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20: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战后新的国际格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雅尔塔会议内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战后美国的意图;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英国与法国衰落的表现;战后苏联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理解: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国家实力对比的巨大差异,明确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分析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必然性,从整体上把握两极格局的形成。从中认识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国际关系格局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
3、运用:通过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形成的讲述,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世界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比较:综合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2、问题探究:通过对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背景及过程的分析,探究雅尔塔体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论从史出:通过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和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史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外交的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既是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的国际格局,同时也渗透着大国强权的意识。
2、为抗衡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全面加强联系与合作;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
3、认识经济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雅尔塔体系,美国的强大。
难点: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雅尔塔体系之下两极格局基本形成的情况。雅尔塔体系及其之下的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它们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
本节内容学生已从必修Ⅰ第25课中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努力创设认识历史问题的新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在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地认识问题。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教材引言导入:
丘吉尔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用一段形象的话,比喻和自嘲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和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从丘吉尔形象而幽默的语言中,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的特点──美苏两强并立,而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无可挽回地衰落,多少有些惆怅和无奈。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雅尔塔体系:
1、依据:二战后期,以美、苏、英为主的同盟国召开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所达成的协议,尤以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达成的协议最为重要。
协议内容:(也是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①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国分区占领管制;
②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日本在中国的一些权益也交给苏联;
③创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④对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也做出相应的规定。
协议影响:明确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突出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作用,为战后国际关系领域逐渐形成以美苏两强为首,东西方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局面奠定了基础。
2、概念: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波茨坦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3、评价:
(1)积极作用:雅尔塔体系最初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条件下产生的,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①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由美苏两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②雅尔塔体系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国际关系体系。
【概念阐释】“格局”与“极”
⑴“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
⑵“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合作探究】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和秩序;都是大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不同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主宰
体系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
体系美苏两大国意志
缓和
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
中心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性质
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二、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
1、战后美国的外交目标:从政治、经济上主宰世界(罗斯福的“世界蓝图”)
美国统治集团早在参战前就已经考虑了战后的世界安排。1939年12月罗斯福下令成立“和平与改造问题委员会”,负责研究战后美国“为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秩序”需要什么“基本原理”。1941年初美国《幸福》、《生活》、《时代》杂志的主编亨利·卢斯发表《美国世纪》一文,对此做出了回答:“20世纪是美国世纪……这是美国作为世界统治力量出现的第一个世纪。”于是,“世界主义”的外交理论取代了“孤立主义”。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就是从世界主义出发的。
早在1943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授意他人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主要有两项措施: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即从此演变而来。
【资料回放】有关美国战后外交目标的材料
●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原子弹的惊人破坏力产生了这样的看法,即我们的空军现在拥有决定性的武器,这种武器可以使美国从此以后建立对世界的警察统治,并迫使世界接受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美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
●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除了现役军人之外,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2、美国的强大:
(1)经济: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事实上确立了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金融的领导地位。
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
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1945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占60%,1948年黄金储备量占世界总量的74.5%。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2)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源于美国,美国成为二战后的科技大国。
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当美军攻入德国境内,在第一时间和前苏联抢夺德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那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吸他们最终留在美国。这些人才包括德国的原子弹计划的带头人、火箭工程师、导弹的制造者、航空动力学主设计者,新型火箭发动机的发明人。如核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与火箭工程师维尔纳·冯·布劳恩等。
1931~1966年,美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超过了60人。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是美国发明的,互联网是美国发明的,
半导体是美国发明的,
集成电路是美国发明的。美国简直成为世界的“科技工厂”。
(3)军事: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率先掌握原子弹和氢弹,在海外建立484个军事基地。
战前的美国,军事力量在世界上仅居第16位,排在南斯拉夫与波兰之后,其武装力量总数在1939年只有33.5万人,1941年参战前增至200万人,1945年时已达1
217.5万人,一跃而为头号军事强国,仅1943年的军火生产产值就等于苏、德、英的总和,而且已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空军: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美国生产作战飞机19.2万架,同期英国只有9.33万架,战前美国空军没有超重型轰炸机,但战争结束时已拥有2
865架,重型轰炸机从战前的22架猛增至11
065架,还建立了5个空降兵师的新兵种。
海军:二战中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要突击力量,战前现役航母只有7艘,战争结束时已增至30艘,而英国只有12艘。1945年美国几乎每天都有一艘舰船下水,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已完全被美国取代。
海外军事基地: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1945年美国在欧洲驻有69个师,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驻有26个师,而在美国本土却一个师也没有。
