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
美苏争霸
教案
知识网络
一、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
2、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
3、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
4、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
二、美苏争霸的经过(三个阶段)
㈠第一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初
阶段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60年代初
领导人
苏
赫鲁晓夫
美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
战
略
态
势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争霸政策
苏
与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主要通过缓和手段与美国争霸(与美国相比,苏联实力仍有差距)
美
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⑴实质: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⑵特点:①
“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②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口号下,对社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政策调整的原因
苏
经济恢复,军事实力增强,加入争霸行列①经济: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与美差距缩小;②军事:常规实力增强;③核武器: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美
实力相对削弱
争
霸
特
点
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
重大事件
缓和
1959.9
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⑴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⑵内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不诉诸武力⑶影响:①促使美苏关系暂时缓和,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
②美国实际上承认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紧张
①美国U-2飞机事件(1960.5)影响:美苏关系进入新的僵持时期②柏林墙事件(1962.8)A.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后,东柏林地区居民不断逃往西柏林B.概况:C.影响:导致柏林人民基本人权受到极大损害③古巴导弹危机
A.背景:①1959.1
卡斯特罗建立了古巴革命政权②苏联军事援助古巴并建立导弹基地
B.概况:
C.结果:苏联被迫将导弹撤出古巴(原因: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劣势)
㈡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阶段
第二阶段:
60s初—70s末
领导人
苏
勃列日涅夫
美
尼克松
战
略
态
势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争霸政策
苏
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目的:用“缓和”来麻痹西方国家,为苏联赢得时间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亚非积极扩张
美
战略进攻转入战略收缩,实行尼克松主义(
“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
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苏
⑴原因:①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②战略核武器与美国大致平衡⑵表现:①在亚非拉取得二十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②70S末,出兵阿富汗(苏霸权主义的顶峰)⑶影响:①使苏联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 ②使苏联陷入经济危机边缘
美
⑴原因:①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欧共体、日本经济崛起的冲击;1973年石油危机;陷入越战泥潭)②越战大大消耗国力,军事实力相对下降③为了保住霸权④苏联在战略武器上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⑵表现:①调整外交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②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③谋求与中国谈话④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目的: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在争夺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
争
霸
特
点
总体趋向缓和(直接对峙、激化矛盾的情况不显著)
美苏缓和的重大事件
缓和
⑴背景:美苏都推行“缓和”战略(缓和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种形式。缓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⑵表现:①1963、1968年先后签订……②1972年两国签署第一阶段……③两国首脑一系列互访和会谈……——高潮④1973、1975年共同参加……
更隐蔽的进攻方式
思想文化渗透、和平演变
第三阶段:
80年代~90年代初
阶段
第二阶段:
60s初—70s末
领导人
苏
戈尔巴乔夫
美
里根、布什
战
略
态
势
美攻苏守,苏最终解体,优势在美
争霸政策
苏
“新思维”,实行全面收缩
美
里根主义: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布什:“渐变”,“合作”(多以“缓和”促苏联演变)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苏
⑴原因:①全球争霸消耗国力;②体制僵化导致经济衰退⑵表现:戈尔巴乔夫执政,提出
“新思维”理论①美苏对话(1987年签定<<中导条约>>、1985—1988年签定43个双边协议②放松对东欧控制,并最终退出③从阿富汗撤军④改善中苏关系
美
⑴原因:①经济复苏并持续发展。②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⑵表现:A、⑴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①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重夺军事优势②1983年
“战略防御计划”(目的)③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B、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①支持苏联国内改革②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改革
争
霸
特
点
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最终
“和平演变”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A、美苏关系演变的影响:
消极: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⑵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⑶两极格局解体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①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②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
③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
积极:⑴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
⑵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B、启示:
①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③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④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
⑤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疑难解析
1、美苏争霸的概况
阶段
战略态势
原因
重大事件
50年代中-60年代初
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赫氏推行与美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霸的政策
缓和③赫氏访美紧张①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古巴导弹危机
60年代中-70年代末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苏:①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②推行积极进攻战略。美:①经济增长趋缓②越南战争泥潭
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
1975年欧安会召开紧张:1
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80年代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苏:①经济困难②戈氏放弃争夺策略美:①经济复苏②里根采取强硬态度
美:①里根主义②星球大战苏:①从阿富汗撤军
②放松对东欧控制③中苏关系正常化第二次缓和《中导条约》
总
结
美苏对峙互有攻守
争霸政策随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而变化
争霸重点在欧洲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国际力量的对比,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时,要注意发展综合国力。片面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对比是难以持久的。
21教育网
2、合作探究:试述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
国家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80年代
美国
孤立、反对中国原因:敌视社会主义,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
关系正常化原因: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原因: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苏联
苏中关系恶化原因: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酿成边境冲突原因:对外扩张
同中国改善关系原因:全面收缩
3、尼克松主义:
⑴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⑵内容:
①调整与欧、日、中国的的关系,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②维持与苏联的均势,从实力出发,以谈判为手段,
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
⑶实质: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策略。21cnjy.com
基础金题
1.二战后“柏林墙”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
B.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C.德意志的民族分歧
D.东西德的正式分裂
2.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与美争霸,对外扩张
B.联合第三世界,孤立美国
C.打击资本主义,维护社会主义
D.打击美国,压制中国
3.在美苏争霸中,苏联采取进攻战略的顶峰是
A.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B.苏联入侵阿富汗
C.苏联把导弹运入古巴
D.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
4.下列不能表明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的是
A.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B.美苏在欧洲都集结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状态
C.德国和西柏林问题陷于僵局,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
D.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
5.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下列各项与形成这种态势有关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
B.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经济的负担
C西欧、日本加紧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D.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
6.促使美苏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与中国关系如何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7.以下涉及美苏争霸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8.
这幅漫画不能直接反映出的信息是
A.世界曾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B.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
C.美苏争霸威胁到世界和平
D.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9.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墓志铭上写到:“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21·cn·jy·com
尼克松在位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将侵越美军撤出越南;在美苏争霸中,一面进行争夺,一面以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为中美、中苏关系的缓和作出了贡献,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尼克松并不是和平的缔造者,他本质上仍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是美国霸权政策的当时执行者。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