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2 11:5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我们在阳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
A.反射现象 B.复合现象 C.散射现象
2.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用肉眼( )。
A.能看到镜子 B.能看到白墙 C.看不到任何物体
3.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孔成像”。它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的像 B.倒立的像 C.倾斜的像
4.陆丰皮影戏是海陆丰地区有名的戏剧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皮影戏表演中,人偶在白色幕布上形成影子的关键因素是( )。
A.兽皮的厚度 B.幕布的颜色 C.灯光的照射
5.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它看上去呈( )。
A.黑色 B.五颜六色 C.白色
6.下列物体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
A.月球 B.通电的灯泡 C.萤火虫
7.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幔是地球的最外层 B.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
C.地核的温度比较低
8.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无法快速跑到室外,就地避险,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
B.住高楼的居民立即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C.不顾一切跳楼或从高处跳下
9.下列不属于地震前兆的是( )。
A.头晕目眩 B.地下水位突然上升 C.动物惊慌
10.遭遇泥石流时,应选择与泥石流运动方向( )的方向逃离危险区域。
A.一致 B.垂直 C.相反
11.以下针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B.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减少陡坡,固定河堤
C.土地过度耕种,草原过度放牧
12.关于沙洲的形成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河底的沙石向上隆起,形成沙洲
B.流水从河的上游携带大量沙石,在落差较大水流速度较大处沉积形成
C.流水从河的上游携带大量沙石,在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缓慢处沉积形成
二、填空题
13.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作 。光在空气中沿 传播。
14.站在十字路口,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地面上的斑马线,是因为光照在斑马线上发生了 反射。当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平面镜上时,由于镜面光滑平整,所以光会沿着同一个方向反射出去,这种反射被称为 反射。
15.如图所示,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使用潜望镜时,两个平面镜的摆放方式应该是 的(填“垂直”或“平行”)。
16.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由 , , 三部分构成的。
17.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番茄酱模拟 ,土豆泥模拟 ,由“火山喷发”的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 (填地壳、地核或地幔)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判断题
18.雨水一定不会对土壤产生侵蚀。( )
19.土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需保护。( )
20.地震发生时,在高楼上的学生应尽快跑下楼逃生。( )
21.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
22.光不仅为我们提供光源,还为我们提供信息。( )
23.太阳、燃烧的蜡烛、电灯泡等都是光源。( )
24.光的反射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便和危害。( )
25.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测量出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与月球的准确距离。( )
四、连线题
26.连线题。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主要成因用线连接起来。
弯曲的岩层 风蚀性地貌
长白山的天池 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波状弯曲
黄河入海口沙洲 休眠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积水成湖
敦煌的雅丹地貌 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五、简答题
27.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请至少列出三种。
28.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29.说一说你去过的或见过的地方都有哪些地形?
30.光能穿过任何物体吗?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3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如果上课时突发地震,你应该怎么做?
六、实验题
32.彬彬将一块岩石放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迅速放进水中冷却,再加热、冷却,反复多次,然后观察岩石变化情况。
(1)彬彬是在探究( )对岩石的作用。
A.岩石互相碰撞、摩擦 B.昼夜气温变化 C.植物根系
(2)实验中,使用到酒精灯加热,你会把岩石放在火焰( )加热?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3)如果让你准备这个实验的材料,为了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你要选择( )?