除了以上的常规军事力量外,美国还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3颗。一颗用于试验,两颗投在日本。1952
年11月1日,美国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氢弹原理试验。
【备课资料】核武器发展小史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和“胖子”。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1964年,中国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3、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1)英国:元气大伤(海外贸易停顿、黄金储备几乎用竭、债台高筑、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战争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丘吉尔语)。大量的军事开支和战争破坏使之失去了以往的富有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地位。战争期间英国的海外贸易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战争结束时国债已高达237.4亿英镑,英国甚至变成自己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债务国。其国民财富减少了1/4,外贸削减了2/3,战后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日益降低,1938年时为12.5%,1948年则为10.2%。广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如印巴分治),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老牌殖民帝国的基础。因此,昔日“大英帝国”称霸全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2)法国:经济严重倒退、外汇储备枯竭、海外殖民地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战争使法国经济损失达到1.4万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1944~1945年的进出口实际已经停止,国民收入只相当于1938年的50%,工业生产指数等于1938年的20%,法郎价值仅及战前的1/6,外汇储备已经枯竭。约有50万座建筑物被毁。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由于粮食匮乏,面包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只配给200克面包,还要掺入20%~30%的玉米面。全国有60万失业大军在忍饥挨饿。而且,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如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3)德国:1946年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竟不到1938年的1/3。整个战争中仅士兵死亡和失踪就达500万人。1924年出生的德国男人中每100人就有25人死亡或失踪,另有31人致残;许多城市变成一片瓦砾。据计算,如柏林每天开出15列50节车皮的列车来运输瓦砾,要历时16年才能运完。其交通运输遭到极大破坏,英占区的1.3万千米铁路只剩不相连的1
000千米可以行车,跨越莱茵河的所有桥梁全部被毁。仅柏林一地的难民就达800万,报纸刊出了妇女、儿童在美军兵营的垃圾堆里寻找食品的照片。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英与德国垄断资本之间的历史联系,德国一些重要的工业设备被有意识地进行了保护,因此损失不大。就德国经济的受损程度来说,远不如苏联、东欧国家严重。
诸多事实都表明战后欧洲已经衰落,完全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但应该指出的是,战争虽然给西欧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毁灭性的。英国的工业中心基本没有遭到破坏,相反在战争期间还发展了航空、化工等新型工业;法国的生产设备只有10%被毁,1944年的农业收成仍达到战前水平的80%。因此,二战后西欧国家用于恢复经济的时间比一战后缩短了一半。总之,由于美国的强大,西欧的衰落,使得战后西欧惟美国马首是瞻。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苏联的强大: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强国。
对于苏联来说,其军队是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了1
000万人,占其二战期间总伤亡的73%。而在结束欧洲战争之后,苏联还参加了对日作战。战争尽管给苏联带来了近2
000万人的巨大伤亡,1
700多个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总损失等于苏联全部财产的1/4,有2
500万人无家可归,人们的食品、衣服都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但是其军事力量却获得长足进展。战争结束时苏联军队拥有1
136.5万人,而1941年约有540万人;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
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苏联自行研制的很多新型进攻性武器也都有极大发展(如重型ИС—2坦克、喀秋莎火箭炮、强击机等)。苏联已成为世界上头等军事强国。
而且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从建立“东方战线”起,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包括芬、波、罗、捷、德等国的领土)先后划入苏联版图,总面积为5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
450万人。而苏军的反攻又使它进驻欧洲更广阔的地区。在欧洲、亚洲形成了与美军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并且能将两条军事分界线连成一片,其间包括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
2、社会主义阵营的组成:
(1)组成:
东欧八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即东德)。
东欧国家获得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途径大致分为三类:第一,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如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第二,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如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第三,在苏联的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如民主德国。总之,东欧各国获得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途径不同,这对这些国家以后的发展及其国际地位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影响。
亚洲三国:越南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特点:组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具有某些共同特点:苏联模式
①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②都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都实行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
④都以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目标。
(3)作用:
①社会主义各国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加强团结、互相支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如1950年缔结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进一步巩固了各国社会主义成果,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它使世界舞台上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内容:即雅尔塔体系、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旧人教相比,第二子目新增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第三子目新增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增的内容不是太多,教师讲解时适当关注就可。
“雅尔塔体系”一目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在此目教学中,建议教师说明在一系列盟国会议及协议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雅尔塔体系”,首先为学生搭建起对“雅尔塔体系”的基本认识,然后进一步分析此体系对战后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分析雅尔塔体系的本质时,必然涉及大国强权政治的特点。
关于战后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问题,教师可适当补充历史材料,说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战后美苏关系呈现了四种发展的可能:维系战时的联盟关系;诉诸战争;无直接武装冲突的对抗;缓和并相互妥协。在通过补充材料一一分析每一种可能性的基础上,逐步否定“维系联盟”、“诉诸战争”、“缓和并相互妥协”三种可能。当通过排除法最终得出惟一可能的关系是“无直接武装冲突的对抗”时,就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都成为世界上的军事强国。美国已经达到了其历史上前所未有、恐怕日后也会可望而不可及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该由美国主宰。但在此道路上却遭遇到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相异和军事实力强大的劲敌。所以美国对苏联必须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借此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美国与苏联对抗的本质原因是妄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什么是雅尔塔体系?简述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答案提示: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新国际关系体系的习惯性称谓。
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在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雅尔塔等多个会议上通过的一系列协议逐步形成的。从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及德黑兰会议到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和7月的波茨坦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战后惩办法西斯、重划欧洲边界、对战败国实行分区占领、建立国际性组织等内容的协议。这些协议突出反映了美苏为首的两大国在未来世界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雅尔塔会议上还通过秘密协定等方式划分了美苏控制下的势力范围,为战后形成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
2、对比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
提示: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各自的特点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德国的崛起而破产;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对侵略战争的制裁无具体措施,故不能制止战争。
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专门建立了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且对制止战争有非常具体有效的措施,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