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6《诫子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2:1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诫 子 书
诸葛亮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诸葛亮及其作品;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运用家训、家书教诫家人和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其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家书,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课 堂 导 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课 堂 导 入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代表作:《出师表》《诫子书》。
作 家 作 品
作 家 作 品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写 作 背 景
这封信是诸葛亮在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是一个早熟之人才。到八岁时,他已通天文,晓地理。然而他却认为像他父亲这样的人才,应该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这种想法让诸葛亮极为担忧。他担心儿子的早慧会使他难以有大出息。就经过昼夜深思熟虑,写就《诫子书》警示儿子。而正是这一年的八月,发动第五次北伐的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临终前将诸葛瞻叫到病榻前,又将《诫子书》念了一遍,要儿子铭记在心。
写 作 背 景
写 作 背 景
写 作 背 景
诫子书
告诫、劝勉
在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信,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文 题 解 读
《诫子书》,诫,劝诫,劝勉。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书信。《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书中。
《诫子书》,既是一封家书,又是一篇议论性的哲理小散文,说理晓畅,逻辑严密。
无论家书还是散文,我们读时都不仅要知道作者所言之理、所书之情,而且要触摸写家书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文 体 常 识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诵读文本
提示:夫(fú)、淫(yín)、遂(suì)、庐(lú)
自由读,熟文本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诵读文本
自由读,熟文本
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译文:有才德之人的行为操守,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助词,句首发语词
有才德的人
行为操守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连词,来,
表目的。
培养
提高修养
节俭
梳理文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达到
远大目标
梳理文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必须
静心专一
无法
增长才干
成就
梳理文意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梳理文意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于是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时光
疾行,迅速逝去
意志
丧失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
梳理文意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梳理文意
来得及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才德之人的行为操守,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于是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古今异义】
古义: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安静
词义积累
非宁静无以致远
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缓慢
【一词多义】
学习
词义积累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丧失、消失
离开
意与日去(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词类活用】
增长。(形容词作动词)
词义积累
非学无以广才
立志。(名词用作动词)
非志无以成学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大的目标。(形容词做名词)
重点词理解补充
1.选出与“君子之行”中的“行”意思相同的义项( )
A.日月之行 B.与友期行
C.行舟绿水前 D.高山景行
重点词理解补充
2.下列成语与“静以修身”中的“身”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先士卒 B.以身作则
C.大显身手 D.奋不顾身
重点词理解补充
3.选出对①②中“成”的义项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非志无以成学( )
②遂成枯落( )
A.完成,实现。 B.成全。
C.成为,变为;形成。 D.成熟。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 章 探 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静”与“俭”的结果是什么?
(1)要“静”与“俭”。(2)明志、致远。
文 章 探 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静”与“学”、“志”、“才”是什么关系?
“淡泊”“宁静”的目的是“明志”“致远”。成才要学习,而学习离不开“静”与“志”。心不静则学不进去,志不坚则难以持久。
文 章 探 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静”与“淫慢”“险躁”是什么关系?
淫慢指奢华不知限制,险躁指轻薄浮躁,与“静”“俭”是相反的关系。因此,淫慢险躁就不能励精治性、修身养德。
文 章 探 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淫慢”“险躁”还有什么后果?最后这句还告诫了人们什么?
①年老志衰,对社会没有贡献,坐守穷困,后悔莫及。
②告诫人们宁静、立志之外,也应珍惜时间。
文 章 探 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从全文来看,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如何来“诫子”的?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首先提出核心思想:修身养德。开篇以“君子”起,便以一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求其为君子之道。
其次君子要志向远大,志当存高远。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立志是成学的先决条件。
再次要勤学成才。“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将立志、学习与成才结合在一起,阐明了学习的动机、目的和心智条件。而且不能好高骛远。
最后要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全文逻辑结构
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
“学”须“静”而有“志”(正反)
切忌“淫慢”与“险躁”(反)
告诫儿子不珍惜时光的后果。
论证方法:正反对比。(对比论证)
成才的条件
立志、淡泊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
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勒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静”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同时,要珍惜时光,坚定意志。全文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儿子的担忧、告诫和殷切期望。
文 章 总 结
写 作 特 色
1、正反对比论证。
2、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对偶句和双重否定句的使用。)
知家训,抒胸臆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家训》
每天刚刚微亮的时候,就会起床。用水洒湿台阶上有灰尘的地方,用扫帚扫地,使得房子里面和外面都要整洁。黄昏的时候便休息,睡前将房门关好,一定要亲身检查。
(2)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贾昌朝家训》
今天教诲你们,居家中要懂得孝顺长辈,在朝为官要懂得忠君为国,待人要和善谦恭,对待晚辈要慈爱。
(3)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我性不喜华靡。——司马光《训俭示康》
我出生在一个历代贫寒的家庭,清正、节俭的家风作为古训历代传承。我的性格也崇尚简朴,不喜欢华丽奢侈。
知家训,抒胸臆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刘备告诫儿子的话,好事要从小做起,积小成大;坏事也要从小开始防范。这句箴言不仅是刘氏家训,也被其他家族奉为圭臬。
(5)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的家书,堪称最全家训,能做到堪比圣人。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简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欧阳修认为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拓 展 延 伸
1、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
示例一:关于“静”,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示例二: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示例三:关于“志”,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在学校就会不用心学习,成绩落后,不能考上大学;进入社会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无成。
示例四: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什么贡献都没有。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要修身养性,淡泊名利,朴素节俭,专心向学。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有志向坚定,屏除杂念,用心专一,才能学有所成;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时光飞逝,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不要蹉跎岁月,将来悔之晚矣。
拓 展 延 伸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拓 展 延 伸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唐)王贞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拓 展 延 伸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唐)李白
拓 展 延 伸
3、类文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拓 展 延 伸
译文: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支除猜疑和吝啬,即使这样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作 业
1、《阳光课堂》。
2、课外搜集诸葛亮生平经历和经典的故事,网上查找,也可以读《隆中对》和《出师表》,了解诸葛亮有哪些事迹,具有哪些精神。
板 书 设 计
诫子书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谆谆教诲、无限期望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观点
殷切叮咛: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梳理思路
诫子书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具体论述
做人
学习
总结:惜时勤学
(1)表达方式:议论;(2)两方面论述:做人与学习
(3)结构:总分总
【逐句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与“明志”“成才”的具体关系
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的紧密关系。
反面做法的不良影响
勉励儿子惜时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