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
8 年级下册
跨学科主题活动
设计环保机器人
(主题项目实施参考)
情境引入
实施项目
项目评价
项目探究
目录
情境引入
拍摄当地(转载)环卫工人清理、收集、分类垃圾的工作场景。以反映环卫工人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为主要内容。如在高温、低温、雨雪环境下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和弯腰工作、需要面对各种污染源和有害物质等。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科技发展思考,能否在环卫工人的工作中引入高科技设备来降低工作强度和保护环卫工人的身体健康?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项目:环保机器人
布置项目
教师:指出当前“全能”环保机器人还不存在,接着播放“清扫机器人”“垃圾分类桶”等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不足。
教师布置项目:由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还不能真正制作出全能环保机器人,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款全能环保机器人应该具有的功能以及工作时的情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款喜欢的环保机器人,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一是撰写产品设计方案,二是撰写产品方案可行性评估报告,并进行展示汇报评价。
介绍标准
教师引导:介绍产品设计方案模板及评价量规。
学生:理解项目目标、明确评价标准。
实施项目
教师引导:设计一种新产品首先需要明确产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与该产品相关的政策、技术等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参考教材P69开展活动。
学生:定义相关问题,如,为什么要设计该产品?产品需要具有哪些功能?外观形状如何?……
环节一、明确目标,定义功能、分解问题
活动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当地环保部门调研,或者提供当地关于环保的相关文件供学生阅读,了解当地关于环保的工作措施,思考存在的不足,设计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思路,发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素养,促进知、意、行的统一。
实施项目
教师引导:从移动方式上看,运动类机器人可以分为轮式、履带式、腿足式、蛇形和爬行这几大类,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学生:自主学习各类移动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完成P70表1。
教师概要介绍机器人识别垃圾所涉及的相关技术。
环节二、提升技能,发展素养
活动中,教师根据学情情况,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提供文本资料、播放视频、直接讲解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移动方式,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由于学生阅读深度学习方面的知识存在困难,建议教师通过介绍人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机器的学习过程。
实施项目
关于避障传感器的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超声波传感器和激光雷达传感器,学生在实践比较的基础上归纳两种传感器避障的优缺点。
关于机械臂,机器人抓取的原理主要包括感知、计划和控制三个环节,建议教师提供机器人抓取物体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能准确抓取物体大致需要经历哪些过程。
环节二、提升技能,发展素养
实施项目
每组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担任评委,分小组汇报,评委点评,教师最后作总结性评价。
环节三、组织产品模拟推广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