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 陆游
猫
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
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
薄荷时时醉,氍毹①夜夜温。
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
①氍毹(qú shū):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
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
[宋] 陆游
猫
文人墨客与猫的“羁绊”
陆游宠猫
唐伯虎画猫吓鼠
鲁迅“仇猫”
胡适借家猫作诗悼念挚友徐志摩
季羡林晚年与猫相依为命
《赠猫·其一》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赠猫·其二》
执鼠无功元不劾,一箪鱼饭以时来。
看君终日常安卧,何事纷纷去又回?
《赠猫·其三》
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
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
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
仍当立名字,唤作小於菟。
猫
①氍毹(qú shū):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
猫(郑振铎)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预习检测
◆生难字
逗( ) 消耗( ) 污涩( )
忧郁( ) 红绫( ) 懒惰( )
一缕( ) 怂恿( )
安详( ) 乞丐( ) 预警( )
怅然( ) 诅骂( ) 蜷伏( )
dòu
hào
sè
yù
línɡ
duò
lǚ
sǒnɡ yǒnɡ
xiánɡ
ɡài
jǐnɡ
chànɡ
zǔ
quán
芙蓉鸟( ) 叮嘱( ) 辩护( )
惩戒( ) 畏罪潜逃( ) 倚着( )
悲楚( ) 妄下断语( ) 冤枉( )
虐待( ) 屋脊( )
fú
zhǔ
biàn
chénɡ
qián
yǐ
chǔ
wànɡ
yuān
nüè
jǐ
◆生难字
◆多音字
笼
( )鸟笼( )笼罩
称
( )相称( )称号
提
( )提高
( )提防
lónɡ
lǒnɡ
chèn
tí
chēnɡ
dī
( )抢救( )呼天抢地
抢
qiǎng
qiānɡ
形近字
铎( )毁钟为铎
绎( )络绎不绝
( )诅骂
( )沮丧
预习检查
( )安详
( )祥和
( )怅然
( )为虎作伥
详
祥
诅
沮
怅
伥
duó
yì
zǔ
jǔ
xiáng
xiáng
chàng
chāng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从容不迫;稳重。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懒惰
怂恿
安详
预警
污涩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肮脏且不光滑。
虐待
预习检查
蜷伏
畏罪潜逃
悲楚
妄下断语
怅然
惩戒
弯着身体卧着。
通过处罚来警戒。
悲伤凄楚;悲苦。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随便地下结论。
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主要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等。
译著:《飞鸟集》《新月集》等。
整体感知
2.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1. 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了哪一只猫?根据你的初读印象,给“我"家养的几只小猫取名并说明理由。
快速默读课文(3分钟),思考以下问题:
圈画并揣摩细节,把握猫在色彩、外形、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取名要凸显个性,形象生动。
给小猫取名
示例:
第一只猫:花球、球球……第一只小猫的颜色是花白的,它 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一个“球”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 它的活泼憨态。
第二只猫:皮皮黄、小黄豆……第二只小黄猫性格活泼可 爱,“皮皮”两字前置,又巧用叠词,更添俏皮之感。
第三只猫:小可怜、小忧郁、懒胖……这只小猫因为长得难 看,性格忧郁,人们不喜欢它,最后,还因为被冤枉而死,实在是 太可怜了,所以叫它“小可怜”。
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所以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1-2段:第一次养猫——小猫不幸病亡。
3-14段:第二次养猫——小猫被路人捉走。
15-34段:第三次养猫——小猫受了冤枉死去(重点)。
描写三只猫的写作顺序:“得—养—失”
划分文章结构
默读全文,摘录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养猫经历):
来历 外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我的
情感
第一只猫 (1—2)
第二只猫 (3—14)
第三只猫 (15—34)
从隔壁
要来的
从舅舅家要来
的
花白的毛,很活
泼,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很活泼
更活泼有趣,会爬树捉老鼠
很受喜爱、宠 物
很受家人的宠爱、宠 物
病死
丢失(被过路人捉去)
一缕
酸辛
怅然、
愤恨、
诅骂、
久不养猫
内 容
项 目
流浪猫(拾
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
看了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大家都不喜欢它,不加注意、若有若无
死亡(被冤枉误打,
最后死去)
更难过得多、永不养
猫
2段: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14段: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结构探究
小猫出事以后,作者在文中分别说了三句话,请找出这三句话,并思考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段: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天灾】
作用: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14段: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人祸】
作用: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铺垫。
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己过】
作用:“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程度更深。(“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无法补救。)放在文章最后,开拓了文意。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又深化主旨(自责和反思)。
结构探究:三起三落
中考常考的关键语句一般是在结构上能够归纳或提示上下文、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或者开篇点明题旨、提纲挈领的点题句,收束全文的结束句等。
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命题点
(1)概念
(2)考查形式
①XX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结合全文,简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①开头句的作用:统摄全篇,总领全文;照应标题,点明题意;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做铺垫;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等。
(3)答题技巧
②中间句的作用:提示思路,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等。
③结尾句的作用:总结全文,卒章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独立成段,使文章意味绵长,发人深省;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充满哲理,委婉含蓄等。
对比前两只猫,为什么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
(1)第三只猫发生了什么事?
