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中国画工具材料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按题材分为:人物画——战国
山水画——隋
花鸟画——五代
从技法特点上有工笔(重彩)、写意之分中国画人物画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yào)秋菊,华茂春松。髣髴(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yáo)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qú)出渌(lù)波。秾(nóng)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yè)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miǎn)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盛世颂歌——《步辇图》唐 阎立本 《职贡图》第一段:赏乐第二段:击鼓第三段:休息第四段:独赏(清吹)第五段:宴归(惜别) 张择端,字正道,琅琊东武(山东诸城)人,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侍诏。原作长525cm,宽25.5cm,画中人物648个,牲畜96头,房屋122座,各式桥梁5座,树木174棵,船只25艘,各式车辆15辆,轿子8顶。以中国传统绘画长卷形式,采用全景鸟瞰式构图和散点透视的方法,好似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步移景异,使人目不暇接。景物的远近、大小、疏密、动静都处理的恰到好处,使全图过渡自然、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中的人物,都能真实自然和谐统一的在一起。
画中人物小如豆粒、大不及寸,但形神毕肖,各具情态。生活中各种情节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丰富多彩。笔墨技巧上,工笔与写意相结合,色调柔和而古朴淡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实技艺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 清明节?秋季?山水画《游春图》 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溪山行旅图》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此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
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踢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前景——凡俗世界前景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头驴背驼重物、步履蹒跚。画中旅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宽广而无尽头,就好像尘俗的世界,人们有远有数不尽的包袱,放不下的执着,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着。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层次中景画幅左方的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而这名僧人要从画幅的左方翻山越岭,经过危桥,在道路隐晦、丛林密布中探求摸索,才能到达画幅右、树丛后的寺院。仿佛你一开始修炼就要面对困难、考验。中景象征着修炼者辛苦以求道、以及一道被遮掩的、不明的求道之路。远景-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占画面2/3的远景主峰,是这幅画中最独特的部分。坚实浑圆的主山巨大无比,高耸入天,象征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恒常不变的注视着下方的生命。山体两侧有流泉、飞瀑和烟岚,似象征着流动灵源;山顶密林于中景针叶林之上,高不可测,传达了极高无华的意涵。此外,斧凿般的雨点皴,凿出山的实质与风骨,点点雨点,如细胞、如分子、如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画家画作时如雕刻工匠般,一点一点的,细心耐心但雄强的画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复一日,勇猛精进。远景主山体旁直泻而下的流泉不断流泄到中景,再奔前景越见宽广,仿佛造物之恩天降甘露,被及万物。寺庙正上方的瀑布暗示着的“法源”、“道源” 与修行者的距离最为接近,传达了“唯修炼得闻天音”的讯息。另外,此唯一能够与主山体连结的流瀑细弱的泉声,又如同是感知生命来自何方的一道细微线索。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钛?眨?朴檬?逝?轳澹??霸?募摇?(王蒙、倪瓒、吴镇)之首。画作之余著述有《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为《富春山居图》首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遭火殉、重新接拼后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 中国画文人画院体画诗书画印一体追求笔墨情趣强调文人的审美趣味迎合帝王宮廷的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宮廷生活或宗教內容为题材,讲究章法,形神兼备,風格华丽,运笔細腻精致。 (始于元代)1350年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送无用上人,此画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变卖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在吴府已经传承三代、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 “起红炉而出之”,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字子文)。为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石涛,广西全州人,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削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1645年,靖王府被血洗门户 ,3岁的石涛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曾拜名僧旅庵为师,性喜漫游。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明亡之时他不过是三岁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姿态,这与渐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涛的性格中充满了“动”的因素,因而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山呼万岁,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并未与之计较。1692年,当功名的幻想都破灭之后,石涛怀着深深失望从京师回到扬州,开始了归隐的生活,寄情于画,以卖画为生,并于此终老。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也是他作品呈现瑰奇特点的原因所在。画卷迎首处石涛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钤印“老涛”。此图是他50岁云游京师所作。图中有一段对长城的描绘,这不仅是长城图像首次在山水画中出现,同时,也印证了此画的写实性以及作者所提倡的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观。该画在表现上,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空。虽看似笔墨豪放,皴擦点染尽在无意,而在整体上却把握了峰峦层次,云气走向及林木隐现的神韵。特别是,它的构图虽然充塞满纸,却丝毫不失疏朗空灵,这的确是只有搜尽奇峰才能炼就出的本领。画尾的空白处,有石涛于画兴之余所题写的长篇画论:“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钤“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涛”。
后隔水及尾纸,有墨香堂、陈奕禧、徐云、叶河音布等家题诗和题记。全幅钤鉴藏印数十方。
