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1.3 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情境导入
百米短跑比赛:苏炳添
裁判和观众判断谁最快的依据有什么不同?
汽车和自行车
怎么判断自行车和汽车运动的快慢?
思考问题: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大的运动快。
同一位置出发
自行车10秒行驶了30米
汽车10秒行驶了100米
10秒后的位置
汽车10秒内行驶的路程大于自行车行驶的路程。
思考问题: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到达同一位置
自行车行驶100米用时40秒
汽车行驶100米用时10秒
汽车行驶100米所需的时间小于自行车行驶100米所需的时间。
同一时间出发
回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方法 原理 生活实例 适用场景
方法一 相同时间比路程 观众看短跑比赛、同一分钟内比较步行和骑车的距离 时间相同的运动
方法二 相同路程比时间 裁判判短跑胜负、跑1000米比赛比较用时长短 路程相同的运动
巩固练习题一
1、在校运会100米短跑比赛中,裁判判定运动员获胜的依据是( )
A. 看谁在比赛过程中跑的路程更远
B. 看谁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更短
C. 看谁在第5秒时跑的位置更靠前
D. 看谁冲线时的速度更快
B
解析:100米短跑中,所有运动员的运动路程均为100米(相同路程),裁判通过比较运动员完成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来判定胜负,属于“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巩固练习题二
2、下列生活场景中,主要运用“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是( )
A. 司机通过仪表盘查看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里程
B. 快递员比较两辆电动车送完同一批货物所用的时间
C. 观众在马拉松比赛中,判断某运动员是否领先
D. 老师记录两名学生跑完 400 米操场所用的时间
C
解析:C选项中,马拉松比赛中观众观察的是“同一时间点(如比赛进行到1小时时)不同运动员的位置”,位置更靠前说明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更远,属于“相同时间比路程”。
新知探究一:速度
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景一
两个人的时间和路程都不同,该如何公平比较快慢?
两名同学去学校
小明8分钟走了90米
小红5分钟走了60米
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景二
当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时,我们该如何统一比较标准?
两只动物爬行
小明10分钟爬了15cm
蜗牛6分钟爬了10cm
速度的定义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定义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
v=
计算
s表示路程
单位:m 、km
t表示时间
单位:s、h
求路程
求时间
s= vt
t=
v表示速度,单位:m/s、km/h
速度的单位
v=
s表示路程
单位:m 、km
t表示时间
单位:s、h
v表示速度,单位:m/s、km/h
米/秒 m/s 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 km/h 读作千米每小时
单位换算:
1 m/s=_______km/h
3.6
1km/h = 1 = = _____m/s
速度单位的换算练习
1、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5m/s,等于_______km/h
2、城市道路限速标志显示“40km/h”,该速度约为__________m/s
3、自行车骑行时的速度约为6.5m/s,相当于__________km/h
4、高铁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速度为306km/h,等于_________m/s
5、小明乘坐的出租车速度为54km/h,相当于相当于__________m/s,路边电动车速度为12m/s。对比可知__________(选填“出租车”或“电动车”)的速度更快。
5.4
11.1
23.4
85
15
出租车
速度表含义
交通标志牌含义
行驶速度不低于60km/h
行驶速度不高于120km/h
距广州还有69km
生活中常见的速度
1.1m/s
5m/s
250m/s
120m/s
5m/s
33 m/s
48m/s
1.5×10-3 m/s
速度的小结
新知探究二:两种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的分类
按照运动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按照运动快慢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②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③在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高铁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
①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②物体作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特点
从斜面顶端滑下的小球(速度越来越快)
深入探究:不同运动的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时间t/s 0 1 2 3 4 5 6 7 8
路程s/m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v=
绘图三步: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倾斜的直线
平行于t轴直线
s-t图像
v-t图像
下列四幅图中分别代表什么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静止状态
加速运动状态
巩固练习题一
1、如图所示,图(1)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2)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车与乙车的速度之比5:1
B.甲车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C.甲、乙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甲车做加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巩固练习题二
2、下列四个图象中,能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B
巩固练习题三
3、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_______________;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_______________,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新知探究三: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定义
物理意义
平均速度可以用来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即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公式
易错知识点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v=
s表示总路程
t表示总时间
v表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v=
平均速度计算
求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平均速度计算
课堂小结
本课的主要内容
(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公式:
单位:m/s和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
v=
s= vt
t=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题一
1、小明爸爸在散步时看到自己运动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爸爸本次散步时的平均速度为4m/s
