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高频选择题60道(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高频选择题60道(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9 10: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高频选择题60道
1.与7.1×9.9得数最接近的算式是( )。
A.7×10 B.7×9 C.8×9 D.8×10
2.小明家书房长3.8m,宽3.3m,用竖式计算书房的面积(如下图),虚线框出的计算结果所表示的面积是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下列算式中,( )算式中的“8×7”这一步算的是“8个0.1×7个0.01的积”。
A.5.83×1.75 B.6.85×4.37 C.8.1×0.74 D.7.8×7.65
4.要解决“买195本《智慧数学》,每本3.80元,带800元,够吗?”的问题,选择( )方法最适合。
A.口算 B.用竖式计算 C.用计算器计算 D.用估算判断
5.海海用计算器计算35×7.6时,发现计算器上的按键“6”坏了。海海想了下列4种不同的输入方法,其中( )是错的。
A.35×3.8×2 B.35×10-35×2.4 C.35×8-0.4 D.35×7.5+35×0.1
6.学海文具店有两种文具盒,第一种文具盒每个14.8元,第二种文具盒每个20.5元。李老师带了40元,可以买到( )文具盒。
A.3个第一种 B.2个第二种 C.2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 D.1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
7.12.8×0.35的积化简后是( )。
A.一位小数 B.两位小数 C.三位小数 D.无法判断
8.甲数×0.9=乙数×1.1(甲、乙两数均不为0),则甲、乙两数相比较,( )。
A.甲数>乙数 B.甲数=乙数 C.甲数<乙数 D.无法比较
9.下边竖式中箭头所指的数表示( )。
A.2个18 B.2个1.8 C.2个8 D.2个1
10.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均为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一常等于两寻,古时一尺约为23.1厘米,那么三寻约为( )。(保留两位小数)
A.5.55米 B.5.54米 C.1.85米 D.0.69米
11.“5.17×(100+1)=5.17×100+5.17”,这是运用了( )。
A.乘法结合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分配律 D.不能确定
1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的壮阔、荒凉的景色。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在古代是一个长度单位,“一仞”也就是八尺,一尺等于今日的23.1厘米,“一仞”约等于( )。
A.成年人的身高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C.成年人一掌的长度 D.成年人一拃(zhǎ)的长度
13.《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外貌为:“身长九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在古代1尺≈23.1厘米,则关羽身高大约为( )米。
A.2.08 B.208 C.2.31 D.231
14.李老师要冲洗18张照片,每张照片的冲洗费是0.65元。下图竖式中,箭头所指的“65”表示( )。
A.冲洗1张照片的钱 B.冲洗8张照片的钱
C.冲洗10张照片的钱 D.冲洗18张照片的钱
15.故宫的九龙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九龙壁正面的长为29.47米,高为3.59米,估算它的面积不会超过( )平方米。
A.60 B.90 C.120 D.180
16.两个因数的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是( )。
A.7.2 B.36 C.72 D.720
17.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在古代是一个长度单位。以周的度量衡来论,“一仞”就是八尺,一尺约等于23.1厘米,那么“一仞”相当于( )。
A.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B.18米 C.一个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D.30米
18.如果甲×2.7=乙×3.8(甲数、乙数不等于0),则甲( )乙。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判断
19.学校要为剧场的小舞台铺地砖,舞台面积为50.8平方米,地砖单价为29.9元/平方米,需要准备多少钱就一定够了呢?下面符合要求的估算方法是( )。
A.29.9×50=1496元 B.50×29=1450元
C.50×30=1500元 D.51×30=1530元
20.一瓶饮料5.5元,王老师要买4瓶,带20元够吗?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的估算方法最合理的是( )。
A.把5.5元估成6元,6×4=24(元),24>20,所以不够。
B.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20=20,所以刚好够。
C.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把单价估小了刚好等于20元,所以不够。
D.把5.5元估成6元,6×4=24(元),把单价估大了才等于24元,所以够。
21.森林是“地球之肺”。通常1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释放0.73吨氧气,那么一片15公顷的阔叶林一天可以释放多少吨氧气?根据竖式,箭头所指的“73”表示( )。
A.1公顷释放73吨氧气 B.10公顷释放73吨氧气
C.10公顷释放7.3吨氧气 D.15公顷释放7.3吨氧气
22.丽丽买了一箱不超过10kg的苹果,但是发票不小心沾上了污渍,部分信息如下图。这箱苹果的总价可能是( )元。
A.104.86 B.85.26 C.95.6 D.94.08
23.李阿姨开车以每小时96千米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1.5小时,下面竖式中箭头指的数表示( )。