花鸟画《写生珍禽图》 五代西蜀 黄筌黄筌(公元约903—965年),字要叔,五代西蜀画家,成都人。17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待诏,主持翰林图画院,又任如京副使。任前后蜀宫廷画师40余年。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擅山水、人物、龙水、松石,尤精花鸟草虫,师法李踦、孙位,对刁光胤的花鸟画师法尤深,并加增损,创出一种新的风格。其花鸟画重视观察体会花鸟的形态习性,所画翎毛昆虫,形象逼真,手法细致工整,色彩富丽典雅。因他长期供奉内廷,所画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画风工整富丽,反映了宫廷的欣赏趣味,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今有《写生珍禽图》传世。子黄居宷、黄居宝等亦擅花鸟,承其父法,黄居宷有《山鹧棘雀图》传世。黄氏父子的画风深得北宋宫廷喜爱,对宋代院体画有极大影响,长时间内成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与徐熙并称“黄徐”。风格上“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居宷《写生册页》徐熙 玉堂富贵图五代 徐熙 雪竹图 图中一根倒垂的竹子从画幅左上角顺势而下而又翻转而上,秀峭劲挺,竹竿劲健挺峭,竹叶飘洒飞舞。用笔撇出竹叶,“以墨深为面淡为背” ,大小、转侧表现生动,对竹竿和页稍出现的飞白笔触也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笔法谨严有致、清新潇洒富有生意。此图重在写实,而郑板桥的竹重在写意。此图无款,仅钤“静闲书屋”、“文同与可”二印,是公认的唯一真迹。诗堂上有明初王直、陈循二题。文同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文湖州竹派”。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是文人画开始兴起的标志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给当时苏轼、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诸多画家以重要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图画见闻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四川绵阳市盐亭)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和军事家,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徐渭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城大云坊的官僚世家,父徐鏓 ,母为侍女小妾,少年时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读书,“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 十岁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指掌之间,万言可就。”二十岁时成为生员,嘉靖二十年(1541年)入赘同县潘克敬家,接下来八次应试不中,“再试有司,皆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
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年),徐渭二十三岁,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炼、钱鞭、姚林、诸大绶、吕光升号“越中十子”。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山阴城东赁房设馆授徒,后来为浙闽总督作幕僚,曾入胡宗宪幕府,期间运筹帷幄,出奇计大破倭寇。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胡宗宪案发,徐渭一度因此发狂,作《自为墓志铭》,以至九次自杀,“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精神几近失常,几近癫狂。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发病时杀死继妻张氏(自认为妻子出轨),下狱七年。狱中完成《周易参同契》注释,揣摩书画艺术。
万历元年(1573年)大赦天下,为状元张元忭等所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从此潦倒,痛恨达官贵人,浪游金陵、宣辽、北京等地。
徐渭晚年以卖画为生,但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有书数千卷,后斥卖殆尽。畴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寝”,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仅在张元汴去世吊唁外,几乎闭门不出,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 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以73岁高龄了此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杂花图卷》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杂花图卷》卷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淋漓酣畅的“胶墨”分别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共计13种花卉蔬果。徐渭以其疾飞狂扫的豪放气势,纵横挥洒,信笔涂抹;画中华滋丰润的牡丹含羞沾露,占尽风流;硕荷、榴枝、菊豆、梅兰、修竹,用笔姿纵率意,笔触歪斜正侧,跌来倒去,或偃或仰,随意点染,无不自如流畅。笔墨看来似不经意,然画中线条、墨彩、气韵、造境俱佳。作紫藤则逸笔草草,洋洋洒洒。忽而,又如狂风乍起,骤雨俱至,条条笔道,斑斑墨点,笔走神蛇,点线飞舞,纵横密集,线条速疾颠狂,画中尽显着交响乐一般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倾刻,笔住墨涸,戛然中止,墨彩纷呈,留下满纸斑斓。 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黄慎高翔李鱓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金农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这六个阶段。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忤大吏,遂乞病归。”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遂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 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题画诗看郑板桥三绝--诗、书、画的高妙。
“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题画竹”: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
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
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青藤门下牛马走十年县令七品官耳风尘俗吏朱耷,原名统 ,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四僧”之一。一生字、号、别号极多,主要有:法名传棨,号雪个、个山、屋驴、人屋,尤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岁。号雪个始于41岁,用到55岁。号个山始见于46岁,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56岁,最晚是58岁。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雪衲、卧屋子、弘选等。朱耷为僧名,“耷”乃“驴”的俗写,八大山人,是弃僧还俗后所取,59岁始前字均弃而不用,直至80岁去世。在书画上亦有许多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 、“何园”等,含义较深。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尤以花鸟画见长。他的绘画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师法古人,又不泥于古法;笔墨简练,以少胜多;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因此他画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或残山剩水、老树枯枝;或昂首挺胸的兽类,振翅即飞的孤鸟;或干枯的池塘、挺立的残荷,而其中又有活泼的游鱼、生动的花朵。借此比喻自己、象征人生,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充分运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有传统手法。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孔雀名花雨竹屏,
竹梢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
恰是逢春作二更。 宋荦家事物三眼花翎
暗喻宋荦 赞叹宋荦的才华与聪明 墨画成的竹叶占去了画面大半早春凌晨四点大臣们准备早朝摇摇欲坠,危如累卵 危险袭来,惊恐欲逃“无节”之竹 “钝角” 下压 奴才要随时随地听候主人吩咐,所以恨不得长三只耳朵。另说聪明。吾家洗砚池头书,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题梅花诗》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