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统编语文九上21《 创造宣言》 课件+教案+导学案(师生版)+同步测试(含答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型教学】统编语文九上21《 创造宣言》 课件+教案+导学案(师生版)+同步测试(含答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07:02:55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实业家罗迦·费·因的文章,共同探讨了创造的意义,他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我们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就“创造”这一话题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先生的《创造宣言》,一起来聆听教育大家的谆谆教诲。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沛、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4.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勇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目标
任务一:
预习交流 整体感知
21* 创造宣言
“创造”一词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什么是创造?
一般指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也有几国联合发表的或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宣言,如《共产党宣言》。
这里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坚定信念。
什么是宣言?
预习交流
题 解
中国教育的“创造者”:陶行知
创立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安徽歙县人。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主要作品:《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作者简介
出处
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时间
本文写于1943年,是作者在重庆育才学校做的主题演讲。
意图
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本文即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背景资料
中( )伤 遁( )词 懦( )夫 豢( )养
灌溉( ) 繁殖( ) 鲁钝( )
走投无路: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山穷水尽:
众叛亲离:
望洋兴叹:
顾影自怜:
zhòng
dùn
nuò
huàn
zhí
gài
dùn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①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②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记叙主要运用在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
议论则是用于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3.说说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5.根据文后的“阅读提示”,理清陶行知先生的演讲思路,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 ):用创造主、美术家与____对比,引出话题:
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 ):驳斥了 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得
出了“ ”的结论。
第三部分( — ):用 的故事,指出不能 ,而要 。
第四部分(16):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_________。
第一部分(1—4):用创造主、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话题: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2):驳斥了5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3—15):用东山樵夫不认识树苗,把树苗当茅草烧掉的故事,指出不能因循守旧,而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任务二:
内容解析 品读宣言
21* 创造宣言
1.作为议论文的一种,本文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先驳斥了5个错误观点,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你知道这是哪种议论文吗?
驳论文
内容解析。
知识点回顾
(1)驳论文:
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②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③并加以论证。
(2)驳论文结构:先破后立
2.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破)
3.针对错误观点,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立)
①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
②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
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④我太无能,不能创造;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②需要重视点滴的创造。
③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先破后立
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白纸
名贵的杰作
石头
不朽的雕像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创造
4.根据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是怎样批驳错误观点的?
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 产生了
坐监牢 《易经》之卦辞
《正气歌》
苏联的国歌
《尼赫鲁自传》
沙漠 苏彝士运河
开肉包铺子 平老静
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
他只好哑
口无言了。
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④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⑤走投无路,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
错误观点
反驳论据
错误角度
错误共性
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客观
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等
客观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客观
太无能
曾参、慧能
主观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歌德、古语
主观
缺乏自信
5.结合前面分析,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作者以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来进行批驳。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
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请你仿照课文,选择一个错误观点,为陶行知先生的驳论补充一个事例。
生活太单调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纪太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太无能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陷入绝境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环境太平凡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无过于一枚桃核,但到了王叔远手里就成了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核雕。
●小试牛刀
生活太单调 ①单调无过于戈壁,而邓稼先能在这里成功领导研制出“两弹”,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年纪太小 ②小无过于爱迪生,爱迪生小小年纪就能发明电灯。小无过于骆宾王,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就能写出名诗《咏鹅》。
自己太无能 ③能力有限无过于史铁生,双腿残疾的史铁生,成了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能力有限无过于霍金,全身瘫痪却成为探索宇宙的伟大科学家。
陷入绝境 ④绝境无过于俞敏洪,遭遇双减政策关闭新东方的俞敏洪,毕竟又在“东方甄选”获得重生。绝境无过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终能复国,成为流传千古的英雄。
比喻论证:
东山樵夫→茅草→
树苗→
缺乏创造力的教育者
平凡的学生
出类拔萃的学生(人才)
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指出没有创造力的教育者,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6.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还使用了哪些方法?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7.说说下面这句话的论证作用。
通过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教育过程中要创造,强调教育方法重要性的观点。
思路: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推进批驳,从“环境”“生活”的客观外在原因,再到“年纪”“能力”的主观因素,以及“绝境”这一主客兼有、最为概括的因素,用相应的反例驳斥了这五种观点的错谬之处,最后点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8.梳理文章第二部分的批驳思路。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品读宣言。
2.本文题为《创造宣言》,旨在宣传号召人们去创造。那么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最具号召力?
