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高频选择题60道
1.12吨增加它的,再减少,结果是( )吨。
A.12 B. C. D.
2.两根都是1m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了全长的,第二根用去了m,剩下的部分相比较,(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一样长 D.不能确定哪根长
3.下面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图,一个大的正方形被分成了较小的正方形,灰色的部分占大正方形的( )。
A. B. C. D.
5.、、都是非0自然数,,下面排序正确的是( )。
A. B.
C. D.
6.下列算式中,可以准确表示出图中双重阴影部分占整体大小的是( )。
A. B. C. D.
7.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截去它的,第二根截去。剩下的铁丝相比,( )。
A.第一根更长 B.第二根更长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
8.一根铁丝两次正好用完,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两次用去的铁丝相比,( )。
A.第一次的更长 B.第二次的更长 C.同样长 D.无法比较
9.下面的算式中,( )与的结果不同。
A. B. C. D.
10.用一根绳子绕树1周还剩余米,若用绳子的一半绕这棵树1周还剩余米,这棵树的周长是( )米。
A. B. C. D.
11.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从第一根上截去它的,从第二根上截去米。余下的部分相比较(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长度相等 D.不能确定
12.下面算式中,( )的积在和之间。
A. B. C. D.
13.K105路公交车开到文化宫站时,有的人下车,又上来这时车上人数的,上车的人数和下车的人数相比较,( )。
A.上车的人数多 B.下车的人数多 C.同样多 D.无法确定谁多
14.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取它的,第二根截取米,余下的部分(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同样长 D.无法比较
15.两条2米的丝带,从第一条上剪去它的,从第二条上剪去米,剩下部分比较,结果是( )。
A.第一条长 B.第二条长 C.两条一样长 D.无法确定
16.计算时,用( )计算比较简便。
A.加法结合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交换律 D.乘法结合律
17.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从第一根上截去米,从第二根上截去它的,余下部分(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两根一样长 D.无法确定
18.一辆汽车平均每分钟行千米,1.5小时行多少千米?正确的列式是( )。
A. B. C. D.
19.根据中国传统礼仪,给客人倒水时应倒茶杯容量的至之间。按照这个标准,用一个盛有2.1升水的茶壶,往容量为100毫升的茶杯里倒水,最多可以倒( )杯。
A.21 B.26 C.30 D.33
20.计算时,东东是这么算的:得到的“4”表示( )。
A.4个 B.4个 C.4个 D.4个
21.已知一个数的3倍是1.2,求这个数的是多少?正确列式为( )。
A. B. C. D.
22.三个人在同一段路上赛跑,甲用0.2分钟,乙用分钟,丙用13秒。( )的速度最快。
A.甲 B.乙 C.丙 D.无法确定
23.一根长2m的绳子先用去它的,再剪掉m,这时还剩( )m。
A. B. 1 C. D.
24.爸爸微信钱包里有560元钱,周末他带两个孩子去游乐园玩用了,买礼物用了,算式解决的问题是( )。
A.爸爸买礼物的钱 B.去游乐园玩用的钱
C.微信钱包剩下的钱 D.去游乐园玩和买礼物一共用的钱
25.六年级同学经过锻炼,5月份1分钟跳绳的达标人数比4月份增加了,下面数量关系正确的是( )。
①4月份达标人数=5月份增加的达标人数
②5月份达标人数=5月份增加的达标人数
③4月份达标人数=5月份达标的人数
④4月份达标人数=5月份达标的人数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②和③ D.①和④
26.一个饲养场,养鸭1200只,养的鸡比鸭多,养的鸡比鸭多多少只?正确的列式是( )。
A. B.
C. D.
27.星光小学篮球队、足球队和田径队的队员人数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中信息,同学们列出了四个等量关系,其中正确的( )。
①足球队人数篮球队人数
②足球队人数田径队人数
③篮球队人数田径队人数
④篮球队人数田径队人数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②③④ D.有①②③④
28.阿凡提送给巴依老爷一个神奇的钱袋,第一天放进去一些钱,第二天就减少了,第三天又增加了。那么,关于这三天中钱袋里面的钱,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天和第三天一样多 B.第一天最多 C.第二天最多 D.第三天最多
29.在表示“求的是多少?”的过程中,下面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30.2米的与3米的( )。
