自转和公转时间颠倒,因此错误。
21.√
【详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区比西边更早迎来日出。北京位于中国东部,新疆位于西部,因此北京先看到太阳。该现象由地球自转方向及两地地理位置差异导致。
22.×
【详解】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导致距离太阳远近变化。近日点(最近)约在1月初,远日点(最远)约在7月初。题目描述时间与实际情况相反,故错误。
23.×
【详解】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绕地球转;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绕太阳转。两者均承认地球是球形,但只有日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题目后半部分错误,故判断为×。
24.×
【详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比西边更早见到太阳,因此各地黎明时间并不相同。故题目表述不正确。
25.×
【详解】地球模型中的铁丝贯穿南北是模拟地轴,而非地核。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线,地核是地球内部结构的一部分,位于最内层。铁丝的作用是表示自转轴,与地核的位置和功能无关。
26.
【详解】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现象、极昼和极夜的现象、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等。
27.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详解】地球不透明的球体特性划分了昼半球与夜半球,而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则以 24 小时为周期推动了两者的交替,这就是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的核心成因。
28.1.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2.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详解】1.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需要大约一年(365天)的时间。
2. 地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地轴)是倾斜的,而且这个倾斜的方向在公转过程中始终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如指向北极星附近)。
3. 阳光照射变化:由于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当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直射地球表面的位置(纬度)会发生变化。
4. 季节产生: 某个地区接收到的太阳光热量多少和照射角度(太阳高度角)随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接收热量多、阳光照射角度大时,就是夏季;接收热量少、阳光照射角度小时,就是冬季;春秋两季则处于过渡阶段,因此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29.洛阳会先看到日出。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洛阳相对新疆更靠近东方,所以洛阳会先看到日出。
【详解】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越是靠东边的城市,越会先看到日出。洛阳在新疆的东边,所以洛阳先会先看到日出。
30.①夏季太阳高度角高,太阳光被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热量多。②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详解】地球上温度的高低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没有明显关系,与阳光照射角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夏季,北半球倾向于太阳,白昼时间长,太阳光线直射,地表吸收的热量多,因此温度较高。
31. 太阳 没有变化 直射 斜射 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大 直射 斜射 倾斜 直射 斜射 四季
【分析】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冷热有差别,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小题1】在桌子上点亮一个灯泡代表太阳,太阳是一个会发光发热的球体,用电灯泡代替提供光源。
【小题2】皮球直立时,牙签影子长度不变,说明光线始终以相同角度照射(太阳无直射、斜射变化)。如果地轴不倾斜,全球各地阳光照射角度不变,不会有季节变化。
【小题3】皮球倾斜时,随着绕“太阳”转动,皮球上半部分牙签受阳光照射角度改变,影长会有变化。 中间部分牙签影子变化较小,说明阳光接近直射。由此说明皮球倾斜时,阳光照射角度出现差异,会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
【小题4】两个对比实验说明地球公转时,实际地轴是倾斜的,引起了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导致各个地区接受的热量不同,最终产生四季变化。 太阳高度角大时,阳光更集中,单位面积接收的太阳辐射多。 太阳高度角小时,阳光分散,单位面积接收的太阳辐射少。
答案第2页,共6页
答案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