(1)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三个排比,非常有气势地论证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能创造的观点。
(2)运用短句,急促有力,具有鼓动性、号召力。比如: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3)运用比喻,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比如: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4)富有激情的反问、呼告。比如: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3.朗读相关语句,体悟文章的激情与号召力。
语速快
通过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重读“死人”“创造”,意在强调人们要“创造”。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通过重音和激昂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的大声疾呼。
任务三:
质疑问难 拓展延伸
21* 创造宣言
1.你认为文中哪一段最不具号召力?
第13段讲述东山樵夫的这一段,全段运用比喻,讲述故事,节奏放缓,显然缺乏号召力。
质疑问难
2.既然缺乏号召力,作者为何会如此安排这一段呢?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演讲稿。作为演讲稿,既要有激情,也要有趣味。讲故事既可以放缓节奏,也可以提高听众的兴趣。张弛有度,这样文章才能显得不疾不徐。
3.作者驳论的五个错误观点中,哪一段所列举的反例缺乏严密性?(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首先,第9段中作者举出不识字的慧能的例子来驳斥“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观点,但是“不识字”不能说明无能,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
其次,该段中作者用“蚕吃桑叶,尚能吐丝”类比人吃白米饭不能一无贡献,蚕吐丝是动物本能,不是创造。用动物本能与人类创造类比,显然缺乏严密性。
4.课文大量使用举例论证来反驳错误观点的写法,同样都是举例论证,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人的例子呢?能否去掉几个?
例子越多,越能说明错误的观点站不住脚,增强反驳的说服力,正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5.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文章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于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
⑦要注意集体创造。
1.学习本文后,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我们要敢于创造,学习创造,积极创造。创造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创造。但是创造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我们拥有一定知识基础,积极思考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着手,比如设计黑板报时别出心裁,写作文时发现新的角度等。
拓展延伸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陶行知强调了创造对于教育者的重要性。
2.请你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可以从其他领域谈拥有创造力或缺乏创造力的不同结果)
3.同样是驳论文,本文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先树靶子再批驳,然后立自己的观点,属于先破后立。而《创造宣言》
是边破边立,运用举例
论证逐个击破。
1.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 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3.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本文叙议结合,层层深入,破立结合,论证有力。
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本课小结
教师寄语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随堂练习
1.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法国(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思想者》《青铜时代》等。歌德,德国(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2)《易经》又称《周易》,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人名)在狱中所作。
(3)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也有记叙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解析】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
2.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简答。
(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2)如何理解“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意思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就不能停止创造。显示了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3)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本文是驳论文,驳论的一般写法是“先破后立”,作者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观点,当读者已被充分的例证折服后自然也接受了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文章以“东山樵夫”割茅草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文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论据,构成排比句式,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全文立中有驳,思路清晰,开篇提出观点,接着连续批驳错误观点,之后指出不创造的危害,最后发出创造宣言。
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唯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D
“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作业布置
仿照文章第5-12段的写法,批驳“躺平”论。
有人说:年轻无可为,我要躺平。年轻无过于十几二十岁,甘罗十二岁出使赵国,为秦得十六城;霍去病十七岁征伐匈奴,一战成名;罗士信十四岁带兵征战,十九岁封剡国公。你还说无可为?