A.2米的 B.3米的 C.一样长 D.D无法比较
31.学校有篮球24个,足球比篮球少,足球有多少个?正确列式为( )。
A. B. C. D.
32.周叔叔在保险公司上班,上个月工资是5000元,这个月比上个月增加了。求增加了多少工资。正确的算式是( )。
A. B. C. D.
33.图书角有三种图书,数量情况如下图。用“”可以求出( )。
A.科普读物的本数 B.科普读物与故事书相差的本数
C.科普读物和故事书的总本数 D.连环画的本数
34.兴旺小学买来480台电脑,其中的分给了6年级,又把分给六年级的分给了6年3班,6年级3班分得电脑( )台。
A.80 B.96 C.16 D.26
35.“计划修一条240米的路,____________,还剩多少米没有修?”聪聪为这道题画出了线段图(下图),根据线段图可知,横线部分的条件不恰当的是( )。
A.已经修了全长的 B.剩下米
C.已修的长度是未修的5倍 D.未修的长度比已修的少
36.一件商品,先涨价,再降价,则( )。
A.原价比现价高 B.现价比原价高 C.一样高 D.无法判断
37.垃圾回收站九月份回收了2400吨可回收垃圾,回收的厨余垃圾比可回收垃圾少,九月份回收了多少吨厨余垃圾?正确列式是,其中“”表示( )
A.回收的厨余垃圾有多少吨 B.回收的厨余垃圾占可回收垃圾的几分之几
C.一共回收了多少吨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D.厨余垃圾比可回收垃圾多几分之几
38.一桶油,先倒出它的,增加余下的,现在这桶油的质量( )原来的质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39.甲仓存粮的运给乙仓,则两仓存粮相等。那么原来( )。
A.甲仓比乙仓多存 B.甲仓比乙仓少存
C.乙仓比甲仓少存 D.乙仓占甲仓的
40.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①长的钢管,截下后,还剩6m。
②一台空调先涨价,又降价,现价和原价相等。
③足球个数比篮球少,篮球个数是足球的。
④两个分数相乘,积一定小于其中的一个分数。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1.一瓶纯果汁,奇思第一次喝了,觉得太浓,然后在瓶里兑满水,又接喝去。奇思喝的纯果汁( )。
A.第一次多 B.第二次多 C.两次同样多 D.不能确定
42.先喝下这一杯水的,又喝下去余下水的,这时这杯水( )。
A.正好喝完 B.还有 C.还有 D.还有
43.临近国庆节,大润发超市举行优惠活动,一台电风扇先提价后又降价,现价和原价相比( )。
A.贵 B.便宜 C.一样 D.无法比较
44.一辆公共汽车从起始车站出发,到第二站下车,到第三站又上车,此时车上人数与出发时人数相比( )。
A.一样多 B.比原来少 C.比原来多 D.无法确定
45.一桶油重6kg,倒出,剩下的和倒出的质量相比,( )。
A.剩下的重 B.一样重 C.倒出的重 D.无法确定
46.一袋土豆50千克,吃了千克,还剩( )千克。
A. B. C. D.
47.小莲在计算(□+16)时,把算式看成□+16,她算的结果比正确的答案( )。
A.多16 B.多8 C.少8 D.不能确定
48.一台电视的价格,先涨价,再降价,现价与原价相比( )。
A.现价贵 B.价格相同 C.原价贵 D.无法比较
49.在六(1)班的100米选拔赛中,明明的速度比小东快,小东的速度比亮亮慢。3名同学里速度最快的是( )。
A.亮亮 B.小东 C.明明 D.无法确定
50.再生纸是以废纸做原料,将其打碎、去色制浆经过多种工序加工生产出来的纸张。回收的废纸可以加工出相当于废纸原重的再生纸,则80千克废纸可加工出再生纸( )。
A.60千克 B.64千克 C.68千克 D.72千克
51.可可的体重比皮皮重,乐乐的体重比可可轻,皮皮的体重与乐乐比,结果是( )。
A.皮皮重 B.乐乐重 C.一样重 D.无法比较
52.下列各数量关系中,把甲看作单位“1”的是( )。
A.乙的等于甲 B.甲的等于乙 C.甲是乙的 D.甲比乙多
53.一件衣服的价格,先上调,再下调,现在的价格( )。
A.比原价提高了 B.比原价降低了 C.与原价相同 D.无法确定
54.计算时,运用( )计算比较简便。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55.一根钢管长15米,截去全长的,根据算式所求的问题是( )。
A.截去所少米? B.剩下多少米?
C.截去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 D.剩下的比截去的多多少米?
56.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从第一根中先用去,再用去米,从第二根中先用去米,再用去余下长度的,仍有剩余,第一根所剩部分与第二根所剩部分相比较(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两根一样长 D.无法确定
57.一根钢管长15米,截去全长的,根据算式15×(1-)所求的问题是( )。
A.截去多少米? B.剩下多少米?
C.截去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 D.剩下的比截去的多多少米?
58.下列问题不能用算式200×(1-)解决的是( )。
A.写一幅200个字的书法作品,已经完成了,还要再写多少个字?