B.“配速”的数值越小表示运动越慢
C.散步过程中,以运动手表为参照物,小明的爸爸是运动的
D.“配速”是利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A.乘舟的人 B.岸上的树 C.两岸 D.山
D
课堂练习题二
2、甲、乙两同学在同一直道上,从同一地点相同方向匀速骑行,骑行的路程和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他们骑车时,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__同学,其速度为___________m/s。
乙
5
课堂练习题三
3、物理老师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他手机上的运动应用程序记录的数据如图所示,物理老师上班途中所用的时间约为( )
A.10s B.50s C.25min D.3h
C
课堂练习题四
4、下列关于速度公式v=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就越长
C.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所用的时间就越少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运动路程无关
D
课堂练习题五
5、从2025年3月7日开始,广州东站和深圳站之间推出“整点直达”列车,如图是C8001次 的运行时刻表,两站间的行车距离约为140km,则该列车运行的平均时速约为( )
A.40m/s B.150m/s C.40km/h D.100km/h
A
感谢观看!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1.3运动的快慢知识回顾
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如百米赛跑,相同时间内跑在前面的快);
(2)相同路程比时间(如1000米长跑,跑完全程时间短的快)。
2、速度(v):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
公式:v=,国际单位m/s,常用km/h。
换算:1m/s=3.6km/h,如汽车速度30m/s,换算后是108km/h。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比如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每一秒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4、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快慢,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如跑步时,有时快有时慢,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算,像跑1000米用了4分钟,平均速度就是1000m÷240s≈4.17m/s。
1.3运动的快慢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能直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
A.路程 B.时间 C.速度 D.位移
2、在校运会100米赛跑中,观众判断运动员快慢的依据是( )
A.相同路程比时间 B.相同时间比路程
C.先看路程再看时间 D.先看时间再看路程
3、甲、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是乙的2倍,则甲的速度是乙的( )
A.2倍 B.1/2倍 C.相同 D.无法确定
4、下列速度单位中,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 )
A.km/h B.m/s C.km/min D.m/min
5、1m/s与1km/h的大小关系是( )
A.1m/s>1km/h B.1m/s=1km/h
C.1m/s<1km/h D.无法比较
6、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可能变化 B.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C.速度大小可能变化,方向不变 D.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可能变化
7、小明骑自行车10分钟行驶了3km,他的骑行速度是( )
A.0.3km/min B.30km/h C.5m/s D.18m/s
8、下列运动中,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苹果从树上自由落下 B.地铁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C.运动员冲刺跑 D.汽车刹车时的运动
9、甲物体速度为5m/s,乙物体速度为18km/h,两者速度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
10、比较两辆车的运动快慢,下列方法中不科学的是( )
A.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B.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
C.比较两车的最大速度 D.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1、某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20m,则该物体的速度是( )
A.2m/s B.0.5m/s C.200m/s D.20m/s
12、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特点是( )
A.过原点的直线 B.曲线 C.水平直线 D.垂直直线
13、乙物体在2h内行驶了100km,其速度换算成m/s约为( )
A.13.9m/s B.27.8m/s C.50m/s D.100m/s
14、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越大,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C.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是1m/s=3.6km/h
15、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是20m/s,乙的速度是72km/h,则( )
A.甲车速度大 B.乙车速度大 C.两车速度相等 D.无法比较
16、某同学跑400米用时80秒,他的平均速度是( )
A.5m/s B.0.2m/s C.400m/s D.80m/s
17、下列场景中,运用“相同路程比时间”比较快慢的是( )
A.比较两名同学1分钟内步行的距离
B.裁判判定100米赛跑的胜负
C.比较两辆车每小时行驶的里程
D.观察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的位置
18、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说明它的( )
A.速度大小一定变化 B.速度方向一定变化
C.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变化 D.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化
19、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在10分钟内行驶的路程是( )
A.360km B.6km C.600m D.36km
20、甲物体2s内通过10m,乙物体5s内通过2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速度大 B.乙的速度大 C.两者速度相等 D.无法比较
二、判断题
21、路程越长的物体,运动得一定越快。 ( )
22、速度的单位“m/s”比“km/h”更大。 ( )
23、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不会随时间变化。 ( )
24、比较两个物体运动快慢时,只能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 )
25、10m/s换算成km/h是36km/h。 ( )
26、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 )
27、速度公式v=s/t中,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 )
28、汽车仪表盘上显示的速度是瞬时速度,可反映汽车当下的运动快慢。( )
29、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曲线。 ( )
30、甲物体1小时走5km,乙物体1分钟走80m,乙物体运动更快。 ( )
三、填空题
3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是:① ;② 。