A.5分钟行驶了480千米 B.5分钟行驶了48千米
C.0.5小时行驶了480千米 D.0.5小时行驶了48千米
24.八达岭会展中心广场南北长486米,东西宽372米,占地面积约18( )。
A.平方分米 B.平方米 C.公顷 D.平方千米
25.下面算式中,乘积最小的是( )。
A. B. C. D.
26.每千克小麦可以磨0.85千克面粉,2.5千克小麦可以磨多少千克面粉?如图,关于竖式中箭头所指的部分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2千克小麦磨出的面粉量 ②是0.5千克小麦磨出的面粉量
③表示17个十 ④表示170个0.01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7.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四口之家按每人每天刷牙两次算,那么每天可节水( )升。
A.4.8 B.21.6 C.32.4 D.43.2
28.在计算时,小力的方法是“”,他验算时发现错了。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小力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计算图中的(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9.计算2.5×3.7+2.5×0.3的结果时,可用( )使计算简便。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结合律 D.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30.下列算式中,与9.5×9.9的结果不相等的是( )。
A.9.5×10-0.1 B.9.5×(10-0.1)
C.9.5×10-9.5×0.1 D.9.5×10-0.95
31.下列( )组算式的得数不相等。
A.153×102-153×2,153×(102-2) B.125×83×8,83×(125×8)
C.78×102,78×100+78 D.2.5×4×4,2.5×10+2.5×6
32.两个因数的积是2.158(因数、积的末尾都没有0),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小数,另一个因数是( )。
A.整数 B.一位小数 C.两位小数 D.三位小数
33.妈妈带了100元到超市购物,买了2袋大米,每袋29.4元,买了1块肉,用了23.8元。她还想买1盒鸡蛋,每盒15.8元。她带的钱够吗?下面四种方法,方法( )最好。
A.29×2+24+16=98,一定够。
B.29×2+23+15=96,一定够。
C.30×2+24+16=100,一定够。
D.29.4×2+23.8+15.8=98.4,一定够。
34.小明在计算8×□+0.5时错算成了8×(□+0.5),计算的结果与正确答案相比,( )。
A.不变 B.增加了4 C.增加了3.5 D.减少了3.5
35.计算48×2.5时,错误的方法是( )。
A.48×5×0.5 B.40×2.5+8×2.5 C.12×(4×2.5) D.50×2-2×0.5
36.两个因数的积的近似数是20.0,这个积可能是( )。
A.20.1 B.19.49 C.19.95 D.20.05
37.下列算式与31×18的结果不相等的是( )。
A.310×1.8 B.3.1×180 C.3.1×1.8 D.(31÷0.2)×(18×0.2)
38.明明在计算0.9×(△+1.5)时,抄错了题目,写成了0.9×△+1.5,他的计算结果与正确结果相比较( )。
A.变大了 B.变小了 C.不变 D.无法确定
39.刘叔叔去超市购买4.6千克的猪肉,每千克24.5元。下面适合估算的是( )。
A.刘叔叔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B.刘叔叔想确认100元钱是否够用时
C.收银员需要找钱时 D.收银员将商品的价钱输入到收款机时
40.7.8×101=7.8×100+7.8是运用了(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加法结合律
41.下列问题不能用“2.75×2”来解决的是( )。
A.笑笑要买2支笔,每支笔2.75元,需要多少元?
B.一只骆驼身高2.75米,一只长颈鹿的身高约是它的2倍,长颈鹿身高约多少米?
C.一个长方形花坛长2.75米、宽2米,这个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D.一个南瓜重2.75千克,是一个萝卜质量的2倍,一个萝卜重多少千克?
42.已知a×0.77=b×1.12=c×0.58(a,b,c都不为0),a、b、c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
A.b>c>a B.c>b>a C.a>c>b D.c>a>b
43.以下四个知识点:①积的变化规律;②小数的性质;③转化的思想方法;④乘法分配律。如图,在笔算2.4×3.5的过程中,用到了(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44.花花共买了四件玩具,最便宜的13.2元,最贵的24.8元,她可能花了( )。
A.38 B.63.5 C.75.4 D.99.2
45.计算19×9.9的正确方法是( )。
A.19×9.9=19×(10+0.1) B.19×9.9=19×10-0.1
C.19×9.9=19×(10-0.1) D.19×9.9=20×9.9-1
46.王阿姨买了一个菠萝,质量是4.85千克,每千克菠萝8.97元。王阿姨买这个菠萝的钱数不会超过( )元。
A.30 B.40 C.32 D.45
47.每千克西瓜0.85元,买15千克要多少元?箭头所指的“85”表示( )。
A.买1千克西瓜85元 B.买5千克西瓜85元
C.买10千克西瓜8.5元 D.买1千克西瓜8.5元
48.我们提倡低碳生活,就是要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实现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如果少看1小时电视,就可以减少0.096kg碳的排放。某小学有1200名学生,如果每名小学生每天少看1小时电视,一个月(按30天计算)能减少( )千克碳的排放。
A.3456 B.115.2 C.3571.2 D.3.456
49.奶奶编“中国结”,已知一个“中国结”要用丝绳0.85m,下面的竖式表示的是计算25个“中国结”所需丝绳的长度。箭头所指的部分表示( )“中国结”的丝绳长度。
A.20个 B.25个 C.2个 D.5个
50.50名特战队员分两列纵队进行跑步训练,每位特战队员身体加背包平均厚度0.6米,前后两人平均间隔2米,中间空2米,训练队伍总长( )米。
A.130 B.128 C.65 D.63
51.一种牛奶每100克含3.5克蛋白质,小明每天喝300克这种牛奶,所含蛋白质一共是( )克。
A.15 B.3.5 C.10.5 D.13.5
52.长沙县某小学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劳动教育实践种植园基地,让学生在种植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其中一块茄子种植地长6.85米,宽2.93米,估一估,它的实际面积会( )21平方米。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53.明明用计算器计算4.6×8时,发现计算器的按键“6”坏了,他想了四种不同的计算输入方法,下面哪种方法的结果是错误的?( )
A.5×8-0.4×8 B.2×2.3×8 C.4.5+0.1×8 D.4×8+0.3×2×8
54.已知a×0.99=b×1.01=c×0.89(a、b、c都不为0),a、b、c三个数中最大的是( )。
A.a B.b C.c D.要一样大
55.不计算,根据下列选项可知,9.4×0.75=( )。
A.0.705 B.7.05 C.70.5 D.705
56.爸爸驾驶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86km/h的速度行驶了2.5h,右边竖式方框中的数表示( )。
A.5分钟行驶了430km B.5分钟行驶了43km
C.0.5小时行驶了43km D.0.5小时行驶了430km
57.下面各题不能用乘法计算的是( )。
A.蜗牛每小时爬行5米,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B.每12支铅笔装一盒,4盒可以装多少支?