B.农场有200只鸡,鸭的只数比鸡少,鸭有多少只?
C.一年级有200人,六年级人数是一年级的,一年级比六年级多多少人?
D.水果店运来200箱苹果,梨比苹果的箱数少,梨比苹果少多少箱?
59.将甲堆煤调出到乙堆煤后,两堆煤一样多,原来乙堆煤是甲堆煤的( )。
A. B. C. D.
60.有300本连环画,故事书比连环画的多30本,故事书有( )本。
A.300 B.30 C.50 D.80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页,共9页
第9页,共9页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高频选择题60道》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C A A D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D B D D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B D C C B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A B C B A B C C C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 B B B B C B C A B
题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A B C C B B B D C D
1.B
【分析】把原来的重量12吨看作单位“1”,增加后的重量是原来的(1+),用原来的重量×(1+),求出增加后的重量,再把增加后的重量看作单位“1”,减少后的重量是增加后重量的(1-),用增加后的重量×(1-),即可求出减少后的重量,即可解答。
【详解】12×(1+)×(1-)
=12××
=15×
=(吨)
12吨增加它的,再减少,结果是吨。
故答案为:B
2.C
【分析】把第一根绳子看成单位“1”,用去全长的,用全长乘求出用去的长度进而得出剩下的长度;根据减法的意义,用全长减去用去的长度求出第二根剩下的长度,最后比较即可。
【详解】1-1×
=1-
=(m)
1-=(m)
=,剩下的部分相比较,一样长。
故答案为:C
3.D
【分析】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分子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作积的分母;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不变,据此解答。
【详解】A.
=
=
所以,计算错误。
B.
=
=
所以,计算错误。
C.
=
=
所以,计算错误。
D.
=
=
所以,计算正确。
故答案为:D
4.C
【分析】将这个正方形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右上角的灰色部分占了其中的一份,即占了整个大正方形的;
再将的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左下角灰色的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得出左下角灰色的部分整个大正方形的。最后相加即可。
【详解】
则灰色的部分占大正方形的。
故答案为:C
5.A
【分析】积不变的规律,在积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就越小。通过比较等式中三个因数的大小,来判断a、b、c的大小关系。已知,为方便比较,先将化为分母是15的分数,。此时三个等式中的因数分别为、、。因为<<,即。由于三个式子的积相等,根据积不变规律:积相等时,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越小。据此分析比较即可。
【详解】
<<
积相等时,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越小,所以a>b>c。
故答案为:A
6.A
【分析】分数乘分数,两个分母的积作积的分母,两个分子的积作积的分子。把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分母那么些份,取其中的分子那么多份,据此判断是否对应图中的阴影部分。
【详解】A.表示把大长方形横向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2份,再纵向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3份,正好对应图中阴影部分;
B.表示把大长方形横向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2份,再将2份平均分成15份取其中6份,根据算式的积,对应图中4个小正方形;
C.表示把大长方形横向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2份,再将2份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就是图中的一个横行,不能对应图中阴影部分;
D.表示把大长方形平均分成15份,取其中10份,再将这10份平均分成15份,取其中6份,根据算式的积,对应图中4个小正方形;
所以第一个算式可以准确表示出图中双重阴影部分占整体大小。
故答案为:A
7.D
