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美苏争霸 课件【共33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美苏争霸 课件【共33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21:21:57

文档简介


一、美苏对峙
1.背景
(1)美国调整对苏政策:
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表现
(1)戴维营会谈:形成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柏林问题的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
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秘密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知识点拨]
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双方都想称霸世界。
(2)直接原因是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3)此外,还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原因
(1)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1)尼克松调整政策:
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谋求同中国、苏联协调关系。
(2)苏联的“缓和”战略:
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③奉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出兵阿富汗为标志,苏联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3)美苏开始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
3.缓和下的较量
(1)美国: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不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
[特别提醒]
美苏在争霸过程中的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实现“利益均沾”,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喘息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

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的背景是什么?
(1)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严重下降,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着力提高综合国力,尤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苏联则开始推行“缓和”战略。美国以“谈判”加强与苏联抗衡,希望通过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制约苏联;苏联则以“缓和”同美国争夺,赢得时间加强其军事和经济实力,改变美苏战略均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促使尼克松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的因素有(  )
①国内经济增长缓慢  ②侵越战争遭受严重挫折 ③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④发生古巴导弹危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所以,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二、如何认识美苏争霸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
美苏争霸实际上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上的对抗,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推行强权政治,争夺世界霸权。21·世纪*教育网
2.影响
(1)对美国:①在争霸中对外扩张,把世界很多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美国势力大大增强。②在争霸中消耗了大量国力,也使美国经济发展后力不足。【来源:21cnj*y.co*m】
(2)对苏联:①在争霸中,积极发展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使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苏联的国际影响大大增强。②使苏联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遭受极大挫折。【版权所有:21教育】
(3)对世界: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②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爱因斯坦苦笑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打法——用石块和木棒!”这说明(  )
A.爱因斯坦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
B.美苏的战略核力量足以把地球毁灭
C.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D.美苏间核战争一定会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爱因斯坦的意思是若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是核战争,而这将把地球摧毁,人类将一无所有。www.21-cn-jy.com
答案:B
高频考点
考查古巴导弹危机
[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作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
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
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做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
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以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2-1-c-n-j-y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美苏争霸出现的导弹危机,考查的能力属于基本技能。第(1)问要求学生从所学知识中回答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第(2)问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分析材料,从中筛选出“相对缓和”“多种渠道频繁接触”等有效信息,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即可。
[答案] (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图文探究
考查尼克松主义
探究目的
(1)知识层面:考查尼克松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对美苏争霸的影响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探究示例]
材料一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21cnjy.com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
材料二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利益有关。21·cn·jy·com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
材料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下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问题生成]
(1)结合材料一、二和材料三说明,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杜鲁门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2)杜鲁门和尼克松基于自己的外交政策,在亚洲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3)尼克松的对外政策的改变是否意味着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请说明理由。
[探究思路]
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美国的霸权政策并未改变,改变的只是策略,这是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和杜鲁门的对外政策的本质相同点和具体差异。
[尝试解答]
(1)杜鲁门要求美国担负起“领导世界”的全部责任,在全世界到处侵略扩张;而尼克松主张美国有重点地扩张势力。前者主要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扩张,而后者主张转攻为守。原因: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而尼克松当政时期,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相对下降。【出处:21教育名师】
(2)杜鲁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拒不承认新中国;发动侵朝战争。尼克松:从越南撤军;并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
(3)美国并未放弃世界霸权政策。尼克松对外政策的改变只是说明其在争夺世界霸权的策略方面发生改变,即由杜鲁门的进攻型转变为防守型。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和平是人类的共同理想。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对苏联采取“和平战略”策略的美国总统是(  )
A.艾森豪威尔         B.约翰·肯尼迪
C.尼克松 D.里根
解析:据“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 ,这位美国总统是肯尼迪。
答案:B
2.导致“戴维营精神”开始烟消云散的事件是(  )
A.“柏林墙”的修筑     B.美国U—2飞机事件
C.古巴导弹危机 D.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1960年5月,苏联导弹击落一架美国U—2间谍飞机,生擒飞行员,此事使美苏关系顿时紧张,“戴维营精神”在转瞬之间烟消云散。
答案:B
3.(2011·上海高考)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撤出古巴导弹表明苏联的实力仍然弱于美国,体现了苏联的退缩,C项符合题意。A项有利于苏联的战略扩张,与题意不符;B项指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应该属于苏联战略扩张的史实,与题意不符;D项是为了对抗北约成立,属于苏联主动战略对峙。
答案:C
4.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等国组建的,与美国无关;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为了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因此①③的叙述与题意不符。不符。
答案:B
5.20世纪70年代,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
A.1968年美苏签订的防止核扩散条约
B.1972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
C.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
D.苏联的“缓和”战略放弃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
答案:C
6.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再现美苏关系三个阶段的特点可知,20世纪60~80年代,美、苏互有攻防。21教育网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8分,共2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杜鲁门宣布已经划分成“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在这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征服的企图。  21*cnjy*com
——《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1981年,里根声称,对苏联施加经济压力……以使苏联领导人削减军费,并逐渐缓和他们在世界上的行为,尤其是在阿富汗问题上。
——《冷战时期美苏贸易》
材料三 1989年布什公开提出: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我们所要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西方应当鼓励苏联朝一个开放的社会演进,直到迹象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的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不会再阻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世界历史》杂志
请回答:
(1)材料一最后一句话中“自由国家”“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分别指什么?为此美国对苏联采取了什么政策?列举该政策的表现。(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中布什所说“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的本意是什么?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回答时注意三则材料中的时间限制,迁移教材知识即可。