C.一头大象5600千克,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8倍,这头牛的体重是多少?
D.学校要买6个篮球,每个篮球75.8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58.甜甜房间的地板是一个长为3.8米、宽为3.6米的长方形。她按下面方式列竖式计算房间的面积,从图中可发现,她少算了( )的面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59.“危楼高百尺”“白发三千丈”“一片孤城万仞山”等诗句中的“尺”“丈”“仞”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周朝时期,“一丈”即十尺,“一仞”即八尺,“一尺”等于今日的23.1厘米。下面最接近“一仞”的是( )。
A.课本的长度 B.课桌的高度 C.教室门的高度 D.旗杆的高度
60.苹果每千克2.5元,香蕉每千克2.2元,买苹果和香蕉各5千克,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算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页,共9页
第9页,共9页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高频选择题60道》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D C D B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C C C A A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C A D D C B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B C C D C C A B C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D A C C D C A A D
题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C B C C B C C B C B
1.A
【分析】将7.1×9.9的两个因数看成最接近的整数,与各选项比较即可。
【详解】7.1×9.9≈7×10
所以与7.1×9.9得数最接近的算式是7×10。
故答案为:A
2.C
【分析】小数乘法法则:(1)按整数乘法的法则先求出积;(2)看因数中一个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观察竖式,虚线框出的“114”,是“3.8×0.3=1.14”,3.8拆成(3+0.8),根据乘法分配律,小括号里的数分别与0.3相乘,再相加,即3×0.3+0.8×0.3,由此确定所表示的图中的面积。
【详解】3.8×0.3
=(3+0.8)×0.3
=3×0.3+0.8×0.3→3×0.3表示图中的③,0.8×0.3表示图中的④
=0.9+0.24→③+④
=1.14(m2)
虚线框出的计算结果所表示的面积是图中的③+④。
故答案为:C
3.B
【分析】“8×7”算的是“8个0.1×7个0.01的积”,因为0.1是小数部分十分位的计数单位,0.01是百分位的计数单位,说明8在十分位,7在百分位,据此解答。
【详解】A.5.83×1.75中,8和7都在十分位,不符合题意;
B.6.85×4.37中,8在十分位,7在百分位,“8×7”这一步算的是“8个0.1×7个0.01的积”,符合题意;
C.8.1×0.74中,8在个位,7在十分位,不符合题意;
D.7.8×7.65中,8在十分位,7在个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D
【分析】买书本用的钱=每本书价格×本数,价格是3.80元接近4元,本数是195本接近200本,据此运用估算的方法可快速得出答案。
【详解】根据题意得:每本书价格3.80元,接近4元;有书本195本接近200本,则运用估算后的数计算:200×4=800(元),由于估算时,两个因数都变大了,则得到的积也变大。此时实际的结果就比800元少,即800元能够买195本《智慧数学》。
故答案为:D
5.C
【分析】分析每个选项中,7.6的拆分结果,再结合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差)与另外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减),据此逐一分析即可。
【详解】根据分析可得:
A.3.8×2=7.6,即可以将7.6拆分成3.8×2,所以35×7.6=35×3.8×2是正确的;
B.根据乘法分配律,35×10-35×2.4=35×(10-2.4)=45×7.6,所以选项正确;
C.35×8-0.4,应该先计算35×8,再计算减法,即为:35×8-0.4=280-0.4=279.6,所以选项不正确;
D.根据乘法分配律,35×7.5+35×0.1=35×(7.5+0.1)=35×7.6,所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6.D
【分析】根据题意,李老师只带了40元,计算能买哪种文具盒,即分别计算每个选项所需的金额,再与李老师带的40元进行比较即可。
【详解】A.3个第一种的文具盒,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即3个第一种文具盒价钱为14.8×3=44.4元,44.4元>40元,即李老师带的钱不能买3个第一种文具盒。
B.2个第二种的文具盒,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即2个第二种文具盒价钱为20.5×2=41元,41元>40元,即李老师带的钱不能买2个第二种文具盒。
C. 2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即2个第一种文具盒价钱为14.5×2=29元,29+20.5=49.5元,49.5元>40元,即李老师带的钱不能买2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文具盒。
D. 1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即14.5+20.5=35元,35元<40元,即李老师带的钱可以买1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的文具盒。
故答案为:D
7.B
【分析】根据题意,算出积后即可解答,小数乘小数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数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据此解答。
【详解】12.8×0.35=4.48

所以12.8×0.35的积化简后是两位小数;
故答案为:B
8.A