【分析】第一根截去的是铁丝长度的(分率),第二根截去的是米(具体的长度)。因为铁丝原来的长度不确定,和米不能直接比较,所以要分情况讨论。
【详解】情况1:假设铁丝原来长是1米。
第一根剩余长度:(米)
第二根剩余长度:(米)
米=米,所以两根铁丝剩余部分一样长。
情况2:假设铁丝原来长度大于1米,比如是2米。
第一根剩余长度:(米)
第二根剩余长度:(米)
米米,所以第二根铁丝剩余部分长。
情况3:假设铁丝原来长度小于1米,比如是米。
第一根剩余长度:(米)
第二根剩余长度:(米)
米米,所以第一根铁丝剩余部分长。
综上所述,由于铁丝原来长度不确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剩下的铁丝长度无法比较。
【点睛】表示第一根铁丝截去部分的长度占铁丝总长度的分率;米表示第二根铁丝截去的具体长度,两者不能直接比较大小。
8.A
【分析】因为铁丝两次正好用完,所以可以把这根铁丝的总长度看成单位 “1”,通过第一次用去的分率,求出第二次用去的分率,比较两个分率,得出两次所用长度的长短。
【详解】第一次用去这根铁丝的
第二次用去这根铁丝的
因为,所以第一次用去的更长
【点睛】利用单位“1”求出第二次用去的分率,通过分率比较确定实际长度的长短关系。
9.C
【分析】分别分析每个选项与的关系,通过乘法的意义、乘法分配律等知识来找出与结果不同的算式。
【详解】A.根据乘法的意义,表示3个相加,也就是,所以该选项与结果相同。
B.根据乘法分配律,,所以该选项与结果相同。
C.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而,两者结果不同,所以该选项符合要求。
D.根据乘法分配律,,所以该选项与结果相同。
故答案为:C
10.A
【分析】解法一:这根绳子的总长度不变,把这棵树的周长设为未知数,等量关系式:这棵树的周长+米=(这棵树的周长+米)×2,据此列方程解答。
解法二:用米减去米,正好为这根绳子的一半,故再乘2,即可求出这根绳子,再减去米,即可求出这棵树的周长。
【详解】解法一:
解:设这棵树的周长是x米。
x+=2(x+)
x+=2x+2×
x+=2x+
2x+=x+
2x-x=-
x=
所以,这棵树的周长是米。
解法二:
(-)×2-
=×2-
= -
= (米)
所以,这棵树的周长是 米。
故答案为:A
11.D
【分析】第一种:铁丝长度等于1米,分别求出第一根余下的长度和第二根余下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第二种:铁丝的长度大于1米,设铁丝的长度是8米,分别求出第一根余下的长度和第二根余下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第三种:铁丝的长度小于1米,设铁丝的长度是米,分别求出第一根余下的长度和第二根余下的长度,再进行比较,进而解答。
【详解】第一种:设铁丝的长度是1米。
第一根:1×(1-)
=1×
=(米)
第二根:1-=(米)
=,第一根与第二根剩下的长度相等。
第二种:铁丝的长度大于1米,设铁丝的长度是8米。
第一根:8×(1-)
=8×
=5(米)
第二根:8-=(米)
5<,第二根剩下的长。
第三种:铁丝的长度小于1米,设铁丝的长度是米。
第一根:×(1-)
=×
=(米)
第二根:-=(米)
=
>,第一根剩下的长。所以铁丝的长度不确定,余下部分相比较不能确定。
故答案为:D
12.C
【分析】积在和之间,则积大于,小于。
一个非0数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原数;一个非0数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原数。据此解答。
【详解】A.因为,所以×<,不符合题意;
B.因为,所以×>,不符合题意;
C.×=,,所以结果在和之间的算式是×;
D.<1,所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B
【分析】假设原来车上有25人,第一个是把原来车上的人数看作单位“1”,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求出下车的人数,再用25减下车的人数可得现在车上人数,第二个是把现在车上的人数看作单位“1”,这时上来的人数是现在车上的,同样用乘法计算即可,再比较上车的人数和下车的人数即可得解。
【详解】假设原来车上有25人
下车人数:(人)
又上车的人数:
(人)
K105路公交车开到文化宫站时,有的人下车,又上来这时车上人数的,上车的人数和下车的人数相比较,下车的人数多。
故答案为:B
14.D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设两根绳子的长度分别为4米、0.4米、1米进行讨论;
把绳子的全长看作单位“1”,第一根截取它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绳子的全长乘,求出第一根截取的长度;把两根绳子截取的长度进行比较,根据“截取的越长,余下的越短”得出结论。
【详解】(1)假设两根绳子长都是4米。
第一根截取:4×=1(米)
1>,所以第二根余下的部分长。
(2)假设两根绳子长都是0.4米。
第一根截取:0.4×=(米)
<,所以第一根余下的部分长。
(3)假设两根绳子长都是1米。
第一根截取:1×=(米)
=,所以两根余下的部分一样长。
综上所述,余下的部分无法比较它们的长短。
故答案为:D
15.B
【分析】把第一条丝带的总长度看作单位“1”,剪去部分占总长度的,则剩余部分占总长度的(1-),第一条丝带剩余部分的长度=总长度×(1-),第二条丝带剩余部分的长度=总长度-剪去部分的长度,最后比较大小,据此解答。
【详解】2×(1-)
=2×
=(米)
