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学案
【学习目标】
课标: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1.知识与能力:中东问题的由来;巴以分治;第一二次中东战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归纳要点;联系必修一二;史料研习;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大国插手造成中东问题过于复杂。
【重难点】
1.重点:第一二次中东战争。
2.难点:中东问题的由来。
【学法指导】
1.读书,独立完成预习案,注意记忆基本知识;注意与必修之间的关系,及时复习相关知识;与同组同学讨论疑难问题,及时吸取他人正确意见。
2.A层全部完成;B层完成1-4、7题;C层完成1-4、7题。
3.学科组长督促全组及时完成1-4、7题,并予以批改,随时接受老师抽查。
【预习案】
1.列举“中东问题”的要点。
1】中东概念。欧亚非交汇处18国。
2】曾经生活统治的民族及其宗教。犹太人及其犹太教、罗马帝国及其基督教、阿拉伯帝国及其伊斯兰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及其伊斯兰教。
3】重要性。战略位置;石油资源。
4】大国插手。英法争夺,英国扶植犹太人对付阿拉伯人;以后美苏插手。
5】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夺取阿拉伯人土地。
6】1947年联合国决议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不满。
2.列举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起止时间、结果。
1】起因。以色列建国。
2】起止时间。1948-1949年。
3】结果。阿拉伯战败;以色列控制五分之四土地。
3.列举第二次中东战争的正式名称、起因、时间、结果、影响。
1】名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2】起因。纳赛尔革命建立埃及共和国;驱赶英军;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威胁英法以利益。
3】时间。1956年。
4】结果。英法以撤军。
5】影响。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英法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开始介入中东。
4.阅读地图册《中东地区形势》,找出中东18国。阅读地图册《第一次中东战争》,找出以色列占领区。阅读地图册《苏伊士运河战争》,找出苏伊士运河。
【知识链接】
5.条约。条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的,确定签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包括公约、协定、换文、联合宣言、宪章等。由两个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双边条约”;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多边条约”。条约一般具有时间性,如果期满不再续签即失效。
6.公约。公约是条约的一种,通常指国际间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重大国际问题而举行国际会议,最后缔结的多方面的条约。公约通常为开放性的,非缔约国可以在公约生效前或生效后的任何时候加入。公约除了倾向于立法形式的多边条约以外,它与条约并无实质性差别。
【探究案】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1956年2月)制定了苏联继续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宏伟纲领。这次大会是国际工人和共产主义运动、被压迫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国际关系发展中的最重要的阶段。
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及其实际上的贯彻,反映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一列宁主义在新的条件下的胜利。大会深刻地分析了国际局势,并照列宁那样地去研究和阐明了现代国际局势发展中的几个原则间题。代表大会特别强调,苏联对外政策的总路线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各国和平共处和合作的原则,它提出了关于不同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关于现代战争不是注定不可避免以及防止战争的可能性等重要论点。代表大会指出了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这一结论成了鼓舞一切争取和平的善良人们的巨大动力。
赫鲁晓夫所作的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以及大会对报告的决议,体现了苏联对外政策的伟大纲领。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了下列指示:
坚定不移地奉行列宁的关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政策;竭力加强同人民民主国家的兄弟般关系,即巩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巩固同主张和平,坚持中立的国家的友好关系,
实行进一步改善同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德、日本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的积极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劳动人民的兄弟般的联系,揭露战争挑拨者的活动;加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力量。——〔苏联〕伊·费·伊瓦辛著《苏联外交简史》
7.根据材料摘出苏联制定的外交方针,并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外交方针是如何实行的。
1】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如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2】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交往,如支持古巴革命、支持越南抗美。
3】发展同中立和平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两大阵营之间国家的友好关系,如支持埃及民族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