【分析】通过比较两个等式中因数与1的大小关系,利用小数乘法的性质,来判断甲、乙两数的大小。在式子甲数×0.9 =乙数×1.1中,0.9<1,1.1>1。根据一个不为0的数乘小于1的数,结果比原数小;乘大于1的数,结果比原数大。
【详解】对于甲数×0.9,因为0.9<1,所以甲数×0.9<甲数;
对于乙数×1.1,因为1.1>1,所以乙数×1.1>乙数;
又因为甲数×0.9 =乙数×1.1,那么就有甲数>甲数×0.9=乙数×1.1>乙数,所以甲数>乙数。
所以,甲、乙两数相比较,甲数>乙数。
故答案为:A
9.B
【分析】小数乘法法则:(1)按整数乘法的法则先求出积;(2)看因数中一个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详解】观察竖式,箭头所指的数是1.8×2计算而来,表示2个1.8。
故答案为:B
10.B
【分析】根据题意,一寻为八尺,那么三寻就是8×3=24尺;已知古时一尺约为23.1厘米,那么三寻相当于(23.1×24)厘米,再根据进率“1米=100厘米”换算成以米作单位,并保留两位小数。
【详解】8×3=24(尺)
23.1×24=554.4(厘米)
554.4厘米=5.544米≈5.54米
那么三寻约为5.54米。
故答案为:B
11.C
【分析】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作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第三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据此解答。
【详解】“5.17×(100+1)=5.17×100+5.17”,5.17与100和1分别相乘,最后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
故答案为:C
12.A
【分析】由题意得,“仞”也就是八尺,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那么直接用23.1乘8即可算出“一仞”有多长;再估测各选项的长度是多少厘米,结合“一仞”的长度进行选择即可。
【详解】23.1×8=184.8(厘米)
A.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大约是1米多,也就是100多厘米。与“一仞”的长度差不多。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大约几十厘米,与“一仞”相差较远。
C.成年人一掌的长度大约二十到三十厘米,与“一仞”相差较远。
D.成年人一拃(zhǎ)的长度大约20厘米,与“一仞”相差较远。
所以“一仞”约等于成年人的身高。
故答案为:A
13.A
【分析】已知在古代1尺≈23.1厘米,关羽身长九尺,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出9个23.1厘米是多少厘米,再根据进率“1米=100米”换算成以“米”作单位的数,并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详解】23.1×9=207.9(厘米)
207.9厘米=2.079米≈2.08米
关羽身高大约为2.08米。
故答案为:A
14.C
【分析】分析题目,箭头所指的“65”在竖式中是“10×0.65”得到的,表示的是10×0.65的积,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可知:0.65表示每张照片的冲洗费,则10×0.65表示的是10张照片的冲洗费,据此解答。
【详解】10×0.65=6.5(元)
箭头所指的“65”表示10×0.65的积,即冲洗10张照片需要6.5元。
李老师要冲洗18张照片,每张照片的冲洗费是0.65元。竖式中箭头所指的“65”表示冲洗10张照片的钱。
故答案为:C
15.C
【分析】九龙壁的正面是一个长为29.47米、高为3.59米的长方形,可以把29.47米估成30米,把3.59米估成4米;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估算出它的面积;长、宽都估大了,实际上九龙壁正面的面积会小于估算的面积,据此解答。
【详解】29.47米≈30米,3.59米≈4米;
30×4=120(平方米)
29.47×3.59<30×4
所以,估算它的面积不会超过120平方米。
故答案为:C
16.C
【分析】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的原来的几分之一);
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或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不变;据此解答
【详解】3.6×2×10
=7.2×10
=72
两个因数的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是72。
故答案为:C
17.A
【分析】可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计算出 “一仞” 的长度,再与各选项进行对比。
已知以周的度量衡来论,“一仞” 就是八尺,一尺约等于 23.1 厘米,那么 “一仞” 的长度为:8×23.1=184.8(厘米),结合数据对比各选项。
【详解】A.一个成年人的身高接近184.8厘米,所以“一仞”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B.18米=18×100=1800厘米,与184.8厘米相差过大,所以“一仞”不可以用来描述18米;
C.一个成年人一臂的长度大概在50到70厘米之间,所以“一仞”不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D.30米=30×100=3000厘米,与184.8厘米相差过大,所以“一仞”不可以用来描述30米;
故答案为 :A
18.A
【分析】由题意知,甲数×2.7=乙数×3.8(甲、乙不等于0),要比较甲、乙两数的大小,可比较两个因数小数的大小,根据“积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因数小则另一个因数就大”来判断,据此分析即可。
【详解】甲数×2.7=乙数×3.8(甲、乙不等于0),因为2.7<3.8,所以甲>乙。
故答案为:A
19.D
【分析】已知舞台面积为50.8平方米,地砖单价为29.9元/平方米,用舞台的面积乘地砖的单价,即是需要准备的钱数;计算时把小数看作与它相近的整数进行估算,因为要估计准备的钱数,所以一般要估大一些。
【详解】50.8×29.9
≈51×30
=1530(元)
符合要求的估算方法是51×30=1530元。
故答案为:D
20.C
【分析】要买4瓶饮料,每瓶5.5元,需要估算总价是否超过20元,由于5.5元接近5元,将单价估小为5元,计算得到总价为20元,但实际单价大于5元,因此总价会超过20元,所以钱不够,据此逐项分析,进行解答。
【详解】A.把5.5元估成6元,6×4=24(元),24>20,所以不够。估价太大,所以不合理。