2-=(米)
因为米>米,所以剩下部分比较,第二条长。
故答案为:B
16.D
【分析】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由此把和相结合,然后再进行简算即可。
【详解】
=
=
=
所以计算时,用乘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故答案为:D
17.D
【分析】已知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不知道具体长度,当这两根铁丝等于1米时,从第一根上截去米,从第二根上截去它的,余下的部分一样长;当大于1米时,第二根比第一根截去的长,余下的短;当小于1米时,第二根截去的比第一根截去的短,余下的长,据此解答。
【详解】由于不明确这两根铁丝的具体长度,那么米和第二根铁丝的不能比较出长短关系,所以余下部分也无法比较长短关系。
故答案为:D
18.C
【分析】分析题目,先根据1小时=60分钟把1.5小时换算成以分钟为单位,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式计算即可。
【详解】1.5小时=90分钟
×90=72(千米)
一辆汽车平均每分钟行千米,1.5小时行多少千米?正确的列式是×90。
故答案为:C
19.C
【分析】由于最多可以倒多少杯,那么要尽可能的每杯茶水量最少,即倒茶杯容量的即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这个数×几分之几,即100×求出一个茶杯倒多少毫升,再根据1升=1000毫升,转换单位,再除以一个杯子里倒的量即可求出最多可以倒多少杯。
【详解】100×=70(毫升)
2.1升=2100毫升
2100÷70=30(杯)
最多可以倒30杯。
故答案为:C
20.C
【分析】分数乘法的规则是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计算时,分子,分母,结果为。这里的“4”是最终分数的分子,表示4个分数单位。据此逐项分析。
【详解】
A.4个表示的是,,不符合题意。
B.4个表示的是,,不符合题意。
C.4个表示的是,,符合题意。
D.4个表示的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C
【分析】由题意可知,一个数的3倍是1.2,要求这个数,用1.2除以3即可求出,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1.2除以3的结果再乘即可解答。
【详解】
=0.4×
=×
=
所以,已知一个数的3倍是1.2,求这个数的是多少?正确列式为。
故答案为:C
22.A
【分析】根据1分钟=60秒,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乘进率,先把时间都换算成秒数,再比较谁最快,因为路程相等,谁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最快。
【详解】甲的时间是:0.2分钟=12秒
乙的时间是:分钟=14秒
丙的时间是:13秒
即甲的速度最快。
故答案为:A
23.D
【分析】把这根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先用去它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2×=1米,即可求出先用的具体长度,还剩2-1=1米,再剪掉m,用1-即可求出这时还剩下的长度,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2-2×-
=2-1-
=1-
=(米)
所以,这时还剩米。
故答案为:D
24.B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这个数乘分率。560元是爸爸微信钱包的钱,是去游乐园玩花的分率,那么“560×”解决的问题是去游乐园用了多少钱。
【详解】A.爸爸买礼物的钱,列式:560×;
B.去游乐园玩用的钱,列式:560×;
C.微信钱包剩下的钱,列式:560×(1--);
D.去游乐园玩和买礼物一共用的钱,列式:560×(+);
所以,算式560×解决的问题是去游乐园玩用的钱。
故答案为:B
25.D
【分析】根据题意,把4月份1分钟跳绳的达标人数看作单位“1”,则5月份1分钟跳绳的达标人数=4月份1分钟跳绳的达标人数+4月份1分钟跳绳的达标人数×。5月份1分钟跳绳的达标人数比4月份1分钟跳绳的达标人数多的人数是4月份1分钟跳绳的达标人数的,据此解答。
【详解】①4月份达标人数=5月份增加的达标人数,表达正确;
②5月份达标人数=5月份增加的达标人数,表达错误;
③4月份达标人数=5月份达标的人数,表达错误;
④4月份达标人数=5月份达标的人数,表达正确。
正确的是①和④。
故答案为:D
26.C
【分析】已知养鸭1200只,养的鸡比鸭多,把鸭的只数看作单位“1”,养的鸡比鸭多的只数占鸭的,单位“1”已知,用鸭的只数乘,即是养的鸡比鸭多的只数。
【详解】(只)
养的鸡比鸭多720只。
求养的鸡比鸭多多少只,列式为:。
故答案为:C
27.C
【分析】看图可知,将篮球队人数看作单位“1”,足球队人数是篮球队的;将足球队人数看作单位“1”,田径队人数是足球队的,田径队人数是篮球队人数的,根据整体数量×部分对应分率=部分数量,逐个进行分析。
【详解】①=,田径队人数是篮球队人数的,足球队人数田径队人数,原等量关系错误;
②足球队人数田径队人数,等量关系正确;
③篮球队人数田径队人数,等量关系正确;
④篮球队人数田径队人数,等量关系正确。
其中正确的只有②③④。