32、速度的定义是物体 内通过的路程,其公式为 。
33、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是 ,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m/s= km/h。
34、汽车在平直公路上1小时行驶了60km,它的速度是 km/h,换算成m/s是 。
35、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叫做 ,这种运动的s-t图像是 。
36、小明以1.2m/s的速度步行,他1分钟能走 米。
37、高铁的速度约为300km/h,换算成m/s约为 (结果保留整数)。
38、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25m,则它的速度是 m/s,10s内通过的路程是 m。
39、乙物体速度为20m/s,换算成km/h是 ,这个速度接近 (选填“人步行”“自行车”或“汽车”)的速度。
40、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可用 粗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
4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在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是乙的 倍。
42、一辆自行车以5m/s的速度行驶,它在20秒内通过的路程是 米。
43、速度为18km/h的物体,其速度相当于 m/s,约是 (选填“蜗牛”或“短跑运动员”)的速度。
44、某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它的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将变为原来的 倍。
45、丙物体在30秒内通过的路程是90米,它的速度是 m/s,换算成km/h是 。
1.3运动的快慢巩固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速度是直接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路程和时间需结合才能判断快慢。
2.答案:B
解析:100米赛跑中,观众看相同时间内运动员跑的路程,路程远则快,属于“相同时间比路程”。
3.答案:A
解析:由v=,时间相同,甲路程是乙的2倍,故甲速度是乙的2倍。
4.答案:B
解析:m/s是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km/h、km/min、m/min是常用单位。
5.答案:A
解析:1m/s=3.6km/h,故1m/s大于1km/h。
6.答案:B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直线运动。
7.答案:C
解析:3km=3000m,10分钟=600s,v= = =5m/s。
8.答案:B
解析:地铁在平直轨道匀速行驶,速度和方向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A、C、D均为变速运动。
9.答案:B
解析:18km/h=(18÷3.6)m/s=5m/s,故甲、乙速度相等。
10.答案:C
解析:最大速度仅反映瞬间快慢,不能体现整体运动情况,不科学;A、B、D是比较快慢的科学方法。
11.答案:A
解析:v= = =2m/s。
12.答案:A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
13.答案:A
解析:速度v= = =50km/h=(50÷3.6)m/s≈13.9m/s。
14.答案:C
解析:速度是物体固有运动特性,与路程、时间无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是速度不变的表现。
15.答案:C
解析:72km/h=(72÷3.6)m/s=20m/s,故两车速度相等。
16.答案:A
解析:v= = =5m/s。
17.答案:B
解析:100米赛跑路程相同,裁判比时间,属于“相同路程比时间”;A、C、D是“相同时间比路程”。
18.答案:A
解析:变速直线运动是沿直线、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方向不变。
19.答案:B
解析:36km/h=10m/s,10分钟=600s,路程s=10m×600s=6000m=6km。
20.答案:A
解析:甲速度 = = =5m/s,乙速度 = = =4m/s,甲速度大。
二、判断题
21.答案:×
解析:运动快慢由速度决定,路程长但时间更长时,速度可能更小(如甲10s走20m,乙5s走15m,甲路程长但速度慢)。
22.答案:√
解析:1m/s=3.6km/h,故m/s单位比km/h大。
23.答案:√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核心是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不随时间变化。
24.答案:×
解析:比较快慢有三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计算单位时间路程。
25.答案:√
解析:10m/s×3.6=36km/h。
26.答案:×
解析:直线运动包括匀速和变速(如刹车时的直线运动是变速的)。
27.答案:×
解析: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路程随时间成正比是速度不变的结果,而非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28.答案:√
解析:汽车仪表盘显示的是当下瞬间的速度,即瞬时速度,能反映当下运动快慢。
29.答案:√
解析: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不成正比,s-t图像为曲线(匀速为直线)。
30.答案:×
解析:甲速度5km/h≈1.39m/s,乙速度≈1.33m/s,甲更快。
三、填空题
31.答案: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解析: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分别适用于时间相同或路程相同的场景。
32.答案:单位时间;v=
解析: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公式是速度、路程、时间的定量关系。
33.答案:m/s;km/h;3.6
解析: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换算关系为1m/s=3.6km/h。
34.答案:60;16.7
解析:速度v=60km/h=(60÷3.6)m/s≈16.7m/s。
5.答案:匀速直线运动;过原点的直线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其s-t图像因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是过原点的直线。
6.答案:72
解析:1分钟=60s,路程s=1.2m/s×60s=72m。
7.答案:83
解析:300km/h=(300÷3.6)m/s≈83m/s(保留整数)。
8.答案:5;50
解析:速度v= = = 5m/s,10s路程s=5m/s×10s=50m。
9.答案:72;汽车
解析:20m/s=(20×3.6)km/h=72km/h,72km/h接近汽车在城市道路的行驶速度。
10.答案:平均速度
解析: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可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整体运动快慢。
11.答案:2
解析:由s=vt,时间相同,甲速度是乙的2倍,故甲路程是乙的2倍。
12.答案:100
解析:路程s=5m/s×20s=100m。
13.答案:5;短跑运动员
解析:18km/h=(18÷3.6)m/s =5m/s,5m/s接近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蜗牛速度远小于1m/s)。
14.答案:2
解析:由s=vt,时间相同,速度变为2倍,路程也变为2倍。
15.答案:3;10.8