B.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20=20,所以刚好够。估价不等于实际价格,所以不合理。
C.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把单价估小了刚好等于20元,所以不够。估价小于原价,估价和王老师的钱数相同,所以不够,合理。
D.把5.5元估成6元,6×4=24(元),把单价估大了才等于24元,所以够。估价太大,实际价格与估价不符,不能确够与不够,所以不合理。
一瓶饮料5.5元,王老师要买4瓶,带20元够吗?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的估算方法最合理的是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把单价估小了刚好等于20元,所以不够。
故答案为:C
21.C
【分析】由于1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释放0.73吨氧气,15公顷的阔叶林一天可以释放多少吨氧气,即有15个0.73,用15×0.73即可求出结果,由于箭头所指的是地方显示73,此处相当于是0.73乘十位上的1的结果,由于1在十位上,表示一个十,也就是10公顷的阔叶林一天可以释放多少吨氧气,用0.73×10=7.3(吨),据此即可选择。
【详解】由分析可得:箭头所指的“73”表示10公顷释放7.3吨氧气。
故答案为:C
22.B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苹果的质量大于等于0.7,小于等于9.7,并且9.8乘■.7的积有两位小数,并且积的最末位上的数是6,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A.9.8×9.7=95.06(元),104.86>95.06,不符合题意。
B.9.8×0.7=6.86(元)
9.8×9.7=95.06(元)
6.86<85.26<95.06
并且85.26的最末位上的数是6,而且是两位小数,符合题意;
C.95.6是一位小数,不符合题意。
D.94.08的最末位上的数不是6,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3.D
【分析】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可知,96×1.5求的是1.5小时行驶的路程。竖式计算96×1.5时,箭头所指的480是第二个因数十分位上5的与第一个因数的乘积,即0.5小时行驶的路程,得数480表示480个十分之一,即48千米,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李阿姨开车以每小时96千米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1.5小时,竖式中箭头指的数表示0.5小时行驶了48千米。
故答案为:D
24.C
【分析】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求出八达岭会展中心广场面积,1公顷=10000平方米,据此统一单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即可。
【详解】486×372=180792(平方米)=18.0792(公顷)≈18(公顷)
占地面积约18公顷。
故答案为:C
25.A
【分析】根据积不变性质: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或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不变;把各个选项的一个因数化成相同的因数,再根据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越大,积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0.15×2.6=15×0.026;
B.1.5×26=15×2.6;
C.15×2.6
D.150×0.26=15×2.6
因为0.026<2.6=2.6=2.6,所以15×0.026积最小,即0.15×2.6的积最小。
乘积最小的是0.15×2.6。
故答案为:A
26.D
【分析】每千克小麦磨的面粉质量×小面质量=相应小麦质量磨的面粉质量,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竖式中箭头所指的部分表示0.85×2的结果,即2千克小麦磨出的面粉量,0.85×2=1.7(千克),1.7表示17个0.1或17个0.01,据此分析。
【详解】根据分析,关于竖式中箭头所指的部分说法正确的有①是2千克小麦磨出的面粉量,④表示170个0.01。
故答案为:D
27.D
【分析】用减法求出刷一次牙节约的升数,用一次节约的升数乘2求出1人每天节约的升数,再乘4即可求出一家四口每天节约的升数。
【详解】(6-0.6)×2×4
=5.4×2×4
=43.2(升)
每天可节水43.2升。
故答案为:D
28.C
【分析】观察可知,根据图形的分割法,一个长为2.4,宽为1.3的长方形可以切割为四个小长方形,计算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可得到大长方形的面积。四个小长方形分别是①长为2,宽为1;②长为1,宽为0.4;③长为2,宽0.3;④长为0.4,宽为0.3。根据,可知计算了长方形①的面积,计算了长方形④的面积,还差长方形②和③的面积。
【详解】据分析可知,在计算时,小力的方法是“”,他验算时发现错了。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计算图中的②和③。
故答案为:C
29.B
【分析】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反过来同样适用。
2.5×3.7+2.5×0.3,逆用乘法分配律,先算(3.7+0.3),再与2.5相乘。
【详解】2.5×3.7+2.5×0.3
=2.5×(3.7+0.3)→逆用乘法分配律
=2.5×4
=10
计算2.5×3.7+2.5×0.3的结果时,可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故答案为:B
30.A
【分析】求出每个选项的结果,再与9.5×9.9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
【详解】9.5×9.9=94.05
A.9.5×10-0.1
=95-0.1
=94.9
该选项结果和原题结果不相等。
B.9.5×(10-0.1)
=9.5×9.9
=94.05
该选项结果和原题结果相等。
C.9.5×10-9.5×0.1
=9.5×(10-0.1)
=9.5×9.9
=94.05
该选项结果和原题结果相等。
D.9.5×10-0.95
=95-0.95
=94.05
该选项结果和原题结果相等。
故答案为:A
31.C
