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学案3 美苏争霸
[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一、美苏对峙
1.背景
(1)美国: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表现
(1)戴维营会议:①目的:苏联为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成果: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形成了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美苏矛盾的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重点精讲]
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双方均想称霸世界。
(2)直接原因: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3)矛盾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
[教材互补]
斯大林去世半年后,赫鲁晓夫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在他领导下,苏联逐步调整对外战略,力争在新的基础上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格局。(人民版)
1962年,美国高空侦察机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射程覆盖了美国的许多重要城市。美国立刻采取强硬态度,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古巴。核战争笼罩世界。(岳麓版)21教育网
[深化探究]
材料一 “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是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它们回转。……从古巴对西半球发射的任何导弹……看成是苏联对美国的进攻,需要对苏联作出充分的报复性反应。”——肯尼迪电视演说www-2-1-cnjy-com
思考
美国要报复的是什么事件?肯尼迪的态度怎样?
答案 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态度强硬。
材料二 右图是一幅漫画,图中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掰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思考
材料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掰手腕,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另一只手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反映了什么?赫鲁晓夫头上的汗滴又说明了什么?
答案 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是两国实力的较量,是美苏争霸的表现。反映了当时美苏关系极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说明在这场较量中优势在美国。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原因
(1)美国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1)尼克松调整政策: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同中国、苏联协调关系。
(2)苏联的“缓和”战略: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3)开始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
3.缓和下的较量
(1)美国: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
[重点精讲]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原因。
(1)陷入侵越泥潭,引起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
(2)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3)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根基。
(4)1973年中东地区石油输出国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美国的经济危机。
(5)美苏军事力量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深度点拨]
美苏在争霸过程中的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实现“利益均沾”,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喘息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
[归纳总结]
美苏争霸的重点为何在欧洲?
[深化探究]
材料一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方针,其核心是: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鼓励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从实力地位出发,以谈判为手段,调整与苏联、中国等国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材料二 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21cnjy.com
材料三
1972年美苏签署《反弹道导弹条约》
1972年尼克松访苏
思考
(1)说明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反映历史信息的关系。
(2)材料一反映出美对苏政策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为什么?
(3)材料二中苏联实施“缓和”外交的自身优势是什么?苏联“缓和”外交与“尼克松主义”有何相似点?
答案 (1)美、苏都推行“缓和”外交,使美苏关系呈现出“缓和”局面。
(2)主张与苏联谈判,推行“缓和”政策。没有。尼克松对外政策的改变只能说明其在争夺世界霸权的策略方面发生改变,并非放弃世界霸权政策。21·世纪
教育网
(3)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与美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方面的变化。美苏双方都以“缓和”为旗号,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尽力在各方面都取得对对方的优势,是美苏争霸的另一种表现。2-1-c-n-j-y
课堂小结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总的战略态势是苏攻美守,但古巴导弹危机证明优势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消耗了国力,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美国迫于形势的变化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但对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21
cnjy
com
1.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来源:21cnj
y.co
m】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 C
解析 从“苏联和美国”“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可知,赫鲁晓夫要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称霸世界。
2.导致“戴维营精神”开始烟消云散的事件是( )
A.“柏林墙”的修筑
B.美国U-2飞机事件
C.古巴导弹危机
D.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答案 B
3.下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这幅漫画反映了( )【版权所有:21教育】
A.柏林危机
B.马歇尔计划
C.苏联导弹击落美国U-2飞机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 D
解析 通过分析材料中的两个人物,我们可以推断这幅漫画与古巴导弹危机有关,通过对话内容可知,在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A、C两项中的事件苏联均占有主动权,与漫画主题不符,B项与漫画无关。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发生过两次柏林危机,共同点是( )
①都与两大集团之间关系的紧张相关 ②都由苏联首先挑起 ③都以“冷战”方式解决 ④都造成了德国和欧洲的分裂21
cnjy
com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可采用参照法和排除法。经过对两次柏林危机的分析,显然第一次是由于美国在西占区单独发行新货币而引起的,因此②错,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
5.20世纪中后期,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的结果是( )