有人说,环境太恶劣,我要躺平。恶劣无过于极限封杀,华为面对美西方的釜底抽薪、八方围堵,杀出一条血路,浴火重生。恶劣无过于白手起家,中国航天、中国基建、中国粮食、中国高铁、中国网路......哪一样成就的取得不要克服重重困难?你还有理由说环境恶劣,你要躺平吗?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
教育者的创造目的: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引出话题:创造
反驳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陷入绝境
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促成成就。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创造宣言》同步检测
(满分:65分 时间: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1分)
平凡单调,只是懒duò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懒duò( )  遁词( )  懦夫(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众叛亲离”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取得佛经     B.三重压迫 C.粮水断绝 D.山穷水尽
(4)画线句子是______论据,运用了_____ 的表达方式,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歌德说的话属于________论证。(4分)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自从有了书籍,就有了读书方法。梁启超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做笔记,这种    的办法笨是笨极了,真正做学问的人却总也离不了;陈寅恪读书,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眉上,这种    的方法使他成为“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胡适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种    的读书方法同时适用于科学与人文学科;朱自清则主张    ,特别推崇姚鼐的“放声疾读,久之自悟”。
A.博览  质疑  诵读  精读   B.精读  博览  质疑  诵读
C.诵读 精读 博览 质疑 D.质疑 诵读 精读 博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件事不管是谁做的,我们一定要查他个山穷水尽。
B.我们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克服,不能自暴自弃。
C.写作文时,我们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D.张医生自认回天乏术,能治好这个病人。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雕塑广场落成仪式在辽宁省实验学校举行。
B.《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一文出自《洪宗礼与母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 还是埋下了隐患
D.“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通过学习《创造宣言》,使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这个句子没有主语。
B.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 “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树苗长成大树”。
D.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
(2)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 )
(3)茅草中有一棵好像是先知先觉的树苗,听他说“泰山没有东山好”,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陡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 )
(4)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 )
7.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成功,从而拥有一个饱满的人生。
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
③思维方式是可以自己支配的。
④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而思维的广度又取决于思维方式。
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错即对、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面,那么你永远只能在成功的外围兜圈子。
A.⑤④②③① B.③②④⑤① C.④③②⑤① D.②④⑤①③
8.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道理论证)
C.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举例论证)
D.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类比论证)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陶行知,教育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B.“八大山人”是清初画家朱耷的别号,代表作有《孔雀竹石图》等。
C.《易经》又称“周易”,道家经典之一,其卦辞相传是周文王在狱中所作。
D.歌德,德国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10.九(2)班准备开展“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0分)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 莫尔斯在设法制造出强大的足以越过大洋的电报信号前一筹莫展。一天,他看到拉车的马匹在驿站被换下来,联想到电报信号的中继站,即每隔一段距离把电报信号放大,使问题得以解决。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架桥就是靠修筑桥墩来实现的,当遇到难以打桩架桥时怎么办 发明家布伦特看到蜘蛛吊丝做网时,联想到造桥,顿时恍然大悟,从而发明了吊桥。
探究结果:   
(2)活动中,有同学当场作诗,请你写两句给他接下去。(4分)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   ;   ,   !
(3)认真观察下面这幅图,谈谈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3分)
二、阅读理解(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13分)
材料一:
①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与争夺战正席卷全球,这场争夺战既是国家间在顶尖人才产出上的激烈较量,__A__中国迅速崛起为人工智能人才最大产出国,与各国在基础层、应用层展开战略博弈,共同争夺未来科技高地的关键一战。根据美国智库MacroPolo发布的《全球AI人才追踪2.0》报告,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产出国,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相比2019年,占比从29%增加到45.63%。
②该报告是基于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NeurIPS)的论文接收情况,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是全球机器学习、计算神经科学的顶级会议,反映了相关领域的最前沿水平和主流方向。不过,中国的AI人才主要集中在应用层,根据中科科界的数据,其占比达到54.3%,而基础层的人才存量较低,仅有17.1%。
③清华大学AMiner团队发布的《202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工智能学者》也表明,在2023年全球AI学者中最具影响力的2 000人次中,美国入选人数最多,共有1 079人次,占全球54.0%;其次是中国,共有280人次入选,美国学者数量是中国的近4倍。
④从这些学者的细化领域来看,在国际顶级人工智能学术会议AAAI与IJCAI中,中国入榜的人才数量超过美国,全球领先。而在物联网、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9个子领域中,中国入榜的人才数量均低于美国。
(摘编自“上观新闻”2024年5月22日)
材料二:
AI时代,学校教育要培养X型学生
郑泉水(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生不仅要身处“白空间”,掌握已知知识,更要走进未知、危险、无人踏足过的知识“黑空间”,做一名探险者、开拓者,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他们从A型学生走向X型学生,从功利驱动的学习走向热情驱动的学习。
X型学生(内驱、扬长/激光型)的特点是寻找激情/远大目标、全力以赴追求(舍得、长期主义),勇于探险,敢于失败,具有开放精神(好奇、自学、批判);而A型学生(外驱、补短/木桶型),在意他人要求、关注评价体系、着眼短期目标,他们往往陷入内卷当中,容易焦虑又容易骄傲自满。
学生能够充满激情长期坚持去做的事情,必然能调动他的兴趣;而要成为第一,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并在研究当中形成正反馈,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找到“兴趣”“擅长”及“意义感”的交汇点,是教育最大的难题。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节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材料四: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节选自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1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在全球AI人才领域中的优势和不足。(5分)
12.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回答问题。(3分)
(1) 根据语意,在材料一第①段空格A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分)
A________
(2)★“学生不仅要身处‘白空间’,掌握已知知识,更要走进未知、危险、无人踏足过的知识‘黑空间’,做一名探险者、开拓者,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用“白空间”“黑空间”描述学习和探索的不同领域,这样的表达有怎样的效果?(2分)