(2)默读课文,勾画、摘录文中体现“我”难过的句子,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会让“我”永恒忏悔?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3)圈点勾画,摘录或概括文中“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
课后思考探究三:
法庭审判
(1)案件:“芙蓉鸟被害案”
被害者: ;
嫌疑犯: ;
案发现场情况:
嫌疑犯作案的可能性:
案发前的表现:
案发后的表现:
芙蓉鸟
第三只猫(花白猫)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真凶: ;
一只黑猫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内疚、自责、痛苦。(我的偏见和个人好恶使我妄下断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审案人反思
勾画、摘录文中体现“我”难过的句子,体会我的心情。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会让“我”永恒忏悔?
例句: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上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分析:面对无辜的生命,“我”没有判断明白,就妄下判断,粗暴地挥棒惩戒。一声“咪呜”有着无法辩解的悲楚,是主观臆断酿成了这场悲剧。
例句: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分析:长期流浪,猝然离世,客死屋脊,可以想见其濒死时刻内心的悲苦 和绝望。“我”夺走了猫安宁的生活、生存的权利。
例句: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分析:一个“常”字体现频率之高,“蜷伏”这个动作表达着信赖,第三只猫多么渴望陪伴与温暖啊!然而,猫所期待的美好最终被人的偏私和盲目夺走了。
课后思考探究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小结:
(1)“我”更难过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枉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2)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3)圈点勾画,摘录或概括文中“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
对猫的态度 三妹 我 其他家人
第一只猫 在家时 喜欢逗猫玩 微笑着消耗光阴
(将)亡失时 逗它、替它忧郁、买小铜铃、难过 替它忧郁、酸辛、可怜。安慰三妹 替它忧郁
第二只猫 在家时
亡失时
第三只猫 在家时
亡失时
注意被吸引去、为它提心吊胆
为它提心吊胆,
是饭后的娱乐
二妹觉得有趣
为它提心吊胆
慌忙
很不高兴
有亡失的预警
怅然、愤恨、诅骂
忙乱寻找,都不太高兴。李妈关注。张妈说可惜。
不喜欢、可厌、想惩戒
不喜欢、可厌、想惩戒、
怒气冲天、惩戒没有快意
不喜欢,若有若无。
妻提醒张妈留心猫、责备张妈不小心。可厌、想惩戒
我觉得错了、十分难过、想补救过失
拓展思考:你觉得家人对前两只猫都是一种怎样的爱?
对猫的态度 三妹 我 其他家人
第一只猫 在家时 喜欢逗猫玩 微笑着消耗光阴
(将)亡失时 逗它、替它忧郁、买小铜铃、难过 替它忧郁、酸辛、可怜。安慰三妹 替它忧郁
第二只猫 在家时
亡失时
注意被吸引去、为它提心吊胆
为它提心吊胆,
是饭后的娱乐
二妹觉得有趣
为它提心吊胆
慌忙
很不高兴
有亡失的预警
怅然、愤恨、诅骂
忙乱寻找,都不太高兴。李妈关注。张妈说可惜。
取乐
控制
占有
没有一视同仁,对生命不平等不尊重。
无论是“爱”小猫和“不爱”小猫,本质上都一样,都是强大生命对弱小生命的武断支配,都缺少对生命的尊重。
写作背景:
《猫》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首篇。
《家庭的故事》总体上是悲剧性故事,《自序》里写道:“许许多多的悲剧,还不都是那些旧家庭酝酿出来的吗?”
《猫》的创作适逢五四运动时期,当时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 郑振铎深受“五四”精神影响,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因此,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蕴含着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拓展思考:这篇文章仅仅是写猫吗?
