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2
新课引入
3
新知学习
4
前课回顾
1
课堂小结
5
随堂练习
6
3.《________》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1.东汉时期,_______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2.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开创者,他的著作是《___________》,他被后世称为“_____”;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的名医是______。
7.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______,主张众生平等,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_____,得到统治阶级扶持,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6.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_______和______创立的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为下层民众所信奉。
前课回顾
蔡伦
太平道
伤寒杂病论
张陵
印度
洛阳
九章算术
5.《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是_______。
史记
华佗
司马迁
医圣
4.《 》是农学的代表性著作,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
氾胜之书
知识填空
1.◎时空观念 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能够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简要叙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能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整体进程中分析两场战役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列表对比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曹操军队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3.◎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文物等史料,梳理魏蜀吴三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表现,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25年
220年
东汉
三国时期
280年
光武中兴
(刘秀)
朝廷内部:
社会底层:
地 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州郡割据
袁绍
孙策
曹操
刘璋
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社会经济萧条
结合材料,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
《蒿里行》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乱
因何而乱?
东汉初
中后期
东汉末年
汉室衰微乱世起
军阀割据混战
新课引入
时间
交战双方
战术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阅读教材,请从以下角度梳理官渡之战的过程
官渡之战
新知学习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
1.背景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袁绍是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官渡之战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公元200年
以少胜多
袁绍10万大军
曹操3-4万
2.过程
思考: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曹操为了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城,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材料二: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招揽人才,重用人才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保证了军粮供应和流民生计,实力不断增强。
招募流民和兵士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统一全国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
时间
交战双方
战术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VS曹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阅读教材,请依据官渡之战的角度,梳理赤壁之战的相关信息
赤壁之战
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
曹操
刘备
孙权
官渡之战后的天下形势
刘备(161年-223年)
孙权(182年-252年)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他任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1.背景
三顾茅庐
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刘备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便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其出山相助。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相关史事
2.过程
视频:赤壁之战
时长:2分17秒
襄阳
江陵
乌林
夏口
樊口
柴桑
(襄樊)
(荆州)
(洪湖东北)
赤壁
(赤壁西北)
(九江西南)
(鄂州西)
(汉口一带)
刘备
孙权
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
刘军退却方向
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
曹军败退方向
主要战场
孙、刘联追击方向
水
水
汉
江
(九江西南)
公元208年,曹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军在长坂追上刘备。
刘备率兵东逃,败退至樊口。
曹操前往江陵。
周瑜率3万兵马沿江西进。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操水军相遇。
赤壁初战,曹操水军失败,退至乌林,会合陆军,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
最终曹军败退,孙刘联军乘胜追击。
阅读教材第93——94页,梳理赤壁之战的过程
1.说出图中“江水”是现在的哪条河流?
2.结合曹军和孙刘联军的行军路线,叙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1.名字:长江
2.曹军路线:新野→长坂→江陵→赤壁;
孙刘联军路线:柴桑→樊口→赤壁
赤壁之战示意图
读地图
思考: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一: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诸葛亮传》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火攻)
曹操骄傲自满
材料二:瑜部将黄盖曰:……然观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周瑜传》
材料三:曹操……北伐乌桓获大胜之后,骄傲情绪很重……。
—— 张作耀《曹操评传》
孙刘联军约5万
赤壁
曹操20余万
战 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 间
作 战 双 方
简单经过
结 果
特 点
影 响
公元200年
曹军胜利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孙权、刘备) 曹军(曹操)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夜烧军粮
联合 诈降 火攻
袁军(袁绍) 曹军(曹操)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
拓展延伸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1.背景
曹操退守北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统一。
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孙权(建业)
刘备(成都)
曹丕(洛阳)
(1)三国分布
请结合课本P95内容,绘制三国鼎立时局图,并标注时间、建立者、国号、都城。
魏
220年
蜀汉
221年
吴
229年
2.概况
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三国末期有3000万人,而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
——整理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曹魏:农业大国
孙吴:造船大国
蜀汉:丝绸大国
(2)三国社会经济发展
三国鼎立形势图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魏
《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
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吴
平阳出土的巨樟木料
2007年,平阳鳌江出土沉埋千年的巨型香樟木料,推测为东吴时期运往横屿船屯的造船材料,印证了《瑞安市志》中关于造船原料的记载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蜀
蜀锦
七擒孟获
赤壁之战
(直接原因)
孙权——巩固江南
刘备——巩固与发展
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根本原因)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
思考: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退步?
①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是历史的倒退。
原因:因为它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出现,国家分裂就会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②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
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判断标准:
①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②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当代文学家·鲁迅
曹操,字孟德
(155-220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宁教我负天下人,
勿叫天下人负我。
京剧《击鼓骂曹》:
如今出了个奸曹操,
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奸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西晋·陈寿《三国志》
他是拨乱世的英雄!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同时代的评论家许劭
雄
英
如何评价曹操?
雄
思考探究
【功绩】
(1) 政治方面:
①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分裂割据,为西晋统一奠定基础;
②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
(2) 经济方面:实行屯田制度,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3)文化方面:居“三曹”之首,开创建安风骨。
【缺点】性格狡诈、多疑、残暴,骄傲自满。
所以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袁绍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
曹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孙权刘备联军
三国鼎立
220年 曹丕 洛阳
魏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
229年
孙权
建业
吴
课堂小结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翻车)
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发展海外贸易,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记忆口诀
魏据中原地,蜀守西南川。
吴霸江东岸,官渡曹胜袁。
赤壁孙刘合,战火燃连天。
纷争久未息,西晋统中原。
C
随堂练习
基础练习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2.(2024·四川)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郾城大战
B
3.下面是两场战争的双方实力对比情况,两者的共同点是( )
战争一:
A方:拥兵10万,战马万匹。
B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较弱,巧妙偷袭。
战争二:
A方:兵力20余万,长途跋涉,不习水战。
B方:联军兵力约5万,借风力,用火攻。
A. 战略得当,以少胜多
B. 结成联盟,以弱胜强
C. 实力持平,难分胜负
D. 南北决战,国家统一
A
4.如下表是三国时期各国部分治理措施,据此可见,其统治者都重视( )
A.民族关系治理 B.注重区域交流
C.发展国家经济 D.发展海外贸易
C
三国 措施
魏 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发展经济,调整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及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进阶练习
《三国志》: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蜀都赋》: (成都平原) 泰餐油油,粳稻莫莫(茂密)。
《文献通考》: (孙吴) 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5.材料:
依据材料,概括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①审设问
限定条件
作答角度
②析材料
民不聊生
农业恢复
人口增加
从分裂到局部统一
依据材料,概括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
变化: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时期形成局部地区的统一格局。东汉末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三国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
原因: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政局相对稳定;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人民的努力:蜀汉、孙吴政权对边疆的开发。(写出任意一点即可)
③规范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