解析:速度v= = =3m/s,3m/s=(3×3.6)km/h=10.8km/h。课题 1.3运动的快慢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后,对运动现象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是物理学中运动学的核心基础内容之一。教材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如跑步、骑车、汽车行驶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而引出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内容上承“运动的描述”中参照物的知识,下启后续“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测量”等内容,是连接运动现象描述与定量分析的关键环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速度的科学概念,理解速度单位的换算,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符合初中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1、从认知基础来看,八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对“运动快慢”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这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生活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已掌握比例、公式变形等知识,能够理解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计算,具备一定的数学工具运用能力。 2、从思维特点来看,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如速度)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实例和实验。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容易将“速度”与“路程”“时间”概念混淆,难以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二是在速度单位换算(如m/s与km/h换算)时,容易因单位换算关系不清而出错;三是在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不规范书写(如缺少公式、单位不统一)的问题。 3、此外,学生对实验探究具有较高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可通过设计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说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2、理解速度的定义,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掌握速度的公式(v=)及各物理量的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如1m/s=3.6km/h); 4、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科学思维 1、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培养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能力; 2、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如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已知速度和路程求时间),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培养抽象概括和分类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1、能参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实验,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如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 2、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记录实验数据; 3、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计算速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小组实验探究中,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3、了解速度在交通、体育等领域的应用(如限速标志、运动员速度分析),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科学看待运动现象的责任意识; 4、养成规范书写公式、统一单位、认真计算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②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换算; ③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①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突破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对比、实验数据计算,让学生直观感受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②速度单位的换算(突破方法:推导单位换算关系,结合实例进行针对性练习); ③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突破方法:通过图像分析、实验数据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运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中物体运动的视频:如短跑比赛、汽车行驶、自行车骑行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5 分钟) 1、播放视频: ①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冲过终点线的瞬间;②马路上,汽车和自行车并排行驶,汽车逐渐超过自行车。 2、提出问题: (1)在短跑比赛中,裁判是如何判断谁跑得最快的?观众又是如何判断的? (2)汽车和自行车行驶时,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我们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3、引导学生思考,初步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出本节课主题——《运动的快慢》。 1、观看视频,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1)裁判看谁先到达终点(相同路程比时间),观众看谁在相同时间内跑的路程远(相同时间比路程); (2)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如计算“每小时走的路程”来比较)。 1、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借助问题引导,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后续学习“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5分钟) 1、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1)方法一: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方法二:通过相同路程,比较物体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2、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同(如甲物体10s运动30m,乙物体20s运动50m),该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 3、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的方法,为引出速度概念做铺垫。 1、认真倾听教师总结,明确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 2、小组讨论“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快慢”,尝试计算“甲每秒跑 3m,乙每秒跑 2.5m”,得出“甲运动更快”的结论。 1、通过总结和讨论,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2、提出“时间和路程都不同”的问题,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方法的欲望,自然过渡到速度概念的学习。