故答案为:C
28.B
【分析】设第一天放入100元,第二天的钱数是第一天的(1-),用第一天放入的钱数×(1-),求出第二天的钱数,再把第二天的钱数看作单位“1”,第三天的钱数是第二天的(1+),用第二天的钱数×(1+),求出第三天的钱数,再进行比较,进而解答。
【详解】设第一天放入100元。
第二天的钱数:
100×(1-)
=100×
=75(元)
第三天的钱数:
75×(1+)
=75×
=93.75(元)
100>93.75>75,第一天最多。
阿凡提送给巴依老爷一个神奇的钱袋,第一天放进去一些钱,第二天就减少了,第三天又增加了。那么,关于这三天中钱袋里面的钱,说法正确的是第一天最多。
故答案为:B
29.B
【分析】分数乘分数表示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表示求的是多少,画图表示这个算式分两步,第一步,将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第二步,把所取的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即可表示求求的是多少;据此解答。
【详解】A.表示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再将所取的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表示求的是多少;
B.表示将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不可以表示求的是多少;
C.表示将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再将所取的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表示求的是多少;
D.表示将原圆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再将所取的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表示求的是多少;
故答案为:B
30.C
【分析】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分别求出2米的、3米的是多少米,再比较大小,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2×=(米)
3×=(米)
=
所以,2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故答案为:C
31.B
【分析】方法一:将篮球个数看作单位“1”,篮球个数×足球比篮球少的对应分率=足球比篮球少的个数,篮球个数-足球比篮球少的个数=足球个数;方法二:将篮球个数看作单位“1”,足球比篮球少,足球是篮球的(1-),篮球个数×足球对应分率=足球个数。
【详解】方法一:24-24×
=24-8
=16(个)
方法二:24×(1-)
=24×
=16(个)
足球有16个。
正确列式为24-24×。
故答案为:B
32.A
【分析】把上个月的工资看作单位“1”, 这个月比上个月增加了,求增加了多少工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式为:5000×。
【详解】5000×=625(元)
所以增加了625元工资。
故答案为:A
33.B
【分析】观察线段图可知,把总数看作单位“1”,科普读物占总数的,故事书占总数的,则表示科普读物比故事书多总数的几分之几,已知总数是300本,根据乘法的意义,用300乘求出了科普读物比故事书多多少本。
【详解】通过分析可得:表示科普读物比故事书多总数的几分之几,则可以求出科普读物与故事书相差的本数。
故答案为:B
34.C
【分析】把兴旺小学买来的480台电脑看作单位“1”,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用480×求出分给六年级的电脑台数,再用六年级的电脑台数乘就是分给6年级3班的台数。
【详解】480××
=80×
=16(台)
所以6年级3班分得电脑16台。
故答案为:C
35.B
【分析】观察可知,把这条路看作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6份,已经修的有5份,还剩下1份没有修,据此逐项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已经修了全长的,说法恰当。
B.,剩下的是全长的,不是具体量,所以该说法不恰当。
C.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已修的长度是未修的5倍,说法恰当。
D.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用少的除以另一个数。,未修的长度比已修的少,说法恰当。
故答案为:B
36.A
【分析】假设这件商品原价25元,涨价即涨价后的价格是原价的,根据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再降价,即现价是涨价后的,用涨价后的价格乘,再比较现价与原价的大小即可得解。
【详解】假设这件商品原价25元。
(元)
一件商品,先涨价,再降价,则原价比现价高。
故答案为:A
37.B
【分析】将可回收垃圾吨数看作单位“1”,回收的厨余垃圾比可回收垃圾少,回收的厨余垃圾是可回收垃圾的,可回收垃圾吨数×厨余垃圾对应分率=厨余垃圾吨数,据此分析。
【详解】根据分析,中的“”表示回收的厨余垃圾占可回收垃圾的几分之几。