13★. 材料四可以作为材料三的论据吗?简述理由。(2分)
14★. 小语同学对人工智能充满兴趣,未来志在投身于该领域。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为他规划学习和成长路径提几条建议。(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2分)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 》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有删改)
15.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16.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2分)
17.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4分)
18.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1)惰 dùn nuò (2)走头无路 走投无路  (3)D (4)事实 叙述 排比 道理(引用)
2.B 【解析】 B “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做笔记”属于“精读”。“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是“博览”的结果。“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一种“质疑”的精神。“放声疾读,久之自悟”自然是一种“诵读”的学习方法。
3.B 【解析】B A项,“山穷水尽”比喻陷入绝境。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自暴自弃”指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用在此处符合语境。C项,“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回天乏术”比喻没有办法使危急的局势好转,或使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C 
5.B【解析】语序不当,将“有效的”移至“方法”前面
6.(1)比喻 (2)反问 (3)拟人 (4)排比
7.C【解析】 C 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整体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句式特点判断顺序。结合所给句子可知,语段主要论述的是“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答题时可抓住关联词,分析句间关系,并结合排除法进行分析。
8.D【解析】D项是道理论证。
9.C【解析】C项有误,《易经》是儒家经典。
10.(1)示例:联想往往能激发人们创新的灵感。 
(2) 创新是灯 , 照亮前行之路 ; 创新是路 , 引导我们前行 !
(3)示例: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中学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观察,善于判断,勇于质疑。其次,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捕捉并发展直觉与灵感,善于进行类比和对比,善于联想和想象。但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不够,关键要有创新实践能力,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
二、
(一)
11. 优势:①从人才产出数量来看,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产出国,培养了全球近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②在国际顶级人工智能学术会议AAAI与IJCAI 中,中国入榜的人才数量超过美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不足:①中国的AI人才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基础层的人才存量较低,仅占17.1%;②在202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工智能学者人次方面,美国入选人数是中国的近4倍;③在物联网、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9个子领域中,中国入榜的人才数量均低于美国。
12. (1)也是
(2)这样的表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比喻论证),将抽象的知识领域具象化,便于读者理解。
13. 不可以。材料三列举事例论述了为何人人是创造之人,材料四着重论述如何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二者论述角度不同。
14. 示例:①瞄准中国在全球AI人才领域中的不足,明确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方向;②从A型学生走向X型学生,用热情驱动学习,成为创新人才(或:保持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充满激情地长期坚持学习和研究);③建立自信心,保持好奇心,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培养自身的创造力。
(二)
15.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
16.“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
17.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真实情况。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情况。爱迪生在大量的试错后才成为发明大王。法拉第要做大量的试验才能有所发现。
18.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创造宣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沛、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4.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勇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1)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学法指导:
根据文后“阅读提示”来学习本文。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
1.宣言。
宣言,是一种演讲词,它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宣言是一种很正式的文体,是国家或政治团体用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纲领和重大问题的立场。在教育家中,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教育主张,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并不多见。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创造教育非常重视,对创造教育的追求是十分执着的。
2.驳论文。
(1)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2)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3)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结构:先破后立
3.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典型例题】说说下列语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参考答案】比喻论证,把点滴的创造比作屋檐水,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我们要重视点滴创造这个观点。
【技法点睛】
(1)定义: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个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2)特点: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3)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答题格式: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二、预习任务
1.给文章划分层次,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__________”,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_______(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_________》《青铜时代》等。歌德,德国(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2)《易经》又称《________》,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________(人名)在狱中所作。
(3)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但也有______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______论据。
2.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学习案】
一、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
2.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
3.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破)
明确:
4.针对错误观点,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立)
明确:
5.说说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明确:
6.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
7.梳理课文结构。(文中标记)
二、内容解读
1.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
3.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
4.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
5.第九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6.第十段引用古语有何作用?