答案:(1)“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指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外来压力”指苏联。为此美国采取了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表现:在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1*cnjy*com
(2)变化:使用经济等非政治手段向苏联施加压力。
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力下降,无法同美国竞争。
(3)本意: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对“和平演变”策略的实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1973年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缓和战略”的阐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欧洲的安全与和平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缓和战略”的实质。结合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苏联为什么必须打出“缓和”的大旗。(4分)
解析:第(1)问中的“变化”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回答;“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出史实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分析“实质”,根据当时的世界形势分析苏联打出“缓和”大旗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对抗走向缓和。影响:欧安会召开;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2)实质:麻痹西方,争夺霸权。原因:冷战、对抗违背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历史潮流。
一、本课测评
请从军事方面分析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在与苏争霸中采取守势的原因。
提示:战后美国长期采取的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60年代开始的长达十几年的侵越战争使其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而苏联在这一阶段则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提高综合国力,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相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方面采取了守势。www-2-1-cnjy-com
二、学习延伸
如有条件,请查一查这本书的中译本,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运用网络等方式进行。注意一分为二地分析,既要看到长期以来使社会动荡不稳,同时大国又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维持相对和平。2·1·c·n·j·y
课件33张PPT。第四单元第3课新知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高频考点·巧解密创新演练·大冲关课后习题解答一、美苏对峙
1.背景
(1)美国调整对苏政策:
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 ”。
(2)苏联:__________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赫鲁晓夫和平战略2.表现
(1)戴维营会谈:形成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柏林问题的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
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秘密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知识点拨]
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双方都想称霸世界。
(2)直接原因是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3)此外,还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原因
(1)_______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1)尼克松调整政策:
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_______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_______中脱身,主动谋求同中国、苏联协调关系。侵越均势越战(2)苏联的“缓和”战略:
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③奉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出兵_________为标志,苏联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3)美苏开始在限制和裁减_________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阿富汗核武器3.缓和下的较量
(1)美国:积极推进“___________”策略,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_____________提出不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
[特别提醒]
美苏在争霸过程中的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实现“利益均沾”,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喘息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和平演变勃列日涅夫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的背景是什么?
(1)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严重下降,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着力提高综合国力,尤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苏联则开始推行“缓和”战略。美国以“谈判”加强与苏联抗衡,希望通过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制约苏联;苏联则以“缓和”同美国争夺,赢得时间加强其军事和经济实力,改变美苏战略均势。1.促使尼克松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的因素有 (  )
①国内经济增长缓慢  ②侵越战争遭受严重挫折 ③军事
实力被苏联赶上 ④发生古巴导弹危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而古巴导弹
危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所以,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B二、如何认识美苏争霸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
美苏争霸实际上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上的对抗,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推行强权政治,争夺世界霸权。
2.影响
(1)对美国:①在争霸中对外扩张,把世界很多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美国势力大大增强。②在争霸中消耗了大量国力,也使美国经济发展后力不足。(2)对苏联:①在争霸中,积极发展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使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苏联的国际影响大大增强。②使苏联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遭受极大挫折。
(3)对世界: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②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爱因斯坦苦笑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打法——用石块和木棒!”这说明 (  )
A.爱因斯坦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
B.美苏的战略核力量足以把地球毁灭
C.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D.美苏间核战争一定会发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爱因斯坦的意思是若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是核战争,而这将把地球摧毁,人类将一无所有。
答案:B[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作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
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做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
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以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美苏争霸出现的导弹危机,考查的能力属于基本技能。第(1)问要求学生从所学知识中回答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第(2)问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分析材料,从中筛选出“相对缓和”“多种渠道频繁接触”等有效信息,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即可。[答案] (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探究示例]
材料一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
材料二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利益有关。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材料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下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问题生成]
(1)结合材料一、二和材料三说明,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杜鲁门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2)杜鲁门和尼克松基于自己的外交政策,在亚洲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3)尼克松的对外政策的改变是否意味着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请说明理由。[探究思路]
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美国的霸权政策并未改变,改变的只是策略,这是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和杜鲁门的对外政策的本质相同点和具体差异。
[尝试解答]
(1)杜鲁门要求美国担负起“领导世界”的全部责任,在全世界到处侵略扩张;而尼克松主张美国有重点地扩张势力。前者主要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扩张,而后者主张转攻为守。原因: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而尼克松当政时期,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相对下降。(2)杜鲁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拒不承认新中国;发动侵朝战争。尼克松:从越南撤军;并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
(3)美国并未放弃世界霸权政策。尼克松对外政策的改变只是说明其在争夺世界霸权的策略方面发生改变,即由杜鲁门的进攻型转变为防守型。点击下图片进入“创新演练·大冲关”一、本课测评
请从军事方面分析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在与苏争霸中采取守势的原因。
提示:战后美国长期采取的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60年代开始的长达十几年的侵越战争使其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而苏联在这一阶段则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提高综合国力,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相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方面采取了守势。二、学习延伸
如有条件,请查一查这本书的中译本,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运用网络等方式进行。注意一分为二地分析,既要看到长期以来使社会动荡不稳,同时大国又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维持相对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