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主题情境·民族交融小剧场
学习目标
2
情境串新知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前课回顾
1
1.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____为都城,史称东晋,___年,东晋灭亡。
前课回顾
建康
420
3.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__________,实行农业多种经营等;手工业在缫丝、织布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南朝时的_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___、梁、___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齐
育秧移栽
陈
建康
4.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西晋末年到东晋后期,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知识填空
课堂提问
1.◎时空观念 阅读《淝水之战示意图》,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了解淝水之战后北方的政治局面;
2.◎历史解释 分类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历史解释 知道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和重要史事,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理解“北朝”这一概念的含义
学习目标
重难点
重点
情境串新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互动与交融现象不断加深。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光明中学七年级组织开展了“民族交融小剧场”活动。
【筹备伊始】
【场景再现】
【史证交融】
核心情境
情境线
问题线
知识线
民族交融小剧场
【筹备伊始】
为什么要进行民族交融?
交融初现: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场景再现】
【史证交融】
怎样进行民族交融?
交融开始: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交融深入:北朝政权更替
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
交融表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筹备伊始——为什么要进行民族交融?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中国的北方。
前情回顾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淝水 之战(383)
(304-439)
1.背景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所谓十六国,可以从政权名称上概括为:一成(汉)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交融初现——淝水之战
(1)十六国
东晋和十六国分布图
(2)前秦统一北方
十六国中氐人苻(fú)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东晋前秦形势图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相关史事
苻坚
王猛
2.过程
淝水之战示意图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以少胜多
视频:淝水之战
时长:2分16秒
3.结果
东晋军队打败前秦军队,苻坚逃回北方。
投鞭断流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对战双方
成语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383年
前秦(90万)东晋(8万)
淝水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胜利
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归纳小结
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并说说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前秦: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材料一: 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 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
材料三: 苻坚不顾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东晋,统一中国。”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
东晋:①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②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约九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民族交融不充分,前秦统一全国失败。
4.从前秦战败中看民族关系
(1)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1.发展历程
交融初现——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后北方形势图
北魏建立后形势图
385年
386年
439年
鲜卑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拓展延伸
冯太后(442—490年),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族。孝文帝的许多改革都和冯太后有直接关系。她决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实行俸禄制度,打击贪污腐败;颁布均田令;改革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租调制。这些改革措施都吸收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北魏王朝的繁荣,为孝文帝亲政后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收《魏书·列传》
北魏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改革迫在眉睫。
北方内迁民族出现民族交融趋势,北魏治理出现困难。
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仍面临什么问题?
2.改革背景
场景再现——怎样进行民族交融?
材料一: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2)讲汉语: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1)迁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交融开始——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辞冠服。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3)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鲜卑服饰壁画
北魏孝文帝穿汉服壁画
上衣下裳,窄袖
宽衣大袖,长袍
材料四:
材料五: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5)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丘穆陵 穆 勿忸(niǔ)于 于
(4)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
“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根据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民族交融日常化
民族交融形象化
民族交融认同化
民族交融长期化
民族交融仪式化
民族交融制度化
影响: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习汉礼:
用汉制:
措施:
思考探究
1.政权更替
(1)六镇
(2)导火索
为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政权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北魏后期,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
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
军镇: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交融深入——北朝政权更替
(3)概况
六镇军人不满地位降低,导致兵变。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魏、西魏示意图
北周、北齐示意图
邺城
长安
北周
北齐
VS
<
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
·赐姓:恢复鲜卑旧姓,赐姓汉人将领。
·推行汉制: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
·重用汉人:大量任用汉族士人参与政权管理。
K.O
2.北周促进民族交融
·打破鲜卑与汉族的身份壁垒。
·促使鲜卑贵族接受汉文化,加速文化认同。
·提升汉族士人的政治地位。
3.北方重归统一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邙山之战
河阴之战
平阳之战
史政交融——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
胡床
椅子
方凳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宴饮图》
(1)生活: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北齐校书图》(摹本·局部)
交融表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2)生产方式:内迁各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图中左侧女子正在采桑,右侧一孩童在护桑,有学者认为这个女子是龟兹人
(3)政治制度: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鲜卑人乐舞图——这是以汉族礼仪形式为基础的歌舞表演
(4)文化: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南平王墓志铭》的拓片
全部北朝史中凡关於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5)民族心理: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阅读材料,说说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意义?
①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意义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想一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说明了少数民族对华夏的认同感,强调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
原因: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心理上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材料研读
课堂小结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时间
结果
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影响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影响
383年
东晋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习汉礼
用汉制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
民族心理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忆口诀
淝水之战很关键,东晋胜秦局势变。北魏孝文谋发展,迁都洛阳改俗先。
鲜卑易服着汉服,禁绝胡语讲汉言。皇族姓氏由拓变,汉制推行促新篇。
民族融合步伐健,文化经济皆盛繁。
随堂练习
D
基础练习
→长平之战
→巨鹿之战
前秦和东晋
→祖逖北伐
1.(2024·天津)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战的是( )
A. 纸上谈兵
B. 破釜沉舟
C. 闻鸡起舞
D. 草木皆兵
B
2.(2024·广东)5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儁(jùn)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另外,在他的墓志铭中,其姓为“元”而非“拓跋”。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周平王东迁洛邑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定都大都
改汉姓
3.(2024·江苏)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场景想象图,这组图片主要体现了( )
B
上午读书
上午,坐在胡床上读书,改变了以往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商贸繁荣 D.江南开发
早餐场景
早晨,吃到了胡饼等口味新奇的北方食品
晚上和朋友们相聚
晚上,与各族朋友们一起吃烤肉,听羌笛、琵琶等乐器演奏,观看胡舞。
①审设问
答案来源
作答角度
作答角度
②析材料
4.(2024·贵州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魏晋以来,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在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驱动下,发动了一场场大规模迁移,进入了中原历史舞台,拉开了“五胡入华”的大幕,开启了南北朝的对峙。但这一场大分裂的背后,却演绎着另一条故事线——在卷入这场数百年的混杂、碰撞后,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纷纷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了文化转型,实现了定居化、农耕化,接受了中原文化传统,并最终大部分融入了华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交融的意义。(4分)
进阶练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交融的意义。(4分)
【答案】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分)
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③规范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