明确:
7.梳理文章第二部分的批驳思路。
思路:
8.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9.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还使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
东山樵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指出没有创造力的教育者,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三、品味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体会比喻妙用。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
(2)感知排比气势。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明确: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明确:
③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明确: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明确: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明确: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第13段讲述东山樵夫的这一段,全段运用比喻,讲述故事,节奏放缓,显然缺乏号召力。既然缺乏号召力,作者为何会如此安排这一段呢?
明确:
2.作者驳论的五个错误观点中,哪一段所列举的反例缺乏严密性?(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3.课文大量使用举例论证来反驳错误观点的写法,同样都是举例论证,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人的例子呢?能否去掉几个?
明确:
4.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
5.同样是驳论文,本文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
明确:
【巩固案】
阅读下列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甲]
①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 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 为不朽的塑像。
②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 《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③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④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 口无言了。
⑤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⑥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 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⑦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 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节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乙]
①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 人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 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 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节选自罗迦 费 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1.文本甲和文本乙都强调了什么观点?
2.“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这句话作为论据插入文本甲哪一段最合适?请为该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请写出下列两个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2)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 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 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4.甲乙两个文本的论证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创造宣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沛、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4.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勇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1)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学法指导:
根据文后“阅读提示”来学习本文。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
1.宣言。
宣言,是一种演讲词,它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宣言是一种很正式的文体,是国家或政治团体用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纲领和重大问题的立场。在教育家中,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教育主张,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并不多见。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创造教育非常重视,对创造教育的追求是十分执着的。
2.驳论文。
(1)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2)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3)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结构:先破后立
3.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典型例题】说说下列语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参考答案】比喻论证,把点滴的创造比作屋檐水,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我们要重视点滴创造这个观点。
【技法点睛】
(1)定义: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个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2)特点: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3)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答题格式: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二、预习任务
1.给文章划分层次,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1.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法国(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思想者》《青铜时代》等。歌德,德国(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2)《易经》又称《周易》,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人名)在狱中所作。
(3)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也有记叙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2.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解析】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学习案】
一、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议论文。
3.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破)
明确:①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
②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
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④我太无能,不能创造;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4.针对错误观点,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立)
明确: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②需要重视点滴的创造。
③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5.说说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明确: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6.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7.梳理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二、内容解读
1.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段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宗教家创造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4.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这是客观角度;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是主观角度。共同点是缺乏自信。
5.第九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6.第十段引用古语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气、信念与意志。
7.梳理文章第二部分的批驳思路。
思路: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推进批驳,从“环境”“生活”的客观外在原因,再到“年纪”“能力”的主观因素,以及“绝境”这一主客兼有、最为概括的因素,用相应的反例驳斥了这五种观点的错谬之处,最后点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8.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9.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还使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东山樵夫→缺乏创造力的教育者;茅草→平凡的学生;树苗→出类拔萃的学生(人才)
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指出没有创造力的教育者,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三、品味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体会比喻妙用。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2)感知排比气势。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明确:突出强调了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明确:强调了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③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明确:强调了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明确:强调了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明确:强调了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明确: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四、合作探究
1.第13段讲述东山樵夫的这一段,全段运用比喻,讲述故事,节奏放缓,显然缺乏号召力。既然缺乏号召力,作者为何会如此安排这一段呢?