①核战争危机威胁全世界 ②美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③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边缘 ④两国因此发生直接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使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导致人类处于核战争的边缘,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促使双方竭力避免直接碰撞。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要忘记以下情况,德国人入侵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国人所以能够经过这些国家侵入苏联,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当时存在着敌视苏联的政体……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于苏联抱着善意态度的政府。——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材料二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艾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对外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美“和解”的认识。
答案 (1)特点:实行防御型的对外政策,力图在东欧建立“安全带”。主要原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的教训;为自身发展谋求相对和平的环境;扩大对东欧国家的政治影响。
(2)现象:苏联主动谋求与美国缓和关系。认识:苏联是在美国处于攻势的背景下谋求缓和关系的,“和解”只是双方关系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双方都没有放弃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解析 第(1)问中“特点”可依据材料一中“力求……对于苏联抱着善意态度的政府”等信息进行归纳,“主要原因”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第(2)问中的“现象”可联系材料二中“举行戴维营会谈”等图文信息进行说明,“认识”需要从现象与本质的角度进行分析。21·cn·jy·com
[历史纵横]
点拨 肯尼迪“和平战略”的实质是在实力基础上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其矛头首先对准社会主义国家。
[资料回放]
点拨 赫鲁晓夫的讲话反映了苏联要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历史纵横]
点拨 苏联采取“缓和”战略的目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
[学习延伸]
提示 (1)核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带来巨大潜在威胁。
(2)面对共同威胁,美苏签订了部分限制和裁减核武器协议,基本上维持了双方战略平衡与稳定,但威胁仍在。www.21-cn-jy.com
[基础达标]
1.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为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③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④开始实行“缓和”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2.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这说明(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②赫鲁晓夫放弃竞争,争取美国的支持 ③美国处于战略优势 ④苏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赫鲁晓夫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进而与美国争霸,并非放弃竞争。
3.尼克松时期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不同是( )
A.强硬政策
B.对苏“缓和”政策
C.全面收缩
D.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答案 B
解析 A、B两项意思相反,必选其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美对苏缓和不等于美国放弃争霸,故C项错误;D项是共同点。【出处:21教育名师】
4.赫鲁晓夫上台后美苏关系出现了某些“和解”的迹象( )
A.说明美苏两国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B.戴维营会谈是重要的表现
C.古巴导弹危机是重要表现
D.说明美苏两国放缓了军备竞赛的速度
答案 B
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双方对抗激烈的表现。
5.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后一刻,莫斯科下令舰船返航。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曾兴奋地对国家安全顾问说:“两个家伙比赛瞪眼珠子,结果那个家伙先眨眼。”上述材料体现的信息不能反映出( )2·1·c·n·j·y
A.美苏两国对峙
B.美苏由对峙走向缓和
C.美苏两国关系极度紧张
D.对抗中美国占优势
答案 B
解析 美苏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的,题干反映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在此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故B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
6.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爱因斯坦苦笑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打法——用石块和木棒!”这说明( )
A.爱因斯坦不明确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
B.美苏的战略核力量足以把地球毁灭
C.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D.美苏间核战争一定发生
答案 B
解析 领悟题意,不难看出,爱因斯坦表示若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是核战争,而这将把地球毁灭,人类将一无所有。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
材料二 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
请完成:
(1)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实施“缓和”战略的自身优势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苏联的“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实现了吗?说明理由。
(3)分析说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外战略政策的内在一致性。
答案 (1)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实力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2)目的:加强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而争夺世界霸权。没有实现。因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失败了。
(3)采用“缓和”手段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 第(1)问要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入手分析。第(2)问“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要注意透过材料二的现象看本质问题;“缓和”战略的目的实现程度要从1985年左右苏联自身经济政治状况入手分析。第(3)问的回答要从目的和手段两方面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材料二 下图是反映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关系的一幅漫画
材料三 尼克松说:“……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请回答:
(1)杜鲁门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尼克松所说的“巨大变化”又是指什么?
(2)材料二展示的漫画反映了哪一事件?画面反映出什么问题?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不同点和本质上的相同点。
答案 (1)转折点: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确立,从战时的美苏同盟关系转变为美苏对峙。巨大变化:日本、欧共体崛起,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苏联的军事实力赶上并超过美国。
(2)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但当时美国处于战略优势。
(3)不同点:材料一表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战略;材料三表明美国坚持全球扩张的政策,但减少直接出兵的方式,同时承认苏联的霸权地位。本质相同点:都是推行霸权主义。
解析 第(1)问要结合二战后不同时期美国的全球争霸态势分析。第(2)问结合教材20世纪60年代初古巴导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第(3)问形式上不同,本质上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