A.花岗岩 B.页岩 C.大理岩
(4)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岩石变化是( )。
A.岩石变得更加坚硬了 B.岩石慢慢的开始出现碎裂 C.岩石没有发生变化
(5)关于以上实验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
A.昼夜气温变化会引起岩石的碎裂
B.岩石间互相碰撞、摩擦会引起岩石的碎裂
C.植物的根系在岩有的裂缝中生长不会使岩石碎裂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期中》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C C B A A B
题号 11 12
答案 C C
1.A
【详解】我们在阳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反射现象。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一部分光线,而另一部分光线则会被反射出来,进入我们的眼睛,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散射现象主要是指光线在通过不均匀介质时,由于介质中的粒子导致光线方向发生改变,而复合现象则不是一个与光线传播直接相关的物理现象。故选A。
2.C
【详解】人眼能看到物体的前提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光源,即使有镜子或白墙,它们本身也不会发光,且没有光线可以反射到人眼中。因此,肉眼无法看到任何物体,只能看到一片黑暗。故选C。
3.B
【详解】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这是因为光线通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小孔起到了一个类似针孔相机的作用,使得物体的上下部分在成像平面上交换了位置,从而形成了倒立的实像。这个现象是光学成像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古代光学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故选B。
4.C
【详解】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皮影戏中,灯光作为光源,人偶遮挡光线后在幕布(屏)上形成影子。若没有灯光照射,则无法产生影子,因此灯光的照射是关键因素。A选项兽皮的厚度影响人偶是否透光,但皮影通常足够遮挡光线,厚度并非关键;B选项幕布颜色仅影响影子清晰度,不影响影子是否存在。故选C。
5.C
【详解】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因此当白光照射到白色物体上时,所有色光都被反射,混合后呈现白色。A选项黑色是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时的颜色,与题干矛盾。B选项五颜六色是物体反射不同色光但未混合时的现象,而白色物体反射的是混合后的白光。故选C。
6.C
【详解】自然光源是指自然界中自行发光的物体。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不属于光源;通电的灯泡是人造光源;萤火虫通过自身生物反应发光,属于自然光源。故选C。
7.B
【详解】A.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并非地球最外层,地壳才是地球的最外层。A选项错误。
B.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B选项正确。
C.地核是地球内部温度最高的部分,而非温度较低。C选项错误。
故选B。
8.A
【详解】A.地震发生时若无法快速跑到室外,应选择结实的家具下或墙角躲避,保护头部,避免被掉落物砸伤,因此正确。
B.地震时电梯可能因断电或故障停止运行,导致被困,因此错误。
C.跳楼或高处跳下极易导致严重受伤,因此错误。
故选A。
9.A
【详解】地震前兆指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下水位的突然变化(B选项)和动物异常行为(C选项)。头晕目眩(A选项)属于人体自身反应,与地震无关。故选A。
10.B
【详解】泥石流通常沿沟谷或低洼地带快速流动。逃生时应朝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两侧高处逃离,避免被卷入或阻挡。垂直方向能最快脱离危险路径,确保安全。
11.C
【详解】A.植树种草能有效保持水土,减少雨水冲刷,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A选项正确。
B.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和减少陡坡可减缓水流,固定河堤能防止侵蚀,这些措施合理可行。B选项正确。
C.土地过度耕种和草原过度放牧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属于错误做法。C选项不可行。
故选C。
12.C
【详解】沙洲的形成与河流搬运和沉积作用有关。上游水流速度快,携带沙石;当河道变宽或地形平缓时,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石逐渐沉积形成沙洲。
A.错误,沙洲并非由河底沙石隆起形成,而是水流沉积的结果。
B.错误,水流速度较大时搬运能力强,沙石不易沉积,因此不会在落差大、流速快处形成沙洲。
C.正确,河道变宽导致流速变缓,沙石沉积形成沙洲。
故选C。
13. 光源 直线
【详解】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闪电等都属于光源。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14. 漫 镜面
【详解】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平面镜上,由于镜面光滑平整,所以会沿着同一个方向反射出去,这种反射被称为镜面反射;一般物体的表面并没有镜面那样光滑平整,光照射在上面时被反射到各个方向,这种,反射被称为漫反射。站在十字路口,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地面上的斑马线,是因为光照在斑马线上发生了漫反射。
15. 反射 平行
【详解】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原理制成的。制作简单的潜望镜最少需要两面平面镜,为了保证效果,两面镜子平行、相对放置,且呈45°倾斜。
16. 地壳 地幔 地核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17. 岩浆 地壳 地壳
【详解】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18.×
【详解】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是指水流冲刷并带走表层土壤的现象。当降雨强度较大或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时,雨水会冲击土壤表面,导致土壤颗粒分离、移动,形成侵蚀。题目中“一定不会”的表述过于绝对,忽略了雨水在特定条件下(如暴雨、斜坡地形等)对土壤的明显侵蚀作用,因此判断为错误。
19.×
【详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自然条件下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人类活动如过度耕种、污染等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其难以恢复。因此土壤并非用之不竭,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
20.×
【详解】地震发生时,如果在高楼上,快速跑下楼并非明智之举。因为地震时可能导致建筑物结构受损,楼梯间容易出现墙体倒塌、楼梯断裂等危险情况,在慌乱下楼过程中,还极有可能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当地震发生在高楼时,正确的做法是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保护头部,等待震动停止。
21.√
【详解】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22.√
【详解】光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光源,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信息,从古时候的烽火台和灯塔到现在的交通灯,都是通过光来传递信息的。
23.×
【详解】太阳、燃烧的蜡烛和点亮的电灯泡都可以被视为光源。光源是指能够发出光线的物体,它们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造的。
24.√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向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在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便和危害,比如光污染、行车安全等。
25.√
【详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家在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原理。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后,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反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26.