预设: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演讲稿。作为演讲稿,既要有激情,也要有趣味。讲故事既可以放缓节奏,也可以提高听众的兴趣。张弛有度,这样文章才能显得不疾不徐。
2.作者驳论的五个错误观点中,哪一段所列举的反例缺乏严密性?(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首先,第9段中作者举出不识字的慧能的例子来驳斥“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观点,但是“不识字”不能说明无能,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
其次,该段中作者用“蚕吃桑叶,尚能吐丝”类比人吃白米饭不能一无贡献,蚕吐丝是动物本能,不是创造。用动物本能与人类创造类比,显然缺乏严密性。
3.课文大量使用举例论证来反驳错误观点的写法,同样都是举例论证,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人的例子呢?能否去掉几个?
明确:例子越多,越能说明错误的观点站不住脚,增强反驳的说服力,正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4.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文章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于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
5.同样是驳论文,本文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先树靶子再批驳,然后立自己的观点,属于先破后立。而《创造宣言》是边破边立,运用举例论证逐个击破。
【巩固案】
阅读下列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甲]
①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 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 为不朽的塑像。
②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 《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③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④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 口无言了。
⑤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⑥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 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⑦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 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节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乙]
①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 人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 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 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节选自罗迦 费 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1.文本甲和文本乙都强调了什么观点?
2.“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这句话作为论据插入文本甲哪一段最合适?请为该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请写出下列两个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2)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 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 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4.甲乙两个文本的论证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2.插入第六段最合适。答案示例:遭到楚王疏远放逐之屈原,毕竟写下了《离骚》。
3.(1)示例:比喻论证,把平凡比做白纸,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最平凡的地方也可以创造出不朽作品的观点。
(2)示例: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心理学专家两组对比实验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证明创造力与一个人的自信心有关的观点(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4.文本甲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文本乙的论证方式是立论,
文本甲首先以“有人说'的形式,列出错误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然后举古今中外的名人创造出不平凡的事例,最后总结出随时随地人人都可以创造的观点(号召大家走向创造之路)。
文本乙首先提出是否人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然后用心理学专家的实验 为例,证明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最后总结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沛、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4.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勇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1)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问题点拨+自主探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实业家罗迦·费·因的文章,共同探讨了创造的意义,他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我们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就“创造”这一话题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先生的《创造宣言》,一起来聆听教育大家的谆谆教诲。
二、学习新课
任务一:预习交流 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题解。
(1) “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者东西。
(2) “宣言”?指宣告,声明。
(3)理解:为“创造”发“声明”。这里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坚定信念。
2.中国教育的“创造者”:陶行知;创立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
3.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4.字词积累。
(1)正音
中伤(zhòng)   遁词(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灌溉(gài)
释词
鲁钝:粗率,迟钝。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二)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记叙主要运用在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
议论则是用于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3.说说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明确: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5.根据文后的“阅读提示”,理清陶行知先生的演讲思路,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用创造主、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话题: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2):驳斥了5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3—15):用东山樵夫不认识树苗,把树苗当茅草烧掉的故事,指出不能因循守旧,而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任务二:内容解析 品读宣言
(一)内容解析
1.作为议论文的一种,本文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先驳斥了5个错误观点,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你知道这是哪种议论文吗?
明确:驳论文
●知识点回顾
驳论文:
(1)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2)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3)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结构:先破后立
2.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破)
明确:①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
②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
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④我太无能,不能创造;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3.针对错误观点,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立)
明确: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②需要重视点滴的创造。
③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根据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是怎样批驳错误观点的?