【分析】根据乘法的运算律把每两组算式的得数计算出来,再依次进行比较。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c=a×(b×c)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详解】A.153×102-153×2=153×(102-2)=153×100=15300,153×(102-2)=153×100=15300;两组算式得数相等;
B.125×83×8=83×(125 ×8)=83×1000=83000,83×(125×8)=83×1000=83000;两组算式得数相等;
C.78×102=78×(100+2)=78×100+78×2=7800+156=7956,78×100+78=7800+78=7878;两组算式得数不相等;
D.2.5×4×4=10×4=40,2.5×10+2.5×6=25+15=40;两组算式得数相等;
故答案为:C
32.B
【分析】两个小数相乘,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据此解答。
【详解】因为两个因数的积是2.158,积是三位小数,且因数、积的末尾都没有0,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小数,则另一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是3-2=1(位)。
所以,另一个因数是一位小数。
故答案为:B
33.C
【分析】根据题意,把2袋大米的价钱、1块肉和1盒鸡蛋的价钱相加,即可求出总价,把总价和100元相比即可解答。
A.将29.4看作29,23.8看作24,15.8看作16,有估大的,也有估小的,无法确定估算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大小,也无法确定实际钱数是不是比100元小。
B. 将29.4看作29,23.8看作23,15.8看作15,三个加数都估小的,估算结果一定比实际结果小,也无法确定实际钱数是不是比100元小。
C.将29.4看作30,23.8看作24,15.8看作16,三个加数都估大了,估算结果等于100元,可以确定实际钱数比100元小。
D.没有估算,估算能更快出结果。
【详解】A、三个加数有估大的,也有估小的,无法确定估算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大小,也无法确定实际钱数是不是比100元小;
B、三个加数都估小了,估算结果一定比实际结果小,无法确定实际钱数是不是比100元小;
C、在三个加数都估大的情况下,估算结果等于100元,可以确定一定够买;
D、通过精确计算得出购买的结论,但估算能更快得出结果。
故答案为:C
34.C
【分析】先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把算式8×(□+0.5)展开,然后再和8×□+0.5作差求解即可解答。
【详解】8×(□+0.5)
=8×□+8×0.5
=8×□+4
8×□+4-(8×□+0.5)
=4-0.5
=3.5
即计算的结果与正确答案相比,增加了3.5。
故答案为:C
35.D
【分析】将2.5拆成(5×0.5),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48×5,再与2.5相乘;
将48拆成(40+8),利用乘法分配律,小括号里的数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将48拆成12×4,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4×2.5,再与12相乘;
将48拆成(50-2),利用乘法分配律,小括号里的数分别与2.5相乘,再相减。
【详解】A.48×2.5
=48×(5×0.5)→拆数
=48×5×0.5→乘法结合律,与选项方法一样
=240×0.5
=120
B.48×2.5
=(40+8)×2.5→拆数
=40×2.5+8×2.5→乘法分配律,与选项方法一样
=100+20
=120
C.48×2.5
=12×4×2.5→拆数
=12×(4×2.5)→乘法结合律,与选项方法一样
=12×10
=120
D.48×2.5
=(50-2)×2.5→拆数
=50×2.5-2×2.5→乘法分配律,与选项方法一样
=125-5
=120
则48×2.5≠50×2-2×0.5,方法错误。
计算48×2.5时,错误的方法是50×2-2×0.5。
故答案为:D
36.C
【分析】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要看百分位上的数字是几,然后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百分位上的数字小于5,则百分位以及后面的数字舍去,如果百分位上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则向十分位进1,再舍去。
【详解】A.20.1本身是一位小数,不符合;
B.19.49≈19.5,19.49不符合;
C.19.95≈20.0,19.95符合;
D.20.05≈20.1,20.05不符合。
这个积可能是19.95。
故答案为:C
37.C
【分析】题目要求找出与31×18结果不相等的算式,我们可以利用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2)如果一个因数乘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那么积不变;
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将一个数缩小到原来的、、…,也就是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除以10、100、1000…,反之也成立;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将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也就是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乘10、100、1000…,反之也成立;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计算31×18的结果:31×18=558;
A.310×1.8相比于31×18,一个因数31变为310是乘10,另一个因数18变为1.8是除以10,积不变,还是558,所以与31×18的积相等;
B.3.1×180相比于31×18,一个因数31变为3.1是除以10,另一个因数18变为180是乘10,积不变,还是558,所以与31×18的积相等;
C.3.1×1.8相比于31×18,一个因数31变为3.1是除以10,另一个因数18变为1.8是除以10,积就除以10再除以10,558÷10÷10=5.58,所以积是5.58,与31×18的积不相等;