【详解】弯曲的岩石是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波状弯曲;长白山天池是休眠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积水成湖形成的。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炽热的熔岩流。在火山喷发频繁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从而成为旅游胜地,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国的五大莲池、长白山天池等;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的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指风蚀垄槽,它是典型的风成地貌,主要由干旱地区的风力侵蚀而形成;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主要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27.带上老花镜的老人,看清了近处的东西;近视的学生带上近视镜,看清了黑板;人们用照相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详解】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有很多,比如带上老花镜的老人,看清了近处的东西;近视的学生带上近视镜,看清了黑板;人们用照相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8.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种均质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反射光仍然沿着直线传播。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详解】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光在同种均质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仍然沿着直线传播。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29.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
【详解】山地:山峰耸立,海拔较高,坡度陡峭,气候和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丘陵:丘陵相对海拔较低,坡度较缓,通常被草地或树木覆盖。
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作。
高原:高原地形海拔较高,但相对平坦,气候干燥,植被稀疏。
盆地:盆地是被山脉环绕的较低地区,有时会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峡谷:是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狭长而深的谷地。
沙漠:如撒哈拉沙漠,地表覆盖着沙丘和岩石,降水稀少。
这些地形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对当地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0.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会在背面形成影子。
【详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能透过透明物体,仍然沿直线向前传播,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就在背面形成影子。
31.地壳中的岩石因为受到板块挤压的作用而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断层的两侧岩石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产生地震。
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慌张;要在教师指挥下跑到空旷处。如果来不及就保护好头部、蹲在桌子下面或墙角处。在撤离时要有序、不能慌乱。
【详解】地球的外壳分为多个大的和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断地在移动。当板块之间的边缘发生摩擦、碰撞或者拉开时,就会积累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能量就会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地壳中的岩石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断层的两侧岩石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产生地震。
地震发生时,保护头部和身体不受伤害是最重要的。平时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地震应急演练,熟悉应对地震的正确方法。要在教师指挥下跑到空旷处。如果来不及就保护好头部、蹲在桌子下面或墙角处。在撤离时要有序、不能慌乱。
32.(1)B
(2)A
(3)B
(4)B
(5)A
【分析】地表的岩石在慢慢地不断地变化着。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现象叫风化。
【小题1】实验中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模拟了自然界中的温度变化,这与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相似。故选B。
【小题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将岩石放在外焰加热可以更有效地加热岩石。故选A。
【小题3】页岩是一种比较容易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岩石,其结构较为松散,因此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明显的变化。故选B。
【小题4】由于页岩或其他类似岩石在反复的热胀冷缩作用下,其结构容易受损,从而开始出现碎裂。故选B。
【小题5】实验模拟了昼夜气温变化对岩石的影响,观察到岩石出现碎裂,说明这种温度变化确实可以引起岩石的物理性破坏。故选A。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