明确: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沙漠、开肉包铺子却产生了《易经》之卦辞、《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苏彝士运河、平老静
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只好哑口无言了。
④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⑤走投无路,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
5.结合前面分析,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以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来进行批驳。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小试牛刀
请你仿照课文,选择一个错误观点,为陶行知先生的驳论补充一个事例。
预设:
生活太单调 ①单调无过于戈壁,而邓稼先能在这里成功领导研制出“两弹”,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年纪太小 ②小无过于爱迪生,爱迪生小小年纪就能发明电灯。小无过于骆宾王,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就能写出名诗《咏鹅》。
自己太无能 ③能力有限无过于史铁生,双腿残疾的史铁生,成了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能力有限无过于霍金,全身瘫痪却成为探索宇宙的伟大科学家。
陷入绝境 ④绝境无过于俞敏洪,遭遇双减政策关闭新东方的俞敏洪,毕竟又在“东方甄选”获得重生。绝境无过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终能复国,成为流传千古的英雄。
6.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还使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东山樵夫→缺乏创造力的教育者;茅草→平凡的学生;树苗→出类拔萃的学生(人才)
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指出没有创造力的教育者,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7.说说下面这句话的论证作用。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通过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教育过程中的创造,强调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8.梳理文章第二部分的批驳思路。
思路: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推进批驳,从“环境”“生活”的客观外在原因,再到“年纪”“能力”的主观因素,以及“绝境”这一主客兼有、最为概括的因素,用相应的反例驳斥了这五种观点的错谬之处,最后点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二) 品读宣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品读,发现语言魅力。
本文题为《创造宣言》,旨在宣传号召人们去创造。那么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最具号召力?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预设:
(1)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三个排比,非常有气势地论证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能创造的观点。
(2)运用短句,急促有力,具有鼓动性、号召力。比如: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3)运用比喻,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比如: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4)富有激情地反问、呼告。比如: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3.朗读,体悟激情与号召力。
[学生读相关语段(句),师生评价交流]
预设:
例1: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僵了,死了”语速快)
通过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重读“死人”“创造”,意在强调人们要“创造”。
例2: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通过重音和激昂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的大声疾呼。
任务三:质疑问难 拓展延伸
(一)质疑问难
1.你认为文中哪一段最不具号召力?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预设:
第13段讲述东山樵夫的这一段,全段运用比喻,讲述故事,节奏放缓,显然缺乏号召力。
2.既然缺乏号召力,作者为何会如此安排这一段呢?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预设: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演讲稿。作为演讲稿,既要有激情,也要有趣味。讲故事既可以放缓节奏,也可以提高听众的兴趣。张弛有度,这样文章才能显得不疾不徐。
3.作者驳论的五个错误观点中,哪一段所列举的反例缺乏严密性?(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首先,第9段中作者举出不识字的慧能的例子来驳斥“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观点,但是“不识字”不能说明无能,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
其次,该段中作者用“蚕吃桑叶,尚能吐丝”类比人吃白米饭不能一无贡献,蚕吐丝是动物本能,不是创造。用动物本能与人类创造类比,显然缺乏严密性。
4.课文大量使用举例论证来反驳错误观点的写法,同样都是举例论证,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人的例子呢?能否去掉几个?
明确:例子越多,越能说明错误的观点站不住脚,增强反驳的说服力,正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5.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文章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于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
(二)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我们要敢于创造,学习创造,积极创造。创造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创造。但是创造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我们拥有一定知识基础,积极思考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着手,比如设计黑板报时别出心裁,写作文时发现新的角度等。
2.“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陶行知强调了创造对于教育者的重要性。请你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可以从其他领域谈拥有创造力或缺乏创造力的不同结果)
3.同样是驳论文,本文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先树靶子再批驳,然后立自己的观点,属于先破后立。而《创造宣言》是边破边立,运用举例论证逐个击破。
三、本课小结
本文叙议结合,层层深入,破立结合,论证有力。
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四、教师寄语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五、随堂练习
1.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法国(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思想者》《青铜时代》等。歌德,德国(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2)《易经》又称《周易》,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人名)在狱中所作。
(3)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也有记叙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2.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解析】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简答。
(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2)如何理解“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意思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就不能停止创造。显示了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3)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本文是驳论文,驳论的一般写法是“先破后立”,作者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观点,当读者已被充分的例证折服后自然也接受了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
六、作业布置
“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仿照文章第5-12段的写法,批驳“躺平”论。
示例:
有人说:年轻无可为,我要躺平。年轻无过于十几二十岁,甘罗十二岁出使赵国,为秦得十六城;霍去病十七岁征伐匈奴,一战成名;罗士信十四岁带兵征战,十九岁封剡国公。你还说无可为?
有人说,环境太恶劣,我要躺平。恶劣无过于极限封杀,华为面对美西方的釜底抽薪、八方围堵,杀出一条血路,浴火重生。恶劣无过于白手起家,中国航天、中国基建、中国粮食、中国高铁、中国网路......哪一样成就的取得不要克服重重困难?你还有理由说环境恶劣,你要躺平吗?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