D.(31÷0.2) ×(18×0.2)相比于31×18,一个因数31除以0.2,另一个因数18乘0.2,积不变,还是558,所以与31×18的积相等;
那么与31×18的结果不相等的是3.1×1.8。
故答案为C
38.A
【分析】根据乘法分配律可知0.9×(△+1.5)=0.9×△+0.9×1.5,据此进一步计算这个算式,再和错误的算式比较大小即可。
【详解】0.9×(△+1.5)=0.9×△+0.9×1.5=0.9×△+1.35;
因为1.5>1.35,所以0.9×△+1.5>0.9×△+1.35,即明明的计算结果与正确结果相比较变大了。
故答案为:A
39.B
【分析】A.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应付钱数=猪肉单价×购买的质量,这个钱数要准确,应付钱数如果不准确,刘叔叔也不会同意;
B.确定带的钱数是否够用,是顾客提前预估一下钱数,可以用猪肉单价×购买的质量,进行估算;
C.付的钱数-应付钱数=找回的钱数,收银员找回的钱必须准确,不准确顾客也不答应;
D.收银员将商品的价钱输入到收款机的钱数必须准确。
【详解】A.24.5×4.6=112.7(元)
应付112.7元钱,这个钱数必须准确;
B.根据分析,刘叔叔想确认100元钱是否够用,可以进行估算;
C.用付的钱数减去猪肉钱数是找给刘叔叔的钱数,要准确,找回的钱数多了,超市账目不对,找回的钱数少了,李叔叔不答应;
D.超市每天要盘点,收银员输入的商品钱数要准确。
适合估算的是刘叔叔想确认100元钱是否够用时。
故答案为:B
40.C
【分析】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7.8×101
=7.8×(100+1)
=7.8×100+7.8
=780+7.8
=787.8
则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故答案为:C
41.D
【分析】根据总价=单价×数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这个数的几倍÷倍数=这个数。据此解答。
【详解】A.计算总价列式为:2.75×2可以解决;
B.求2倍数列式为:2.75×2可以解决;
C.计算面积列式为:2.75×2可以解决;
D.求1倍数列式为:2.75÷2,不能用2.75×2解决;
故答案为:D
42.D
【分析】已知a×0.77=b×1.12=c×0.58(a、b、c均不为0),这些式子的积相等,其中的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就越小。据此解答。
【详解】0.58<0.77<1.12
所以c>a>b
故答案为:D
43.A
【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两个乘数都乘10,积就会乘100,则把840除以100即可求出2.4×3.5的积,所以这个过程运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把小数乘法转化为了整数乘法,所以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为:a×(b+c)=a×b+a×c,在计算24×35的过程中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4×35=24×(5+30)=24×5+24×30=120+720;,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最后求出结果后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了小数末尾的0。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知,在笔算2.4×3.5的过程中,用到了①积的变化规律;②小数的性质;③转化的思想方法;④乘法分配律。
故答案为:A
44.C
【分析】已知花花共买了四件玩具,假设其中3件玩具的价钱都等于最便宜的13.2元,根据“单价×数量=总价”求出这3件玩具的价钱之和,再加上一件最贵的玩具价钱,即是这四件玩具最少花的钱数;
假设其中3件玩具的价钱都等于最贵的24.8元,根据“单价×数量=总价”求出这3件玩具的价钱之和,再加上一件最便宜的玩具价钱,即是这四件玩具最多花的钱数;
那么她可能花的钱数在最少花的钱数与最多花的钱数之间,据此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符合要求的钱数。
【详解】最少花了:
13.2×3+24.8
=39.6+24.8
=64.4(元)
最多花了:
13.2+24.8×3
=13.2+74.4
=87.6(元)
64.4元≤可能花的钱数≤87.6元;
A.38<64.4,不符合题意;
B.63.5<64.4,不符合题意;
C.64.4<75.4<87.6,符合题意;
D.99.2>87.6,不符合题意;
所以,她可能花了75.4元。
故答案为:C
45.C
【分析】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a+b)×c=a×c+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叫做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是一种运算定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叫做乘法交换律;a×b=b×a;据此解答。
【详解】19×9.9
=19×(10-0.1)
=19×10-19×0.1
=190-1.9
=188.1
或19×9.9
=(20-1)×9.9
=20×9.9-1×9.9
=198-9.9
=188.1
所以19×9.9=19×10-19×0.1或19×9.9=20×9.9-1×9.9。
计算19×9.9的正确方法是19×9.9=19×10-19×0.1=19×(10-0.1)。
故答案为:C
46.D
【分析】方法一:精确计算解决,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计算出买菠萝的钱数,结合选项比较即可;
方法二:估算解决,将数量和单价都往大估,估成最接近它的整数进行计算,因为是估大之后计算出的钱数,所以实际一定不会超过这些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即可。
【详解】因为4.86<5,8.97<9,则总价=4.85×8.97<5×9=45(元),所以王阿姨买这个菠萝的钱不会超过45元。
故答案为:D
47.C
【分析】0.85表示85个0.01,15中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箭头所指的“85”表示0.85×10=8.5。0.85元是西瓜的单价,10千克是西瓜的数量,用单价×数量可求出买10千克西瓜的总价是8.5元。
【详解】0.85×10=8.5(元)所以箭头所指的“85”表示买10千克西瓜8.5元。
故答案为:C
48.A
