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美苏争霸 课件 (4)【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美苏争霸 课件 (4)【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21:1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3课美苏争霸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两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教材研读学案一、美苏对峙
1.背景
(1)美国
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________,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平起平坐2.表现
(1)“戴维营精神”
①背景:为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苏联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国力;另一方面赫鲁晓夫表示希望通过互访和会谈改善苏美关系。
②形成:1959年9月________首次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会谈。双方都大力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赫鲁晓夫③结果:1960年5月,苏联导弹击落一架入侵的美国U—2间谍飞机,“戴维营精神”也在转瞬之间烟消云散。
(2)柏林墙的修筑
①原因:赫鲁晓夫决定利用柏林问题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施加压力。
②概况:1961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并沿西柏林四周修筑起一道“______”。柏林墙(3)古巴导弹危机
①概况:1959年1月,古巴人民在________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反动政权,建立了革命政权。苏联在古巴修建秘密导弹发射场。
②结果:美国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赫鲁晓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导弹。
③影响: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卡斯特罗【特别提醒】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当时美苏的实力变化决定的。二战以后,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连遭挫折,而苏联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大增,这时的苏联推行新的外交政策。至此,二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关系格局逐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格局。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原因
(1)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1)尼克松调整政策
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____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均势(2)苏联的“缓和”战略
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③奉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出兵______为标志,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3)美苏开始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阿富汗3.缓和下的较量
(1)美国:积极推进“________”策略,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不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平演变【特别提醒】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美苏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既有紧张的对抗,又有对话缓和,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实现“利益均沾”,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喘息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归纳综合(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美苏双方处于对峙局面,主要包括U—2飞机事件、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U—2飞机事件使“戴维营精神”转瞬之间烟消云散,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2)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苏双方从对峙走向缓和,在美苏搞“缓和”的同时,双方都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其斗争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课堂探究讲义【探究核心问题】
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的背景
1.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严重下降,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着力提高综合国力,尤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苏联则开始推行“缓和”战略。美国以“谈判”加强与苏联抗衡,希望通过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制约苏联;苏联则以“缓和”同美国争夺,赢得时间加强其军事和经济实力,改变美苏战略均势。二、美苏争霸的影响【探究热点考向】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解析】 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赫鲁晓夫提出与美国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以“加强世界和平”。这种要求实质上是要同美国合作,以达到共同主宰世界的目的。
【答案】 C针对训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的是(  )
A.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
B.欧安会的召开
C.《赫尔辛基宣言》的签署
D.“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这是历史上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苏联,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2011年江苏南京高二质检)阅读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
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以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
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所学冷战和美苏争霸第一阶段两国的政策等有关内容,并从材料中充分获取信息做全面分析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答案】 (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探究史料研习】
尼克松主义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备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思考探究】
(1)“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
(2)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探究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对“尼克松主义”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应抓住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退;二是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只要理清了“尼克松主义”出台的有关知识点,即可条理作答。【答案提示】 (1)美国实力削弱;苏联实力增强;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与美国三足鼎立。它的目的是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2)从越南战争中脱身;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推行对苏“缓和”外交(转攻为守)。附:课内答疑站
一、本课测评(教材P99)
 请从军事方面分析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在与苏争霸中采取守势的原因。提示:战后美国长期采取的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60年代开始的长达十几年的侵越战争使其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而苏联在这一阶段则借助有力的国际形势提高综合国力,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相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方面采取了守势。二、学习延伸(教材P99)
 如有条件,请查一查这本书的中译本,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注意一分为二地分析,既要看到长期以来的核威慑使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同时大国又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维持相对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