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第2课 冷战的开始为什么战后美苏两国选择对抗,而非合作?美苏两国在 和 上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制度国家利益材料一: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材料二:杜鲁门总统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945年12月29日在他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经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出自《世界史·现代史编》为什么美苏对抗选择冷战方式而非热战?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普遍衰落苏联:实力不断增强,影响日益增大实
力
均
衡力量对比
发生变化 二战刚结束,人民厌战,和平成为时代潮流,美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材料一: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到1200多万,拥有原子弹,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拥有世界黄金总量的四分之三。美国集中了全世界资本总额的四分之三和工业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 材料二:英国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资金250万英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时,国债高达237亿英镑。 材料三:法国在战争中损失一亿四千多万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 材料四:二战后,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打垮,沦为战败国,国土为盟军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也全部丧失。 材料五:苏联是战胜希特勒德国的主要力量,苏联在反侵略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1945年,苏军增到近1140万人。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但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公里,从建立“东方战线”起,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版图。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 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并将日本部分北方领土划归苏联,从而形成了一条与美军对峙的军事分界线。苏联幅员辽阔,其间包括1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2月,美国一官员凯南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的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我们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呢?
从“盟友”到“对手”经济: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军事:一度垄断原子武器,最强大海军,48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政治:称霸世界 “美利坚合众国现在是一个强国,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就是说:有了这样强大的力量,他们有权取得全世界组织的领导权……成吉思汗、恺撒、拿破仑路易十四……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杜鲁门)经济:“一五”后经济迅速恢复军事:世界上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掌握原子技术政治:占据东欧大片土地,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制度一、美苏冷战的背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是美苏冷战的根源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原来维系美苏同盟关系的纽带消失
欧洲的实力和影响力被进一步削弱,美苏成为两大超级大国,具备了争霸世界的实力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巨大的“权力真空”地区,为美苏斗争提供了场所二、美苏冷战的过程1、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铁幕
1946年,英国
前首相丘吉尔访
问美国,在富尔
敦发表演说,称
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
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
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丘吉尔为冷战推波助澜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 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来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冷战的信号2、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希土危机----杜鲁门号召援助希腊、土耳其哈里·杜鲁门(1945—1953年) 1947年3月12日,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 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 3、两大阵营的形成(1)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军事: 成立经济: 出台——扶植控制西欧——加剧冷战的程度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1948年到1952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与,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从1948年年到1950,共有16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马歇尔计划包含着美国鲜明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要“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笔钱是要在我国国内花掉的。它将用来购买农民和工人生产的东西”。法案规定,接受援助的国家,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监督,应撤消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等。3、两大阵营的形成(1)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1950年起,美国与拉美和亚太国家缔结一系列集团性军事条约,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全球性的弧形包围圈3、两大阵营的形成(2)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经济: 成立军事: 成立“莫洛托夫计划” 1949年“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打破经济封锁——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北约”组织“华约”组织美国苏联苏 联波 兰民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瑞 典芬 兰法 国意 大 利土 耳 其西 班 牙希 腊丹麦英 国 冰岛挪 威荷兰比利时葡萄牙爱尔兰阿尔巴尼亚中立国北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北约成员国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1949年8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4、美苏冷战初期的表现和产物(1)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4、美苏冷战初期的表现和产物(1)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2)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波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徽(3)朝鲜战争:1950-1953年1948年,朝鲜分裂为
朝鲜民主主义人们共和国
和大韩民国二战后,北纬38度线成为朝韩军事分界线。它全长240多公里,既是冷战的产物,也是朝韩分裂的象征。(3)朝鲜战争:1950-1953年1948年,朝鲜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们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7月,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干涉朝鲜内战
1950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3年7月,中、朝、美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1950年9月14日,美国军舰在仁川港湾三、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美苏美苏争霸三阶段古巴导弹危机中,导弹公然摆放在战舰上
u-2高空侦察机拍摄出的古巴一个装备就绪的导弹基地。这张照片本身就是摄影史的奇迹
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1949年-1961年8月12日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54公里,通称“柏林墙”。
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公里、宽50米的无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公分,墙的上端还焊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
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两天后第一个越墙者被打死。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国及其西方的盟国此时并不想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就接受了“柏林墙”这一既成事实。柏林墙大事记那一年的《时代周刊》封面1962年8月13日凌晨,在铁丝网网成的柏林墙即将封闭的一瞬间,一个参与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跳跃铁丝网,投奔西德一方。
???????????????????????????????????????????????????????????????? 著名的‘死窗户“ (1961) 美苏争霸三阶段苏联经济实力上升,提出“全球攻势战略”,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亚、非洲、拉美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趋缓,深陷越战,转向战略收缩美苏争霸三阶段1983年3月23日晚,里根发表“战略防御倡议”的演说 “星球大战”计划构想图 美苏争霸时期美、苏各自对中国的政策: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
70年代末80年代孤立、反对中国同中国实现
关系正常化与中国关系
时好时坏敌视社会主义中国,
对新中国的发展壮
大感到恐惧不安争霸中处于守势,
对外战略进行了
重大调整仍没有放弃
霸权政策推行霸权主义政
策,苏中关系恶化对中国军事威胁,
酿成边境武装冲突,
苏中关系严重恶化同中国改善关系双方意识形态方面
的分歧和苏联企图
控制中国对外扩张全面收缩国家政策阶段时间原因四、美苏冷战结束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2、1990年10月3日,德国的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1989年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开放两德边界和柏林墙之后,一些年轻人在柏林墙头跳舞。1990,两德合并后进入联邦德国的大批市民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一对被柏林墙隔绝三十年的孪生兄弟终于见面。哥哥彼得回忆见面时的激动的心情: 我心中大叫,朝我走来的那个男人不就是我天天在镜子里看到的人吗?!3、1991年6到7月,经互会和华沙组织相继解散4、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后发表了12分钟电视讲话:“我曾经坚定地赞成保持联盟国家,保持国家完整。最近发生的事件却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国家分裂解体已成为现实,我不能同意发生这一情况......”五、美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消极影响:(1)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2)使西欧受控于美国、东欧受控于苏联
(3)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积极影响:(1)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 (3)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4)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 雅尔塔
体系确立美国
冷战苏联
对抗杜鲁门
主义马歇尔
计划北约
成立经互会华约
成立德国
分裂朝鲜半岛
分裂朝鲜
战争越南
战争 古巴
导弹危机本课小结两极格局形成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冷战”的原因与影响 二战后,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但是美苏的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史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