故答案为:B
38.C
【分析】假设原来一桶油质量是100千克,先倒出它的,把一桶油的重量看作单位“1”,则还剩下,用100乘即可计算出还余下的质量。
增加余下的,其中余下的质量看作单位“1”,则现在有,用余下的重量乘,即可计算出来这桶油现在的质量,最后与原来的质量比较,据此解题。
【详解】假设原来这桶油100千克
(千克)
(千克)
100千克=100千克,所以这桶油的质量和原来的质量相等。
故答案为:C
39.C
【分析】分析题目,可以把原来甲仓存粮看作5份,则甲仓给乙仓5×=1份之后两个粮仓存粮相等,即乙仓原来的存粮比甲仓少2×1=2份,据此求出乙仓的存粮是几份,再用甲仓和乙仓的存粮之差除以甲仓的存粮即可得到乙仓比甲仓少存几分之几,再用甲仓和乙仓的存粮之差除以乙仓的存粮即可得到甲仓比乙仓多存几分之几,最后用乙仓的存粮除以甲仓的存粮即可得到乙仓占甲仓的几分之几,据此判断。
【详解】把原来甲仓存粮看作5份,
5×=1(份)
1×2=2(份)
5-2=3(份)
(5-3)÷3
=2÷3
=
原来甲仓比乙仓多存;
(5-3)÷5
=2÷5
=
原来乙仓比甲仓少存;
3÷5=
原来乙仓占甲仓的。
甲仓存粮的运给乙仓,则两仓存粮相等。那么原来甲仓比乙仓多存或乙仓比甲仓少存,原来乙仓占甲仓的。
故答案为:C
40.C
【分析】①长的钢管,截下后,求剩下的长度,应用减法计算;
②一台空调先涨价,又降价,把原价看作单位“1”,涨价,现在价格是原价的(1+),再把此价格看作单位“1”,再降价,现在价格是原价的(1+)×(1-);
③足球个数比篮球少,把篮球数量看作单位“1”,足球个数占篮球的:1-=,足球占4份,篮球占5份;
④真分数<1,假分数≥1,只有两个分数为真分数时,两个分数相乘,积一定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分数。如果两个分数中有一个假分数或同为假分数时,积≥其中的一个分数。
【详解】①长的钢管,截下后,剩下:8-=(m),原题说法错误;
②一台空调先涨价,又降价,现价是原价的(1+)×(1-),与原价不等,原题说法错误;
③足球个数比篮球少,篮球个数是足球的,原题说法正确;
④两个分数相乘,只有两个分数为真分数时,积才会小于其中的一个分数,原题说法错误。
错误的有:①②④,共3个。
故答案为:C
41.A
【分析】把这瓶的容量看作单位“1”,第一次喝了一瓶的,纯果汁剩下了一瓶的,加满水后又喝了,也就是第二次喝的纯果汁是一瓶的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可知第二次喝了一瓶的几分之几,再比较即可。
【详解】
第一次喝的比较多。
故答案为:A
42.B
【分析】把这杯水看作单位“1”,第一次喝下这一杯水的,还剩(1-);再把这杯水(1-)看作单位“1”,喝下去这杯水(1-)的,那么还剩这杯水的(1-)×(1-),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1-)×(1-)
=×
=
所以,这时这杯水还有。
故答案为:B
43.B
【分析】假设电风扇原价100元,将原价看作单位“1”,提价后是原价的(1+);再将提价后的价格看作单位“1”,又降价是提价后价格的(1-),原价×提价后对应分率×又降价后对应分率=现价,据此求出现价,与原价比较即可。
【详解】假设电风扇原价100元。
100×(1+)×(1-)
=100××
=110×
=99(元)
99<100
现价和原价相比便宜。
故答案为:B
44.B
【分析】第二站下车的的单位“1”是原来车上的人数,第三站上车的的单位“1”是原来车上的人数减去第二站下车的人数,因为第三站上车的的单位“1”的量比第二站下车的的单位“1”的量少,则第三站上车的人数比第二站下车的人数少,所以此时车上人数比原来车上的人数少。
【详解】可以先假设车上原来有100人,到第二站下车,则100-100×=100-10=90(人),第三站又上车,则90+90×=90+9=99(人),所以此时车上人数99人比出发时100人少。
故答案为:B
45.B
【分析】由题意可知,把这桶油的质量看作单位“1”,倒出,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得倒出的质量,再用一桶油的质量减倒出的质量可得剩下的质量,再比较大小即可得解。
【详解】(kg)
(kg)
一桶油重6kg,倒出,剩下的和倒出的质量相比,一样重。
故答案为:B
46.C
【分析】带有单位的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那么千克表示具体的数量。将土豆总量50千克减去吃了的千克,即可求出剩下多少千克。
【详解】求还剩下多少千克,列式为:
故答案为:C
47.B
【分析】这道题可以用赋值法,可以使□等于一个具体的数,据此分别算出(□+16)和□+16的 值;再用减法求出错误的结果和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
【详解】假设□=1,
×(1+16)
=×17
=
×1+16
=+16
=
<
-==8
小莲算的结果比正确的答案多8。
故答案为:B
48.C
【分析】设电视的原价是1000元,把电视的原价看作单位“1”,涨价后的价格是原价的(1+),用电视的原价×(1+),求出涨价后的电视价格;再把涨价后电视的价格看作单位“1”,降价后的价格是涨价后价格的(1-),求出降价后的价格,也就是现价,再和原来电视价格比较,即可解答。
【详解】设电视的原价是1000元。
1000×(1+)×(1-)
=1000××
=1200×
=960(元)
1000元>960元,原价贵。
一台电视的价格,先涨价,再降价,现价与原价相比原价贵。
故答案为:C
49.A