(二)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8分钟) 1、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用符号v表示; 2、推导速度公式:根据定义,速度=路程÷时间,即v=,其中s表示路程,单位是米(m);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v表示速度,单位是米每秒(m/s); 3、介绍速度的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并推导单位换算关:1m/s =3.6km/h;4、举例说明速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如人步行的速度约1.2m/s,表示人每秒步行1.2米;汽车在高速上的速度约100km/h,表示汽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 1、认真听讲,理解速度的定义,在笔记本上记录速度公式及各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2、跟随教师推导单位换算关系,明确1m/s和1km/h的大小关系; 3、结合实例,理解速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尝试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如自行车速度约5m/s)。 1、从“单位时间内的路程”自然引出速度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通过公式推导和单位换算,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让抽象的单位变得具体可感,突破“速度单位理解”的难点。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7分钟) 1、 播放视频: ①小球在光滑斜面上匀速下滑;②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起跑、加速、冲刺)。 2、提出问题: (1)小球在下滑过程中,每秒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速度是否变化? (2)运动员跑步时,每秒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速度是否变化? 3、结合视频和问题,总结两种运动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特点:速度恒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但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特点:速度变化,可通过平均速度粗略描述运动快慢); 4、 展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s 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曲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两种运动的特点。 1、观看视频,观察小球和运动员的运动特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后发言,分析小球和运动员的速度变化情况; 3、认真倾听教师总结,在笔记本上记录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特点; 4、观察s t图像,对比两种运动图像的差异,加深对两种运动形式的理解。 1、通过视频直观展示两种运动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2、结合问题和图像分析,引导学生从“速度变化”的角度区分两种运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入s t图像,为后续学均速度”和“运动图像分析”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 1. 出示练习题: (1)单位换算:①5m/s= ______ km/h;②72km/h= ______ m/s; (2)计算: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min行驶了36km,求汽车的速度(用m/s和km/h两种单位表示);(3)判断:下列运动中,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苹果从树上落下 B. 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C. 运动员冲刺跑 D. 汽车在弯道上行驶 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要求写出公式、代入数据、统一单位、得出结果);3、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强调规范书写(如公式必须写出、单位要统一、结果要有单位),纠正常见错误(如单位换算错误、公式变形错误)。 1、独立完成练习题,在草稿纸上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2、上台展示解题过程,讲解自己的思路; 3、认真倾听教师点评,纠正自己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如忘记写公式、单位换算时数值计算错误)。 1、通过针对性练习,及时巩固速度单位换算、公式计算、运动形式判断等重点知识; 2、强调解题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3、通过学生展示和教师点评,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1)我们学习了哪些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分别是什么?单位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如下):运动的快慢的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公式等 1、回顾课堂内容,主动举手回答教师问题; 2、在笔记本上整理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1、梳理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2、强化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呼应教学目标中的“态度责任”维度。
板书设计 1.3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3、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引入速度) 二、速度(v) 1、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v= s:路程(单位:m,常用:km) t:时间(单位:s,常用:h) v:速度(单位:m/s,常用:km/h) 3、单位换算:1m/s = 3.6km/h 4、举例:人步行≈1.2m/s;汽车高速≈100km/h 三、两种运动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 (1)特点:沿直线、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2)s t图像:过原点的直线 2、变速直线运动 (1)特点:沿直线、速度大小变化 (2)描述:用平均速度粗略表示快慢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 习题1:进行下列单位换算(1)15m/s = ______ km/h;(2)54km/h = ______ m/s;(3)20m/s = ______ km/h。 习题2:一辆火车在平直轨道上行驶,3h行驶了240km,求火车的速度(用m/s和km/h两种单位表示)。 习题3:判断下列运动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树叶从树上落下 B. 地铁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C. 篮球被抛出后在空中运动 D. 运动员在100m赛跑中 2、调查爸爸或妈妈上下班常用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电动车、汽车),通过询问或查看仪表盘获取该交通工具的平均速度。
教学反思 本次《运动的快慢》教学,以生活场景导入,通过短跑比赛、汽车行驶等实例激活学生经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比较小车运动快慢”实验分工明确,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速度意义,突破概念抽象难点,知识讲解从比较方法到速度定义再到运动形式,层层递进符合认知规律,单位换算推导过程也帮助学生避免死记硬背。但教学仍有不足,实验中部分小组因器材操作不熟练耗时较长,对速度公式变形练习不足,可能导致学生课后应用不熟练,且小组活动中对内向学生关注不够,多媒体资源缺乏互动性。后续需在实验前加强器材使用指导,增加公式变形练习,通过轮流发言关注个体,引入互动资源提升课堂趣味性,进一步平衡教与学的时间,让物理课堂更贴合学生需求,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