【分析】根据题意得:减少的碳排放量=小学学生人数×每少看1小时电视碳排放量×30,运用小数乘整数的运算方法计算得出答案。
【详解】能减少碳排放:1200×0.096×30=3456(千克)。
故答案为:A
49.A
【分析】25中的2在十位上,表示2个10,即表示20,所以箭头所指的部分是20×0.85的结果,所以表示20个“中国结”需要丝绳的长度。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奶奶编“中国结”,已知一个“中国结”要用丝绳0.85m,下面的竖式表示的是计算25个“中国结”所需丝绳的长度。箭头所指的部分表示20个“中国结”的丝绳长。
故答案为:A
50.D
【分析】由题意可知,50名特战队员分两列,每列有人,间隔数比人数少1,两人的间隔距离是2米,两人之间的空隔加身体与背包的厚度0.6,再用乘法计算,最后还要加上最后一人的身体与背包的厚度,据此解答。
【详解】
(米)
训练队伍总长63米。
故答案为:D
51.C
【分析】先求出300里有3个100,这种牛奶每100克含3.5克蛋白质,小明每天喝300克这种牛奶,即所含蛋白质有3个3.5克。
【详解】300÷100×3.5
=3×3.5
=10.5(克)
一种牛奶每100克含3.5克蛋白质,小明每天喝300克这种牛奶,所含蛋白质一共是10.5克。
故答案为:C
52.B
【分析】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把小数估算成整数,先算出这块茄子种植地的面积,然后再与21平方米进行比较,据此解答。
【详解】因为6.28≈7,2.93≈3,7×3=21,且6.28<7,2.93<3,
所以6.85×2.93<21,因此实际面积小于21平方米。
故答案为:B
53.C
【分析】小数乘法,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需要在前面补0占位。根据小数的运算法则分别计算出每个选项的结果,再和原来的结果比较即可。
【详解】4.6×8=36.8
A.5×8-0.4×8
=(5-0.4)×8
=4.6×8
=36.8
B.2×2.3×8
=4.6×8
=36.8
C.4.5+0.1×8
=4.5+0.8
=5.3
D.4×8+0.3×2×8
=4×8+0.6×8
=(4+0.6)×8
=4.6×8
=36.8
5.3≠36.8
4.5+0.1×8的结果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54.C
【分析】根据乘积一定,一个因数越大,则另一个因数越小进行比较。
【详解】因为a×0.99=b×1.01=c×0.89,即a×0.99、b×1.01、c×0.89三个式子的积一定,1.01>0.99>0.89
所以b<a<c,即a、b、c三个数中最大的是c。
故答案为:C
55.B
【分析】计算小数乘法时,积的小数位数是因数小数位数之和,由此解答即可;小数估算时,将因数估成就近的整数,再计算。
【详解】A.0.75×9.4,因数中共有3位小数,但积的末尾是0,要去掉,所以积不可能是3位小数,不符合题意;
B.0.75×9.4,因数中共有3位小数,但积的末尾是0,要去掉,所以积有可能是2位小数,选项说法正确;
C.9.4≈10,0.75×10=7.5,不可能是70.5,选项说法错误;
D.9.4≈10,0.75×10=7.5,不可能是705,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56.C
【分析】竖式计算86×2.5时,第二个因数十分位上的5表示5个0.1,即0.5小时;方框中的430是第二个因数十分位上的5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6的乘积,表示430个0.1,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可知,表示0.5小时行驶了43km,据此解答。
【详解】爸爸驾驶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86km/h的速度行驶了2.5h,右边竖式方框中的数表示0.5小时行驶了43km。
故答案为:C
57.C
【分析】根据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易知要求路程,用乘法计算;要求4盒可以装多少支,用乘法计算;要求5600是一个数的8倍,求这个数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价=数量×单价,据此解答。
【详解】A.列式为:5×6=30(米),不符合题意;
B.列式为:12×4=48(支),不符合题意;
C.列式为:5600÷8=700(千克),符合题意;
D.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列式为:6×75.8,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8.B
【分析】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代入数值分别计算出①、②、③、④的面积,再看哪两块的面积相加是9.48,剩下的就是少算的,据此解答。
【详解】①:3×3=9(平方米);
②:3×0.8=2.4(平方米);
③:3×0.6=1.8(平方米);
④:0.8×0.6=0.48(平方米);
9+0.48=9.48(平方米),因此,她少算了②和③的面积。
故答案为:B
59.C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一仞”即八尺,“一尺”等于23.1厘米。所以“一仞”为8个23.1厘米,我们先计算出“一仞”的长度,然后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出各个选项中的物体长度,再与“一仞”的长度进行比较,选出最接近的即可。
【详解】23.1×8=184.8(厘米),即“一仞”的长度为184.8厘米。
A.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厘米;
B.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00厘米;
C.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是200厘米;
D.旗杆的高度大约1300厘米。
所以最接近“一仞”的是教室门的高度。
故答案为:C
60.B
【分析】用香蕉的单价加上苹果的单价,求出两种水果单价的和,再乘买的数量,求出共花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求出应找回的钱数即可。
【详解】应找回: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小数乘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
答案第2页,共22页
答案第3页,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