张妈与第三只猫有相关联之处。
1.这只猫是她在门口拾进来的,每天给它饭吃。
——可以看出张妈爱惜、怜悯生命。
2.妻子买了芙蓉鸟,叮嘱张妈留心猫吃鸟,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可见张妈一直在照顾小猫。
3.鸟被咬死后,妻子责问张妈:“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面对妻子的无端指责,张妈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只能沉默,无力反抗。
本文中是否有与 “猫”类似的人呢?勾画文中语句,找找依据。
拓展思考:
分析:张妈和妻子是主雇关系,身份地位有高低;面对妻子 的责怪,张妈也是“默默无言”“不能辩护”,就像不能说话辩护的猫。猫与人的形象巧妙地形成了勾连,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主旨探析
1.(就事而言)告诫我们:做事不能光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不能主观臆断,应实事求是,否则可能会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同时,要勇于自省、承认错误。
2.(就生命而言)人应该爱护弱小,平等善待生命,尊重和关爱他人。
3.(就社会而言)作者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的可贵精神,表达懊悔之情,呼吁社会公道、民主、博爱,呼吁人们同情弱小,谴责霸权。
艺术特色总结
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三起三落。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多处伏笔,环环相扣。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根据一点儿可疑的迹象就主观臆断,不能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对小动物进行随意的惩戒。
感悟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我们要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好环境,使弱者得到帮助,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作为弱者要不甘落后,不逃避,积极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练笔:
猫,因为不会讲话,没有话语权,有冤不能诉。假如我们就是那只可怜的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文学表现生活,我们从猫的世界看到人世百态,人们往往喜欢活泼可爱美丽的猫儿,但命运为难人的地方是,我们多数人并不是大家眼中的“花球”“皮皮黄”。读了这篇文章,我们 一定会更加关注心灵,学会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理解生命之间的平等相待。也许这就是这一只极普通的小猫留给读者的警醒与思考。
小结
作业
1.完成《阳光课堂》。
2.《简爱》阅读。
3.三选一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选做)
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积累拓展
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比喻。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五、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郑振铎的《猫》:表达了作者的正义感、同情心和敢于剖析自己内心的精神,表达了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不要存偏见、存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帮助弱小者的主旨。
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通过叙述父亲与玳瑁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父亲与玳瑁的深厚感情,表达出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
夏丏尊的《猫》:通过写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品味语言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品味语言
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作用。
写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
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伏笔
作用:都起到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连成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品味语言
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两只猫?
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只猫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如前两只猫活泼可爱惹人喜欢。这种对比使第三只猫的命运被衬托得更紧悲惨,能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更加突出了“我”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中心。
拓展思考
审视猫与猫之间的关系。三只小猫、三段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只猫、三段故事构成了对比关系,并且有着因果关联。
对比关系:从三只猫的来历、个性看,构成对比关系,第一只猫是“要”来的,活泼可爱;第二只猫是怂恿去“拿”来的,更加活泼;第三只猫则是张妈“拾”来的,样貌性格都不讨喜。前两者是殷勤索取,惹人怜爱的宠物,后者则是施舍怜悯却又终被嫌弃 的对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果关联:三个故事的先后,也构成了一定的因果关联。 前两只猫活泼可爱,惹人怜爱,第三只猫相形见绌,显得丑陋、懒惰、不讨喜,使得人的偏私偏见最大化,为众人的臆断和其悲剧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拓展思考
故事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安排黑猫的出现?
当然,第三只猫“拾来”的背后也有留白,文中说“好像是具 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好像”一词似乎暗示着,在流浪的日子里,它也许早已遍尝冷暖悲戚,这为第三只猫性格和行为的特点 做了铺垫,这潜藏的因果关联也让人晞嘘不已,平添许多深思。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 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 得我是错了!
黑猫闪现是作者的匠心安排,使得情节陡然急转,交 代了凶手,洗刷了第三只猫的罪名,也为“我”后面的反思和忏悔 做了铺垫。黑猫的黑色鲜明区别于前面几只猫儿的色泽,让人 本能地联想到了凶残和邪恶。
板书设计
猫
第一只猫
可爱小猫因病亡
难过酸辛首次养
第二只猫
活泼有趣却亡失
怅然愤恨久不养
第三只猫
平白无故蒙冤死
自责内疚永不养
同情弱小
善待生命
案件反思:
在知道案件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内疚、自责、痛苦
以貌取人、对弱势群体的偏见。
凡事事实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不是为了猫而写猫,而是借养猫这件事来抒情。
写猫也是为了写人
审案人反思
《猫》出自郑振铎文学创作早期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这个集子里所描绘的是中国旧家庭在其行将灭亡之际形形色色的生活悲剧。《猫》的故事平常而又平常,一只猫失踪,两只猫死亡——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很容易见到。但作为《家庭的故事》的序幕,《猫》写的不只是猫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张必锟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体现出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同时,借助对自家爱猫终不养猫的遭遇,对当时社会自私自利的行为与凉薄的世态进行了讥讽。
主旨探析