【分析】把亮亮的速度看作单位“1”,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这个数×(1±分率),根据题意求出小东和明明的速度,最后比较大小,据此解答。
【详解】小东:1×(1-)
=1×
=
明明:×(1+)
=×
=
因为1>>,亮亮的速度>明明的速度>小东的速度,所以3名同学里速度最快的是亮亮。
故答案为:A
50.B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这个数乘分率。将80千克废纸乘,即可求出80千克废纸可加工出再生纸多少千克。
【详解】80×=64(千克)
所以,80千克废纸可加工出再生纸64千克。
故答案为:B
51.A
【分析】由“可可的体重比皮皮重”可知,把皮皮的体重看作单位“1”,则可可的体重是皮皮的(1+),反之,皮皮的体重是可可的;又由“乐乐的体重比可可轻”可知,把可可的体重看作单位“1”,则乐乐的体重是可可的(1-),据此进一步解答即可。
【详解】可可的体重是皮皮的1×(1+)
=1×
=
则皮皮的体重是可可的
又因为乐乐的体重是可可的1×(1-)
=1×
=
>
所以,皮皮重。
故答案为: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两个单位“1”不同的分率转化为单位“1”相同的分率。
52.B
【分析】一般将分数“的”字前面的量看作单位“1”,把“是”“占”“比”后面的量看作单位“1”;据此解答。
【详解】A.乙的等于甲,把乙看作单位“1”,乙×=甲;
B.甲的等于乙,把甲看作单位“1”,甲×=乙;
C.甲是乙的,把乙看作单位“1”,乙×=甲;
D.甲比乙多,把乙看作单位“1”, 乙×(1+)=甲。
故答案为:B
53.C
【分析】先把衣服的原价看成单位“1”,先上调,上调后的价格是原价的(1+),再把上调后的价格看成单位“1”,下调后的现价是上调后的(1-),再用乘法即可求出现价,再与原价比较即可。
【详解】
=
=
=1
1=1,所以现在的价格与原价相同。
故答案为:C
54.C
【分析】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详解】
→乘法分配律
计算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故答案为:C
55.B
【分析】以这根钢管的全长为单位“1”,截去全长的,则剩下全长的(1-),已知全长15米,用全长×(1-)就得剩下的米数。据此判断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得:
一根钢管长15米,截去全长的,根据算式所求的问题是剩下多少米?
故答案为:B
56.B
【分析】假设两根绳子的长度都是3米,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第一根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第二根是把用去米后,剩下的部分看作单位“1”,分别求出最后剩下的长度,再比较即可得解。
【详解】
(米)
(米)
第一根所剩部分与第二根所剩部分相比较第二根长。
故答案为:B
57.B
【分析】由题意可知,把全长看作单位“1”,表示的是剩下的分率,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15×(1-)计算的就是剩下多少米。
【详解】据分析可知,算式15×(1-)所求的问题是剩下多少米?
故答案为:B
58.D
【分析】A.把这幅书法作品的总字数看作单位“1”,已经完成了,则还剩下总字数的(1-),单位“1”已知,用总字数乘(1-),即可求出还要再写的字数。
B.已知鸭的只数比鸡少,把鸡的只数看作单位“1”,则鸭的只数是鸡的(1-),已知鸡有200只,单位“1”已知,用鸡的只数乘(1-),即可求出鸭的只数。
C.把一年级人数看作单位“1”,六年级人数是一年级的,则一年级比六年级多的人数占一年级人数的(1-),已知一年级有200人,单位“1”已知,用一年级人数乘(1-),即可求出一年级比六年级多的人数。
D.已知梨比苹果的箱数少,把苹果的箱数看作单位“1”,则梨比苹果少的箱数是苹果的,已知苹果有200箱,单位“1”已知,用苹果的箱数乘,即可求出梨比苹果少的箱数。
【详解】A.求还要再写多少个字,列式为:200×(1-),不符合题意;
B.求鸭有多少只,列式为:200×(1-),不符合题意;
C.求一年级比六年级多多少人,列式为:200×(1-),不符合题意;
D.求梨比苹果少多少箱,列式为:200×,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9.C
【分析】设甲堆煤原来重x,乙堆煤原来重y,根据题意,甲堆煤调出到乙堆煤后剩与乙堆煤相等,也就是说等于,列出等式,再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解答此题。
【详解】设甲堆煤原来重x,乙堆煤原来重y,由题意可知:
则原来乙堆煤是甲堆煤的。
故答案为:C
【点睛】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进行分析是完成本题的关键。
60.D
【分析】把连环画的本数看作单位“1”,故事书比连环画的多30本,先用连环画的本数×,求出连环画的是多少本,再加上30本,即可求出故事书的本数,即用300×+30,即可解答。
【详解】300×+30
=50+30
=80(本)
有300本连环画,故事书比连环画的多30本,故事书有80本。
故答案为:D
答案第26页,共28页
答案第27页,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